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28, 2011

從頭再來

  每日都好似好忙,忙完東又忙完西,又趕巴士又趕上班,趕完上班又趕下班,有時玩玩啤牌接龍好似好無聊,轉眼又到下班時間,又好似咩都無做過,但睇睇個工作表,又似完成了好多。
  臨近結束時,總好似很失落,好像浪費了時間,但甚麼都沒有改變,真係唔知點算好,每日咁忙咁趕,為的又是甚麼?
  一天一天係咁趕,一天一天係咁忙,慢慢變成一個月一個月係咁趕,一個月一個月係咁忙,再慢慢是一年一年係咁趕,一年一年係咁忙,回頭一看,原來已經十年十年咁過。
  到唔趕唔忙時,知道要在不停變化中尋求不變,知道一切都好無聊,一切努力都會白費,一切源自付出過後的失落,因為一切明天又要從頭再來。

星期日, 2月 27, 2011

完全明白

  都唔知有無搞錯,李澤楷和梁洛詩分手都可以上報紙頭條,咁以後還花錢買報紙幹甚麼?
  不過話說回來,依照某些讀飽書又愛解釋的人所信奉的邏輯,這些有錢人的每一動每一靜都是新聞,包括拍拖結婚生仔分手借肚離婚要仔唔要乸包二奶結幾次婚有幾個老婆到休妻都是特區香港的新聞頭條,正正因為他們有錢,有錢到可以請數以百計千計萬計甚至十萬計的工人,有錢到可以供應特區香港數以十萬百萬甚至全國億萬或萬億人生活所需,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這萬億人的工作甚至生活,咁係未可以做頭條。
  這邏輯一推廣,自然會明白為甚麼每次回到偉大的祖國,一看報紙頭條,必然是「胡錦濤植樹……」「胡錦濤訪美……」「胡錦濤乜乜……」「胡錦濤物物……」,或是「溫家寶上網……」「溫家寶訪日……」「溫家寶乜乜……」「溫家寶物物……」,其他九個常委只要換個名就得,再唔係便是「共產黨乜乜」「共產黨物物」,全因為這班人這個黨天天照顧著全中國十五億人生老病死,還有全世界七十億人外國名牌的產品和中國製造的劣質貨品供應,咁中國報紙的新聞頭條「捨他們其誰」呢。
  看完這解釋完全明白,咁以後都係看人民日報或者文匯報算了,或許從中會看到某些花會在哪裏盛開。

星期三, 2月 23, 2011

兩秒鐘

  總資產少於五千萬,每人派五萬。
  兩秒鐘講完。
  全港七百萬人,基本上人人有份。誰人無份?嘉誠哥兆基哥蔭權哥楷哥鉅哥……他們又怎會恨這五萬。
  自己都講每年通脹約百分之四點幾,對一個三十出頭的人來說,注入六千入強積金,撇除甚麼行政費雜費,三十五年後還剩下多少?有誰還會記得2011年所曾發生的事呢?
  真要感謝曾司長,可能將來的歷史也有記載,叫乜乜滅亡史——何以會滅亡?因為無能、無勇氣、無道德兼愚蠢的特衰政府……

星期二, 2月 22, 2011

桂林梯田美食續篇






  梯田主要種稻米,田頭寨天然居對面有幾塊菜田,相信是供應附近旅館。菜田不大,能種的品種不多,蔬菜種在梯田,收成肯定有限,反而莖部植物會好一點,因為較為粗生。



  清涼天氣行山,休息時最好有杯熱騰騰飲品補充體力。看日出那天一面吃早餐一面看著天色變化,太陽若隱若現,不是從山後出來,躲在雲中含羞答答透出陽光,看不到全貌,卻現金光閃閃。步行至平安寨的一天,下山至黃洛寨時等候班車回大寨,沖在熱水瓶的咖啡可能焗了大半天,味道開始變酸,破壞了享受休息時的點綴。



曬辣椒和玉米


沒有生火的柴枝,何來有美味食物。




  是晚點了芋頭燜雞和炒青筍。原本點的是芋頭燜鴨,不過蘇大媽說沒有鴨才改為雞,至於是否芋頭燜鴨比雞好吃不得而知,只知芋頭是小個的品種,不是大個的芋頭,粉有餘而芋香不足,看來又是受制於食材供應。炒青筍是很簡單的蔬菜,江浙喜歡切絲,這裏切片,同樣爽脆易入口,加幾條紅蘿蔔,綠中有紅,這便是色香味的色。



