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9, 2014

你在哪裏?

  前幾日中午看新聞,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見來自特區香港的新聞界,特意上網找來這則新聞,因為怕過了一段日子會不作保存,所以第一段來自蘋果日報李源潮籲港媒客觀理性報道,第二段來自香港電台李源潮冀港傳媒客觀態度讓社會抓著發展機遇 ,第三段來自亞洲電視李源潮接見香港傳媒強調普選必須依法有據,這段更有片睇。
  內容主要講到(節錄自亞洲電視新聞):

  「希望香港媒體能從國家和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以客觀、公平、持平、理性的聲音,這也是香港傳媒界經常說的,來引導香港社會抓住國家改革發展的新機遇,維護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繁榮穩定。」

  早前唔知發生了甚麼事,好像換個老細斬傷一個人,即刻一大班人走出街,話要維護「言論自由」,捍衛「新聞自由」,爭取「免於恐懼的自由」等,當看完以上李源潮接見特區香港新聞界講完那番話之後,唔知呢班人會如何呢?
  可以客觀、公正、持平、理性,前提「能從國家和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聽完這話之後,想問問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在哪裏?
  不要將責任推於一個人身上吧,講到好像與自己無關,要跪低老早已經跪低,為了減輕自己的罪咎,講到自己很清高。曾聽甚麼平庸之惡,為甚麼沒有人說虛偽之惡?
  平庸可以是無知,可以哀其不幸,可以怒其不爭。但虛偽是明知而扮作不知,何止惡,是罪。

亞洲電視新聞報道原文: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接見到訪的香港傳媒高層代表團,希望香港抓緊中國改革發展的新機遇。訪京團團長李祖澤會後引述李源潮表示,實現普選需要依法有據,又指中央堅決反對佔中。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本港多家電視台及報業高層,逐一握手。李源潮歡迎今次到訪,認為有助推動兩地傳媒交流,又指香港傳媒回歸以來對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發揮積極作用,希望香港能抓緊國家改革機遇,有更好發展:「希望香港媒體能從國家和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以客觀、公平、持平、理性的聲音,這也是香港傳媒界經常說的,來引導香港社會抓住國家改革發展的新機遇,維護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繁榮穩定。」
  訪京團團長香港報業公會會長李祖澤在會後表示,會面有提及政改,李源潮表示中央的立場和態度明確,希望社會各界按基本法規定及人大常委會決定務實討論,凝聚共識:「實現普選必須要依法有據,實現普選,他(李源潮)特別很強調這個依法有據,他指任何事情,若你不依法不可以做得好,只有依法才可以在選舉前有共識,選舉中期有程序及選舉結果得到承認。」
  李源潮也有提及「佔中」表示中央堅決反對:「他認為「佔中」是中央政府堅決反對的,這是第一個很明確說到的,「佔中」是三點,第一點是「佔中」是違法,即是沒有法律是違法的;第二,「佔中」是妨礙了普選;第三,「佔中」破壞了香港的繁榮安定,所以中央是堅決反對「佔中」。」
  各傳媒高層星期五會和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會面,也會拜訪外交部,傍晚結束行程回港。

