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31, 2010

錢雲會事件

  想不到2010年的網址是這樣結束,看到這則新聞,真是無言以對。
  來自BBC的報道,溫州警方認定維權人士死於「交通肇事」。外國當然理不了這麼多,不過將「交通肇事」加上引號,是非曲直任由讀者自行判斷。
  來自維基百科這樣記載了錢雲會事件

星期三, 12月 29, 2010

謎情追兇(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本來選用電影雙週刊的預告片,最後還是選用這個〈謎樣的雙眼〉來配合,主要原因是特區香港的譯名「謎情追兇」,謎情尚可,至於追兇嘛,追是追,肯定不是兇。
  電影看於三四個月前,隨著年紀增長,雖然已經很難留下深刻記憶,不過的確是佳作,難怪獲得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有空時要再找來DVD重看。
  阿根廷曾經歷軍政府獨裁統治,電影以幾個鏡頭展示了恐懼鎮壓的可怖。幾個主角有血有肉,對人對事物有著獨特的執著,甚至執迷,選擇不同,結果完全不一樣,知道恐懼要用愛來化解,絕不能作為武器。
  在艱難歲月,麻醉自己只不過為逃避,正言若反不失觀察入微,危機來臨時仍會對信仰和所相信的價值堅持,這才沒有失去作為人的尊嚴。
  電影不想說太多,因為從網上找來幾段資料。認識阿根廷除了在地圖,另一便是小時候所看的由阿根廷漫畫家季逽所畫的〈娃娃看天下〉開始,幾年前去桂林時曾經買過季諾的另一本漫畫,月初再到桂林,書店所見的確是琳瑯滿目,卻沒有了幾年前的多彩多姿。別人早已向前走,我們卻往後退,難道這才是走有特色的路?

來自大陸網站介紹:
本片獲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簡介:
  影片講述的是一樁發生在二十五年前的罪案,影片的男主角本傑明·埃斯波西托的心裡一直保有對這件案情的印像。現在的他終於鼓起勇氣,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重新體驗那段逝去的愛恨、生死和友誼。但是那段記憶卻也改變了埃斯波西托對過去的回憶,他將重新書寫自己的未來。
幕後制作
  在這部名為《謎一樣的雙眼》的影片中,何塞.坎帕內利亞用不斷的閃回和高智商的對白向觀眾展示了一段塵封30年的往事。在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何塞.坎帕內利亞展示了愛、恨、恩、仇、悔等諸多人生的極端情感。看完影片之後,很多人對影片的高超的劇本贊不絕口。
  何塞.坎帕內利亞說:「這部影片根據愛德華多.薩切裡的小說改編而來。但是我在讀小說的時候,並沒有把它想成一部電影。而是按照一個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這本小說。當我開始閱讀,我才發現原來這本小說的故事和寫法遠比我想像的要適合改編成電影。在發現了這點之後,我萌生了拍電影的想法。為了把這個美麗的小說改成劇本,我特意找到了薩切裡。而他也同意和我一起進行改編。有時候,和原作者合作是件美好的事情,因為他對人物和劇情的理解往往要高人一等;可是在另外一些時候,原作者又會非常執著於自己的創作,他不是很希望我對小說進行大刀闊斧地修改。所以,有些時候,我不得不專制和獨裁一下。因為這畢竟是拍,而不是在搞小說創作。我們對小說進行了很多的改動,比如說把原來的一個並不重要的女性角色提升到了主角的位置上來,把原來的對政_治和驚悚的過多的描寫修改掉——當然,小說裡漂亮的閃回結構得到了保留。我覺得這是整個小說和故事的精髓,如果把這個跨越了30年的故事拍攝成一部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上演的影片 —— 這是我不敢想像的。當然,這個劇本對小說最大的改動還是主題上的。薩切裡的原著是一部政_治驚悚小說,裡面還寫了很多政_治陰謀、以及當時阿根廷的司法問題。我改編之後,雖然保留了一部分政_治性,但是我的主題卻是愛情。一五一十地說,幾十年之後的愛情,叫人無法忘記的愛情,才是我影片的主題。」
【演員和歷史】
  雖然何塞.坎帕內利亞並不想在影片中「重現」阿根廷的歷史,可是影片的背景卻一再觸及70年代的阿根廷。何塞說:「有很多歷史和往事,我已經不想再去展示和表現了,也不想它們有任何動靜,可是每當你必須去面對它們的時候,還是要正視國家的過往。雖然我的兩個主演都不喜歡這樣的角色設定,但是他們必須要接受自己的角色——這也就是我們在社會中的選擇。在阿根廷這樣的國家,只要你是從70年代成長過來的,就會明白電影中的人們的選擇是唯一的選擇。這是歷史留下的傷疤,更是我們今天要去理解的。」

來自香港電影網的介紹:
榮獲2010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連奪阿根廷11周票房NO.1 榮膺阿根廷史上最賣座三大電影之一
囊括阿根廷金像像13項大獎‧西班牙編劇學會4項大獎‧阿根廷娛樂電影大獎9項殊榮
西斑牙戈雅大獎兩項殊榮‧古巴夏灣拿電影節5項大獎‧巴塞隆拿電影大獎最受歡迎外語片
死者視點 反映遇害過程
疑兇目光 洩露犯罪動機……
一對對靈魂之窗 透視一連串追兇線索
廿五年後 眼神翻案 終於目擊真兇!
《醫神》《三人婚禮》才情導演祖安荷西甘柏尼拿Juan Jose Campanella自編自導奪獎力作
9月2日追查到底
故事簡介
  埋藏了25年的謎案,法律無法制裁?
  騖然回首,燈火闌珊處,可見破案真相揭盅?
  退休檢察官Benjamin Esposito,心裡一直埋藏著一宗遭法治遺棄的殘暴少女姦殺。他決定以此懸案作自傳小說的藍本,重新展開偵查,喚起當年關鍵人物的記憶。孑然一身的檢察官、逍遙法外的強暴殺人犯、人間蒸發的受害者家屬、再加上嗜酒如命的拍擋和美麗動人的法庭書記……一件塵封多年的謎案,一段不求回報的真愛,25年後再度掀起軒然大波。當已沉澱的回憶再被喚醒,他們對過去的觀點會否改變?他們的未來又會怎樣改寫?
有關電影
  本片猶如阿根廷版的《竊聽者》,以懸疑的氣氛重拾主角逝去的愛情、死亡和友誼,廣泛牽涉到人類的記憶傷痛,正義及人性各層面,是部結構紮實、感動人心的電影。擊敗《白色恐懼》(White Ribbon)、《先知》(The Prophet),榮獲201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是《三人婚禮》阿根廷導演祖安荷西甘柏尼拿新作。
  《謎情追兇》是阿根廷第六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前一次提名也是同導演的作品《三人婚禮》。阿根廷首次摘獎是1985年的《The Official Story》,《謎情追兇》則是該國第二次獲獎,也是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爆冷門的大黑馬。
  《謎情追兇》改編自Eduardo Sacheri的小說【秘密】(The Secret)。電影開場時呈現1999年南美洲的政治氣息,以倒敘手法回到政變前幾年,當時一名警官正在調查一宗遭強暴少婦的離奇謀殺案。整部電影以強暴案、社會亂象、愛情故事三線緊扣,重現七十與九十年代的時代氛圍,是阿根廷電影25年來首度獲得奧斯卡大獎肯定,於該國上映時,締造連續11週上映奇蹟,票房成績榮登影史第二。
  《謎情追兇》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場戲,是一個長達五分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從足球體育館五千多位球迷的全景,到場中進行的比賽,帶到主角與嫌犯緊張刺激的追逐戲,再從觀眾席拉到長廊與體育館廁所,最後回到比賽現場,一氣呵成。此景共花費了兩年的前期製作準備,三天拍攝與九個月後期製作。導演祖安荷西甘柏尼拿的才華在此展露無疑,整埸戲牽動著觀眾的情緒,那是這部電影絕對不能錯過的精彩場面!
導演簡介
  祖安荷西甘柏尼拿出生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原先在大學主修電機工程,唸了四年還無法畢業,就在他準備申請延畢當天,看到《All The Jazz》受到強大衝擊,毅然決定放棄學業飛往美國,入學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從此開始他導演的人生。
  曾擔任美國電視劇的導演,作品包括 《醫神》(House MD), Law & Order及30 Rock等,並曾獲美國艾美獎。除了擔任導演,他還參與過多套電影編劇工作,較為人熟識的作品有《Same Love, Same Rain》,《三人婚禮》及《Moon of Avellaneda》。在2001年,他憑《三人婚禮》,入圍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2010年捲土重來,以《謎情追兇》在第82屆奧斯卡以最大黑馬之姿奪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開創導演生涯的新高峰。
其他電影作品簡介
2009 謎情追兇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2004 Moon of Avellaneda
2001 三人婚禮Son of the Bride
1999 Same Love, Same Rain (El mismo amor, la misma lluvia)
1997 Love Walked In (Y llego el amor)
1991 The Boy Who Cried Bitch (El nino que grito puta)
導演的話
  「一個獨自用餐的老男人。」這是看完原著小說後,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第一個印象。讓我著迷的不是罪案身上、懸疑的故事、或是小說類型,而是「這個老男人獨自用餐」。為什麼老男人會這麼孤獨?他曾否幻想過會有這一天,孤單地坐在酒吧沒人作伴?他可以拒絕接受、他可以假裝忘記、掩蓋事實,但過去發生的事,總有一天會排山倒海而來。如果他想繼續人生,就必須回首處理記憶中的殘缺片段。
  回憶總是使我目眩神迷。在二三十年前所做的決定,會持續影響我們直到今日,這或許可以套用在「國家」這個主體。看完小說後,我再次檢視七十年代的社會,因軍事獨裁而逐漸形成的白色恐怖在我們的國家蔓延,《謎情追兇》就發生在阿根廷政權轉換的非常時期,無形間深深影響了電影的主角。
  電影描述小人物在巨大的社會結構中迷失了方向,一段延續25年卻說不出口的愛情,以及主角們在其中經歷的挫敗及空虛感。當男主角在火車站與我們遙遙相望,中間橫跨數以百計的乘客,若不靠任何剪接技巧,近距離觀察他的雙眼,當中可否挖掘出什麼秘密?這部電影,就是關於他們雙眼之間的故事。這個秘密,由一件無法破解的謀殺案,最終帶到了愛情本身。一個還沒開始就結束,甚至不留痕跡的純淨之愛,它該如何生存,又如何影響了所有牽連在其中的人?當愛情被剝除時,暗藏秘密的雙眼,又會觸發什麼樣的瘋狂行動?
角色簡介
  Benjamin Esposito(阿根廷影帝烈卡杜戴榮Ricardo Darin飾)是一個身心疲憊的人,因為他已超過了60歲,剛從刑事法庭退休。他厭倦了默默承受痛苦又沒有希望的愛;他厭倦了不斷重覆的工作 ─ 罪案發生、然後定罪、再受懲罰,這影響了他的生活和他的所愛;他也厭倦了回憶,他決定寫出這個困擾了他超過20年的故事。為了憶述故事,他要重新回到過去,重新面對過去的愛情、暴力和死亡。
  Pablo Sandoval(Guillermo Francella飾)在法庭司法部工作,他是Benjamin最好的朋友及得力助手,他們互相了解。Pablo是一個性格極端的男人,他在工作上是一個天才,但每當醉酒時,就會陷入絕望的深淵。他和Benjamin在工作及生活上互相補足,他們相互忠誠及尊重,Benjamin是一級專業人士但為人非常害羞,而Pablo卻是充滿自信兼具有啟發性的拍檔。
  Irene Menendez Hastings(阿根廷影后素莉狄維拉美Soledad Villamil飾)在電影開場時,是一個典型「爸爸的乖女孩」,其父親的朋友安排她成為法庭書記。每天與Benjamin Esposito和Pablo Sandoval研究案情,找出真兇,這些都促使她經驗累積。她認為,司法系統是有效和可信,罪犯會當受永遠的懲罰,她會永受保護。然而,一切不能挽回事情,使她開始懷疑,失去自我的信任。
25年過去了,Irene現在是法庭最高領導人。無意中,她再次發現自己陷入了犯罪的纏結,疑惑和痛苦中。再次,面對真相時,她決定睜開眼睛看清楚。
  Ricardo Morales(Pablo Rago飾)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銀行工作。但他有幸地娶了美麗可愛的Liliana,令他平凡的生活變得非凡。他們是新婚夫婦,Ricardo每天看著Liliana為他弄早餐,他們每天討倫著往後的幸福生活。但恐怖的暴力讓他愛的妻子離開了他,一個突如奇來的罪行,令他的人生突然失去了一切意義,他的餘生只能與兇手共存亡,每日的生存意義只有逮捕兇手,令兇手受到應有的懲罰。