  某日中午來到大寨,在一間好像叫「桃源居」的瑤族旅館吃午飯,吃的不是瑤族菜,而最最普通的菜式,點了番茄炒蛋、辣椒炒肉絲和紫菜肉末湯。常聽人家說「雞有雞味,魚有魚味」,的確沒有錯,在這裏所吃的雞蛋,已經很多年沒有嘗到的雞蛋香味,一味簡單的番茄炒蛋,正是每次去旅行時的至愛。



  店內只有兩個人,見我們進來,立刻放下編織進廚房,不用十五分鐘便弄好三味菜,利用這空檔,拍下這張織布機。



  來到尾聲,吃回家常小菜,番茄蛋花湯、家常豆腐和薯仔燜牛肉。牛肉是罐頭牛肉是意料中事,小時候家中也是這樣弄,只是醬油不是這樣深顏色。豆腐雞蛋番茄都是從山下買上來,這晚薯仔雖然多了點,不過一樣吃清光。蘇大媽特別為我們奉上這裏秘製的辣椒醬,味道不太辣,略鹹。






  上次去桂林,曾在一間外表像破屋的食肆吃飯,誰料幾天後從陽朔回來,破屋拆去了外牆,成了沒有四壁的飯店,竟然是同一間店。這趟回到桂林,見時間尚早,於是重遊舊地,見前面安裝了玻璃大門,依然是食店,沒有所謂,反正依舊是啤酒魚。
  啤酒魚是加進啤酒同煮的魚,熱食,伴湯辣中帶酸,魚是何種魚沒有研究,肉中有啤酒味,淡水魚中算是不錯。芹菜炒枝竹,中國芹菜味濃,似乎枝竹泡得不夠時間,略硬。至於唔知叫咩菇炒肉絲也美味,不過很多油。
  從來對食沒有甚麼研究和要求,自助旅行時簡單便可,所以番茄炒蛋、番茄蛋花湯是常點的食物,正是喜其簡單易入口,番茄酸甜可餸飯,蛋亦富營養,不以肉類較難消化。從食物可知廣西或是桂林生活較樸素,如風景般自然山水。

星期一, 2月 21, 2011

民歌

  回歸後參加慶祝飲宴,唔知點解次次都有人上台唱茉莉花,唱得好無妨,唱不好受罪。初時還以為苿莉花是新中國所創作,一查才知由清朝流傳下來的民歌。
  到中國旅行時,飲得最多的是茉莉花茶,所住間間旅館賓館,凡附茶葉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茉莉花茶,怪不得苿莉在中國特別受歡迎。
  去年年底發生在北非突尼西亞的苿莉花革命,因為苿莉花是突尼西亞的國花因而得名,起因是「整起事件起因是發生在該國南部城市西迪布吉德,一位26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拉著一部攤車在街上販賣蔬菜水果,但因為沒有申請擺攤執照而被警察部門沒收攤車。不久之後,他因為抗議警察執法而於2010年12月17日自焚,導致一連串反政府的示威抗議正式開始並逐漸擴散至全國。」
  兩個多月下來,除突尼西亞外,埃及總統亦要下台,其他中東國家包括也門、巴林、利比亞、伊朗等,甚至摩洛哥亦爆發示威衝突,甚至獨裁政府開槍殺人,人民同樣要求政府改革或下台。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現場奏的是茉莉花,突尼西亞叫茉莉花革命,前兩天茉莉花香吹到中國。
  有些所謂評論員出來說中國不具備茉莉花革命的條件。電影〈讓子彈飛〉中說到如何將人民的憤怒勾出來,才是革命爆發的一刻,現在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兒吧。BBC昨天刊出的圖輯:京滬警察驅散「茉莉花示威」
  至於有沒有這個條件真的不知道,要發生時可能很痛苦與悲慘,但遲早要發生的事躲也躲不過,自私一點從好處看,特區香港或有一點重建的機會,至於所作的孽分分鐘要血債血償。
  恐怖的事不要說太多,倒不如聽聽鳳飛飛唱的茉莉花。

