星期日, 7月 30, 2006

《最後一槍》崔健

一顆流彈打中我胸膛
霎那間往事湧在我心上
哦,最後一槍

很多人追尋此歌背後的創作背景或是意義,另外還有長歌詞版,不過還是喜歡出自唱片《解決》內的音樂演奏版,全曲只得三句歌詞,但音樂配合得非常動聽,仿如經歷了這最後一槍。每次聽這歌時都會想起電影《沒有天空的都市》,一部關於南斯拉夫近代歷史的電影。

從電視新聞看見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國際機場遭到以色列轟炸,對一個民用機場如此破壞,等同恐怖襲擊。民不畏死,何以以死懼之。早前看《立見天國》,面對毫無前途的命運,大家採用的都是以暴易暴的方法,除了戰鬥之外別無其他選擇。
第二本製作的紀念冊,難掩希望的期盼、熱情的追求。前路茫茫,只希望能有好的回憶,於是花了三個多小時,將紀念冊重新排好,渴望的是能夠感受當中的純真,重拾失去的熱誠。取材自紀念冊的序言。



穿上畢業袍,將會成為畢業生,將會參加畢業典禮,中五將會成為歷史。已是今屆的會考生,中五的信望愛敬禮,會由現在的200人,會由現 在的五樓,會由現在 的大班房搬遷了,會遷移到哪裡?或許是三樓,或許是四樓,又或許將會遷出,不再留戀,各奔前程,各人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人總要長大,小孩終有一日離開父母,自力更生。嬰兒尚且會戒掉奶嘴、戒奶,然後辛苦地學爬、學企、學走。小孩時,跌倒了,亦不曾放棄過學走路。但人總是在長大了遺忘這一切一切,想從跌倒過的地方,重新爬起來,重拾自信,真的是談何容易嗎?

永 遠就是忘不了這一切,在五愛的歡笑聲、哭泣聲、歡呼聲、吵鬧聲,一切交織在一起,也許稱不上是天籟人籟,但卻徘徊不去……一直纏繞……一直盤結,就是在 一個多月後,大家便會拍拍肩膀,說聲輕輕的我走了……佯裝瀟灑地揮袖而去……奔往決定性的關卡,面對那汰弱留強的考試制度。但是要來的始終會來,要走的亦 留不住,爽性地撇清悲觀的念頭,真真實實地珍惜這一個多月吧!

畢業袍的雪白無瑕,畢業袍的飄逸如絲,已知道畢業不是一個結局,而是一個開端,縱然生命會有改變,但回憶卻是永恆的。

此同學錄象徵五愛之間的黑白回億,此序就紀錄了此時此刻的心情寫照。

星期六, 7月 29, 2006

廟山

吳哥窟中央的「金字塔」又稱「廟山」,是象徵印度教教義裏的宇宙觀。在進入「廟山」頂部神塔的過程是重複的攀爬、屈膝及彎腰等動作。其實這與由拱頂及參天巨柱所築成的天主教大教堂的空間一樣,目的都是令信眾在膜拜時,下意識地產生一種卑微謙讓的感覺。
(提供:香港建築師學會楊煒強)
取材自2006年7月27日《經濟日報》

Six Degrees

lonely planet有一個電視旅遊節目《Six Degrees》,當時有點好奇,為何將名字叫作「Six Degrees」,直至最近才看到一段介紹:

「『Six Degrees』概念來自『六度分隔理論』,即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地球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

這個稱為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是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詳情: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B%96

想不到當中還有數學公式計算,《Six Degrees》較著重個人經歷,例如到香港之旅,竟然可以參加警方的反走私巡邏任務,嘗試乘高速快艇「暢遊」維多利亞港,這似乎並不是一個普通旅行者可以參與其中的事,所以還是喜歡看《大地任我行》,雖然近來是少了介紹廉價旅館。

星期五, 7月 28, 2006

舊同事約去消夜,但現在很遲才能下班,叫人家呆等似乎不好意思,難得有心,於是請假去一次。敘舊之餘,談到名牌訓練營的故事。名牌訓練營專門替外間各大公司訓練人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可惜的是近年訓練出去的,有每下愈況之感,聽聞大部分都缺乏大將之風。

記 得多年前出外找一份兼職,只要一說是從那裏出來,其他細節說也不用說,甚至連申請表也不用填已被取錄。為何舊同事會有如此看法?又何以見得?舊同事故作 神秘,話要先從筆和字說起。問到有否發覺近年的教官喜歡用筆都是喜歡用原字筆、藍色幼筆尖,請問如果用這些筆改卷,除了給的分數較為清楚外,大部分改錯都 不能看清,此其一。其次一是寫字細,二是有些喜歡寫簡體字,寫簡體字不是代表貪方便,而是故意寫自創的簡體字,好讓別人猜猜他究竟在寫甚麼。

用 甚麼筆或怎樣寫字是個人喜好,又怎能看出現時比以前的差?這個嘛,沒有看過他們改卷回來所給的答案嗎?基本上每個字都要猜猜這個是甚麼字,又或是這個字 寫得對不對,例如「範圍」寫成「范口」,如果真的照著更正,只會錯上加錯;當告訴教官這是錯字時,他會告訴你這是簡體字。教官啊,我就是要改正錯字,你又 給我一個錯體字,你叫我怎樣改正呢!還有就是字體,現時的教官的字體簡單就是如以前老師常說的「鬼畫符」,字體之惡劣,根本不懂形容,所寫的字不是只有他 們才懂得看,實情是連他們自己有時也看不到自己在寫甚麼。

我們想了很久才想出原因,就是教官不想上級看到真實的內容,因為這樣免得再被上 級再改一次。可有改善的方法?沒有!這是「用心良苦」的計謀,因為要訓練的 人太多,而且周期短,一年半載又一批學員,看似是自由的風氣,實質是自生自滅的方式,高級教官只顧退縮,教官只求生存,學員的津貼大減,所受的感染自然是 從量出發,減少對質的要求,當學員外出實幹時,造成只會向小處著眼,當要拿起一支水筆時……

星期四, 7月 27, 2006

交通工具

照片取材自台灣網友於柬埔寨所攝,照片沒有說明,不過可想而知是當地的交通工具,超載是自然的事,甚至車頂也可以坐人。鄉村多是由電單車拖著一個鐵架,鐵架上兩邊平衡放兩條木板便成座位,一輛電單車可載十個八個人,相對而言是便宜的交通工具。

前 兩天早了上班,乘車時遇見同事,一同談到去柬埔寨旅行,甚至是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戰爭。同事同樣問一條問題:現今柬埔寨安全否?這個可從一件事情上便知這 地方是否為旅客所接受--就是洗手間。單是吳哥窟區內的洗手間,如果不介意,在洗手間內睡覺也可以,從而瞭解到內裏的衛生情況。你可能會說,旅遊區內的洗 手間可能打理較好,不是旅遊區的廁所如何?旱廁情況會差一點,但如果是有水供應的,基本是完全可以接受,例如廁所內沒有濃烈氣味,沒有太多缺乏公德的使用 者。