星期一, 12月 27, 2010

貼錢買難受

  「茫」字何解?根據臺灣國語辭典解釋:
  「茫」(形):廣大﹑模糊不明。如:「渺茫」、「人海茫茫」。
  「茫」(副):1. 悵然無所知的樣子。如:「茫然」。2. 全然。如:「茫無頭緒」﹑「茫無所知」。
  看了辭典,大概知道「茫」字何解。2010年12月22日,特區香港一份自稱乜都第一的高級知識分子大報,正是用這個「茫」字做大標題,題目是這樣的:「天人兩茫 遊子無家做冬」
  天從來都不會茫,只有人才會茫,因為萬物有主宰,全因人不相信。既然天不會茫,何以「天人兩茫」?將人和天比,是不自量力?還是將人自比天高?這個真係要問問那些高級知識分子了,可能他們自覺已經和天齊高。
  至於「遊子」,遊子本來就是無家,既然無家,何來做冬?所謂冬大過年,這些都是某些地區才如此說。中國如此大,以目前計,差不多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五十多個民族,除了漢族外,其他部分民族根本並不知道「做冬」為何物,如果只從本身的利益出發,即無博大的民族觀點。
  因天氣影響致機場不能正常運作,這又有甚麼稀奇?中國北方大風雪又唔見咁緊張報道,畜牧農業受影響之廣近年罕見,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只得三兩百個特區香港人受阻延,竟然可以成為這裏的大新聞,睇得這等大報多,真係唔變井底蛙才怪。
  所以話特區香港人質素低即是質素低,每天花六元貼錢買難受,還要照單全數,奇哉。  

星期日, 12月 26, 2010

深圳火車站

  重拾搭火車的樂趣,始於十月去丹霞山時。高鐵無疑快,但票價較貴,何且目前廣州南站並不方便,要花三個多小時才到達南站,對於住在南區來說,路程過於遙遠。反而往深圳乘車還可以接受,約兩個小時,如交通暢順,大概個半鐘。深圳火車站的班次雖多,可惜可選擇的目的地只得幾個,上午有火車往上海南,也有去北京,其他的只有桂林尚可再去,於是選擇了桂林。
  臥鋪火車票難求不是新鮮事,隨著陸路航空交通改善,火車雖沒有以前的擠迫,不過仍是大部分乘客的唯一選擇。香港有代售全國火車票,不過卻要每張一百港元手續費,以前人民幣幣值低時,這一百元手續費再加兌人民幣匯價,一張原本二百四十元人民幣的硬臥,購買時則變成約三百九十元港幣一張,對我們來說應該還可接受,只是感覺上貴了很多。


深圳火車站候車室

  有些事情永遠覺得奇怪,究竟這樣做是想維持更好的秩序,還是製造更大的混亂。


硬臥車廂


深圳往桂林(特快)

  準備登車前,廣播通常會宣佈在幾號閘口開始剪票進站,這時坐著休息乘客開始一陣騷動,大伙一起收拾細軟,立刻跑到閘前排隊。這樣做本來沒有錯,但是總不知為何,廣播宣佈的「開始」和閘口的「行動」好像永遠有時間的誤差,一般遲五至十分鐘。這誤差的結果是排在前的乘客開始不耐煩,排在後面的不明為甚麼隊伍不前進,開始向前推,待真正開始剪票時,中前排永遠有一陣的混亂。
  雖然我們仍坐在隔兩排的座位上,好像看戲般看著事情發生,亦明白過度貧富懸殊所造成的不勻,知道沒有臥鋪的長夜難捱,有時候責任不一定在乘客,誰不想早點上車放好行李找個好位。
  掛在牆上的電視播著「盛世」「崛起」的中國式廣告,但有誰會告訴他們,踏上這一步依舊是長路漫漫。

星期六, 12月 25, 2010

倒數

  平安夜也有倒數,真係天主保佑。
  將倒數成了惡習,始作俑者,相信是現今的中國和中國人。那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話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中國,結果不知在哪一年開始,天安門廣場上豎立一個倒數鐘,寫明距離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的日子還有多少日,過一日減一日。好像自那時開始,中國特別喜歡倒數,例如澳門回歸,又倒數,奧運幾時開幕,又倒數,上海世博那日開幕,又倒數,廣州亞運舉行的日子,又倒數。
  質素日漸下降的香港人,好學唔學,好事唔見好,壞事學到加零一,自此開始事事倒數,東亞運倒數,端午節倒數,中秋節倒數,結果連聖誕節都倒數,咁不如日日都倒數。
  倒數本來是送舊迎新,期待新一年的來臨,這些傳統來到中國人的地方,橘逾淮而為枳,好事來到中國人的地方也變成壞事,怪不得劣質產品特別多,最終淘汰。

星期五, 12月 24, 2010

「劉三姐怎麼了」

  上網找一些電影資料,竟然無意中找到一段「劉三姐怎麼了」的文章,見文尾寫著2006年,那應該是2006年的事吧。
  由於網上看文比較吃力,粗略看了幾段,大概是指電影〈劉三姐〉的編劇喬羽「偷用」了彩調劇的原創,連部分歌詞也屬於盜用,文章列舉了當時創作過程,包括了第幾稿等,後來因為要將原為舞台劇的〈劉三姐〉改編成電影,請來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了後來的〈劉三姐〉。
  這段爭論的插曲不知發生在何時,因為喬羽後來是有回信的,但是信尾的日期卻在一九九五年,那麼事情的日子不可能在2006年吧,至於來源出自何處,暫時還不清楚,不過作為一段資料參考,有助瞭解當時的情況。
  話說回來,如果〈劉三姐〉不是被改編為了電影,桂林和陽朔決不會得天獨厚,電影也不會流傳五十年。至於柳州,除了木頭出名,曾經也想過去柳州一行,很喜歡那個彎位拍出的面貌。後來將彩調戲拍成電影亦曾在網上看過,戲曲加傳統演繹,除非如〈紅樓夢〉的佈景和演員,否則很難成經典,所以傳說成就與否,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附上〈劉三姐〉電影劇照、喬羽當時的回信和「劉三姐怎麼了」原文。



刘三姐怎么了

一、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的历史及时代背景:

1958年中央文化部通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要求写出好作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当时也叫“放文艺卫星”)对此,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研究认为: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是我市放文艺卫星的优势。于是,于1959年1月10日,特请副市长黎达愚主持,召开了政协地方老者座谈会,在听取二十多位与会老者介绍地方掌故和民间传说后,选定了“歌仙刘三姐”、“平靖王李文茂”、“反清主义士兰山翠”为重点题材,任务落实到三个专业剧团,彩调团写《刘三姐》、粤剧团写《李文茂》、桂剧团写《兰山翠》。由于彩调团当时没有专业创作人员,特邀第二文化馆曾昭文协助撰写。(1)

1959年2月曾昭文写成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后称第一方案),立即由市彩调团组织排练,并于1959年3月在“柳州地区、市献礼剧目会演大会”首演。(2)4月,《刘》剧被选定代表柳州地区、市参加自治区国庆献礼剧目汇报演出。(3)受到观众好评,但也有人持不同见解。当时专程到南宁观摩、指导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张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负责人、歌剧《白毛女》作者贺敬之因晚到,没有看到《刘》剧演出,但表示对这一有争议的戏十分关注,于是会演大会安排为他俩专场演出了《刘三姐》第一方案。

张、贺看后赞尝说:“第个戏改一改可以拿到北京去演。”贺敬之同志还以《白毛女》的成功经验告诫《刘》剧编导,要依靠党的领导,进一步深化主题……并写信给柳州市委书记肖寒(后调山东省人大,已离休),祝贺柳州市抓出了一个好戏,并建议继续下大力抓下去,改好后可以携稿赴京,或组团赴京演出,以便进一步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会报演出后,广西党委宣传部长葛震又专程来柳,对《刘》剧加工提高向市委作了布署,并指出:对“歌仙”这一特定题材,就是要用山歌来写,要把广西最好的山歌和山歌曲调都用上去……于是在市委关怀下,抽调曾昭文、黄勇刹、龚邦榕、邓凡平、牛秀等五人组成“刘三姐创作组”,并明确指出:要提高《刘》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关键是要深入生活、深入民间采风掘宝。

创作组甫一成立,便根据区市领导指示精神,由邓凡平、牛秀带队,兵分两路深入桂西、桂北少数民族地区查阅史料,访问歌手,搜集了大量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和民歌,于同年7月下旬写成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第二方案因不理想,被自己否定)当即由柳州市彩调剧团组织排练,于1959年8月14日在柳州首演(4),接着又到桂林、南宁公演(5)。1959年8月27日,《广西日报》开始全文连载了(6),两天后《柳州日报》也开始全文连载(7),9月,《剧本》月刊选载了《刘》剧重场戏“对歌”一场(8),1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单行本(9),并在短期内连印数次,总印数达37万余册。至此,广西各地、市、县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乃至公社、大队、厂矿、学校争相演出彩调《刘三姐》第三方案,形成一股竞演《刘三姐》风,《刘三姐》的曲调也不胫而走……。