星期日, 2月 20, 2011

桂林梯田美食篇

  說到美食,桂林的確較難找到,並不是說桂林的食物不好吃,而是沒有甚麼太特別,可能沒有刻意去找,也可能太貴吃不到,另一個可能是美食是指野味之類,可惜這些都不屬於我們。
  較出名有竽頭,米線,啤酒魚,竹筒飯或雞和鴨,田螺等等。說桂林沒有特別美食不是貶意,這與當地氣候與環境有關,那裏夏天潮濕炎熱,自然沒有甚他地方那麼多選擇。


馬肉米線

  早餐吃米線是不錯的選擇,晨早天氣清涼,吃一碗熱食既可暖胃又可充飢。幾年前來桂林是如此,去年到桂林也是如此,為何一碗米線不用中國獨有的瓷碗來盛,反而改用了鋁碗。我們明白中國人口眾多,用瓷碗消耗會很大,但賣相則打了折扣。



  在田頭寨吃的第一餐,點了燜南瓜、木耳炒肉絲和青菜湯。山上選擇不多,大部分食材都從山下運上來,價錢較貴,真的要比較的話,比房租還貴,這個也沒有辦法,因為人工貴。




  第一天行山時受了點風涼,晚飯想吃得快一些,可以早點休息,點了紫菜肉絲湯、炒麵和炒飯。為何一定要有肉絲?因為沒有肉較難有香味,炒飯沒有甚麼,炒麵則是用即食麵來弄,和我們食慣的有分別,這並不是旅店的錯,而是山上如何找到麵條倒是問題。



  從平安寨回來,在大寨休息時在小店所吃的米線,老闆娘特別為我們準備的香菰另加兩隻煎蛋,配料有雪菜,五元不算太貴,在大寨這裏沒有要求。吃罷老闆娘還讓我們坐在門前小休,感受到人們的熱情比米線還溫暖。




  晚上點了竹筒雞和炒青菜。竹筒雞是這裏的名菜,雞選用我們俗稱的走地雞,這裏稱為土雞,較所見為細,肉質紮實,混入竹香,骨細較硬但有味,喜歡肉連骨才帶雞味會特別鍾愛。青菜和常見的白菜相似,不過較長身,看來怎樣煮都難稔,應該是本地生產,又是與氣候有關,山區會比平原較冷,蔬菜美味還得看土壤。
  這餐特別豐富,為獎勵今天行了八個小時,飯後來個甜品——番薯糖水。在寒冷的晚上奉上人間美食,甜中有辣,薑放得適宜,除中和寒涼亦帶出番薯結實鬆化的馥郁,簡單而美味,連阿妹都食埋一份,誰說桂林和梯田沒有美食。

星期六, 2月 19, 2011

唔知係褒係貶

  上雅虎看新聞,其中一段引述自明報,題為美密電﹕習近平曾拒10萬賄款 向中共某元老「買影響力」 最低消費50萬。一看這題目,不知對習近平是褒是貶。
  明明最低消費是50萬,你卻給10萬,一係話這個人沒有影響力,一係就只值10萬;倒轉頭說,收得10萬即表示自己沒有影響力,但個個都收超過50萬,自己只值10萬?有無搞錯,咁都唔知我係邊個?梗係唔收啦。
  還有,內文還說到「妻子是著名歌手,賺很多錢,他不需要冒險受賄。」這說法沒有邏輯可言,妻子賺很多錢,並不等於自己不用受賄,況且妻子賺很多錢,絕不會和丈夫對分。能夠收得超過50萬,即表示自己有重大影響力,這不是金錢問題,而是權力掌握所在。妻子賺很多錢,需不需要冒險,受不受賄三者之間根本沒有關連。
  維基解密開始公開中國部分,似乎好戲在後頭。

點解咁似……

  月前看新聞,話說有美國出版商出版馬克吐溫小說,將原有在今天看來帶有種族歧視或粗俗的用字刪去,改用今天認為是政治正確的文字。此例一開,豈不是所有以前的作品都要改寫?還有,大陸電影亦有投訴,話毛澤東吸煙鏡頭太多,咁不如叫毛澤東戒煙,話佢不吸煙便可。毛澤東鄧小平根本就是煙不離手,叫佢地唔食飯就得,唔吸煙就唔得。
  昨天便是昨天,不是將昨天的錯誤抹去便能成了今天的美好。如果今天的一言一行是對,到明天知道係錯,應該怎辦才好?不是將昨天否定便可以了嗎。咦,點解咁似……
  抄自蘋果日報一月十三日陶傑的一篇文章那個 Nigger

