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31, 2015

洪聖爺誕


















  洪聖爺誕正日是農曆二月十三(四月一日),不過今年巡遊改在三月二十九日星期日舉行。
  記得曾有一年,戲棚改用帳篷式搭建,好處簡單輕巧,但物料比較輕,遇上大風下雨,難以抵擋,亦少了傳統戲棚味道,之後重新改回竹棚鋅鐵搭成,面積較大,有後台、廚房,戲台寬闊,只是地面有高低,座位不太舒適。
  未開始巡遊之前,大隊人馬從風之塔公園入口準備,這時洪聖爺廟除了佈置妥當,反而有點熱鬧前的寧靜,正好可以拍攝廟前與花牌。門前直杆不知何故用水馬圍起,未知維修還是失修。
  巡遊在下午二時開始,先在公園內開始儀式,約二時半來到大街正式起步,行不夠半修街已停了下來,初時不知何解,只見前排眾人衝前,原來派發福袋,怪不得秩序即時有點混亂,幸好躁動並不持久,一會已可重新起步。
  前排洪聖爺經過,後面才是喧鬧所在,舞龍舞獅緊隨。長龍比起兒時所見稍短,不過武師落力補回不足,群獅生猛活潑,舞高弄低,多年所學盡在今日發揮。
  沒有等到巡遊結束,因為雖是星期天,亦要上班,係時候回家收拾,亦要趕在上班前將照片上網。

星期日, 3月 29, 2015

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


  如果沒有記錯,八九十年代,只要在大陸乘飛機,無論國內線國際線(香港屬國際線)都會徵收「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簡稱機場建設費,國內線收五十元人民幣,國際線(包括香港)收九十元人民幣。
  最記得某一年在香港經中旅社買了由深圳飛昆明的機票,票價與稅項(包括兩地)付清,以為到深圳機場後,只要登記寄行李便可登機,誰料到達航空公司櫃檯前,空中小姐問有沒有買「機場建設費」?不是包在機票裏面嗎?不是,請到大廳中間的櫃檯購買,之後再到這裏登記。
  來到大堂正中,幾個櫃位都沒有人,約十個櫃位只得三個有職員,於是上前正準備詢問,但未開口,那位職員已問:「幾個?」「兩個。」「一百塊,每個五十元。」無謂多問,付錢拿了兩張如圖所示的「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
  之後登記要出示,過海關要出示,臨入候機室時再要檢查一次,跟著有個穿著制服的人拿著張「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蓋上印,以示證明乘客購買了機場建設費。經過重重檢查,不要以為這張「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可以用完即棄,至臨上機之時,除了替機票撕票,還要再看看「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有沒有蓋上「註銷」的印章,如果沒有都不是甚麼大事,只是一定蓋上為止,因為恐防乘客用完下次再用,這樣的話那些部門如何收取費用。
  回憶了這麼多,前幾天特區香港因為錢多到唔識使,於是批准興建第三條跑道,見香港電台新聞消息:政府認為向離境旅客收機場建設費應少於180元

  機管局計劃明年起向離境旅客徵收180元機場建設費。消息指,政府認為有關費用應少於180元,又說曾向機管局提出,考慮就短、中、長途航程徵收不同費用,機管局就表示,會盡快再重新估算。
  消息又指,香港國際機場收費水平在全球排54,如果回復至2000年水平,即增加15%,都只是令排名升一位,而有關費用相信只佔航空公司成本約4%,相信在票價方面的影響不大。


  興建多一條跑道,係咪有需要唔知,但目的唔使多講,唔使錢點搵錢這個道理係人都知,其他理由包括地鐵延線接近完工,港珠澳大橋也接近完工,中環繞道亦接近完工等,多項大型基建全部完工的話,那幾十萬的建築工人做啥?英哥搵唔到地,樓又唔起得咁多,萬一十萬八萬孔武有人的建築工人開工不足或失業,萬一再遇上非法集結而建築工人參與其中的話後果會點無人知,所以無論第三條跑道要二千億也好,四千億也罷都要起。
  咁樣都好,十七年後,終於和偉大祖國看齊,乘飛機要收取「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至於錢往何去,一如在大陸時遇上要你買張「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之時,都係唔好問咁多。

星期五, 3月 27, 2015

洪聖爺誕



  每年農曆二月十三為洪聖爺誕鴨脷洲洪聖廟都有廟會巡遊,但今年提早在三月二十九日(農曆二月初十)舉行。神功戲一如既往,之前一日先演「六國大封相」,正日開始公演。
  記得以往廟會巡遊都在正日,現在或為吸引其他各區市民到來參觀,提前改在星期日舉行,一來增加熱鬧氣氛,二來大部分人不用上班上學,大家可以同慶。
  住在鴨脷洲十多年,過往只在假期時遇上巡遊才在經過時駐足觀看,遇上返工日子,未見廟會慶祝已過,根本不覺得洪聖誕的存在,如今改在星期天,就算未能參與,也可聽到沿街大鑼大鼓。
  時代改變,今天漁民已屬少數,慶祝也許和以前不同,亦難得能夠保持這一傳統。但傳統歸傳統,總是有點不明白,從相片所見,「洪聖古廟」從右至左,今年所見宣傳單除了橫排尚知如何讀,下面那些直排卻分清從右起或從左起,那究竟是保持還是破壞傳統?