1959年底,创作组得知自治区将举办《刘三姐》专题文艺会演,当即再度集中,立志超越自我,再写一个突破《刘三姐》三方案框架的《刘三姐》。1960年元月初《刘三姐》第四方案脱稿,并由柳州市彩调剧团赶排,作“立起来征求意见”的试演,后因其不恰当的强调喜剧色彩,有损主题而被作者自己否定。继而由地委宣传部抽调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参加创作组,另起炉灶,于1960年2月底写成《刘三姐》第五方案,并于1960年3月4日铅印送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10)与此同时,地区党委宣传部又从所属各县抽调来一批文艺骨干,组成“柳州地区刘三姐演出团”加紧排练,并于3月10日在柳州首演,(11)4月2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礼堂为“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演出,24日开始公演。(12)(13)(14)(15)(16)(17)(18)(19)(20)(21)(22)

以上是彩调《刘三姐》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创作的艰辛历程,它雄辩的说明:彩调剧《刘三姐》1959年第一季度就已开始公演,第三季度就已在报刊上发表,第四季度就已出版了单行本,并在广西引起轰动效应,1960年4月《刘三姐》第五方案公演(发表)。这是一个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

二、乔羽是怎样剽窃彩调《刘三姐》的:

1959年7月底,根据贺敬之同志意见,创作组由牛秀、黄勇刹和市戏剧研究室干部吴超凡携《刘》剧三方案赴京,通过贺敬之同志将剧稿分送给在京的戏剧、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老一辈戏剧家(如田汉、张庚、凤子……)并于8月22日在中国文联茶社举行《刘》剧座谈会,(乔羽也参加了,他这时才接触《刘三姐》),以广泛征求意见。(23)(24)

会后,贺敬之同志转告牛秀说:文化部艺术局(当时局长田汉)和中国实验歌剧院(当时院长卢肃)准备配套派词作者乔羽,导演周星华、作曲家舒铁民(以上三人当时均在剧院工作)赴柳州,一是帮助提高彩调剧《刘三姐》,二是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并向原作者学习,创作歌剧《刘三姐》供剧院演出,于是我们留市戏剧研究室吴超凡同志在京,负责陪同这一组专家来柳。

1959年8月13日,吴超凡同志陪同乔羽先期由北京来柳,途经桂林时,知道柳州市彩调剧团在桂林公演《刘三姐》第三方案,于是在桂林下车,观看了《刘三姐》第三方案的演出后,于8月26日来柳州。周星华、舒铁民二同志于9月9日也来到柳州。(25)

周导演一到柳州便亲临排练场,对舞台调度、节奏气氛……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具体指导作大幅度调整,不仅使全剧演出水平大大提高,也使原导演、演员得到长足进步。遗憾的是因歌剧本尚需时日,他又另有任务,于是赴宜山赶了一次中秋歌会和亲访传说刘三姐生活过的“下枧河”后,便先期回京了,使剧组全体同志失去一次学习良机。舒铁民同志则由吴超凡陪同深入民间采风,通过记谱、录音,收集了大量民歌资料,多次与彩调剧《刘三姐》的曲作者座谈《刘》剧音乐创作问题,并亲自动手改写了《刘》剧前奏曲,使全剧音乐有了长足进步……乔羽来柳除次观看市彩调团演出的《刘》剧演出的《刘三姐》,(都是以《刘》剧三方案为依据,以各自见解略有增删的“县”、“乡”版《刘三姐》)而对创作组则无任何帮助。反之,为了帮助他尽早拿出歌剧本回院交差,我们在百忙中还抽出人来,由龚邦容、黄勇刹领着乔羽到我们曾经采过风的地方走了一转,先在柳州邻县鹿寨境内转了7、8天,后于1959年10月18至26日在桂西北转了18天,到达田阳县时,接到中央实验歌剧院电报通知,要乔羽和舒铁民回京参加整风,乔、舒便就此回京了。(26)

1960年1月21日舒铁民同志和乔羽第二次来到柳州。由于创作组已隐隐风闻乔羽要写电影剧本,心中不安,尽管原作者仍很克制,但情绪难免流露不满。乔羽也有所觉查,于是他于1960年1月23日在地委书记贺亦然家当面向贺及其夫人张立敏(地委宣传部长)表示:只搞彩调,不搞电影。同日午宴后,乔羽又向市文化局长牛秀释疑,再一次表示:只搞彩调剧和歌剧,并打算3月底回京。当牛秀邀乔羽参加动笔时,乔羽一再表示,“只动口,不动手”。还强调这是来柳州前定下的一条原则,而婉言拒绝参加创作。(28)

1960年2月25日,中央实验歌剧院卢肃院长忽然来电,同意乔羽写电影剧本,但要月底回京。(29)当时地、市领导为使创作组便于就近“请教”乔羽,安排他住进柳州饭店三号楼,创作组也随之住进柳州饭店五号楼。

由于创作组赶写《刘》剧第五方案,是要参加4月初的“广西《刘三姐》专题文艺会演”,因此,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创作组夜以继日地苦战,每写完一场便交给地委宣传部打印一场,立即分送给地、市委、常委和乔羽,以征求意见,(30)而正在“创作”电影《刘三姐》的乔羽对我们彩调《刘三姐》的创作却从未提过什么意见,未动一个字。

1960年4月,在南宁“刘三姐专题文艺会演大会”时,经乔羽转交了一本长影导演苏里的电影《刘三姐》分镜头剧本给邓凡平,并说:“我们讲共产主义风格,你们的东西(指彩调剧《刘三姐》三、五方案)我用了,我的东西(指电影《刘三姐》分镜头剧本。——其实分镜头剧本应该是导演完成的。乔羽为什么不给他自己的《刘三姐》电影文学剧本给邓凡平?至今我们也不得其解。)你们也可以用。”当时因正在会演,无暇品阅,后来一看,我们才知道乔羽是不打自招,原来他果真大量抄用了彩调《刘三姐》,仅用12天便“编”成了与彩调剧《刘三姐》第三、五方案几乎完全一样的电影《刘三姐》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

这里说的乔羽仅用12天便编成电影《刘三姐》文学剧本,并非作者捏造,这是电影《刘三姐》导演苏里亲口说的,白纸黑字刊在1996年5月3日《音乐生活》报上。苏里说:“……乔羽在楼上写一章,我就在楼下分一章镜头。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一共用了十二天时间……”对如此巨大著作其速度之快,真乃世界少有。(31)

三、从作品对比揭示乔羽的剽窃行为

说乔羽侵权,不仅在作品问世先后,更重要的是乔羽的电影《刘三姐》从作品的故事情节、角色设置、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山歌……等,都袭于原告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

1、原告创作之彩调剧《刘三姐》的情节,并非原始民间传说:

乔羽在电影《刘三姐》片头署名为:“编剧乔羽(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其实,在广西根本就没有像彩调剧《刘三姐》中的情节一样的传说,电影《刘三姐》实际上抄自彩调《刘三姐》。这里仅举二例以证其实:

先说:“漂江”这个情节:在两广流传的刘三姐传说中,绝大部分没有“漂江”这个情节,只有广西宜山和扶缓有刘三姐被“砍藤漂江”的传说,但两处传说都是刘三姐的哥哥刘二恼恨三姐唱歌耽误工夫,害三姐落水漂江。(32)(33)至于刘三姐唱歌为穷苦百姓诉不平,触动了财主的利益,被财主确藤,害三姐落水漂江,则是彩调《刘三姐》的情节,是创作组精心之作,其关键是将“兄害妹”之说改为“兄爱妹”,这不仅塑造了新的人物关系,而且改正了抹煞阶段斗争的缺陷,突出了两个阶段间的文化斗争的主线。这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吗?再说“对歌”这个事件:

在两广有刘三姐传说的地方,大部分都有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这个传说。但是所有传说中的“对歌”,都是三秀才慕名而来找刘三姐对歌,且任何地方的传说都是《姓陶不见桃结果》一首歌就使三秀才败走。(34)(35)(36)(37)至于三秀才受莫怀仁之聘与刘三姐对歌,目的在“以歌治歌”,妄想使山歌成为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的工具……这又是彩调剧《刘三姐》的重要情节。这与全剧主题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更是刘三姐创作组的精心之作,决非“广西壮族民间传说”。

其他如“坝茶山”、“绑驾”、“八角楼被围”……等,都是各地传说、志、记里所没有的,只有彩调剧《刘三姐》中才有的情节。事实证明,它是刘三姐创作的心血,决不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

2、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山歌,并非公共财产。

乔羽“编剧”之电影《刘三姐》文学剧本中共有山歌96首(38)摄制时删去16首,又新增33首,影片完成时,实际用了山歌113首,其中有66首抄自彩调剧《刘三姐》。(39)

我们预料乔羽定会以“山歌来自民间,是公共财产,谁都可以用”为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但是这论调帮不了乔羽的忙。因为——

第一、当山歌仅流行于民间时,它的确是“公共财产”,但是,当山歌被作家,艺术家收集,整理加工并加以运用后,这山歌便不再是“公共财产”了,其著作权已属收集,整理运用者。一位打抱不平的局外人士说得好,他说:这正象公海里的鱼一样,当鱼儿还在公海里畅游时,它是“公共财产”,但是,当我把它钓了上来,装进鱼篓,甚至制成“五柳鱼”时,其主权则属于我,它就不再是“公共财产”了,谁要在我鱼篓里钓鱼,或者把我端上桌的“五柳鱼”当作公共财产据为已有,他就是盗窃或霸占。难道说抄袭人家早已收集,整理并加以运用的山歌能不算剽窃?