當年越戰對吳哥窟破壞反而不及赤化後來得嚴重,雖說當年美軍投在柬埔寨國內的炸彈比越南還要多,但主要都在越柬邊境,並不是說美國對 柬國比較人道,而是美 國轟炸是屬戰略轟炸,大規模及深入柬國境內作破壞式轟炸對戰爭於事無補,反而會背負上破壞古跡之名。及後美軍撤出中南半島,赤化後的柬埔寨發生大屠殺,後 來越南入侵柬國,赤柬退入柬北,將武器及炸藥收藏在吳哥窟內,直至完全清剿赤柬後,各國才開始援助清除埋藏在吳哥窟內的武器以及重新修葺。

最近報載最後一名赤柬受審,但幾經擾攘仍未開庭。國際法庭審判赤柬又怎會有結果,因為現時柬國的總理也是從赤柬變節出來的,如果這名赤柬受審,將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公開,對現時的政府,或是中國政府有不良、或是壞的影響,又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醜事給宣揚開去。

星期三, 7月 26, 2006

懷疑

昨天上網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初看時只覺得是一首歌詞,原來台灣真的有一首歌叫《我們之間的距離》。雖然有一篇文章出自「文學城」的網站,但是觀乎作 者伍伯所寫,覺得是用簡體字所作,後來再經由簡體字轉換成正體字才刊登出來。為何會有這個感覺,因為台灣人很少用郁、里、于字,正因為正體字和簡體字也有 這些字,簡正轉換時轉換不了。

「陰郁」,假如這兩個字正確,應是「陰鬱」;又如「那里」,用慣正體字的人多會寫作「那裏」或「那裡」;於 是很少寫成「于是」。至於內裏原因也不作猜測, 為了這詩這詞,網上竟然有很多爭論,又竟然可以有英文版,大陸網站亦以這英文版作為英語教材,對此種種,感覺是有點趣味。其中一個刊了這詩,還有泰戈爾介 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 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 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二十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 「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 文、史、哲、藝、 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 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no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still being in love
But when plainly can 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星期二, 7月 25, 2006

「球場惡伯」

星期五放假,晚上跑去香港仔運動場打羽毛球,竟然會碰著「球場惡伯」。

場邊有小孩學習打球玩耍,這本是人之常情,雖然規例並不容許,況且 當天四個羽毛球場,只有兩個使用中。這名「惡伯」一進場,像是巡視業務般,施施然走到場 邊,口中唸唸有詞,見有小孩子違反規矩,心有不快,在去更衣室途中經過時,叫孩子們不要在場邊學習。一個樣似董建華的阿伯叫到,怎會有人去理會。碰了灰, 唯有死死氣出外,找相熟職員進來阻止孩子繼續在場邊打球。

這個也都算了,反正規矩要遵守,沒有人訂的場也不能免費讓人享用,因為此例一 開,訂了一個場的可以佔用兩個或多個空場打球;球場邊練習或是嬉戲雖說可以 「賣點人情」,但始終會妨礙其他人,禁止也有道理。欺壓小孩成功,這名「惡伯」返回後場,口中依然責罵著成人沒有好好管教小孩了。過了一會,「惡伯」又如 巡場般繞了運動場半周,視察了環境之後,竟然拿起球拍及羽毛球,向著牆面壁而打,啪啪有聲。

又多一個人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過人之處」。大佬,要表演沒有問題,但是你不要一面欺負小孩說他們不守規矩,自己卻在胡作非為,對這種人真是看不過眼,當他第二次再面壁而打時,立刻叫他停止。這人先是一愕,不懂即時反應,只懂扮兇站在場邊看著我。

這時我們真的很害怕,怕這種人會有甚麼反應。後來他的友人經過問他幹嗎站在那裏,他只能回答是在「看表演」,結果這樣足足站著十五分鐘看我們「表演」。

惡人見得多,這種自以為球場話事人,卻連應有的人格也沒有,這都是第一次見到。

星期一, 7月 24, 2006

上網

台灣網友刊出了一首《世界上最遠的距誰》,簡單的作了回應,得回的答案是不知是誰寫的,一說是泰戈爾,另一說是張小嫻。上網找了兩個多小時,開了十多個窗 口,幾乎「當」機,仍得不到答案,意外地還找到英文版。究竟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同樣沒有答案。終於在一個「文學城」的網站找到一篇文章,也許能給這首 詩的出處作一個段落。

個人意見認為是泰戈爾寫了兩句,張小嫻抄了兩句,網上朋友作多幾句,結果成了一首流傳甚廣的詩句。另外,周星馳的《情癲大聖》結尾雷同的又有四句,怪不得這電影在北京甚受歡迎,還請了周星馳去北大演講。

以下文章出處: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203636&c_lang=big5

【文學城網友精誠合作】人類共通的情感——《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詩詞作者:五伯
詩朗誦者:@^_^@_
編輯作者:臨江仙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改編自泰戈爾的同名詩歌——

作者: 五伯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 想你痛徹心脾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 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 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 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
一個卻深潛海底


這首改編詩歌背後的故事

作者: 五伯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原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思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我 最早留心到這首詩,是在2002年深秋。那一天天氣肅殺,與我陰郁的心情,交相催逼。我打開文學城的一個論壇,一眼就看到它。此前依稀是在網絡上看到過 的,但這麼淺顯直白的句子,既不沈重,也無深摯,只當了是無關痛癢的呻喚,因此不以為意。一說是印度詩人泰戈爾所作,又有說是台灣作家張小嫻的隨筆,眾說 紛紜,莫衷一是,至今我也不知就里。然則我更偏向認為它是張小嫻的作品。當時的我,只覺得字里行間都是風花雪月的小女人呢喃,把小小茶杯里的氤氳,宣泄成 驚濤駭浪的風波。

2002年的秋天是我人生中一段晦暗的日子。我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天空不再是秋高氣爽的澄明,心中卻滿是按抑不平 的焦慮,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人生滑 出既定的軌道,一邊廂卻措手無策,那是何等心力交瘁的煎熬。這個時候再次讀到這些句子,心情回異,那一字一句,就象豆大的雨點打在地上,每一下都是一個泥 濘的水窪,一團渾濁的痛楚。

人是靈性有感知的。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柔軟的所在,靈魂在那里安放了一張睡床;那是一個情感的祭台,存放著 不足與人道的悲歡。這個秋天的的雨點,借著這 詩歌的驟風,竟然就破門而入,不由分說地穿透我的肌膚,一直打入內心深處,把那靈魂安睡的地方洇得透濕,而那痛楚也就不安分起來,徑自發起芽來。

百 感交集,我覺得想寫點什麼,但是我心中的塊壘,並非這麼籠統的幾句話可以抒解。有太多無言的心思,糾結纏繞,我需要淋灕盡致的抒發,就象我滿身郁結的愁 苦,掙扯著要從周身的毛孔脫身;我甚至听到它們壓抑的吶喊。我站起來,窗外依舊是陰霾的天空,我看到寒風中瑟縮無依的樹,我想起夜空中無言的星星,黯然愛 與人生都是一般的無因、無寄。于是我寫了這首詩.