那個 Nigger
2011年01月13日(蘋果日報)
  兩個台灣人在美國的一家酒吧,給一群黑人揍了一頓,因為台灣人用國語交談,其中一個說「那個、那個」,旁邊的黑人以為他在叫 Nigger、 Nigger,大怒,以為他們「種族歧視」。
  那個那個, Nigger Nigger,兩名台灣人該打。第一,人在美國的酒吧,理應講英語。第二,即使說華語,聲浪喧嘩,華人全球的陋習,讓旁邊不該聽到的人誤解,該打。
  美國黑人對 Nigger這個字很不感冒。連馬克吐溫的小說「赫克培利流浪記」,裏面的一對小男主角的對白,那個前那個後,都要刪改。
  「赫克培利流浪記」是「湯姆沙耶歷險記」的姊妹篇。講十九世紀末,美國的下層生活。赫克培利是一個貧童,沒有受過教育,與一個叫占美的小黑奴,一起流浪。乘着木筏,漂流密西西比河,沿途遇到流氓、騙子,這 Nigger、 Nigger的稱呼,完全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有什麼好改?
  這就是美國左派之無聊。他們以為憑一個寫實主義的名詞,就會刺激「種族歧視」。以這等邏輯,水滸傳裏的禿驢,也是對和尚的歧視,或者韋小寶駡人「野雞」、「龜公」,是不是也該改為「性工作者」和「性工作經紀營業員」?
  馬克吐溫的小說寫在十九世紀。有人一廂情願以為,作者是諷刺那時的種族主義,這也是瞎猜,因為在馬克吐溫那個年代,根本沒有「種族主義」這種觀念,正如曹雪芹寫紅樓夢,滿紙都是女人,曹先生也沒有「女權主義」( Feminism)的意識。
  在小說裏有許多 Nigger,是歷史和文化,低 B的現代人,看了才會潛移默化,以為黑人都該「那個」。從前的社會,有昔日的詞彙,廣東話和上海話也一樣:大天二、拆白黨、紅毛鬼,皆是歷史的事實。
  台灣人在美國高聲說「那個」,惹來黑人一頓狂揍。黑人只打兩個華人,太少了,把出版社刪掉 Nigger的一眾編輯揪出來,他們更該揍。
(陶傑)

星期五, 2月 18, 2011

扮做嘢

  城巴這三個月第二程回購兩元,於是改變了乘車路線,不過幾天下來,發覺太花時間,似乎並不划算。晚上轉車時曾聽過另外乘客拍卡時響聲是雙響,以為免費轉車也有優惠,於是昨晚嘗試,證明只作乘第二程,但沒有回贈。
  38出香港仔時經高貴的黃竹坑天橋,避過了一支交通燈,但班次沒有72頻密,同樣在黃昏五時至七時不停香港仔隧道巴士站。72雖然沒有上上天橋,車程頂多長兩至三分鐘,可惜到銅鑼灣後,要經怡和街高士威道右轉入銅鑼灣道,下車後步行時間又較長,前後可能要花多十分鐘左右,一來一回,全程隨時用多十五至二十分鐘。錢是節省了一元九角,但時間用多了。
  無辦法,改回原有乘車習慣,不過下星期可另作嘗試,就是在灣仔轉乘789,雖然比乘8P略貴,不過能夠享有回贈優惠。
  在特區香港,公共事業有法例保障必定能夠賺大錢,城巴去年賺多了,原因是巴士折舊等等所計算下來的餘數,能夠回贈乘客當然是好事,不過城巴今天大量購入新巴士,使回報比率又得以提高,看來之後再有回贈又是幾年後的事了。
  特區政府搞甚麼交通津貼,說要花多五十億,倒不如花多五十億建多些真正的廉租屋,購入公共事業公司股權以控制收費,這樣才能大眾受惠。申請交津又要審查又要用二百多人做審查,錢是花了,不過只得部分人得益,這只是特區政府高官的慣常做法——扮做嘢。