星期一, 4月 28, 2014

睇波




  閒逛了一會,又回到菩提樹下大街,走入德國歷史博物館,參觀時間已接近尾聲,暫時也不想入內,主要借用洗手間。經過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日來到柏林時已來過,那天門外有幾檔賣舊書攤,今天下雨不見了,曾想入內仔細參觀,受制於不太清楚哪裏開放,也要尊重大學不是遊覽地方,隨便走過幾條長廊,看過掛在牆上的照片,較熟悉包括馬克思和愛因斯坦。
  雨過後天色比之前較亮,但時間已不早,想起旅館提供免費晚餐,回去之前乘地鐵去了著名蛋糕店買了幾件年輪蛋糕才返旅館。
  免費提供的晚餐很簡單,用不同豆類煲成粥狀的湯,配以不同種類的麵包,豆湯一人一碗,真的不夠可再添,麵包任吃,簡單便成一餐。給背囊友住的旅館就有這個好處,住宿提供床位,很多都有免費供應早餐或晚餐,可省回不少旅費。我們也來分一杯羹,只因中午吃了豬手大餐,仍未見餓,簡單一餐正合乎食量。
  回到房中,整理好濕了的鞋襪和衣服,放在暖氣上晾乾,略作休息,因為等一會有一場歐洲聯賽冠軍盃決賽直播,樓下的酒吧早幾日貼出海報,吸引住在這裏的旅客到時幫趁。
  在特區香港,從來未試過到酒吧看足球直播,原因特區香港以賭博為主,個個都係專家,再加上酒吧多收入場費,與觀看足球賽事和追捧喜歡球隊完全兩回事。既然來到德國,有機會當然要參與其中。
  由於兩隊同是德國球隊——拜仁慕尼黑對多蒙特,減少了競爭氣氛,對旅客來說不會太吸引,但足球是他們熱愛,一樣全酒吧滿座,九成是企位,不設入場費,亦沒有規定要點飲品,不過全部都會至少點一支啤酒,多則由頭飲到尾。這晚兩個人各點了一支啤酒,已比平日略貴,晚上消費四歐元五角,約港幣五十元,如果在特區香港,不能想像。(這樣比較有不公,特區香港直播時已在深夜凌晨,多收費用亦應該。)
  賽果早已忘記,只知拜仁拿了冠軍,球證一吹雞,部分觀眾如我們即鳥獸散,趕著回房休息,繼續明天的旅程。

星期六, 4月 26, 2014

查理檢查哨至御林廣場







  聽聞查理檢查哨附近有一間私人博物館,收藏東西德時代的物品與部分柏林圍牆,附近的確有一處展示了幾塊構成圍牆的石屎板,約十二呎至十五呎高,寬六呎左右,最頂向內傾斜,難於攀爬,一塊塊石屎皮連連一起築成一道牆。圍牆多建兩道,中間可以埋地雷,成為無人地帶。
  亦有展示了查理檢查哨當年照片,這裏曾是分隔柏林幾個能夠過境的邊境之一,看見照片也覺荒謬,以牆圍堵,不是保護阻擋,而是防範逃走,只有待自己的國民如囚犯才會如此做。
  沿著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e)直行,去到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這裏被認為柏林最美麗的地方,的確名不虛傳,兩座教堂相望成一對,音樂廳在背後壓軸,形成充滿古典味道的地方,雖然戰爭曾毁壞,重建時保留了整體顏色。
  雨停了不久,地上乾了部分,座椅卻未完全乾透,不能坐下欣賞,多少有點遺憾。這裏除了風景,亦有美麗建築。附弗里德里希大街、御林廣場、教堂和音樂廳資料:

  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e)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區重要的文化和商業街,構成腓德烈城(Friedrichstadt)的核心。北起老米特區的北部(再向北稱為Chausseestrase),南到Kreuzberg區的Hallesches Tor。由於該路為南北走向,它與萊比錫大街和菩提樹下大街等東西向主軸線道路交匯。地鐵U6線在地下運行。在冷戰期間,它被柏林圍牆上的查理檢查站一分為二。
  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是德國柏林中區(Mitte)的一個廣場,經常被認為是柏林最美的地方。廣場上有三座主要建築:廣場的西部是柏林音樂廳,廣場的北側是法國大教堂,而德國大教堂則位於廣場的南側。廣場的中心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雕像。御林廣場的面積大約為四萬八千平方米。
  1688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安諾德.內靈(Johann Arnold Nering)規劃了這個廣場,稱為菩提樹廣場(Linden-Markt),作為柏林——腓德烈城(Berlin-Friedrichstadt)的一部分。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後來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十七世紀末開闢了這個廣場。在這片古老的城區,定居著一批來自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移民,他們根據一六八五年波茨坦法令(Edikt von Potsdam),受到布蘭登堡選帝侯腓德烈.威廉的保護,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公民權。
  國王腓特烈一世為路德會教徒和法國歸正會教徒分別修建了一座教堂。兩座教堂都興建於一七零一年以後,後來在又分別增建了相同的塔樓。它們在1780-1785年之間由卡爾.馮.貢塔德(Carl von Gontard)設計建造,模仿了羅馬的人民廣場。
  在十七世紀,此處最初是一個市場,名為菩提樹廣場(Linden-Markt),在十八世紀稱為腓德烈城市場(Friedrichstadter Markt),1786年之後又改名為新市場(Neuer Markt)。最後在1799年改為今天使用的名稱,以紀念「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於1736年下令在此駐紮的胸甲騎兵軍團。
  1773年,腓特烈大帝在位期間,按照格奧格.克里斯蒂安.翁格爾(Georg Christian Unger)的規劃,這個廣場進行了擴建。在兩座教堂之間起初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法國喜劇劇院,在1800年到1802年之間拆除重建為有2000個座位的國家劇院。1817年該劇院被大火燒毀,由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重新改建為皇家劇院,1821年完成,即今天的柏林音樂廳,構成廣場整體的焦點。
  御林廣場也是柏林許多政治事件的發生地點:1848/1849年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御林廣場的大部分建築嚴重受損。今天,廣場上的所有建築都已經按原狀復原。1950年,在普魯士科學院二百五十周年紀念慶典之際,廣場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改回原名。
  法國大教堂(德語:Franzosischer Dom)位於御林廣場的北側(門牌為御林廣場6號),是這座廣場上兩座大教堂中,首先完成的一座。法國Charenton-Saint-Maurice的胡格諾派教堂被摧毀後,教徒們避難來到柏林,於1701年到1705年間興建了這座教堂。1785年,卡爾.馮.貢塔德為這座教堂設計增建了塔樓和柱廊。法國大教堂有一個觀景平台、餐廳以及胡格諾派博物館。
  這座教堂雖然名為主教座堂(Dom),但其實並非主教座堂,因為從未有主教駐紮於此。
  德國大教堂(德語:Deutscher Dom)位於御林廣場的南部(門牌為御林廣場1號),與法國大教堂相對。它的平面為五邊形,1701年由馬丁.格林貝格(Martin Grünberg)設計,1708年由喬萬尼.西莫內蒂(Giovanni Simonetti)建造。1785年,卡爾.馮.貢塔德負責改建這座教堂,增建了一座穹形塔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45年,德國大教堂被大火徹底燒毀。兩德統一後,教堂得到重建,重建工程完成於1993年,1996年作為德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放。
  這座教堂雖然名字叫主教座堂(Dom),但其實並非主教座堂,因為從未有主教駐紮於此。
  柏林音樂廳(德語:Konzerthaus Berlin)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也是御林廣場上最後建成的建築物(門牌為御林廣場3-4號)。1821年由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建造,稱為戲劇院(Schauspielhaus)。它建造在1817年大火中燒毀的國家劇院的廢墟上。這座建築保留了被毀的國家劇院的一些圓柱和部分外牆。如同廣場上其他建築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也嚴重受損。重建工程完成於1984年,並由劇院變為一座音樂廳。今天,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設於此處。

星期五, 4月 25, 2014

柏林圍牆














  從餐廳出來,橫風橫雨伴隨氣溫下降,估計室外氣溫只有七八度,雖然吃飽午餐,不致飢寒交迫,可迎著風雨走,成濕寒交迫,鞋褲開始濕透,不想和風雨糾纏,隨便看看停在附近的幾輛舊巴士,趕乘地車回旅館。
  先在麵包店買了兩杯咖啡,返到旅館,立刻開齊所有暖氣驅寒,掛起晾乾濕了的鞋襪,洗了個熱水臉,精神才回復過來。剛才餐廳伴著暖氣享受午餐,完全不覺外面天氣的變化,如今在旅館房間,可見街外急風大雨,多少打亂了原本的行程。天氣轉變也沒有辦法,倒不如先休息一會再算。
  一睡兩個小時,醒來見雨勢沒有停,只是略細,再呆在旅館亦浪費時間,決定改變路線,只拿了一部相機兩傘和雨褸便出發,先去參觀柏林圍將。從旅館乘地車轉至Ostbahnhof站,出站已見原本長一百五十五公里的柏林圍牆,如今只遺留這一段最著名,因牆上大部分已塗鴉,包括不同主題,最著名當然是前蘇聯布里茲尼夫和東德領導人擁吻的一幅。