從起筆到完成,前後不超過半個小時,的確是一揮而就;我並不需要思考、推敲,只需原原本 本地把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只因為是心里的話,因而不費思量。起首 的幾句,以及結構和定勢,我借用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但是這詩中的情感和苦痛,卻是我自己切身的體會。我想對自己說,也告訴我思念中的一個人,無需 說,無需求證,這世界上有一種情感叫做遙望。

我要寫的就是遙望。無言的遙望,無望的遙望,不能分說的遙望,不可明言的遙望。

我 用了「夢里不吱聲食客」的筆名,在文學城的那個論壇貼出來;窗外雨潺潺,一直下到心里去。然後我便離開了,一時的意興,自無必要留連,也沒有心思進一步 關注。想不到的是,它後來廣為流播,遍及全球華人網站,被無數的人轉貼、傳抄,也出現在許多人的主頁之上,更被人拿來朗誦以至刷屏。我原意將這詩當個藥 引,無意中它卻成為酒媒,在網絡的潮濕空氣中盡情發酵,長成牽枝連蔓的孢子;閑來無事用Google查詢,竟是鋪天蓋地,一概托名于泰戈爾。我自己也不竟 恍惚,突然間頷下好似白髯飄飄,摸一把,才醒悟只有五柳長須,並不象那南亞老頭那麼密密匝匝。

這樣一首近乎于直白的詩—我甚至不認為它是 詩,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我未曾深思,但我直覺地感到這是一個網絡時代的現象;設若沒有網絡的存在,它 斷不可能流傳。那麼又是網絡的什麼特質使其得到如此普遍的共鳴?是網絡傳輸的便利與快捷嗎?我以為不是。那麼又是什麼呢?

是思念,人同此心的思念。

網絡時代的思念,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現 實有界,人生有涯,而人的思想是無限的。因而我說,所有的擁有都有限,只有思念無限。那麼思念又是什麼呢?是否可以說,思念是一種由于時空阻隔而產生的 渴望圓滿而心神不寧的痛楚︰你遠在天涯,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也不知道你變成了什麼樣子。或者,思念是記憶留下的無法抹平的轍痕,時空產生的牽腸掛肚的追 索。好比泰戈爾的吟詠︰夏日的南風里有一股奇異的芳蹤,讓我想望得心痛。思念既由距離所產生,又將距離進一步延伸。這個距離,便是心的皈依。愛到極限,思 念就變成無窮。

蠟炬成灰,死而後已,所謂愛是不能忘記的。這既是情愛的慰籍,也是人生的無奈。這首詩,寫了生之無奈,愛之無望。

事過經年,又到梔子花開滿坡的季節;事過經年,多少良辰美景虛設。然而有些事無法放下,有些人不能忘記。當時的雨,當時的心境,依舊清晰可見。

於是我寫了這篇文章,紀念一件愛卻不能擁有的往事。

奇文共賞

奇文共賞,據說是出自台灣政大一名學生手筆。

「熱水無限好」

人類總是忽略熱水。

大學裡沒有熱水系,圖書分類沒有熱水項,連rpg裡都沒有用熱水燙死敵人的魔法。雖然熱水不是人類發明的產物,但他在人類社會中卻佔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看不起熱水者,必為熱水而哭泣。

依照勞倫斯提出的蝴蝶效應,被忽視的熱水總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發揮決定性的改變。熱水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可是我們卻把他當作一隻在火車站賣口香糖的蝴蝶,視而不見。

為了彌補歷史的錯誤,為了證實人類的智慧,身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更應該挺身而出捍衛熱水的尊嚴。可是許多大學生總是醉生夢死,就和這社會一樣的墮落,於是熱水就在人們的忽視中,漸漸的被遺忘……被遺忘,可是他依舊存在。他仍然在宇宙間佔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就像是佛利札洗澡要用熱水,夏亞泡茶要用熱水,幽助賣麵要用熱水,鬼塚英吉浸香港腳要用熱水。或許如同淑本華所說,有一天失去了熱水,我們才會體會到他存在的偉大。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的無知。

身為一個政大的學生,早在冥冥之中注定要參透這人生的哲理。政大流傳著一個相當可怕的詛咒,這夢饜總是在學生們的心頭流竄。絕不要在11點的時候洗澡,否則,你將會體驗到哈利波特二(Hurry! But ... Oh!!):

(消失的熱水)

10點多,正是大部分同學回到寢室的時候。放下背包,走進浴室,脫掉衣服,打開水龍頭,洗個熱水澡,似乎就像打開機油,倒進鍋爐炸個雞排,把他全吃掉就會拉肚子,一樣正常。

錯!

如果事情像你想的這麼簡單,那這個世界還需要G板作什麼?並不是水龍頭打開就會有熱水流出來,也不是你拼命搓水龍頭就會有熱水射出來,更不是你用舌頭一直舔水龍頭就有熱水滴出來。

如果你唸小學,你相信每天可以洗熱水澡,是天真。
如果你唸大學,你相信每天可以洗熱水澡,是無知。
如果你唸政大,你相信每天可以洗熱水澡,是騙肖。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沒有熱水,這樣的格言在政大造就了多少的偉人,多多少少地烈士在打開水龍頭之後慘烈的犧牲,又多多少少地英雄洗澡到一半的時候為國捐驅。

費 爾巴哈說,熱水決定了政大學生的文明發展。我們總在哀嚎遍野中,建立起我們沒有熱水的文化特色。即使有些同學努力蒐集七顆龍珠而獲得熱水,但那也只是暫 時的。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熱水終究會離你而去。見到水溫逐漸的降低,便可預見HP慢慢的往下滑,也就只有這個時候,才能體會到,熱水無限好。

一般的水龍頭打開沒有熱水,這時候就會想到人類有一種發明,叫做電熱水器。還好學校有裝幾台電熱水器,沒有熱水的時候這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又錯!

如 果政大浴室裡的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的話,那還要BBS做什麼?有些人就是不信邪,或者是逼不得已去用熱水器,但見水龍頭轉到底,只看到有幾咪咪的水流 出來。嗯,我又不是來裝泡麵的,這樣的水量我不如去洗飲水機還比較過癮。對啊,洗飲水機,這麼聰明的方法我以前怎麼沒想到,政大還需要鍋爐和電熱器作什麼 啊,以後每間浴室擺一台飲水機,還可以一邊洗澡一邊泡麵,真是兩全其美啊。

說了半天,應該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政大宿舍會沒有熱水?好好的一個宿舍為什麼會沒有熱水呢?