第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某工厂一条高精机器坏了,组织很多科技人员研究抢修方案,但一直定不下来,……后来请来一位权威人士,他这里敲敲,那里看看,最后在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圈说: “从这里下手”。听了他的意见,机器很快修好了,厂方问那位技术权威“该怎么计酬”那权威说:“画圈只要一美分,画在什么地方,要一万美金……”这故事启示我们:“画圈谁都会,圈圈画在什么地方,却大有学问,它才是成功的关键,据此,我们认为如果说被乔羽抄袭的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山歌是“画圈”的话,那么,那些山歌“用在何处”就是“圈圈画在哪里”了。例如:《浪滔滔》用于“漂江”《什么结果抱娘颈》用于友好盘歌,《讲眼前》等“蛮歌”用于对歌,《画眉困在八角笼》用于求援、《奈河桥上等三年》用于定情……等,乔羽都是大量照搬,这种对山歌“用于何处”的剽窃,比直接剽窃山歌更为美键。

第三,其实彩调剧《刘三姐》中,所用的山歌并非原封不动的传统山歌,其中有创作组创作的,有经过创作组加工修改升华的,谁把它当作“来自民间”的“公共财产”,那就大谬了。这里仅摘例以证其事:

①“木瓜结果抱娘颈,芭蕉结果一条心,

柚子结果包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这组歌在彩调《刘三姐》一、二方案中是没有的,在创作三方案时,创作组决心要写一首既有地方特色又有一定难度的山歌来刻划刘三姐非凡的歌才,暄染地方色彩,但直到完成初稿也没有写成我们心目中的“歌”,于是创作组带着初稿带着礼物深入民间向我们所熟悉的老歌手请教,先后拜访了鹿寨、柳城、象州和柳州市的何木生、韦成勋、李二姐……等著名歌手,后到宜山请教吴娩娘、黄文祥、吴老年……等著名歌手,当他们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即兴唱出不少好歌,但可惜不是难度不够,就是地方色彩还不浓,第二天创作组准备了一些茶点、水果,邀请这些歌手再次齐集在黄文祥家座谈,由于水果中有香蕉,而黄家后园又有柚子、木瓜,睹物起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唱了起来,歌手们或用这几样瓜果的形态,或用其生长状态相问答,找出“抱娘颈”“一条心”、“包梳子”的答案,我们认为很有地方色彩,也有一定难度,最后创作组动手综合,并补充了“菠萝”,写成这首歌。乔羽把它当作“公共财产”,全文照抄了。

②“柳江是条清水河,你的歌书臭气多,

莫把歌书丢下去,免得弄脏这条河。”

三方案以前诸稿和三方案初稿都没有这首歌,排演三方案时导演觉得对歌时三秀才慌忙翻书,并顺手把歌书丢下河,虽然形象十分狼狈,但是,如果再写一首带刺的山歌加以嘲讽,将会更好的渲染乘胜追击的气氛,掀起高潮。于是创作组就在排练现场突击创作出这首歌。由于三方案“对歌”的特定环境是宜山“下涧河”,因此原歌第一句为“下枧是条清水河”,到写五方案时,“对歌”的特定环境改为“柳江河”,因此第一句改为“柳江是条清水河”,而电影“对歌”的特定环境在“漓江”,乔羽知道,如果直抄“漓江是条清水河”容易露馅,于是将第一句改为“这里是条清水河”。虽仅改两个字,总比一字不漏的抄袭要高明一些。

③“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

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1959年我们到宜山采风时,见一男一女两歌手对歌,当时女方渐占上风,眼看男方要败下阵来,那男歌手一气之下进行人身攻击,抓住女方是个青年寡妇这一点,唱道: “妹命毒,青春年少死丈夫,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创作组觉得这首歌在刻划“命毒”方面入骨三分,于是决定改造它,用以刻划莫怀仁的狠毒,将前两句改为“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同时,由于这首歌首句为“莫夸…”,这就要求莫怀仁一方有“夸富”行为,基于此,创作组又创作了:“莫家有势又有财,丫环小子两边排,你若嫁到莫家去,出门三步有人抬”。电影《刘三姐》全文照抄了《莫夸财主家豪富》,而把“夸富”拆成两首:“劝你休要惹祸灾,莫家有势又有财,官家见他让三分,阎王见他要下拜。”“你若顺了莫公意,莫公自有好安排,在家让你日不晒,出门三步有人抬”。其抄袭手段可谓高明唉!

④有些歌虽然仅对传统山歌改动几个字,但那也是作者呕心之作,它也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如:

“你讲唱歌我也会,你会腾云我会飞,

黄蜂竭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

传统山歌的第三句为“蚊虫竭在乌龟背”。据老歌手们解释说:蚊虫和乌龟是生死相克的对头,即:乌龟吃孑孓,孑孓长成蚊虫后专叮乌龟,而乌龟被蚊虫一叮便会肿烂而死,乌龟死后人们用其骨(或血)制成蚊香,能驱、灭蚊虫……。因此这首歌为“蚊虫竭在乌龟背”。创作组认为蚊虫不美,又是害虫,让刘三姐自比蚊虫有损形象且显得三姐失智,于是排除“相克”的约定,改成“黄蜂竭在乌龟背,”虽仅改动两字,也系作者心血。乔羽不知究里,也直接抄用“黄蜂竭在乌龟背……”。

其他如《还剩三条狗奴才》、《嫁到莫家做小婆》、《牛走后我走先》、《拜见官府背朝天》、《讲眼前》、《拿起刀仔慢慢剥》、《不是命》、《想回青山难出笼》、《绣球当拣你不拣》、《天崩地裂我不怕》、《大河量你舀不干》……等,都不是传统山歌,而是创作组呕心沥血之作。

当然,乔羽在抄用彩调《刘三姐》中的山歌时,也有过一些改动,但这些改动恰恰暴露了他对广西方言、歌风、民俗等了解得太少,理解得太浅。现举数例为证:

①“好笑多,好笑老牛跌下河,

若还老牛泡死了,拿起刀仔慢慢剥”。

对这首创作组创作的山歌,乔羽将歌中“刀仔”改作“尖刀”,他不知道“刀仔”是方言,是广西人对小刀的通称,我们用“刀仔”不仅是保持广西方言特点,更重要的是用“刀仔”(是“小刀”不是牛耳“尖刀”)“剥”,隐含“千刀万剐”之意。这更是乔羽未能理解之处。是为一例。

②“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拣你不拣,拣得忧来拣得愁。”

这也是创作组创作的山歌,乔羽将最后一句改为“空留两手拣忧愁”。如果从诗歌角度看,这一改似乎“雅”一点。但雅则雅矣,只是雅掉了民歌特色和地方色彩。因为“拣得”二字在方言中是“自找”之意,这里寓意:当拣的不拣,却拣得(自我)忧愁。(自找苦恼之意)是为二例。

3、“风吹云不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哥有情妹有义,利刀难砍水分离。”

这首歌具有山歌“谐音”、“暗喻”等手法,如“星不动”、“星”是“心”的谐音,喻意任何力量动摇不了爱恋之心。乔羽把星不动改作“天不动”这一改,意味索然。是为三例。

电影《刘三姐》中,也有乔羽编写的山歌:如“上山不怕石崖高,手攀青藤好砍樵,”“仁义道德好门面,杀人宰房不见血”、“好篮从来不装灰,好人从来不做贼,今天碰上刘三姐,红薯落灶你该煨。”、“好笑秀才酸气多,快回书房读子曰,之乎者也学会了,才好摇头晃脑壳。”……等,都暴露出乔羽对方言、语音等知之太少,以致出现只在书本上见,而口头上,尤其是广西山歌中不会用的“砍樵”、“宰房”这一类北方语汇,以及因“贼”字在广西念作“则”,导致与“煨”字不合韵;“曰”字在广西念作“月”导致与“壳”字不合韵……等。如此等等,都证实乔羽“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全是谎言。

3、电影《刘三姐》之人物设置既人物塑造、人物关系也源于彩调《刘三姐》。

先从人物设置和塑造说起。从人物的标签(姓氏)看,在电影《刘三姐》众多的人物中、刘三姐、刘二、陶、李、罗三秀才、老渔翁等似乎都源于“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但撕开“标签”(姓氏)看内涵,即从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来看,却一个都不是“传说”中的人物。为了让事实说话,现分析如下:

①刘三姐

在两广的民间传说以及志、记中,有叫刘三姐的,也有叫刘三妹、刘三女太、刘三妹的。这些传说和记载中,对其身世、经历,有多种说法:

一说刘三姐是“书香门第”,是“汉刘晨之后裔”,且“七岁即好笔墨……年十二通经史、善为歌……后与邕州白鹤少年张伟望筑台西山之侧,令两人登台三日歌……至七日望之俨然,弗闻歌声,众命童子上省,还报曰:两人化石矣(40)!也有说“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41)

这是书香门第的才女刘三姐。

二说,刘三姐的哥哥刘二为了阻止她唱歌,拿一块卵石要她用手板煎软,否则从今以后不准唱歌,于是三姐将石头放在手心,下面烧火来煎,边煎边唱道:“我歌癫,拿块石头给妹煎,若把石头煎软了,哥变石头妹成仙”,不一会,那块石头果真煎软了(42)。有说刘三姐的哥哥受其妻挑唆和三姐分工炒菜,哥炒菜,妹烧火,可是柴房里一根柴也没有,三姐把脚颈伸进灶里当柴烧,边烧边唱“大哥能炒妹能烧,三姐脚颈当柴烧,落锅菜心同水煮,青龙过海骨肉飘。”(43)还有呼风唤雨的刘三姐,(44)有“刘三姐在广西是盅神”。(45)

这是游戏人间的神人刘三姐。

只有柳州刘三姐创作组才把刘三姐塑造为:能歌善唱,热爱劳动,她用山歌歌唱真善美,用山歌鞭斥假恶丑。她以山歌为武器捍卫劳动人民的利益,用生命捍卫属于劳动人民的山歌。她是智慧的化身,又是斗争的女性。

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恰恰是刘三姐创作组笔下的刘三姐。

②刘二

在两广有刘三姐的传说中,一是没有刘二其人。二是刘二受妻子唆使,亲手砍藤迫害刘三姐(46),三是刘二受坏人挑唆(也有说受财主所迫),为保自身平安,制止其妹唱哥不成,不惜亲手砍藤害死其妹。(47)(48)(49)

以上诸种传说都把刘二塑造成迫害刘三姐的凶手,只有柳州刘三姐创作组才把刘二塑造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虽然胆小怕事,但爱憎分明。他是个不畏长途跋涉寻找被财主迫害的妹妹,为了保护三妹不惜牺牲一切的好哥哥。

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二,恰恰是刘三姐创作组笔下的刘二。

③陶、李、罗三秀才。

在各地传说中,有陶、李、罗“三个男人“或”“陶、李、石”三个秀才,以及陶、李、罗、石“四个人”或“四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其具体情节大同小异。

一说是三姐曾说“谁能唱胜我,愿嫁他做老婆”,后来有三个男人带着一船山歌本找她对歌,刘三姐仅用一首山歌“姓桃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石不有栏杆石,三只乌龟何处来”。就使那“三个人”败走了(50)。

一说是“突然有姓竹、石、桃、李”的四个人找刘三姐对歌,刘三姐唱了一首:“洗衣扑扑刘三姐,四个浪牛那处来,姓竹提去山边种,姓石提去铺石街,姓桃不见桃花发,姓李不见李花开。”就使那四个人“把几只船的山歌书翻来翻去找不见一条合用的来回答,几个人就说‘没有办法了,唱不过她’。就把那些山歌书倒下河去,开船走了。”(51)

一说是广东三秀才慕名来找刘三姐对歌,三姐唱道:“三秀才,问你船来是路来,船来摇断几把浆,路来穿烂几双双”。三秀才答道“细妹仔,我是船来路也来,我坐帆船不用浆,我骑白马不用鞋”。三姐又唱:“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闻锣鼓响,三个脓包那里来。”三秀才翻完满船歌书,仍然答不上,只得掉转船头溜走。(52)