  「柏林圍牆原址僅有少部分存留,其餘幾乎被拆除殆盡。有三處較長的存留:一處在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位於波茨坦廣場和查理檢查站之間,長約80米。另一處較長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塗鴉,通常被人稱為東邊畫廊。第三處位於 Bernauer 街北部,為部分重建的圍牆,並在1999年改為紀念場所。一些柏林圍牆的單塊牆體和瞭望塔也分散在城市中。」——維基百科

  我們憑弔的是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一段。當年建成圍牆,成了追尋自由反對極權的象徵,今天德國統一,圍牆的意義逐漸失去,變了一個旅遊點,二零一三年亦曾發生反對拆圍牆的示威,事因新建築跨越其中,要將圍牆拆去。今天這一段附近,亦見豎起了多部天秤起重機,不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連東西德的分隔,隨著柏林成為歐洲更加重要的城市都會時,舊的痕跡亦給切割成一塊塊,再難找到相連。
  來到一個很古舊也很特別的Warschauer Str.車站,車站外有電車,不過並不適合前往查理檢查哨,只好乘地車。未知是否受天雨和冷空氣影響,這時相機開始無電,未能將附近的奧伯鮑姆橋和車站拍下來留念。
  查理檢查哨已成為最多人瀏覽的地方,和美國大兵合照,索取過境印章,這些全都要收費的節目,外國很喜歡,本來參與其中無傷大雅,不過永遠搞不懂影一張相收多少錢,一個兵多少錢,兩個兵又多少錢之時,倒不如站在一旁,看著別人的歡樂,感染今天自由自在的氣氛。

星期三, 4月 23, 2014

豬手午餐












  離開了紀念碑,本來打算乘巴士至動物園,由那裏徒步過來,這時開始下起大雨,至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 Wilhelm Gedaechtniskirche)便下車,隨便在附近走走,原教堂維修並不開放,這個早已知道,因為大雨致雨傘滴水,雖未致於全身濕透,但雨傘和鞋都是雨水,免得騷擾弄濕地方,新翼教堂也不入內了。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又稱斷頭教堂,是和平與諒解的紀念碑,是戰後柏林重建願望的象徵。」
  附近沒有甚麼地方可以避雨,站在商店門前不是辦法,躲進地車站倒不如乘地車去zur letzten instanz碰碰運氣,中午可有座位先吃一個德國豬手餐。當時記下的資料:

Schweinehaxen 鹹豬手
zur letzten instanz
http://zurletzteninstanz.com/
地址:Waisenstr. 14-16, Berlin, Germany (Mitte) 12:00-01:00(乘地鐵至Klosterstr,走路過去不用兩分鐘,離紅色市政廳很近。)(U8轉U2)

  中午時分沒有太多人,基本上都是亞洲人,包括特區香港人,日本人,台灣人,歐洲人很少中午食大餐,只有亞洲笨人才會慕名而來。這間四百年歷史的餐廳,供應的食物相信十年如一日,餐牌網上已有,亦設預訂座位,我們抱著一試,點了一客燜豬手,一客炸豬手,兩杯不同牌子的啤酒,其中一款柏林人。如果有幾個人可多點一兩款,淺嘗幾個菜式。
  燜豬手味道清淡,很合我們口味,炸豬手略為肥膩,只是炸的原因,伴碟開胃菜味道酸甜,非常配合豬手這道菜,先吃酸菜可增加食豬手的欲望,太多肉時伴食可中和一下,加上一個人食一個,其實略感嫌多,但吃剩一半,似乎對廚師不公,為免浪費,慢慢進食最為合適,我們並不是喝慣啤酒的人,其中一杯更沒帶酒精,以喝慣酒邊進食的人來說,會一面吃一面喝一面享受,不慣的人可不是這樣,會吃完再喝,比較容易一肚水,所以餐後只點了一客甜品,沒有再點咖啡了。
  很滿足離開餐廳,這餐合共四十歐元,即約四百二十港元,沒有加一服務費,小費隨意,侍應結帳亦快,一手付錢,一手找錢,因為每個侍應都有一個隨身銀包。想不到一間歷史悠久,提供美味食物的餐廳,地方亦優雅,價錢一點也不貴,和特區香港一比,可知地產霸權之可惡。