蘇格拉底:熱水是人在用的,政大宿舍不是人,所以政大宿舍不用熱水。
柏拉圖:這是因為你被外在的感官所迷惑,真正的熱水必須靠著理性才能追求。
亞里斯多德:因為你沒有洗到,所以根本沒有熱水。
阿基米德:你要把王冠放上去,才有熱水漏出來。
康德:我們感受到的冷水是一種現象,因為事實上,政大是不存在熱水的。
黑格爾:熱水是一個抽象概念,如果用有限事物去體現無限概念,結果就是熱水的消失。
馬克思:表面上政大學生使用著熱水,卻被熱水給異化,而讓熱水奴役其生活。
恩格斯:在這個時代,只有階級鬥爭才能解決上層官僚對無產學生的壓迫。
叔本華:意志決定一切,你相信他是熱水,他才會是熱水。
尼采:熱水已不復在,只有超人的出現,才能解決政大熱水的問題。
達爾文: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淘汰無法洗冷水之學生的天擇。
泰戈爾: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最後一滴熱水,在你開水的瞬間用完。
牛頓:因為鍋爐被蘋果砸到。
迪卡耳:我冷……故我在。
愛迪生:熱水是99分的天才加1分的奇蹟。
佛洛依德:你夢到沒有熱水?恩恩恩,我想,這算是一種性暗示。
勞倫斯:行政大樓一隻豬打哈欠,透過複雜的非線性系統,將會引起男女宿舍的沒有熱水。
愛因斯坦:沒熱水是絕對的,有熱水是相對的,我想加一個唯度讓他合理化,就是官僚。
沙特:虛無的觀念來自於人的介入,所以「沒有」熱水完全是「人」造成的問題。
孔子:未知人,焉得水?
孟子:水豈不熱哉?水不得已也!……中略……水豈不熱哉?水不得已也!
老子:冷可冷,非常冷~~~
莊子:子非水,焉知水不熱乎?
韓非子:無利,何以誘其而得熱水乎?
公孫龍:熱水非水!冷水亦非水!
孫文:熱水尚未燒好,同志仍須努力!
蔣介石:洗澡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洗澡!
毛澤東:洗冷水不是請客吃飯,是不能溫良恭儉讓的。今天,全政大的學生,站起來了。
鄧小平:不管冷水溫水,宿舍裡的都不是好水。
強雄:想跟我鬥?鍋爐,熱水槽,蓮蓬頭都是我的,跟我鬥?我就要讓你全部洗到殘廢!
唐牛:熱水啊熱水,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史蒂芬周:那還用說,冷定了!
至尊寶:曾經有一台熱飲水機擺在我的眼前,可是我沒有好好珍惜……
金田一:謎底已經揭曉了...兇手就在你們之中!(手指著行政大樓)
劍心:少騙人了!連熱水都沒有,還說什麼幸福?
碇真嗣:我想,這個時候,只要哭就好了。
文學系學生:熱水的消失從我的心頭抽走了憤怒;怒火無法燃燒他自己、點綴他的空虛。
歷史系學生:民生缺乏象徵著政權的瓦解;熱水的不穩定意味著政大即將滅亡....
哲學系學生:在討論為什麼沒有熱水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熱水。
心理系學生:我們被熱水給制約了。事實上熱水開關和熱水沒有任何關係!
資科系學生:鍋爐的儲存記憶體沒有ECC功能,才會這麼容易當機。
商學院學生:一開始就不應該把住宿費全部投資到行政大樓餵豬。
法律系學生:這是校方不斷違背契約,並漠視學生人權的具體行為表現!
應數系學生:冬天+沒熱水+住宿費=幹你娘!
醫學系學生:洗冷水造成的decussation,可能造成蛋洗行政大樓的生理機轉。
物理系學生:熱水遇到過多阻力,熱能消耗而水溫降低,我不排除阻力來源在行政大樓。
材料系學生:鍋爐、儲水槽和管線太老舊了,50年代的東西怎能用到現在?要全部換新的!
土木系學生:整個熱水設備的結構設計錯了,這不拆除重建是不會解決問題的!
昆蟲系學生:……(政大根本沒這些系……我虎不出來了……)
X友:鍋爐很正常啊,怎麼會沒熱水?
教X:分散洗就沒問題了啊。
X務長:我哪知道啊!
X務長:這是一種教育。
X務長:啊又不是我在洗……
校X:什麼,宿舍沒有熱水,有這回事?
文末附上唐詩、宋詞、元曲、民歌各一……

唐詩
住宿洗澡品質低,餘溫未了寒冰襲。
偶見奇蹟熱水來,今夕尤存明朝去。
適逢冬日同往昔,怨聲載道毋人聽;
年復一載未曾改,G版譙到手抽筋。

宋詞
冬天有誰敢洗澡,浴室少,輪不到;
就算能洗,冷水洗個鵰?
不相信的來住宿,洗一次,就知道。
每次鍋爐都壞掉,修不好?你騙肖!
每到冬天,一堆人靠夭。
住宿品質那麼差,四五千,收個小?

元曲
風飄飄,雨蕭蕭,同學個個想洗熱水澡,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男舍幹譙完女舍哀嚎,他媽的學校沒懶覺。

民歌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結冰的我拒絕再去洗澡。
開了千次的龍頭卻熱不了,百轉千折它將我惹毛。
大家都問要熱水去那裡搞?這麼多年我還洗不到!
天氣很冷把大家弄到起笑,行政大樓的官不會明膫。
是鍋爐修不好也好,是電熱器壞掉也好,
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只要我能夠好好的洗澡!
排隊用飲水機也好,住家裡還換學校也好,
然而這一切也不再重要,我決定幹譙到天涯海角。
雖然學校總是機八的欠人譙,雖然熱水總是讓人煩惱。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大三辦休學會不會太早

地產主義萬歲

只是放了兩天假,一回來上班,怎麼搞的,明明在十六樓上班,一下子變成了十七樓。雖然懂得這世界變化快,又怎會想到變得這麼快!一層大廈的層數,竟然可以任意改動,怪不得香港這地方,地產主義萬歲。

星期四, 7月 20, 2006

好想好好

《Cold Case》充滿懷舊調子,節奏有點緩慢,令人在一些空隙之間思前想後。駕著紅色的雪佛蘭,問要往哪裏去?離開費城便可以,到紐約再重新開始。無憂無慮的日 子總令人覺得昔日的時光比如今快樂,信守的諾言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難能可貴,舊日的理想已是遙不可及,為了破解謎團,承諾終要打開。憧憬的未來並不如想像 中美麗,以往的歡樂己隨時間流逝,畢竟路還要繼續走下去,撫摸已結疤的傷痕,回首前塵,有傷心之餘也有歡樂。


八十年代,四個年輕 好友各散東西,其中兩個結成夫婦,一個遠赴紐約尋覓理想,一個誤入歧途。八年後,成了婚的臨近離婚,尋找理想的空手而回,搶騙度日的依 然潦倒,當中一人最後更在高速公路中遭槍轟葬。案發時守在死者身邊的還有一名手臂受傷的女子,只是女子在被到醫院後便迅速逃走了。事隔十多年,警方終於找 回當日突然失蹤的女子。女子對昔日的事故欲言又止,揭發出一段錯綜複雜的四角關係。

好想好好(李度)

