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31, 2014

說再見










  來到勃蘭登堡門,已經忘記了前面這個小廣場的名字,只知是最多遊客最多人的地方。在這廣場,提防可是扒手,根本不需理會警察,更加不用理會軍警,廣場屬於你我,毋須冠上人民,這時你會知道,這才有資格稱為廣場。
  遊客一般很喜歡做笨事,例如找個美軍模樣的人一起影張相,然後仲要畀錢個「大兵」,他們認為出來旅行花點錢買個開心無妨,但有時的確幾無聊。
  逛了一會,想繼續留下足跡,奈何時間不容,隨便在附近買了點東西,乘巴士返回亞歷山大廣場。這裏熱鬧依然,香腸檔仍是火光熊熊,百貨店人來人往,地鐵站趕下班回家的人,我們在附近尋找,一個錯誤的抉擇,結果做了整個旅程中最錯的一件事。

星期四, 5月 29, 2014

柏林的天空與六月十七日大街







  爬上勝利紀念柱並不太難,內裏樓梯較寬闊與光猛,不過一口氣只能爬至一半左右,跟著要放慢腳步一級一級轉轉轉,漸漸不是氣喘而是頭暈,直至走出柱外,爬十多二十層樓都是值得的。
  不得不佩服別人,無論科技怎樣發達,經濟怎樣發展,都會保留一片綠色與美麗的天際,還有,天空一朵朵的綿羊雲看來只得外國獨有,特區香港間中也有藍天,雲可是大片大片,偶然也見一兩朵,至於我們偉大祖國不要說朵朵,幾乎連白雲也不見。
  這時自然想起魯迅先生所寫的外國也有,中國人說起一些壞事醜事時,最喜歡說外國也有為自己開脫,但說到好事,真的只得外國才有。
  由勃蘭登堡門經過勝利紀念柱這條筆直的大街稱為六月十七日大街,初聽時覺得有點中國味道,因為澳門也有一條十月初五街。雖然同是以日子命名,這條六月十七日大街可有特別意義,原稱夏洛特堡道,改命皆因紀念東德六一七事件
  中國有外國也有,中國人心裏好過一點,如果外國有中國也有,會否更加開心?如果將北京的長安街改名為六月四日街,將會如何呢?應該世界變。



  欣賞完美麗風景,意猶未盡,沿著林蔭的六月十七日大街走向勃蘭登堡門,走得很慢,享受微風陽光樹影的優美環境,想著來到柏林幾天,間中遇上下雨,不過在臨離開之時,額外獎賞一個美麗晴天,讓我們留下難忘回憶。
  走至接近勃蘭登堡門時,見馬路對面有一組雕像,初時覺得有點突兀,因為有坦克大炮兼軍人雕像充滿共產味道,當時猜測由東德時期遺下,拍了兩張照片便算,回來後才知是紀念一九四五年紅軍「解放」柏林的蘇聯紅軍紀念碑。
  有時覺得幾諷刺,無疑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英美打敗納粹除了墓地,未見有甚麼紀念碑,獨是蘇聯有,大概可知道蘇聯之野心。有個紀念碑並不代表有人記得你,可能更加記得蘇聯在戰爭時所犯下的戰㬹罪行

星期二, 5月 27, 2014

勝利紀念柱










  乘100號巴士來到蒂爾加滕蒂爾加滕公園,這是必經之路,早兩日曾經過,可是當天下雨,未能欣賞公園美景。原本乘巴士至勝利紀念柱才下車,奈何這班車已等了十多分鐘,沿途多上落,於是決定提早下車,徒步欣賞紀念柱與公園。
  雖然馬路穿越公園,只不過劃成幾個部分,不影響整體景觀,最重要係附近沒有高樓,保留完美天際線,汽車會帶來噪音,公園面積大可以容納。
  公園內有幾處主要建築,包括總統辦公室,曾想走入小徑,恐怕迷路於公園中,只好退回馬路,望著勝利紀念柱前進。路過一角,見內裏有一組雕像,於是入內仰望,當時從衣飾服裝猜想,這個可能是影響今天德國亦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卑斯麥(回來後整理照片時確定)。
  完全不熟悉德國歷史,見到這些雕像覺得很有意思,人家在公眾地方紀念的幾乎全是政治家,畫家,文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哲學家之類,連動物也有如不萊梅的城市樂手,獨是極權獨裁國家才會豎立獨裁者的雕像,一睇到這些分別,大概能夠分辨政治氣候的變化,正如當年納粹黨希特拉時代,滿街都是納粹旗幟希特拉照片之時,陷於瘋狂邊緣已不遠。
  勝利紀念柱入口在馬路兩旁,經隧道來到柱底基座,樓下有展室,展出藝術品和部分歷史照片,我們沒有太留意,因為可以登上柱頂,飽覽柏林景色。爬柱頂三歐元一個人。