一说是 “左江上飘来三只船,船上有四个秀才(桃、李、罗、石)他们见三姐在江边洗衣,自认为才学渊博的秀才先生便开口唱歌来试探三姐:“什么来到万物苏,什么来到热如炉,什么来到田如金,什么来到草木枯。”刘三姐信口答道:“春来来到万物苏,夏天来到……”随机应变的刘三姐反而唱道:“什么满肚是碎金,什么满肚是碎艮,什么满肚是丝路,什么满肚是灰心。”四秀才膛目结舌,把船是的歌书翻完了,答案也找不出来,便请求刘三姐解释,她唱道:“谷仓满肚是碎金,米缸……,盐罐……,火盆……。”刘三姐拍手讥笑四个秀才:“姓桃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姓石提来半路埋。”三姐唱歌厉害,四个秀才认输了,把两船歌书抛下右江去,灰溜溜地跑了。(53)

以上诸种传说,不论是“三个人”(或三个秀才)还是四个秀才,都是慕名而来,(或为应婚而来)其结果都是一、两首山歌便落荒而去。只有彩调《刘三姐》才把三秀才塑造为“帮闲文人”,受莫怀仁之聘来与刘三姐对歌,企图征服刘三姐,达到“以歌治歌”的目的,而对歌过程则是激烈对垒,远非一、两首歌分胜负可比拟。它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是彩调《刘三姐》的精髓。

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完全是柳州刘三姐创作组笔下的“对歌”,决非“广西壮族民间传说。”

④老渔翁

这个人物在众多传说中,只有柳州市政协副主席龙月卿讲述的传说中提到过——

“一天,老渔翁在柳江河下网捞鱼,见葡萄藤缠绕,一美丽姑娘从上游漂来,渔翁将她捞起放在石岩边。这就是刘三姐。一会儿她醒了过来,唱道:“多谢多,多谢老伯救活我,三姐今天回去了,改日来此唱山歌。”三姐唱完,一个转身跑到示田家……”(54)而这唯一出现的老渔翁还无名无姓,除救刘三姐上岸外,无其他行动,更无性格可言。

这“老渔翁”只有在彩调《刘三姐》中,才有了姓名,有了女儿,有了性格——忌恶如仇、爱歌如命。才有了认刘三姐为干女儿的行动……很显然,电影《刘三姐》中的老渔翁源于彩调《刘三姐》,决非“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

⑤舟妹

在所有刘三姐传说中都没有这个人物,因此人们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乔羽的创作。但是,同样透过“标签”看内涵,舟妹就是彩调《刘三姐》中的兰芬。

兰芬:老渔翁的女儿,天真活泼,爱唱山歌,更爱刘三姐。为救刘三姐,不惜冒险学三姐唱歌以引诱莫怀仁向她追来……

舟妹:老渔翁的女儿,天真活泼,爱唱山歌,更爱刘三姐。同样,为救三姐冒险施调虎离山之计……难怪电影《刘三姐》中舟妹的扮演者张文君说:“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我在继续扮演兰芬。”(55)

⑥阿牛

他和舟妹一样,从“标签”看,是传说中所没有的人物。

在传说中,刘三姐的“对象”是与之“双双化石”的“白鹤少年张伟望”,或“白鹤乡一少年”,但这二人除“对歌七日夜”外,都没有其他“行为”,更无性格可言,和阿牛对不上号。

又一说:“……李小牛和刘三姐两人感情很好,他们年龄相当又都会唱山歌,远远近近都闻名。”并且曾以“飘带”定情,但“山下财主莫海仁认为其行为触犯了礼教,便叫人把李小牛和刘三姐绑起来丢到河里,李小牛随即被水淹死,可幸刘三姐抓住一块烂木板在水里飘了三天三夜,最后飘到柳州。”这个李小牛是“李寡妇的儿子”,除“都会唱山歌”外,(56)没有其他贯串行为,也没有形成鲜明个性。

只有彩调《刘三姐》中的李小牛,不仅会唱山歌,爱唱山歌,而且与刘三姐一样爱憎分明,因此二人相爱。他,不惜以生命保卫山歌,保护三姐。最终唱出:“山中只有藤缠树”、“竹子当收你不收”、“奈何桥上等三年”……。

电影《刘三姐》除将李小牛改为阿牛,和把他写作老渔翁之子外,诸如性格、行为、以至所唱的山歌,大都源自彩调《刘三姐》,而决非源于“广西壮族民间传说”。

⑦莫怀仁、莫进财

这是任何一地的传说都没有的人物,乔羽是连姓名带人物关系、人物性格、行为等,都原封不动地照抄彩调《刘三姐》。

以上事实说明:彩调《刘三姐》与电影《刘三姐》先后分明有证,二者雷同有据,乔羽侵犯彩调《刘三姐》著作权这是铁的事实,对此,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开始发行时,原作者便已向市委书记肖寒、梁山反映,但由于当时无法可依,又值强调“风格”、“贡献”,反对“名利”之时,领导上告诫作者:谁创作的都是社会财富嘛,我们党员干部还争什么名利。原作者处在那个年代那种氛围下,也无话可说了。

三十年后,柳州刘三姐创作组终于得到一些安慰,即197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奖时,广西送京的剧目是“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剧本获创作一等奖,(65)文化部将该项奖授予了柳州刘三姐创作组,(65)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辑入歌舞剧《刘三姐》时,也署名为“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包玉堂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修改”,对此,原作者深为文化部及江苏文艺出版社实事求是地尊重他们的著作权之举所感动。可是由于电影传播快速而广泛,每当彩调到各地演出时,各地早已上演过电影《刘三姐》,不知情的观众都以为彩调剧《刘三姐》是根据电影《刘三姐》改编的,例如:1978年4月彩调
《刘三姐》在上海徐汇剧场演出时,电影《刘三姐》也正在紧邻的徐汇工人文化宫放映,虽然观众热爱彩调《刘三姐》,连演两月场场爆满,但当上海文艺界座谈时,一些名流虽不乏溢美之辞,但大多认为彩调《刘三姐》避电影《刘三姐》之短,扬彩调剧种之长,改得好……明显地颠倒了作者与改编者的位值,对剽窃者造成的名誉损害,原作者倍感忿满。但当时文革方罢,同样无法可循,只得再次隐忍……1991年6月《著作权法》公布施行以后,原作者本打算立即依法维护自已的权益,终因《著作权法》第55条之“……本法施行前的侵权或违约行为,依照侵权或违约行为发生时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处理”所困扰,仍迟迟不曾付诸行动,直到1995年9月26日连续几天在柳州市科技电影院放映故事片《刘三姐》时,很多关心原作者的同志提醒原作者说:乔羽剽窃行为虽已过去了三十六年之久,但其电影仍然在放映,原声带仍在发售和播放,这就是在继续侵权……于是原作者才省悟过来,准备放开手脚“讨说法”。当即聘请了律师准备好了有关佐证资料,写好了诉状……就在诉讼准备就绪时,原作者还想争取用非诉讼方式——友好协商解决这一侵权案,于是在1995年9月 28日致函乔羽,敦促他在全国性报刊上声明,电影《刘三姐》系“根据广西柳州市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包玉堂同名彩调剧改编。(或移植)或:将署名改为:编剧: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包玉堂。改编:乔羽。(57)乔羽接信后于同年10月11日复涵表示:“……即在电影《刘三姐》署名问题上申明,电影《刘三姐》是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或移植……”(58)由于乔羽这封复信颇为“明智”,原作者以为此事似有协商解决的可能,广西区文化厅也于1995年12月25日来涵敦促创作组“采取当面协商的办法,不要对簿公堂,较妥善的解决此事,相信乔羽同志会处理好此事。”(67)1996后3月,柳州市委领导和市文联负责同志也数次约见创作组代表牛秀、龚邦榕、表示愿意出面调解此事,并建议创作组暂时避开传媒炒作,以营造一个良好气氛,容他们赴京斡旋。牛秀、龚邦榕当即表示:只要能根据国家《著作权法》精神,维护我们的著作权和署名权,我们愿意接受调解,并即时通知计划来柳采访我们的上海电视台 “音乐时空”专栏记者孔白基等,说明市领导将于“国际民歌节”后赴京协调,此一版权纠纷有望通过协商解决……上视采访组得此信息后,认为以《化干戈为玉帛》为题报道此事,让观众在历史的追综中,感受那个年代的创作窘迫,理解法律建设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中国同类案例的处理提供一种思路,一种途径,于是他们还是派来一个采访摄制组,专程来柳,要对刘三姐创作组作专题采访。

出于兑现对市委领导的承诺,牛秀、龚邦榕如实向市委汇报了这一情况,并决定由龚邦榕将采访组接到市迎宾馆后,即由市文联、市电视台接待,创作组则礼貌地避开上视及其分他传媒采访,耐心地等乔羽的具体行动。

创作组的良好愿望最终被乔羽视为软弱可欺,我们耐心等待却等来了,《音乐生活》报的一组采访报道——《乔羽是无辜的》。(31)

这一组报道中,故事片《刘三姐》的导演苏里的所谓“以近60年党龄的荣光作证”的谎言,首先遭到与乔羽同时受中国歌剧舞剧院委派来柳执行公务,也是乔羽在柳州如何操作的最直接的见证人舒铁民的驳斥,(60)这篇文章对《乔羽是无辜的》一文中其他人的谎言,也是有力的揭露,因为当乔羽在柳州“操作”时,他们均不在场,事后也不曾到过柳州,既不可能知道乔羽在柳州干什么,更不知道乔羽是如何干的,其访谈内容的荒谬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认为这篇“采访报道”虽不值一驳,但我们从中意识到乔羽的能量不小,也醒悟到要我们回避传媒炒作而容忍他去炒作,实际上是容忍他歪曲事实,继续混淆视听愚弄读者,使我们蒙受更大屈辱,于是我们决定接受上视采访,有节制地把彩调剧《刘三姐》发表及产生艺术轰动效应的时间和电影《刘三姐》发表及摄制时间公之于众,让观众、读者从两个《刘三姐》谁先谁后的事实中去辩明谁抄袭谁,克制地列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以山歌写成的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山歌,大多数是我们创作或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改写、升华而成的,乔羽在电影《刘三姐》中是如何将我们创作的山歌照搬和如何巧妙地更动或删节一两个字后袭用的……等。由于市委领导将为彩调副《刘三姐》的著作权出面协调,上视这篇“采访录”最后以《干戈能否化玉帛》在上海电视台播放。(68)

1996年4月,柳州市副市长徐伟崇,市文联主席柯天国等赴京,通过文化部与乔羽当面协调解决《刘三姐》著作权、署名权问题,乔羽当面表示:《刘三姐》是柳州的,应该还给柳州,并建议由柳州草拟一个协议书电传给乔羽,经签字后执行。除、柯回柳后即时拟了一个“协议书”电传给乔羽,却一直未见回音,市里曾多次电话与文化部、乔羽联系,均无答复。如此拖了一年,当我们再次询问徐副市长和柯天国同志时,他们因乔羽出尔反尔,及拒不与柳州通话……而告诉牛秀、龚邦榕说:既然乔羽不接受调解,我们也无能为力了,你们要告就告吧,于是我们便于1998年4月29日,正式向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诉讼书》)为本文节删本,故从略