我的心裡有一片湖
沒有月亮 沒有太陽 沒有風
沒有時間 沒有彩虹 沒有夢

我的心裡有一種痛
沒有希望 沒有春風 沒有藥
沒有歡笑 沒有觸動 沒有感動

我的心裡有一塊石
沒有方法 沒有男人 沒有力
沒有怨恨 沒有吶喊 好不沉重

好想好好 去愛一些人
好想好好 舒暢我的靈魂
好想好好 去恨一些人
好想好好 燃燒我的冰冷

好想好好 去愛一些人
好想好好 舒暢我的靈魂
好想好好 去恨一些人
好想好好 燃燒我的冰冷

好想好好 好想好好 好想好好
去桃撥壓抑已久的人生

星期三, 7月 19, 2006

又差五分鐘,令到早退計劃泡了湯,和時間競賽欠缺了人和,頓時將有變成沒有。有一晚同樣晚了下班,離下一班巴士還有十五分鐘,為了避開慣常候車的巴士站, 因為在那裏等車,整條路停了的士等客,而的士又不熄車,幾部的士同時噴出大量廢氣,加上天氣悶熱,站在路邊很難受,於是想改往另一個巴士站。但這巴士站較 為偏僻,而且極其幽靜,要前往必須經過兩條馬路及一條行人隧道,見時間尚早,試一試又如何。

黑夜經過僻靜的行人隧道,不外乎怕兩件事,一是怕打劫;二怕見鬼。僻靜的行人隧道打劫機會較少,因為行人少,機會率也底;而見鬼嘛,這個倒也不覺得有甚麼可怕,反正人鬼殊途,碰不碰見講緣份,況且很多時都覺得人比鬼更可怕。

經 過了行人隧道,離遠看見巴士站,廣告牌沒有亮燈,背後漆黑一片,隱若見到一名女生站在講電話,站前有另一個乘客候車。未幾,這名乘客上了另一班通宵巴士 走了,巴士站前只有我一個人。天色開始轉得昏暗,有點怪風吹來,就在這時,背後傳來陣陣淒厲的哭泣聲,聲音由小變大,沒有其他說話聲,就只有嗚嗚的哭聲。

不是這麼好緣份吧,悄悄走到巴士側前方向後看,剛才的女生不知何故蹲在地上抽泣,見我出現,哭聲立刻由大轉小。可幸的是剛才走過來時已看見她,不然真給她嚇一跳。一面談電話,繼後嚎啕大哭,傷心的多只為感情事,附近沒有別人,想幫忙也只能嘆有心無力。

巴士來了,也是時候結束這段「奇遇」,以後還是返回慣常候車的巴士站算了。

星期二, 7月 18, 2006

曾蔭權訪問新加坡,說到香港反對聲音多,施政起來遇到很多困難,還盛讚新加坡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學習。

單看曾蔭權沒有時間觀念,施政困難已是意料中事。另外想辦事順利,其實很簡單,凡是反對派的,不是拉去坐牢,便是拉去槍斃,看看還有沒有人敢反對!

星期一, 7月 17, 2006

沈旭輝說到華格納,記得有一套木偶動畫音樂劇《華格納的魔指環》,近兩年的農曆新年,國際台都會重播一次,一年看了前半部,另一年看了後半部,總算看完。近似泥膠的木偶,有著生命的故事,半小時內沒有一句對白,全以音樂為主。

《華格納的魔指環》

一個由音符串連的神話故事,把著名音樂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才華表露無遺。他花了廿多年時間,寫下音樂劇《尼貝龍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成其畢生巨作。音樂劇當年在舞台公演之際,劇長十五個小時,要花上數天才可以把故事說畢。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名導演弗烈茲朗 (Fritz Lang)已看中該劇劇本,分別把它拍成《斬龍遇仙上卷(尼布龍根的指環上集式弗列特之死)》(Nibelungen, Part I, The: Siegfried's Death (Die Nibelungen Teil 1: Siegfried Tod))及《斬龍遇仙下卷(尼布龍根的指環下集金希特之復仇)》(Nibelungen, Part II, Kriemhild's Revenge (Die Nibelungen Teil 2: Kriemhilds Rache))。有人將這個音樂劇與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魔戒》相比,縱然作者本人未必認同,但兩巨著同樣富震撼性和影響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國際台的木偶動畫《華格納的魔指環》將會把這個極具文學及藝術價值的巨著,用精而簡的方式重新敘述一遍。故事沒有任何對白,但無懈可擊的交響樂就足以交代 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故事圍繞著一隻指環來發展,暴露出眾生相的真正臉孔。華格納喜以音樂短句來象徵事物和情感,創建了「指標樂句」(Leading motive),影響深遠。

故事大綱

故事由一隻象徵著權力的指環開始。尼貝龍族的侏儒阿貝利希深深傾慕萊茵河的三位水精靈,惜她們對他無動於衷。水精靈歌頌萊茵河的黃金說,只有禁慾的人才可以得到黃金;若用黃金打造指環,更可獲得統治世界的權力。阿貝利希聽罷後放棄情慾,攀上岩石奪走黃金。

眾神之長佛旦跟巨人兄弟法左特和法夫納訂下協議,把美之女神富萊雅送給兩人,眾神顯得無可奈何。火神羅傑向佛旦獻計,以阿貝利希製好的黃金指環來交換富萊 雅。計劃果然成功,但憤怒的阿貝利希落下毒咒,令擁有指環的人必遭不幸。巨人兄弟接過指環,未幾發生爭執,法夫納更擊斃法左特,然後化成巨龍,詛咒的效應 似乎已經逐漸開始。

齊格孟和齊格琳德是佛旦與人類女子所生的孩子,雙方兩情相悅,並誕下小孩齊格菲,引來佛旦不滿。佛旦另一愛女、女武神布倫希德因協助兩人,故同遭佛旦懲罰。齊格孟和齊格琳德被殺,布倫希德則被取消女武神的資格,長睡在岩石山頂,被熊熊烈火圍著。

齊格菲被一個叫迷魅的人受養,此人心術不正,一心希望利用齊格菲替自己奪取指環。齊格菲長大後,成功鑄造寶劍,擺脫迷魅的控制,更殺死法夫納演變而成的巨 龍。齊格菲取走法夫納的指環,隨後他憑鳥語走到岩石山,喚醒了布倫希德。可是,原來佛旦化身成流浪漢,悄悄跟蹤齊格菲至岩石山頂,還把他刺傷。齊格菲奮力 反抗,把佛旦推落山涯,無奈他自己已傷重不治。傷心的布倫希德帶著他的屍首,將指環歸還到萊茵河去。
香港人喜歡熱鬧,轉播足球賽事有如嘉年華,可知怕寂寞怕得要死。沈旭輝說香港觀眾很少留意現場曲目,不是我們沒有留意,而是收費電視不會讓我們看,只會讓 所謂的「足球評述員」製造噪音;免費電視更加沒有得看,非賽事畫面會被禁止播映。順帶一提,國際台深夜及早上播映的環球金融指數時伴奏的古典音樂也很動 聽,可惜的是不能只聽音樂而不看畫面。