星期二, 4月 22, 2014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值得注意,被害猶太人並不一定只在德國,而是當時全歐洲都有一股反猶太人情緒與政策,想不到德國人會如此有系統,企圖滅絕一個民族。
  用一座座高高低低如墓碑的紀念碑方式,中間通道狹窄與起伏,行走當中,難免會思考人類為何會如此?戰爭勝利時屠城消滅一個國家或地區尚可猜測其理由,但在相對於太平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對一個民族企圖滅絕,可以發生在比較理性的德國,似乎難以想像,可知散播仇恨的可怕,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之利害。
  任何事情得付出代價,結果猶太人在一九四八年得以立國,成立以色列。
  下雨天來到,多一份肅穆,走在通道中間,分不清東西南北,迷失在通道中,停下來撫摸石碑,如果願意以史為鑑,這些石碑留作警惕,如果繼續以仇恨或戰爭解決紛爭,他朝也許成另一處紀念碑。
  至於說德國人比較願意承認戰爭罪行,當然,要摧毁文明很容易,如果相信大部分紛爭能夠以談論解決,最好大家坐下來,對錯留給歷史記錄。
  紀念碑附近的組合也幾特別,再過去是美國領事館,當天假期,沒有開門,門內一隻柏林象征——熊,扮成自由神象。前面豎立幾支天秤,柏林自德國統一再成首都已經十年,今天也正大興土木,多少想改變目前的形象。至於將來,戰爭再因何事而起,沒有人知道,不過今天已經太平了七十年之時,人類或已忘記了戰爭的傷痛,多抱僥倖心態,沒有人願意承擔,只管逃避,連大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都如此,到戰爭再起之時,豈止滅國滅族,到時可能會消滅整個現代文明。
  附維基百科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語: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稱為浩劫紀念碑。它位於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羅‧哈普達設計,紀念浩劫中受害的猶太人。它佔地19,000 平方米(4.7英畝),安放了2711塊混凝土板,在一個斜坡上以網格圖形排列。混凝土板長2.38米,寬0.95米,高度從0.2米到4.8米不等。根據艾森曼計劃,混凝土板被設計產生有一種導致心神不安纏擾不清的氣氛,而且整個雕塑打算代表一個原有秩序因人為因素而遠離人類。初期為紀念碑正式英國旅客印製的2005份小冊子卻說設計代表一種對紀念碑傳統觀念的激烈手法,因為艾森曼沒有使用任何象徵主義。在附加的地下「地方資訊」(德語:Ort der Information)列出從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Sanctuary)得到的所有已知受害猶太人的名字。
  紀念碑於2003年4月1日動工興建,在2004年12月15日完成。在2005年5月10日開幕。同年5月12日,開始對外開放。
  它位於布蘭登堡門之南,鄰近腓特烈城。紀念碑的地點曾是希特勒德國政府大臣官邸。建築費接近2500萬歐元。

星期日, 4月 20, 2014

威廉大街77號






  數年前在國際台看《大地任我行》,其中一集遊覽柏林,主持人來到一處住宅,說這裏曾經是納粹德國時代希特拉的總理府和地堡,現時已改建成民居。找資時在維基百科的元首地堡和幾張圖片,資料如下:

  元首地堡(德語:Führerbunker)是納粹德國柏林的總理府庭院的地下掩體。元首地堡又因建立時間不同被分作新舊二個部分。希特拉自1945年1月在此生活至4月30日自殺。 在1945年至1949年蘇軍佔領期間,新舊總理府殘跡被夷平,但地堡大致保存。雖然一些部分淹水。1959年東德政府曾試圖將其炸毀,但並不成功。因地堡自身構造的複雜而仍保存著。德國統一後,該地區地上物重建,地堡大部分被毀。
  在今日有一示意圖表示地堡所在之位置。而部分留存的走廊則未對公眾開放。
  希特拉地堡的位置在柏林市標志建築勃蘭登堡門和大屠殺紀念館之間(威廉大街77號)。