星期四, 2月 17, 2011

華南城市

  黃昏時乘72往銅鑼灣,前座乘客手持類似iphone,不時拿出來看一看,初時不以為然,但是每過一條街便拿出來看一看,究竟睇咩,不免有點好奇。
  如果係等電話,來電有鈴聲,無理由時不時要拿出來睇。無聲可以震,更加唔使睇呀,點解不停係咁睇,原來內裏有乾坤。
  用得iphone,自然係用3G或3.5G,即係個電話可以上網和接收唔知咩數據,而電話又有甚麼GPS系統,即係全球定位,只要打開地圖配合軟件,電話上的地圖是會顯示目前所在位置,怪唔得巴士一路行,每經過一個路口都要睇一睇,因為要睇吓個位置準唔準。
  記得睇過由佐治古尼和麥迪文主演的電影,好像是〈油擊暗戰〉,話說美國要暗殺某個產油國的王子,在公路上,王子一接通手提電話,美國立刻發射精準導彈將其刺殺,幸好麥迪文臨時換了車,不然死咗都唔知咩事。
  人家的先進科技是如此使用,特區香港只能在乘巴士時測試其準確程度,無得講,華南城市即是華南城市。

星期三, 2月 16, 2011

瑤族

  維基百科有一段這樣介紹瑤族:瑤族民風比較淳樸而強悍。由於常受歷代統治者的驅除和歧視,一般在山區居住,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


攝於登金佛頂途中

  龍脊梯田主要居住僮族和瑤族,金竹壯寨、平安寨是僮族,黃洛瑤寨觀其名也知是瑤族,大寨和附近的新寨小寨都是瑤族。在我們眼中,很難分辨男性是甚麼民族,反而女性仍會穿著民族服裝。瑤族雖然有很多分支,梯田主要屬紅瑤,所以穿著是紅色衣服。
  僮族生活習慣已被漢化,雖然仍有保留部分習俗,從外表看完全沒有兩樣。至於瑤族男性所穿的衣服是怎樣,因為去的時候不是特別節日,平日工作穿日常衣服應該較為方便,但瑤族女性堅持穿著屬於她們的民族服裝。


攝於小寨

  小寨所見,也有穿紅色服裝,不過亦有穿黑色服裝,領襟有花紋,刺繡而成,紅色腰帶,外面是裙,同時穿長褲,可能和山區氣候變化太大有關,小腿多會用布纏緊,方便走山路。至於鞋,以前應該是草鞋之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就算穿著解放軍的軍鞋,對於她們來說只是比穿草鞋好一點。近年多了從外國進口的行山鞋,保護足部才得以改善。


攝於小寨


攝於田頭寨

  平日在家裏做家務,同樣穿著民族服裝,包頭藏著的是自成年以來沒有剪過的長髮。曾目睹她們在寒冷天氣中以冷水洗頭,對於保持烏黑不知是否有幫助。


攝於田頭寨



攝於壯界

  衣服顏色也有藍色,如何分辨沒有詢問過。有些衣服刺繡得很美麗,大概要一兩年時間才完成。說刺繡可能不大正確,因為花紋是以不同顏色的線織成,如何裁成衣服,真是要研究研究。
  如開首時所說,「瑤族民風比較淳樸而強悍。由於常受歷代統治者的驅除和歧視,一般在山區居住,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為何瑤族多住在山區?正因為他們民風淳樸強悍,歷代被統治者驅趕和歧視,包括今天。
  這個問題真值得我們思考,重新認識歷史,中國不是從不稱霸,也不是從不侵略別人。絕不是從不發動戰爭,早在逐鹿中原時,已經唔知發動過多少次戰爭,殺盡無數「敵人」,才得以稱霸。