但不知何故迟迟未能立案,拖了整一年才于1999年4月2日下达《受理通知书》,(69)正式立案受理。但出乎意料地拖了近三个月还未开庭。

1999年6月,市委领导和市文联负责同志再次约见创作组长代表牛秀、龚邦榕,告知区党委宣传部长潘琦同志非常关心此事,愿意出面协调……。

由于潘琦同志是作家,我们离退休前也有交往,尤其是当我们出版《刘三姐丛书》经费不足时,他曾给予支持。因此,我们不得不卖这个帐,于是决定在保护自身著作权的前题下同意他出面协调。我们的具体要求是:1、我们可以不以“剽窃”、“抄龚”追究乔羽,但乔羽必须承认电影剧本《刘三姐》是根据我们的作品——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改编的,在今后出版、发行时,必须署为:根据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包玉堂同名彩调剧改编。2、理解到故事片《刘三姐》已发行了近40年,要全面更改片头颇不容易,但应通过电影发行部门下发一个文件,要求放映单位在今后放映《刘三姐》时,通过广告、幻灯予以说明,(只要将该件抄送给我们,我们便认可)。

3、我们提起诉讼是乔羽不肯将其诺言付诸行动,并继续侵权等行动激起的,因此,我们为准备诉讼而寻访知情人士,请他们提供物证、证词、以及搜集、复印物证、史料、交纳诉讼费……等开支,应由乔羽负责。至于我们新蒙受的精神损害,其赔偿数额可大可小,但我们仍以“正名”为主,故仅提出诉讼支出合计陆万元。

市里向潘部长汇报后,潘部长认为这些要求很合理,于是于1999年6月中旬亲到柳州约见牛秀、龚邦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文联主席柯天国均在座)将协调意见归纳、统一起来……。

1999年6月下旬,市文联主席柯天国转告说:潘部长已经向中宣部会报了,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同志很关心这件事,当知道柳州几位老同志如此通情达理后,他很高兴,并决定接见作者。潘部长还交待,近期将由他和市委副书记于开金、副市长徐伟崇、市文联主席柯天国陪同牛秀、龚邦榕赴京,要我们作好准备。

1999年6月底,潘部长又来电说,他因要参加区党委一个重要会议,赴京时间延到7月上旬。同时希望我们撤诉,以解除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使之更利于友好协商。

我们认为只要被告方能承诺愿根据国家《著作全法》规定,更正电影《刘三姐》署名,并向我们道歉,即已纠正被歪曲的事实,就已达到我们为“正名”而上诉的目的,撤诉也未尝不可,退一步说,万一乔羽变卦,我们还可以赴“被告居留地”上诉。于是我们于1999年7月1日向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诉(70)市中院当日即下达《民事裁定书》。(71)

当时我们对“撤诉”甚感不安,直到7月初。经柯天国转来长春电影制片厂至中宣部的《关于电影<刘三姐>光盘字幕修改的意见》(72),和乔羽致中宣部并转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同意长影意见”并表示“同意按照这一规定处理有关事宜”的文件(73)后,我们才稍微心安。

1999年7月14日,当我得知潘琦同志将于一周后和我们一起赴京的消息后,我们便于7月16日先期赴京,拜访一些关注、帮助过我们的同志,并通报此事……谁知这期间发了批判邪教“**功”这一重大事件,中央和各省(区)市宣传部门均集中力量投入这场斗争,无暇顾及此事,于是我们只好返柳,等候另行通知。

1999年8月15日,潘部长和柳州市委副书记于开金、副市长徐伟崇、市文联主席柯天国以及创作组代表牛秀、龚邦榕一行飞赴北京,16日中宣部副部长刘鹏接见我们一行,对创作组为讨说法所态度表示赞许,并要我们稍等一两天,待丁部长安排时间接见。

1999年8月28日,丁关根部长接见柳州刘三姐创作组代表牛秀、龚邦榕,并共进午餐。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宣部副部长刘鹏,广西区党委宣传部长潘琦、柳州市委副书记于开金、副市长徐伟崇、市文联主席柯天国,还有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赵国光、及乔羽等。(74)丁部长在接见时说:30多年前的版权纠纷,终于以友好协商方式解决了,真是化干戈为玉帛……他还强调:既然问题已经解决,今天就只谈愉快的话题……。在那种氛围下,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8月下旬回到柳州后,柯天国同志及时转来了陆万元给我们,我们当即表示:提出上诉的目的不是为钱,为果为钱,这6万元是不可能买到《刘三姐》著作权的,我们主要是为了正名,因此,要求一:希望看到更正暑名的电影《刘三姐》光碟;二、希望看到党报公开报道。柯主席当时答应派人到市内各有关商店去查找光碟,并应允解决新闻报道问题。

也许是因为文联工作太忙,这一拖又是两个多月,期间,我们将那陆万元分文未动地存入银行,准备在上述两点要求得不到解决时,就用这笔钱,赴侵权人居留地上诉……我们也将这一意图告诉了柯天国同志。他说他已派人到市内查过了,据音像业从业人员说:这一百部优秀电影的光碟只作整套发售,适宜单位和爱好者收藏,因此不好销售,所以都没有进货。但,肯定区里有,待年末赴区开会时,我再问问潘部长,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至于见报的问题,也等我回来,一并解决……

2000年元月初,柯天国同志在区开会归来告诉我们;更正署名的电影《刘三姐》光碟肯定出了,只是尚未普及,一时还未弄到手。他还拿出《电影<刘三姐>署名重新规范》通讯稿征求我们的意见,准备在《柳州日报》利出。该稿后经市委副书记于开金修改,于2000年1月18日在《柳州日报》一版利出。(75)

一段时间以来备受文艺界同仁和至爱亲朋关注的《刘三姐》著作权纠纷,到此算是划上了句号。但是,重新规范的署名既没有直置:根据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包玉堂同名彩调剧改编,也没有署为:根据柳州刘三姐创作组同名彩调剧改编,这不仅令一般观众、读者误以为是根据柳州彩调剧的传统剧目改编的,就是文艺界,恐怕也有不少人不知彩调剧《刘三姐》原作者是谁。这种维护“有名”作家,搞一个没有原作者署名的剧本的作法,只能给这个“句号”留下几许遗憾。

事情的原委就是这样。最后,我们仅借此真诚的感谢广西法学会的曹平副会长、陈家新教授、广西第三律师事务所的李希明律师和程连才律师,柳州市通达律师事务所的莫雄德律师、刘汉秋律师、柳州金石律师事务所的蒙占敏律师。是这几位真理卫士指导我们拜访各地的知情人、见证人、收集证词、证物……是他们为我们推敲并执笔为我们修改诉状,拟订整个诉讼策略,是他们促成“立案”……总之,没有他们的法律支援,恐怕连个遗憾的“句号”也不可得。

我们也要向各位律师深致歉意,因为我们在撤诉前没有请教他们,没有商量好对策,以争取“句号”无遗憾……。

我们还真诚感谢梧州市大干广告公司总经理陈桂靖先生,是他在我们诉讼费用不足,无法启动时,在道义上和经济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我们终于迈出了为讨“说法”而走上法庭这一步……仅此再道一声:谢谢?

刘三姐创作组已有二人去见马克斯了,剩下的四人都是七旬开外年近八旬的人了,既无精力,也无财力再为此事拆腾了。无奈,就让这遗憾的句号留待后人评说吧!我们只希望文艺界的同仁们,特别是广西宣传口、文艺口的领导们了解事实真象,别再说什么“广西哪有这么高水平的人写出《刘三姐》来”、“要不是乔羽,《刘三姐》怎么会这么火爆”。这种广西人看不起广西人的论调,不仅有损广西文艺界的形象,且伤害广西人的感情。让剽窃有功论见鬼去吧!

我们更希望个别报刊再别轻信一面之辞,贸然刊出诸如“以60年党龄的荣光作证”的谎言来,徒令知情人不齿。我们更欢迎那些受骗的报刊能此主动澄清是非,以挽回刊物信誉,重塑刊物形象。

感谢关心我们的文艺界同仁们,感谢关爱我们的至爱亲朋,要问《刘三姐》怎么了?唉!《刘三姐》就这么啦!

广西柳州刘三姐创作组编撰

执笔:龚邦榕
牛 秀
2006年6月

星期四, 12月 23, 2010

文摘「向和平英雄致敬」

  近年很少機會買報紙,因為報紙等同廢紙,除了當廢紙買之外,並無其他用途。免費報紙間中看看,反正都是報道新聞,無必要長篇大論。〈頭條新聞〉的報道和其他報紙差不多,喜歡作大,又選擇報道,本來沒有甚麼好看,不過,反而是其專欄有一看價值,例如今天的「占Sir on Duty」,所講的「向和平英雄致敬」,正可觀微知著,從一些事中反映特區香港隨著回歸十三年,已成為中國其中一個沿海城市而已。

  「向和平英雄致敬」內文如下:

占Sir on Duty——
向和平英雄致敬
2010-12-23

  每年十一月第二個星期日便是和平紀念日,悼念一戰及二戰陣亡軍人及遇害平民。當日有政府高官、各國領事、宗教界代表、紀律部隊及制服團體代表等出席活動,不論是政府人員還是市民,都會齊集在中環和平紀念碑舉行獻花儀式。
  儀式莊嚴肅穆,卻總是讓人動容,儀仗隊及樂手會先進場,官方代表及義勇軍團員便站在紀念碑兩旁,之後號角手就吹起軍樂《TheLastPost》,全場默哀兩分鐘,再逐一向紀念碑獻花,最後就由宗教代表誦讀禱文。整個儀式不超過一小時,但卻非常有意義及感人。
  當站在那些義勇軍團員身旁,便深深覺得他們已經很老了,部份人更身體虛弱,但他們仍然堅持戴上獎章,驕傲、莊重及充滿威嚴地站覑,向陣亡的戰友與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致敬。
  如果連這些義勇軍老團員都離開人世,那麼還會有人記得他們嗎?還有人繼承他們無私捨命保缳家園的精神嗎?五十年之後,仍有人站在紀念碑前悼念這班真英雄嗎?
  紀念儀式充分反映出香港曾經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但現在來自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葡萄牙、歐亞及英國等不同族裔人士,因為語言障礙,不再輕易加入到政府公務員行列,但當年語言的問題,卻沒有阻礙他們捨身保缳這片土地,他們更當香港是家,其後代甚至在香港土生土長。
  自從回歸以來,本港似乎漸漸失卻國際大都會的面貌,大家平日說英語的機會愈來愈少,只說粵語,雖然不少人也有學普通話,但日常生活中,如非必要,很少應用到。
  其實若大家都精通上述三種語言,不是最好嗎?何以要妨礙自己進步呢?我記得,當年港人的英語水平名列亞洲其他國家之上,但今時今日,我們又排在第幾名呢?
中譯:邵燕霞
林占士