沈旭暉(咫尺地球)2006年7月16日《明報》

Que Sera Sera——世界盃終曲的政治正確

世界盃雖然曲終人散,但在港觀賞直播的觀眾,卻沒有多少機會留意現場曲目。在我們欣賞林尚義和澤文西的同時,德國大會在中場休息、賽前賽後,原來都在別具寓意地播歌。歌曲也許忽視亞非拉文化,但強調政治正確,對此我們不妨倒敘說起。

威爾第《阿依達》Vs華格納《女武神》

意大利奪冠後,現場除了響遍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ons》,就是奏起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阿依達》大進行曲。這段曲目來自歌劇第二幕第二場景,背景是埃及大將擊敗埃塞俄比亞軍,法老和群眾 出城歡迎,將士衣錦還鄉,所以是球員憑歌寄意的選擇。加上這齣1871年首演的歌劇以虛構的非洲為賣點而盛行全歐,地位和歐盟盟歌貝多芬的《快樂頌》相 若,只有非洲國家聽起來或覺帶有東方主義味道。

威爾第的音樂,和同期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屬於互相競爭的兩個流派。曾幾何時,德國主辦的國際盛事,每選擇華格納首本名曲、也是發表於1871年的《女武神》揭幕﹔德國旅遊界宣傳世盃,亦將參觀華格納故居萊比錫列為套票內容。

不過,由於華格納被指是積極宣傳反猶太理論、提倡優生學的種族主義者,死後被希特勒引為知己、嘉許為先知,納粹掌權期間,華格納音樂就成了樣板戲代名詞。結果戰後德國為免麻煩,輕易不敢以《女武神》代表日耳曼民族。要是德國奪冠,是否另當別論,已無從稽考。

《I Will Survive》.後現代宣言

這屆比賽每以十二碼決勝負,現場都響起1978年美國黑人女歌手Gloria Gaynor主唱的的士高名曲《I Will Survive》,寄意比賽球隊在最後階段survive。這歌已成為跳舞經典,近年出現了大量翻唱版本,令它在新一代的地位壓倒瑞典組合Abba的 《Dancing Queen》。最具代表性的新版本來自樂隊Hermes House Band 2000年錄製的lalala mix﹕每當DJ在派對推出這歌,高潮每每出現,狂歡中途更有一個停頓變奏,其時現場忽然漆黑,情侶懂得這是濕吻時候。世界盃播放的版本,自然是 lalala mix。

值得留意的是《I Will Survive》和另一首香港大學生熟悉的《YMCA》,都被視為女權主義和同性戀運動的聖詩。前者講述分手後的女性如何survive,什麼「I used to cry but now I hold my head up high」、「I'm not that chained up little person still in love with you」,多少帶有性別顛倒意識,十分黃偉文﹔後者由不少成員是同性戀者的組合Village People角色扮演演繹,被當成是走到「男」青年會的出櫃之作,在七十年代,都算得上是顛覆傳統社會結構的後現代先驅。在一個舉世矚目的國際體壇盛事, 德國選擇《I Will Survive》,除了獲得年輕球迷共鳴,也隱隱傳遞了足球並非只是男性玩意的信息。

《Que Sera Sera》.施丹式隨緣

大會最具匠心的選擇,還是在90分鐘完場打和到加時的休息期間,播放1956年希治閣電影《擒兇記》主題曲、老牌荷李活影星桃麗絲黛(Doris Day)主唱的《Que Sera Sera》。曲名是西班牙文,「que」是「what」,「sera 」是「will be」,英文副題是《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原意直譯為「天知道」,原是交代電影結局的出人意表。簡煉的歌詞,內含慧黠的哲學﹕小孩問母親將來如何,女兒問情人將來如何,人老了答小孩問將來 如何,都是一句「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那是以另一方式講述東方的隨緣,又比Beatles的《Let it be》積極。以如此心境迎接加時,可算神來之筆。

歌曲以拉丁文為題,官方記載的作者是美國人Ray Evans,然而據旅居法國的傳媒前輩高潔考證,詞人其實是法國的Eddy Marnay。他出生於阿爾及利亞,曾與各國頂級音樂人共事,每有新人與他合作,都免不了翻唱一次《Que Sera Sera》。

歌曲也曾被改篇為時代曲,一是白光的《世事多變化》,一是葛蘭的《將來是個謎》。這樣的背景、這樣的詞意,讓各國人民對歌曲都倍感親切,甚至數十年前香港 轟動一時的「三狼案」主犯被執行死刑前,寫信向英女王求情,也引述《Que Sera Sera》歌詞。身為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人的施丹,在決賽加時應驗了鄉里的預言,也許是玷污了剎那芳華,但人生就是如此,que sera sera。

星期日, 7月 16, 2006

偷拍(Hidden/Cache)

單憑《偷拍》這個名字,很難對這電影有興趣,但簡單的看介紹,知道是法國電影,加上影藝上映,來回不是太遠,於是跑去看看是否真的如中文電影名「偷拍」這麼簡單。

偷拍(Hidden/Cache),中文電影名改得不好是意料中事,中文字幕同樣有這問題,例如甚麼叫「粉絲」?譯者懂法文,並不等同觀眾也懂法文。「粉絲」是否等同fans,一直帶著疑問離場。

電影結尾,是否還在偷拍,觀眾不得而知。電影要表達的,也許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衝突,或是文明的衝突。歧視與偏見,並不能增加彼此的瞭解;自私與謊言,只會更加積聚雙方的仇恨;今生所作的孽,會否禍延下一代,影片似乎有所暗示。

現在甚麼也講通識,但究竟我們是否真正清楚事件的背後?報刊又有否為我們提供事實的真相?施丹祖籍阿爾及利亞,當年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戰爭,殘酷而激烈; 國內的鎮壓,同樣血腥與殘忍。今天施丹代表法國出賽,施展「黃金一頂」,當中是愛是恨,隱藏在內心的惡魔會否有一日終被喚醒?


恐懼(簡冬娜)

2006年7月15日《明報》

米高漢尼克執導的《偷拍》在今年香港電影節上映時取名《隱藏的恐懼》,英文和法文本來的意思是「隱藏」(Hidden/Cache),現在的戲名卻似乎變 簡單了。故事由一個談書的電視節目主播接連收到偷拍他全家出入的影帶開始,但電影真正要說的是隱藏在主播背後的一樁虧心事,而這件違背良心的事,卻源於恐 懼。是否後者的譯名更貼切呢?