星期二, 2月 15, 2011

天堂

  澳門本來是香港的後花園,以前經常聽見話去梳打埠,但去澳門唔一定賭錢,因為那裏充滿異國情調,有葡國餐,有碎石路,又有古老教堂,騎樓建築,古巷庭園,細得另有一番別致。
  澳門同樣有熊貓,熊貓館入場費十元,懂得在某個站上車更有免費巴士接送,唔似香港把熊貓關進海洋公園。究竟熊貓和海洋有甚麼關係?可能係幾十萬年前的事了。入海洋公園要二百多元,想探訪熊貓都唔係咁易,澳門就唔同,搭免費巴士再花十元睇熊貓,睇完可到附近遠足行山,老幼咸宜。
  前幾天,香港有導遊被大陸遊客毆打,結果打人者不但沒有被檢控,港方旅行社還懂得甚麼「息事寧人」賠款十二萬給遊人,特衰政府聲都唔敢聲,那個所謂代表旅遊界的垃圾局議員更在電台上叫囂,膠官怕得用小心作回應。
  反觀澳門,同樣有遊客打導遊,新聞都有報「澳門內地旅客涉嫌打傷導遊」,澳門旅行社絕不息事寧人,因為知道法治的重要,澳門當局將內地遊客涉嫌傷人事件通報公安部,導遊又唔知幾團結,立刻示威包圍旅遊車,聲討動粗遊客,必須賠償道歉,結果唔使講,大陸遊客走都走唔切。
  澳門搞旅遊比香港成功,熊貓屬於全澳門和全世界,不像香港只屬海洋公園,對付惡霸遊客依法辦事,不懂「息事寧人」,還有最重要的是錢多識得派錢,本來是後花園的地方,回歸十多年後,搖身一變成了特區香港羨慕的天堂。

星期一, 2月 14, 2011

回贈

  城巴去年賺多四千多萬,話要回饋乘客,由二月三日(年初一)起至五月二日為期三個月,所有港島線第二程減兩元。開始時還以為只得過海路線9字頭的才有回程八折優惠,誰料大年初一乘592到灣仔再轉8X到小西灣,一上車見八達通收費由原本4.4減至2.4,才知市區線亦有回贈。
  平日習慣乘巴士上班,先乘新巴38到銅鑼灣($5.6),轉乘8P到小西灣(新巴轉乘優惠減1元,實付$3.4),共$9,下班乘城巴N72回家($7.1),合共支出$16.1車費。
  這三個月城巴有回贈,於是改變乘車路線,先乘城巴72到銅鑼灣($4.7),再乘新巴8P($4.4),共$9.1,下班因乘城巴N72(減$2,實付$5.1),這樣合共$14.2,每天可節省$1.9。
  也可以用這個組合,先乘城巴72($4.7),再乘城巴789(實付$3.8),回程城巴N72(沒有優惠,$7.1),這樣支出共$15.6,只節省了$0.5。如果回贈不是每天計算,這三個月天天乘城巴,肯定可以第二程減兩元,應該可以省回更多。
  太過計算沒有意思,倒不如留意每天乘車情況。72比38班次較密,但到銅鑼灣後步行時間較長,加上從怡和街轉入銅鑼灣道入巴士總站要經過一支交通燈一個巴士站,再經三支交通燈(前紅後綠,前綠後紅),即要停足五次車才能到達,幾乎是全程最花時間的一段路。每日經過都會明白為甚麼運輸署請那麼多政府工,浪費幾多時間金錢,因為要將簡單道路複雜化。
  如果提早一個站下車又如何?要經過銅鑼灣最旺地段,由崇光百貨步行至維園興發街所遇到的人群,可能是屋企樓下條街數年才見到的數目,想想也覺恐怖,咁點可以提早下車。

星期六, 2月 12, 2011

新界——被割讓的地方

  前幾天新聞,話說有「善長」購入路權,新菜園村問題得以解決,請情如下:

  「善長買下路權新菜園村問題解決」
  (星島)2011年2月9日星期三13:08
  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表示,一位善長出錢買下路權再捐予鄉議局,令菜園村新村的路權問題獲得圓滿解決。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對路權問題獲解決感高興,並感謝善長捐款。她表示,鄉議局是事件中最適合的中介角色,會繼續與鄉議局全力合作。
  劉皇發在鄉議局新春團拜上致辭時表示,受高鐵工程影響的菜園村居民,因路權問題阻礙搬遷事件已獲圓滿解決。他特別感謝一位關心高鐵工程興建進度、香港與內地經濟融洽,以及社會和諧的善長,出錢買下路權再捐給鄉議局,讓菜園村居民及公眾人士可使用有關路段。
  劉皇發並無透露損款金額和善長身分,並指該名善長不想出名,但形容,相信這是對菜園村民最好的賀年禮物,因為村民將毋須出售9000呎土地,及毋須支付50萬新村的路權費。
  劉皇發又指,菜園新村重建已萬事俱備,呼籲村民盡快與政府磋商遷出安排,以免再耽誤高鐵工程,辜負該位善長的苦心。
  劉皇發公布「喜訊」後,菜園村居民代表葉老伯到鄉議局團拜現場領取元崗新村一帶道路使用權的授權書。授權書由劉皇發及副主席張學明簽署。
  葉老伯感謝鄉議局及社會各界的協助,尤其感謝劉皇發,為解決事件付出的努力。