星期三, 3月 25, 2015

民主

(第一格說明)民主:就是由人民完全自主,自決而構成的政府組織。雖源於希臘,但中國人早就有這種思想。

  前幾天無聊等返工的時候,隨手拿起本五十周年版瑪法達來看,看了幾頁後,終於又看到這一段。
  瑪法達可以由朝笑到晚,而自己活在特區香港已經比較幸運,也只能苦笑。至於中國人是否早就有這種思想,倒值得懷疑。
  寫這篇日記時,電視台正播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以華語發言,公告李光耀逝世的消息。初時奇怪,為何李顯龍以華語讀出,原來他以三種語言包括馬來語、華語和英語公告李光耀逝世。
  沒有聽過馬來語與英語,因為特區香港唔會播出,但對華語的內容有點頂唔順,看來新加坡的華文受共產中文所影響,甚麼「愛國精神,團結一致」,不過唔緊要,華人只說給懂華文的人聽的,幸好還有英語,就算內容如華語般,說出來也少了共產味。
  都係李光耀有先見之明,以英語為新加坡語言,若用中文,新加坡老早赤化。

星期一, 3月 23, 2015

巴約聖母主教座堂










  巴約地處一隅,是歷史重鎮,其中巴約掛氈博物館(Musée de la Tapisserie de Bayeux)鎮館之寶著名的「巴約掛氈」(一譯「貝葉掛氈」(Tapisserie de Bayeux / Bayeux Tapestry),氈長達七十公尺(現存六十二公尺),寬半公尺,創作於十一世紀。上面共出現了六百二十三個人物和狗、馬、鳥、龍等動物,描繪了黑斯廷斯戰役的過程和一零六六年哈雷彗星現身的場景。(資料來源:走遍歐洲之巴約攻略)
  可惜來去匆匆,未有時間參觀。即使來到巴約聖母主教座堂,也沒有仔細欣賞宏偉的教堂。一個地方的繁盛,主要看教堂如何瓊堆玉砌,沒有宗教信仰可能覺得誇張,只要細心留意,無論精神與財富,教堂可以留下來成了財產,個人與金錢則會煙飛煙滅,同時教堂也是文明的象徵,一切幾何建築雕刻精髓盡在其中。
  由於時間緊逼,沒有逼留太久,亦難以拍得正面全貌,以教堂之高聳及附近的空間,以我們之技術器材根本沒有可能影得好,不過能夠欣賞優雅與古樸教堂,已感滿足。
  巴約另有一項水利工程,利用運河將水引入中心,除了灌溉,亦增加美感。驚鴻一瞥間被水道吸引,沿路而上,錯過了路口走錯了路,繞了一個大圈才回到火車站,差點遲到。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Bayeux
Bayeux Cathedral

星期六, 3月 21, 2015

巴約午餐










  入到城內,古樸盎然,巴約是法國罕有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的城市,還能看到哥德式的大教堂和諾曼第木質框架的房屋,可惜我們沒有太多時間遊覽。
  隨便找了一間咖啡鋪吃午餐,法國咖啡鋪有時會兼賣香煙糖果等,有些只供應咖啡,有些則有熱食和三文治。拿著餐牌對照之時,老闆娘走過來為我們解釋是日精選,不厭其煩逐款講解,恐怕我們不明白時,還用手勢和身體語言介紹。
  為了紀念盟軍登陸七十週年,巴約唔知舉辦甚麼活動,街上貼滿海報,連用餐的墊紙也用來宣傳。坐在路邊所見,遊客比本地人還要多,其中有幾個相信是美國人打扮成美軍模樣,緬懷當日解放的振奮。
  享受著陽光與午餐,一面欣賞優雅的木建築,不知不覺來到下午一時許,幾乎忘記了前往海灘的巴士開車時間在二時,於是立刻起行,時間雖然緊迫,來到這裏,始終都要看看有近一千年歷史的巴約聖母教堂

星期四, 3月 19, 2015

巴約外












  雖然來去匆匆,也不屬於我們,「相逢」也恍如隔世,他們早與草木共榮枯,昨天的槍炮隆隆,今天偶然汽車聲劃破寧靜,無掩留下來的光榮。
  離去時沒有來時的焦急,可以多點時間留意身旁事物,再次經過戰爭博物館,除了幾輛坦克車,最令人注目可以說是門前的電話亭。
  一個傳統的電話亭,以前在香港或許可見,今天改朝換代以拆得快為先,恐怕再有英國色彩,但在此處見一個英式電話亭,好像幾十年不變,對於來自喜歡自吹自擂「以古為鑑」地方的人來說,很自然知道,別人能我們不能的道理。
  巴約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公路旁可見幾隻牛閒來吃草或坐著休息,遠處已見聖母教堂的塔頂,環境清幽,轉入城中,幾處舊建築,迎面一座掛滿英法國旗的建築,已感一座優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