星期二, 12月 21, 2010

龍脊梯田



  幾年前流行巴士團,曾經參加,目的地正是桂林。如果旅行社不是以廉價招徠,能夠將行程編排得好一點,其實是一段不錯的旅程。
  從深圳出發,長途巴士會經過珠江三角洲,路過廣東省與廣西省交界,從廣東地貌進入廣西地貌,可以說是完全兩樣,經賀州入桂林,回程時過梧州返回肇慶,領略梧州水患,五天穿越兩個省。
  多年過去,終於找到機會來到桂林,真正感受山水,清秀而獨特,和江南水鄉的濃,黃山或是泰山的雄,桂林的山水散發的是清秀,有點不吃人間煙火,純樸中有粗獷,優雅中又近乎原始,如果不是受盡世俗影響,商業擴張,人性轉變,桂林美景,的確是得天獨厚。
  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已失去了古樸,沒有了純真,不過有些事情還有自然的標準,如果今天的中國,仍然發現有外國人揹著背囊獨自上路,停留在某個中國地方,那裏必然還有欣賞的價值。
  給自己找了這麼一個奇怪的理由,記得上次尋得法國人的蹤影,這趟找資料時見旅館有外文留言,終於知道在二零一零結束之前,旅行有了落腳的地方。

星期一, 12月 20, 2010

無眼睇

  報章頭條很吸引,一宗涉嫌風化案,足可做幾日大新聞,文化界自以為道德高尚,單是所提及的名字已是嘆為觀止。
  甚麼乜乜小百合,另一個又是甚麼物物玉女,再來一個唔知咩乜乜女神,最離奇竟然有一個叫甚麼縮水張柏芝,如果不是刊於第一二版,還以為睇緊已經執笠的大富豪夜總會廣告。
  給別人起一個代號,唔該配合吓身份,一聽「小百合」,你話會諗起乜?「玉女」又會諗起乜?「女神」絕對唔會諗起上帝,至於縮水真係唔知似乜。
  話晒香港都曾經係英國殖民地,一個「鐵娘子」,絕對係戴卓爾夫人的化身,究竟鐵娘子係戴卓爾丫?還是戴卓爾係鐵娘子?這已經唔重要,因為兩者已經合二為一,這樣才有意思。
  個個都係成年人,依然好似細路仔玩緊泥沙,如果咁樣叫追求民主自由,真係要行使自己的權利,千萬不要投票,要投票都要投張廢票。

星期日, 12月 19, 2010

選擇


窗外

  有人說,五月去梯田最靚,因為注滿了水,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也有人說,插了秧的梯田最好看,因為生機蓬勃。亦有人說,收成的季節是全年最佳,因為谷穗迎風飄,層層疊疊。
  早就知道,犂田注水插秧對攝影來說是最好的影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農忙的日子也不錯,收成在望,自有一番期待,不過對於遊人來說,應該是濃秋踏入初冬的日子,沒有太多的遊客,田上只餘下雜草,一片懶洋洋的氛圍,才是踏足這裏的時候。
  推開窗,只見層層枯黃,林中依舊翠綠,彎彎曲曲,層層有序,天空是獨有的藍。的確,的確是少了金光,少了生機,也少了收成的忙,不過卻多了靜,一陣帶寒冷的寧靜。
  多年前計劃去桂林陽朔旅行,無意中看到了龍脊梯田的介紹,結果來了一天,反而被縣城龍勝的溫泉所吸引,錯過了探索。多年後重來,原來想休息幾天,結果通山跑了四天,回香港後竟然不太習慣這裏的氣溫而病倒,這都是事前完全沒有預料。

星期四, 12月 16, 2010

工展會

  記得以前的工展會,多在新填海區。為甚麼會是新填海區,傳聞可以利用人流踏實泥土,是耶非耶,都唔知係未真。
  灣仔填海區舉辦時去過,即現時新鴻基中心附近;紅磡填海區舉辦時也去過,大概是現時火車站位置。至於還有其他地方則沒有去過了,因為雖說是香港產品,買來買去,只記得紅A塑膠產品,白花油,嘉頓餅乾等等,貴的買唔起,平又買唔多,主要原因是那時沒有多餘的金錢。
  殖民地政府真係醒,將這些香港產品的展覽放在一個四無人煙、滿地沙塵的地方,一方面可帶旺這個新填海區域,讓人有初步認識,二來可以讓窮等人家多點節日氣氛——外國人慶祝聖誕節,我們則去工展會。
  時移世易,中國人站起來了,回歸後當然也要有工展會,不過有些產品並不是由香港所生產或製造,咁算甚麼工展會?工展會的目的不是介紹及推廣香港產品的嗎?甚麼香港人用香港貨,英國人一走,中國人露出本性,喜歡騙中國人。
  另外就是地點,以前選填海區有幾重作用,今天選維園,則可能只有中國人才明白的象徵意義。維園交通並不方面,雖說在兩個地鐵站附近,但不能直達,附近既無大型停車場供貨物上落,共得興發街一個小停車,根本不敷應用,巴士線則會是中途站,就算將摩頓台和天后巴士總站計算在內,路線是特定的某一區,如何疏散人流已是一個大問題。
  多年下來,特區政府想也沒有想過在其他地方舉行,主要是因為官員因循之故,或者維園對他們來說有另一意義,就是能夠讓站起來的中國人踐踏在維多利亞公園。

星期二, 12月 14, 2010

十二月十日那天

  因為要上班,沒有看諾貝爾和平獎頒獎。
  重看劉曉波的文章「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有著另一感受,當天是因言入罪判囚在即,今天卻是和平獎得主,可惜在台上由別人以英語讀出,十二月十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日,可說是中國的國恥日。
  另一篇報道中,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德提到了1935年委員會將和平獎授予卡爾.馮.奧西茨基時,希特拉禁止任何一個德國人前來接受任何一項諾貝爾獎。
  看看人家罵中國,根本不需要甚麼無人權無自由之類,只將中國和六七十年前的納粹德國相比便可。可惜原文為英文,只好抄BBC的中文版本細讀。


和平獎儀式朗誦的劉曉波最後陳述:「我沒有敵人」
  挪威著名女演員烏曼在2010年12月10日在挪威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上充滿激情地朗誦了劉曉波的文章:我沒有敵人。
  之前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德發言向劉曉波授獎。發言後亞格蘭德把和平獎獎章和證書放在劉曉波的空椅子上。

劉曉波: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2009年12月23日)
  在我已過半百的人生道路上,1989年6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轉折時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我的讀書生涯是一帆風順,畢業後留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講台上,我是一名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識分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引起轟動的文章與著作,經常受邀去各地演講,還應歐美國家之邀出國做訪問學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那之後,因從美國回來參加八九運動,我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投入監獄,也失去了我酷愛的講台,再也不能在國內發表文章和演講。僅僅因為發表不同政見和參加和平民主運動,一名教師就失去了講台,一個作家就失去了發表的權利,一位公共知識人就失去公開演講的機會,這,無論之於我個人還是之於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的中國,都是一種悲哀。
  想起來,六·四後我最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居然都與法庭相關;我兩次面對公眾講話的機會都是北京市中級法院的開庭提供的,一次是1991年1月,一次是現在。雖然兩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其實質基本相同,皆是因言獲罪。
  二十年過去了,六·四冤魂還未瞑目,被六·四情結引向持不同政見者之路的我,在1991年走出秦城監獄之後,就失去了在自己的祖國公開發言的權利,而只能通過境外媒體發言,並因此而被長年監控,被監視居住(1995年5月-1996年1月),被勞動教養(1996年10月-1999年10月),現在又再次被政權的敵人意識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對這個剝奪我自由的政權說,我堅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表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所有監控過我,捉捕過我、審訊過我的警察,起訴過我的檢察官,判決過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敵人。雖然我無法接受你們的監控、逮捕、起訴和判決,但我尊重你的職業與人格,包括現在代表控方起訴我的張榮革和潘雪晴兩位檢察官。在12月3日兩位對我的詢問中,我能感到你們的尊重和誠意。
  因為,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眾所周知,是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在我看來,改革開放始於放棄毛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執政方針。轉而致力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放棄「鬥爭哲學」的過程也是逐步淡化敵人意識、消除仇恨心理的過程,是一個擠掉浸入人性之中的「狼奶」的過程。正是這一進程,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國內外環境,為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互愛,為不同利益不同價值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柔軟的人性土壤,從而為國人的創造力之迸發和愛心之恢復提供了符合人性的激勵。可以說,對外放棄「反帝反修」,對內放棄「階級鬥爭」,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持續至今的基本前提。經濟走向市場,文化趨於多元,秩序逐漸法治,皆受益於「敵人意識」的淡化。即使在進步最為緩慢的政治領域,敵人意識的淡化也讓政權對社會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擴大的包容性,對不同政見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對八九運動的定性也由「動暴亂」改為「政治風波」。敵人意識的淡化讓政權逐步接受了人權的普世性,199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做出簽署聯合國的兩大國際人權公約的承諾,標誌著中國對普世人權標準的承認;2004年,全國人大修憲首次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標誌著人權已經成為中國法治的根本原則之一。與此同時,現政權又提出「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標誌著中共執政理念的進步。
  這些宏觀方面的進步,也能從我被捕以來的親身經歷中感受到。
  儘管我堅持認為自己無罪,對我的指控是違憲的,但在我失去自由的一年多時間裏,先後經歷了兩個關押地點、四位預審警官、三位檢察官、二位法官,他們的辦案,沒有不尊重,沒有超時,沒有逼供。他們的態度平和、理性,且時時流露出善意。6月23日,我被從監視居住處轉到北京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簡稱「北看」。在北看的半年時間裏,我看到了監管上的進步。
  1996年,我曾在老北看(半步橋)呆過,與十幾年前半步橋時的北看相比,現在的北看,在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上都有了極大的改善。特別是北看首創的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在押人員的權利和人格的基礎上,將柔性化的管理落實到管教們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在「溫馨廣播」、「悔悟」雜誌、飯前音樂、起床睡覺的音樂中,這種管理,讓在押人員感到了尊嚴與溫暖,激發了他們維持監室秩序和反對牢頭獄霸的自覺性,不但為在押人員提供了人性化的生活環境,也極大地改善了在押人員的訴訟環境和心態,我與主管我所在監室的劉崢管教有著近距離的接觸,他對在押人員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在管理的每個細節中,滲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中,讓人感到溫暖。結識這位真誠、正直、負責、善心的劉管教,也可以算作我在北看的幸運吧。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和親歷,我堅信中國的政治進步不會停止,我對未來自由中國的降臨充滿樂觀的期待,因為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攔心向自由的人性慾求,中國終將變成人權至上的法治國。我也期待這樣的進步能體現在此案的審理中,期待合議庭的公正裁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裁決。
  如果讓我說出這二十年來最幸運的經歷,那就是得到了我的妻子劉霞的無私的愛。今天,我妻子無法到庭旁聽,但我還是要對你說,親愛的,我堅信你對我的愛將一如既往。這麼多年來,在我的無自由的生活中,我們的愛飽含著外在環境所強加的苦澀,但回味起來依然無窮。我在有形的監獄中服刑,你在無形的心獄中等待,你的愛,就是超越高牆、穿透鐵窗的陽光,扶摸我的每寸皮膚,溫暖我的每個細胞,讓我始終保有內心的平和、坦蕩與明亮,讓獄中的每分鐘都充滿意義。而我對你的愛,充滿了負疚和歉意,有時沉重得讓我腳步蹣跚。我是荒野中的頑石,任由狂風暴雨的抽打,冷得讓人不敢觸碰。但我的愛是堅硬的、鋒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礙。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親愛的,有你的愛,我就會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審判,無悔於自己的選擇,樂觀地期待著明天。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裏,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裏,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裏,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
  表達自由,人權之基,人性之本,真理之母。封殺言論自由,踐踏人權,窒息人性,壓抑真理。
  為踐行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之權利,當盡到一個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我的所作所為無罪,即便為此被指控,也無怨言。
  謝謝各位!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主席頒獎致辭摘要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亞格蘭德在周五的頒獎儀式上說,劉曉波無法出席儀式本身就說明,授予劉曉波這項獎是必要的、應該的。
  他說:「我們深感遺憾的是,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正被隔離監禁在中國東北部的一個監獄裏,不能親自出席今天的儀式。他的妻子劉霞或其他親屬也不能前來。因此,今天我們不會頒發和平獎的獎章和證書。」
  他說:「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授予劉曉波這項獎是必要的、應該的。我們對他榮獲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表示衷心祝賀。」
歷史先例
  亞格蘭德接著回顧了歷史上曾經有多位和平獎得主無法親自出席頒獎儀式。他說:「事實上,最有歷史意義和最具榮譽的幾項和平獎中,就有好幾項在頒發時都發生了這樣的情況。也有很多次,雖然獲獎者得以前來,卻遭到了本國政府的強烈譴責。」
  他提到了1935年委員會將和平獎授予卡爾·馮·奧西茨基時,希特勒禁止任何一個德國人前來接受任何一項諾貝爾獎。
  他接著提到了安德烈·薩哈羅夫、列赫·瓦文薩和昂山素季的類似遭遇。
  亞格蘭德強調,頒發以上這幾項和平獎的目的,「當然絕對不是為了侮辱任何人或任何國家。委員會的意圖是通過頒獎,來凸顯人權、民主與和平之間的關係」。
人權象徵
  亞格蘭德說,雖然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成員從來沒有與劉曉波見過面,卻感到「很了解他」。他們「密切地關注和審視他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
  亞格蘭德在介紹了劉曉波其人其事後說,劉曉波告訴自己的妻子,要把今年的和平獎獻給「六四亡靈」。他們"完全遵從他的意願"。
  亞格蘭德讚揚了劉曉波的非暴力主張。並說,劉曉波所獲的嚴刑,「使他不再僅僅是人權運動的一個重要代言人,幾乎一夜之間,他就成了中國人權運動的民族和國際象徵」。
肯定中國
  亞格蘭德說,世界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大國經歷過中國式的高速經濟增長。他說,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使幾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在促進減少世界貧困人口的努力中,「中國的重要貢獻不可磨滅」。
  他說:「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肩負著人權的命運。」
  亞格蘭德說,如果中國能夠建立起一種徹底保障公民權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將對世界產生深刻的積極影響。
  但亞格蘭德強調,要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就離不開言論和思想自由。
憲法權利
  亞格蘭德在隨後的演講中指出,對劉曉波的重判恰恰暴露了中國的弱點。
  他說,劉曉波不過踐行了中國《憲法》規定的權利,「他的所作所為無錯、無罪,因此他必須獲得釋放」。
  亞格蘭德還說:"在當今社會不少人忙於數點鈔票,很多國家只顧及眼前的本國民族利益或對劉曉波的倡議和努力置若罔聞時,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再一次決定,通過和平獎的頒發,來支持為全人類利益而奮鬥的人們。"
  在演講的最後,亞格蘭德再次向劉曉波榮獲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表示祝賀。並說:「他的觀點最終會使中國變得更為強大。我們祝福他、祝福中國未來一切順利。」