原籍奧地利的米高漢尼克,一如過往的冷靜批判,《偷拍》裏,一個又一個固定的偷拍鏡頭,寂靜與沉重之間,觀眾跟主角一起被困在畫面中反省。

《偷拍》的主角喬治是知識分子,滿房子的書,在電視上也侃侃談書,但米高漢尼克最愛映照文明面具底下的野蠻本質——收到不明來歷的偷拍影帶後,童年噩夢回 來不斷糾纏﹕小時候為了阻止父母收養一名阿爾及利亞孤兒,喬治說了一個可怕的謊言,孤兒最後被送走。喬治認定偷拍影帶是孤兒回來報復,他上門恐嚇警告,孤 兒堅決否認。喬治知道底蘊,但他寧願將噩夢隱藏,向妻子撒謊。

可妻子揭破謊言後,他還是拒絕坦誠,沒有誠心懺悔﹔孤兒在他面前刎頸,他恐慌,之後是冷血的跨過屍體,他以為噩夢已經完結。

孤兒的兒子想跟喬治說話,他厭惡的迴避,孤兒的兒子質問他﹕你怕什麼?他怕,六歲的時候,已經害怕一個陌生的小孩會分薄父母的愛,恐懼衍生歧視,催生了仇恨,走上歪路,良心沾了污點。

孤兒有報復嗎?觀眾也許都在問。或許沒有。只是,喬治掩藏污點的謊言,把他和自己的兒子割裂開來,最後一個鏡頭隱約的說。這,也許不叫報復,是報應。種下的孽,自作自受。
青藏鐵路通車,有記者竟然不識趣,街訪旅客心聲的同時,也訪問了一隻耗牛,內容如下:

來自草原的耗牛
地點:藏北那曲附近的草原
背景:生活在那曲往當雄車站間的草原,在其活動範圍內多了一條火車路軌。
答:「撞死哂我啲兄弟!」

星期五, 7月 14, 2006

球迷提到……

有人講小注的賭波可增加投入感,所以不是為賭波而看足球,對這些人來講,先後次序應是想看足球,而賭波只是陪襯。

上次講足球,今次講賭。請問球迷,你會不會為增加投入感而投注?

我 們究竟會不會為增加上班的投入感,每天都和自己由賭開始。例如出門時,乘搭電梯會猜電梯內有人或是沒人,是男或是女;出電梯時左腳踏出第一步或是右腳踏 出第一步;乘公車時車牌是雙數或是單數(相乘或加或減也可以);公車樓上左邊多人還是右邊多人;或是賭一賭今天會碰見甚麼人,遇到甚麼事,工作時開心或是 不快樂,順利還是阻礙重重等等。

為增加投入感而賭,做人要不要這樣辛苦?另一是關於喜歡足球和賭,這兩樣混合,本來就很吊詭。舉一個例 子,如你喜歡法國,但觀乎對手意大利會比法國強,你 會投注在哪一隊?有人因自己擁法國,而會投注在意大利身上,一來意大利勝,贏錢;法國勝,雖則輸錢,但所擁護的隊伍贏出,同樣高興。當分不清為了贏錢還是 贏波而開心,這又和投入感有甚麼關係?

當你喜愛一件物件,或是喜愛一種運動,或是喜愛某一支球隊,會否為了增加投入感而去下注?當為了增 加投入感而去下注,這件事已經變了質,因為這一切都是為 了賭博和金錢而已。哪一隊勝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贏了錢;說雖然輸了錢,但喜愛隊伍勝出也同樣高興,這只是自我安慰。

看足球比賽, 簡直就是悲喜交集,看見喜歡的球隊勝出,真的感到很興奮;如果輸了,情緒難免被感染而失落。技不如人沒話可說,若然出於球證的偏幫、運氣的不 濟,也許會視球賽如人生,幸運之神並不是永遠站在自己的一邊。今場過去,下場再來,得得失失,跌跌碰碰,仍然會向著目標進發。

喜歡賭就是喜歡賭,喜歡足球就是喜歡足球,兩者沒有必然關係,這些事情都如過眼雲煙。

星期四, 7月 13, 2006

施丹剛在電視解釋了他在球場的行為,這行為的對錯,個人來說沒有意見,不過倒希望這次世界杯不要被施丹「騎劫」,他不出來解釋更好,整件事可以來得神神秘 秘。雖然沒有看過意大利及法國的分組賽、十六強、八強及四強的賽事,但單憑新聞播出的精華片段來看,兩隊打入決賽,多多少少好運是佔多數。同樣地,今屆世 界杯全無驚喜,表面上有非洲、亞洲隊伍,但實際上只是攀附其中,作為襯托。

星期三, 7月 12, 2006

球迷提到……

有人講小注的賭波可增加投入感,所以不是為賭波而看足球,對這些人來講,先後次序應是想看足球,而賭波只是陪襯。

這個多兩個月來很睏倦,絕對不是因為看世界杯足球賽,而是影印店要搬,加上提早了上班,亦遲了下班有關。整個世界杯賽事,只看了一場半比賽,就是開幕戰德 國對厄瓜多爾,原因是放假在家,可以看亞洲電視播映;另半場是冠軍戰,因為兩隊賽和才有幸看到加時及射十二碼,這次是看國際台。拜有線電視所賜,連冠軍隊 捧杯也看不到,也好,可提早上床休息。

據聞足球是由中國人發明,姑勿論是由誰人發明,實際上意義並不大,況且用腳踢一個圓形物體,你懂我懂任何人都懂。也是據聞英國人盛行踢足球時,有一批人發 現,為何會有人棄用萬能的雙手而改用腳去踢球,於是改用手去爭球與運球,這就成了今日的欖球。是耶非耶,同樣沒有去求證,反正是真是假,對今天來說都已是 明日黃花。

香港人有點奇怪,曾經受英國人統治,從小就是看英國甲組足球聯賽長大,亦因為看得多了,大多會捧英格蘭國家隊;也因為曾被英國人統治,見到英格蘭出場,也以為自己是英國子民。

雖然也是從小看英國甲組足球聯賽長大,但那時已覺得英國足球像是田徑賽,分別是多了一個足球。同樣也是聽林尚義講足球長大,那時他在亞洲電視的前身--麗的電視,逢星期日有一個德國足球聯賽的節目,從那時起,轉看德國足球。

足球這件事同樣很奇怪,也很極端,喜歡的就會喜歡,不喜歡的永遠也不會喜歡。這個情況直至近年才有了改變,原因正是出現賭博。你可能會說,以前難度沒有賭 博嗎?以前的賭,可能是幾個人自己在賭,可能是賭口骹,可能是考眼光,也可能是替自己喜歡的隊伍打氣。但現在?一切都變了。

星期二, 7月 11, 2006

以為看不了世界杯決賽,因為正常下班回到家約四時,球賽應是剛剛結束,又有誰會想到比賽加時。一場水準並不高的比賽要加時,對觀眾及球員來說是一件苦事。

一面緊迫的人盯人,一面是區域聯防,中場沒有發揮,又欠缺個人突破,足球已變得是沉悶的運動。加時下半場施丹更被趕出場,究竟他在搞甚麼?