  亞視當天新聞也有報道,題為劉皇發稱一名善長為菜園村村民付錢買下路權,最後也報道了「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對解決路權問題感到高興,並感謝鄉議局的協調。」
  看完這段新聞,以後好辦了。鄭汝樺局長不是有宗教信仰的嗎?怎麼她不感謝上帝或天主賞給或賜予,反而感謝一位「善長」,真的很奇怪。另外,以後新界,注意是新界——獨立於特區香港的土地有甚麼事情要解決,千萬不要再找特區政府,找劉皇發好了,因為特區政府已經管不了新界。

星期四, 2月 10, 2011

真係唔知佢寫乜



  路過大寨,見一宣傳海報,真係唔知佢寫乜。
  中文本來是直排,由右至左,自從發明電腦,中文也跟隨英文橫排,由左至右。
  電腦不是沒有辦法直排,只不過比較麻煩,要用排版軟件才可以,一般網上使用只能橫排。但印刷宣傳海報,照道理橫排直排都可以,為甚麼不直排?
  後來終於明白,因為中國人特別喜歡崇洋,樣樣都以外國為師,制度以俄國為師,結果搞到中文都成不了中文,無辦法。

星期三, 2月 09, 2011

足跡


  中午初到梯田,安頓好行李,吃過午飯,休息了一會,立刻登上金佛頂。金佛頂向西,可欣賞日落,可惜起步時比較匆忙,只帶得一支小電筒,山路雖然不是太難走,但沿路沒有燈光,恐怕回程生意外,最終放棄觀日落。

回望中祿

眺望平安

從平安寨至二龍橋

  第二天,由田頭寨步行至平安寨。路程約十公里,當地人說要走三個小時多,我們也不賴,四個小時走完,如果不是起步時走錯了路,應該可以沒那麼趕時間。並不是要和他們鬥快,而是要趕下午三時從二龍橋回大寨的班車。
  全程大部分是石板路,間中幾段是泥路,走在田中也走入叢林,風景優美,走來非常舒服,經過幾個小村,大群工人幫忙建屋上樑。過了中祿村,其中一段正在興建水庫,山路似乎被切斷,無奈走在臨時馬路,以為還有很遠路,怎知過了一個山頭,平安寨便在眼前。


  第三天,來到大寨,繞到新寨,想去小寨,找到一條路,起步前詢問村民。回答是這條路的確去小寨,至分岔路往右,全程約四十五分鐘,不過你們可能要走一個小時。
  結果走了一個半小時,到達小寨時非常疲倦。由大寨經新寨到小寨,全程也是石板路,可能這段路並不是主要道路(對遊客而言),沒有鋪得如大寨般平坦,上斜落斜較崎嶇兼狹窄,走得很吃力。


小寨其中一條風雨橋

傳統吊腳樓(攝於小寨)


  小寨可能比較偏遠,似乎剛開闢了一條車路,暫時外來遊人不多,主要是民居,旅館寥寥,如想欣賞原有的吊腳樓建築,小寨別有一番風味,不過看來小寨也要面對矛盾的抉擇,近小廣場也在大興土木建造戲台,看來一兩年後,小寨純樸不再。


  來到這天,要看千層梯田,這段並不難行,走得多了,還有捷徑可尋。奈何天色轉灰,沒有兩天前的明媚陽光,七星伴月有著穿鑿附會的傳說,梯田磅薄依然。

探路

  經壯界來到大寨,又從大寨繞大毛界上金佛頂,整天就是在幾個山頭團團轉,似想看個夠,但又看來看去看不夠。再回到田頭寨,走一條小路,似走不通又似走得過,在這裏路是人走出來的,敢於去闖,自然走出一片天,走出屬於自己的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