星期一, 12月 13, 2010

「懶病毒」

  旅行回來,第二天返單位工作,一踏進門口,胸口立刻翳悶,連咳幾聲,惡夢開始。一到例假,竟然病足兩天,真係唔知咩地方,可以讓毒菌叢生。無辦法,為免傳染別人,只好戴著口罩上班。
  這天工作至臨近下班時,見忠貞分子走過來,立刻打醒十二分精神替他解決難題,但他突然開口問:
  「都唔知點解,近期個個都病。」
  「係呀,因為這裏有超級病毒。」
  「無錯,這裏真的有病毒。」的確是忠貞分子,答得如此肯定。
  「你都知有病毒,咁知唔知係咩病毒?」
  「係『懶病毒』。」(領導確是不同,一眼看出問題所在。)
  「咁你有無受感染呀?」
  「當然無啦。」
  「啊,係呀,講來講去,因為你免疫嘛。」

  中國人真係很奇怪,以為所謂勤力必然是美德。間中看外國電影,例如〈華佬與阿高〉,情節多有妙想,例如起床時只要按個掣,床會升高,然後將人滑向穿褲,上面套下穿衣,跟著跌進秘道刷牙洗臉剃鬚,繼而送到餐桌前坐好,這時多士爐已彈出多士,經過塗花生醬果醬過程來到面前,那邊沖調機已沖好咖啡,報紙則由阿高奉上,基本上不用動手己由起床至食早餐。
  每看到這些情節,中國人會怎樣看呢?必然會覺得點解這個人咁懶,連起床穿衣弄早餐都要由機械來取代。
  當然,外國人也會覺得這個人懶,但是這個懶,是要經過幻想,想像,思考,創意,研究,創做,失敗,實踐等等等等,最終才真正實行,至於成功與否,沒有人可以擔保,亦沒有人話一定失敗,也可能最終只是一個幻想。
  外國的所謂懶,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中國人的懶,只是相對於勤而言,所以不勤力即是懶,不做便是懶。
  發明拖拉機耕田,目的不是全部取代人和牛,而是想人和牛不用那麼辛苦,可是一來到中國,唔做等同懶的思維影響下,變成不停開墾土地,破壞自然,從來不懂得享受,從來不懂得欣賞。
  有這種中國人,有這種領導忠貞分子,他們只懂問工作量是多少,卻不知質為何物,就算過多五千年,他們也抱著舊五千年前的價值,而世界早已離他們遠去。

星期日, 12月 12, 2010

出城


到達桂林火車站

  住係鄉下有時真係好麻煩,所以有時被人叫做鄉下佬或是鄉巴佬都沒有辦法。話說大鄉里與鄉下婆要去旅行,乘坐臥鋪火車,重溫年輕時的學人上路的歲月,但係又唔知自己係鄉下佬,結果……
  大鄉里出城,自然要坐車,鄉下婆就話坐得車多會頭暈,大鄉里仲衰,出入冷氣地方會傷風咳,去鄉下地方例如梯田呀,咳都唔咳一聲,點知一入城,竟然咳到病。
  鄉下婆話,雖說住在梯田的田頭寨,晚上只得風聲,流水聲,腳步聲,間中有幾句村民談話聲,靜就夠靜,不過另一種聲真係幾大聲,至於係咩聲,鄉下婆無講。
  出城當然要化吓妝扮吓靚,何況去千幾公里外咁遠,準備自然要周詳,龍脊梯田大約八九年前去過,再去的原因並不是梯田特別吸引,而是不想太花時間搜集行程資料。上次去的是平安寨,住在木製的高腳樓,依山而建,最底一層多放農作物農耕工具或是養豬養雞的地方,第二層是主要活動的地方,包括廚房和廳,三樓則是房間,那年住的時候,並沒有今年的設備完善,公共浴室在二樓,洗澡時還可聽到樓下豬的叫聲。
  梯田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少數民族給漢族趕到山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了今天的梯田。

計劃

  去旅行,其實都是一個學習過程,學習等待,學習忍耐。阿妹坐飛機試過,遊船河算是試過,坐長途車試過,連坐高鐵也試過,就係未試過坐臥鋪火車。
  終於發現深圳有火車去桂林,全程一千零三十公里,運行時間約十三個小時多,在深圳是傍晚發車,桂林則在晚上發車,可以在火車上過一晚,反正還有幾天假期,計劃正是如此展開。


深圳火車站


和以前的車牌大不同


上鋪雖狹窄,卻也可安身。

星期四, 12月 02, 2010

張三的歌

  多年前李壽全的一張唱片,好像名為〈八又二分一〉,其中有一首歌是電影插曲。電影沒有看過,也不知是哪一部電影,只知有這首「張三的歌」。
  無端端話要去旅行,多少有點唔開心,對自己來說己是多年前的事了。幾年下來,間中都要去旅行,理得開唔開心,反正這個世界甚胡混,亦到處仇恨,唔好理咁多,及時行樂。
  坐飛機可以扮看看書,路況好的話,坐長途車也可以看書,不過在中國則很難,並不一定道路差,而是肯定乘客多,在候車室候車,無聊時喜歡唱著「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其實知道「這世界並非那麼淒涼」,總希望「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張三的歌
作詞:張子石 作曲:李壽全 編曲:陳志遠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沒有華廈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看一看 這世界並非那麼淒涼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望一望 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星期三, 12月 01, 2010

臥鋪

  已經很久沒有坐過臥鋪火車,這幾年回上海都是乘飛機,雖然比火車快得多,但仍覺得頗花時間。直航好一點,如果要到深圳乘搭,自上次回程時花了接近四個小時才回到家,不禁又懷念起臥鋪火車,全程約十八小時,在火車上過一晚,比飛行時間長多了,但很有去旅行上路的感覺。
  記得有一次,遊完雲南,從昆明坐火車到上海。昆明海拔不算高,約二千公尺,不知是否在那裏日子久了,習慣了當地氣壓,坐火車一直向東,從高地漸進海平線時,那種不適應,有如給壓在牀上,結果這趟超過三十小時的旅程,一直睡到上海,下了車才踏實。
  坐長途火車能夠買到臥鋪票,時間雖長,有睡意時可以上牀睡,精神飽滿時可以坐著看窗外風景,每一個省有著不同的建築與地貌,看得疲倦又可拿本書扮看,旅程雖長,閒聊慵懶時間亦很快過。
  對我們來說比較幸運,加點手續費便可以買到臥鋪,已經比住在中國的人好得多,如果十多個小時坐硬坐或是站著,愉快的旅程很難由此展開,也很難如此作結束。
  終於找到一個機會,約一千三百公里的距離,大概十三個小時的運行時間,來回都是乘硬臥火車,希望的不是重拾已失去了的往日,而是重新展開另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