  出門時已下起毛毛雨,坐巴士來到勃蘭登堡門,時間尚早,見一個在紀錄片經常介紹的洗手間,投幣自動開門,內裏寬大如一個房間,可以幾個一起入內,聽聞逾時會自開門,所以沒有逗留太久,一次五角歐元兩個人,並不昂貴。
  威廉大街並不難找,在勃蘭登堡門前一條街轉左,經過英國大使館再前行一條街,大概位置就在那裏,外表可以完全看不出來,類似一排公共房屋,樓下屬商鋪,前面有停車位,略寬敝行人路,細心一點會發覺豎立了幾塊印上圖片說明的展示牌,上面寫著地堡位置所在。
  今天看來這個位置沒有甚麼特別,剛巧碰到幾個本地導遊團經過,這天已碰見幾個導賞團。柏林有很多導賞團,由當地學生或自願人士帶隊,有幾個主題可選擇,包括猶太人地區與集中營,納粹德國時期人與地等,自由組合,車費自付,多在早上在勃蘭登堡門附近的麥當勞與星巴克門外集合,結束時可付五至十歐元費用(沒有明確規定),集合時間地點與主題,大部分英語講解,詳情可參考旅館的告示板或宣傳單張,住在酒店亦可詢問。
  從威廉大街向前走,沿途有幾個展示牌,順著行人路轉右繞一大個圈,相信屬於以前的總理府,對納粹德國的歷史認識有限,加上最後一場戰役柏林戰役,使柏林幾乎破壞殆盡,早已面目全非,今天很難再找到舊日模樣。
  再往前走,已隱約見到了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星期六, 4月 19, 2014

雨中回旅館

  從塞琪琳霍夫宮出來,流連在小花園,巧妙處宮內幾個房間或走廊可見小花園,但從小花園未能完全看清屋內,這些情景只能在小說電影中見過,帶來很多幻想,嚮往別墅環境。
  走出小花園範圍,左面有一個湖,前面一個小叢林,幾張長椅,走上前去,坐在長椅欣賞優美田園,整理相機和收好雜物,準備前往湖邊時,天空飄來幾點雨,遠處烏雲積聚,似乎風雨正來。
  幾點雨並不會阻礙我們的行程,可惜風雨到來不得不提早離開,沿著來時的道路走出車路,往後走到巴士總站,乘603巴士離開。候車期間欣賞附近建築住宅,看來多是別墅形式,雖沒有塞琪琳霍夫宮豪華瑰麗,以今天標準全是別墅小宅,花園平房,間中有人牽狗經過,較漂亮汽車泊於門外,不用猜也知富貴地方。
  或因下雨,部分遊客也過來候車,車站一時熱鬧起來,查閱時間表,企圖從外參觀別墅,圍在一旁閒聊,甚至問路都有,剛才未能欣賞湖景雖然可惜,如今在車站窺探遊客和當地人的生活亦很特別,感染他們的悠閒自在。
  603巴士乘客不算多,到了轉乘時則全車滿座,接近回到火車站時已見車龍處處,巴士司機也不等候,轉行電車線直接駛入巴士總站,避開車龍。回到火車站,當時為何沒有逗留似乎忘記了原因,只知計劃快點回到柏林,吃一頓豐富的德國豬手餐。
  早已聽聞那間餐廳要早幾個月前預定,我們本著隨遇而安,從亞歷山大廣場轉地車過來,附近一片寧靜,地車站一個都無,可能下著雨,街道上行人也不多,間中只見一兩個匆匆而過。由地車站上來往後走半條街再轉左已可見,不過無論怎樣看,一時間未必會覺得是一間著名餐廳。當時附近沒有一個人,門外有一個招牌,正猜想會不會在這裏時,有人推門而出,這一瞥間已看見餐廳內擠滿人,侍應忙碌穿插,客人笑容滿面。
  會不會有座位?不理這麼多,推門入內問問再算。站在門口附近等候,經過的侍應不會理會站著的笨人,只會做自己的事,想找個人問都忙碌閃開,終於似乎係經理(可能係老闆)經過,見我們一副笨樣,好心告訴我們全晚已滿,不可能有座位。於是改為問明晚後晚如何,經理都是同一個答案,全部已預訂,如果想來的話,請於中午前來,或許不用排隊。不好意思再妨礙他們工作,改為回到旅館附近晚餐(玫瑰餐廳)。
  反正外面下著雨,這晚倒不如提早休息,明早早點出去開始遊覽柏林,尋找希特拉地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