加 時上半場,施丹如天使般,以為禿頭一搖,可以為法國奪得世界杯;怎知保方躍起一托,皮球已飛在網後。盡了最大的努力,似乎打破不了宿命,世事又怎會如此 完美,比賽又怎會圓滿結束,人生就是如此,總帶著遺憾,亦總有點缺憾,而遺憾與缺憾也不一定是美,既然做不成天使,倒不如做一次魔鬼。結果同樣是禿頭一搖, 不是將皮球頂入網中,而是將自己撞入了地獄。所謂求仁得仁,站在球場上,等候上帝(球證)的判決,這一刻也就成了歷史,填補了歡樂的背後,光明也有陰暗 面。
有人說喜歡巴西足球,喜其自由奔放。喜歡自由的人,必然有所追求。我們沒有能力安裝有線電視,只能觀看免費電視節目,但今次世界杯賽事,有線電視為免費電視提供的電影畫面,竟然不提供完場後的片段。

相信全世界只有香港是如此,完全給一些大企業所壟斷,但人們全不敢啍一聲,亦沒有人願意拿出勇氣去反抗這些壟斷。球賽結束,自然有喜必有悲,但香港的收費電視,可以為了他們的經濟利益,妄顧收看免費電視觀眾的感受。

喜歡巴西,或是喜歡自由,純屬口頭說說,為何不懂得拒絕看有線播足球。

星期一, 7月 10, 2006

早前朋友問去哪裏?不如去卡拉OK。但你聽的歌沒有人懂得唱,見你所寫的歌完全沒有聽過。這個沒有關係,因為生長的年代不同,所聽的歌也有分別,這就叫代 溝。周璇也不是自己的年代,不過同樣會找周璇的歌來聽,代溝成不了障礙。認識周璇是從電影《天涯歌女》開始,一首《四季歌》,用的是蒙太奇手法,但是到現 在還搞不清楚「蒙太奇」究竟是怎樣的拍法。周璇的另一首歌《瘋狂世界》,喜歡的是這歌的名字。以前有些歌曲是為了跳舞而寫,相信這首也是如此。痛快與奇 怪,盡在這瘋狂世界。

《瘋狂世界》

鳥兒拚命的唱
花兒任性的開
你們太痛快太痛快呀太痛快
鳥兒為什麼唱
花兒為什麼開
你們太奇怪太奇怪呀太奇怪
甚麼叫痛快
甚麼叫奇怪
甚麼叫情
甚麼叫愛
鳥兒從此不許唱
花兒從此不許開
我不要這瘋狂的世界這瘋狂的世界

甚麼叫痛快
甚麼叫奇怪
甚麼叫情
甚麼叫愛
鳥兒從此不許唱
花兒從此不許開
我不要這瘋狂的世界這瘋狂的世界

星期日, 7月 09, 2006

世界杯決賽舉行在即,報章訪問了一名居港的意大利人,文章標題為「居港意大利人指港球迷廢話多」。這名意大利人居港多年,雖然指出了真相,但是不知背後情況。

香港有甚麼真正的球迷,而為甚麼會廢話多,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賭徒,所謂看足球,無非都是為了賭博而已。喜歡一隊球隊就是喜歡一隊球隊,贏時高興,敗時失 落,就是如此簡單,那會有甚麼往蹟、球衣顏色、賽前預測、賽後分析,這一切全為賭博服務,這就解釋了為何香港「球迷」廢話多的原因。

星期四, 7月 06, 2006

昨晚趕著下班,十分鐘之內打完了李純恩的「惆悵」,回家乘車時想起一首詩:

惆悵只恨緣,別抱瑟琶酸。恩情若輕煙,何惜春蠶斷。

上網翻查過,仍不知出自何處。早幾日又聽見別人引郁達夫的詩「曾因酒醉鞭名馬」,似乎這首詩很多人喜歡。

《釣台題壁》郁達夫
郁達夫於民國十九年遊桐廬嚴子陵釣台時,乘著酒興在祠堂高牆上所題。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

以前聽老師說,中文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中文是詩的文字。早陣子霍金訪港,會見曾想安樂死的斌仔,報紙引霍金所說作標題「生命尚存 總有希望」。另一份樣樣事情喜歡認第一的報紙的標題卻是「有生命有希望」,單從這一句,已可看到這報章的那種無力與沒落。

郁達夫(西元一八九六至一九四五年),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民國二年赴日留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是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的主要成員。 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武昌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抗戰時期,因積極反日而被日本憲兵所殺害。
天地良心(20060704) 李純恩

惆悵

朋友的母親癌症末期,住在醫院裏,發了幾次病危通知,每次都讓丈夫、兒女們半夜三更衝進醫院,結果又搶救回來。如此來回數次,病人各家屬都痛苦得要死。

另一位朋友的太太也是癌症末期,在家裏叫救護車都叫了三十多次,每次送進醫院都說不行了,結果又救回來。最後,當她真正躺在醫院裏臨死之時,家人已麻木,只祈求她能無痛無苦合上眼睛。

聽了這兩件事,真的令人惆悵。

一個人不由自主地來到人世,在走的時候竟也不由自主,不能決定來不來人世;在人世最後的時光裏,喪失了決定的能力,又不由自主地承受巨大的痛苦。

前些日子霍金在香港說到曾經因為要求安樂死而聞名的斌仔,說斌仔有權利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是對的。

在一個人還能自己拿個主張的時候,是生是死,都是他的人權。要是想通一點,既然在失眠的時候,可以靠安眠藥得一安樂的睡眠,那麼到了病痛得連尊嚴都失去之時,為甚麼又不可以自作主張,得一安樂的長眠呢?

要說人道主義,這豈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實,人活著要有尊嚴,如果可以把尊嚴維持到嚥下最後一口氣,那是最大的福氣。

星期三, 7月 05, 2006

七月一日星期六,下午有工作要做,去不去遊行還在盤算中。約三時接獲朋友電話,問去不去。「可能不去了,因為要工作。」不可能這樣啊,既然朋友來電,盡可能也要去一趟,於是趕緊工作,一面計劃從何處起步,沒有可能走畢全程,於是改為從金鐘地鐵站出發,只行一小段。

五時多才從金鐘起步,出來時灣仔一帶有點交通阻塞,這是預計之內。從金鐘到政府總部,不消半小時已走完,雖然有點偷步,總算完成了今次的路程。

為何去遊行?因為這裏仍有遊行的自由!

星期二, 7月 04, 2006

犯錯難免,太過執著似乎對自己無益,不過有些事情始終要堅持與嘗試,既然決定了,實行了一次,證明可行,下次繼續,而且會處理得更好。

星期一, 7月 03, 2006

上班時幾乎睡著,感受到「夏日炎炎正好眠」這句話。迷迷糊糊之間,給「專家」之言驚醒,這世界上真有往績這回事?

巴西輸給法國,上兩屆冠軍爭奪戰巴西贏不了法國,已有往績可尋啦;同樣,英國敗給葡萄牙,可看上屆歐洲國家杯,兩隊也是打和,一樣射十二碼,英國也是不能勝葡萄牙。專家們果然是專家,對賽之前總不早說,究竟他們是從賭的角度出發?還是以兩隊球隊的實力作較量?

你不得不佩服專家們,報章的資料不出,他們從來不早說,報章列出往績,他們又信以為真,以為是自己的重大發現。如果真有往績可尋,那麼根本就不用再比賽已可知結果,那比賽又有甚麼意義?

自己喜歡抬槓,你們有意扮作是足球迷,自己會裝作若無其事;賽事激烈時會服從於群眾而要作參與其中,自己則會連看也不願意看,這些本來是過眼雲煙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太花時間。

能夠觀看比賽而不去看,不覺得有點遺憾嗎?如果在遺憾之中有美,這就叫遺憾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