星期日, 5月 25, 2014

菩提樹下大街與新崗哨








  Unter den Linden中文譯作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一條主要道路,幾乎每一天都經過,從博物館島過來,走到新崗哨,早前習近平訪問德國,曾寫過一篇新崗哨,在此也不再敘述,只作補充。
  德國有屠殺猶太人紀念碑、紀念館、博物館,柬埔寨亦有S21屠殺紀念館、博物館,但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大躍進紀念館,上山下鄉紀念館,文化大革命紀念館,饑荒紀念館,何解?因為中國人從不尊重歷史,卻妄想別國依他的獨裁方式尊重歷史。
  不要說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死了多少人,要不要紀念館博物館,請問新中國有沒有抗戰紀念館?北京盧溝橋那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雖有如此名稱,但將中國民國、國民黨全部出局,以「中國人民」之名蒙混,對共產黨而言可稱為紀念館,嚴格來說不算是抗戰紀念館。
  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將德國一分為二,打來打去最終才發現最大的共同敵人——來自東面的極權獨裁國家蘇聯,歐洲亦不能再承受另一次戰爭,不然現代文明徹底摧毀,痛定思痛,避免烽火再起,亦讓自己反省,所以紀念館林立。
  今天天氣好,洪堡大學門外幾檔舊書攤亦有開檔,喜歡舊書可以尋寶,增添這裏的文化氣息。
  新崗哨門前有一個巴士站,可以乘搭遊客最多的100或200號巴士。部分巴士站設有預計巴士到站時間表,不過似乎並不太準確,可以同時顯示有三班車在一分鐘之內到達,但極目四望都不見巴士蹤影。
  這或與定位系統有延遲的原因,亦可能交通阻塞遲了到站,我們可不是挑剔,而是等候時的自娛方式。

星期五, 5月 23, 2014

博物館島
















  柏林得天獨厚,施普雷河中間有一個小島,經過數百年來經營,逐漸形成博物館畫廊集中的地方,奇妙獨特。
  以一天最多可以參觀兩個博物館計,單是遊覽博物館島已經可以流連三四天,雖然有一兩間館亦曾想過入內,但今天只剩下大半天在柏林,也不想太疲累,只在在門外經過視察。
  柏林舊博物館旁就是柏林新博物館,舊博物館橫向排列未必覺得太宏偉,倒是門外的猛獅翻身的雕像吸引,新博物館因裝修,門外封了一半,那時沒有太留意。
  舊國家畫廊很有氣勢,柱廊加屋頂的三角形,外型有點像希臘式神殿,前面一片綠地花園,旁為佩加蒙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之所以如此出名,皆因內裏展覽了一座帕加馬祭壇。曾看過由日本NHK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內容詳細介紹這間博物館這座珍藏,由發掘至購買至建館至破瓦頹垣中慢慢修復成今天的祭壇模樣,亦繪有還原圖。亦為何如此重要?皆因距今己是二千二百多年歷史,至今較為完整的一座。據聞還只是祭壇入口,並不是整個建築,可猜想當年祭壇宏偉。
  遊覽之時,不知當年東西德時博物館島誰屬,沿對岸所見,似乎有些地方仍留有舊日痕跡。

星期三, 5月 21, 2014

柏林大教堂








  連續幾天下雨影響了行程,很多地方都來不及遊覽,直至最後一天才踏足博物館島,今天不打算參觀,只從外表欣賞建築,看看經過時間洗滌戰爭洗禮仍然留給後世的遺產。
  還未過施普雷河,柏林主教座堂已映入眼底,高聳圓頂兩面對稱,宏偉而簡潔,屹立河邊,將周圍環境顯得平靜優美。
  教堂網頁有詳盡歷史介紹,原本想入內登上教堂屋頂,但見門前有一批遊客似向職員查詢,以乎要收入場費,我們也不想太花時間等候,於是改為站在教堂前,細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