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30, 2015

又是一個謎




  前幾晚收工,路過逸港居,見顯示屏顯示了兩行英文:
「TRAFFIC MAYBE BUSY
DAYTIME IN WONG CHUK HANG」
  至於何解,相信又是一個謎。
  特區香港錢多,見外國興建了這些交通顯示屏,為了不落後於人,於是又學外國興建,但是究竟有甚麼用,相信無幾多人知道。
  平日多數顯示「香港仔隧道交通擠塞」、「香港仔隧道間歇性封閉」、「香港仔隧道出口車多」等,至於這次顯示英文則屬少見,而且內容更令人不解。
  那時明明已經晚上七時許,日間黃竹坑交通可能繁忙與當時有甚麼關係,莫非這顯示屏具有預知明天黃竹坑交通繁忙的事?如果係就最好。
  交通擠塞,可以是車多,可以是發生了意外,可以是道路設計等多個理由,但同樣亦可以是交通管理差的問題,奈何從來不見運輸處與警察交通部出來告訴我們,究竟是誰出錯或是怎樣解決可見的交通擠塞。
  或許有個職員預告給大眾知道,你唔聽係你嘅事。

星期一, 9月 28, 2015

一樣的月光





  中秋節,看了一套法國製作有關月亮的紀綠片。月亮上究竟有誰?一對熱戀的男女?一隻白兔?嫦娥或是吳剛?永遠是一個謎。
  直至太陽神太空船登陸月球,不過每次見到月亮,都會覺得他們仍然在,包括那隻白兔。
  聽聞月亮的產生,是由於一粒唔知甚麼星撞擊地球,爆炸後形成碎片,後來繞著地球轉,再因引力形成月球,結果孤獨的地球多了一顆衛星陪伴。
  迎月與中秋都見到月亮,這天再見時已沒有十五那時圓。紀錄片中講到月有陰晴圓缺,如人生一樣,也如世界萬物一樣,是一個循環。
  想起了一首蘇芮的歌〈一樣的月光〉。我們期待豐滿的未來,但結果可是我們所願意見到?台灣走出了陰天,我們卻到了無月的晚上。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1983年,電影《搭錯車》主題曲
作詞:吳念真.羅大佑,作曲:李壽全,編曲:陳志遠

什麼時候兒時玩伴都離我遠去?
什麼時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擁擠,拉開了我們的距離;
沈寂的大地,在靜靜的夜晚默默的哭泣。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照著新店溪;
一樣的冬天,一樣的下著冰冷的雨。
一樣的塵埃,一樣的在風中堆積。

一樣的笑容,一樣的淚水;
一樣的日子,一樣的我和你。
一樣的笑容,一樣的淚水;
一樣的日子,一樣的我和你。

什麼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
什麼時候家鄉變得如此的擁擠?

高樓大廈,到處聳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氣。

星期六, 9月 26, 2015

「恩賜」


  中國人這副模樣見得多,包括在工作「單位」,甚至在街上。至於外國人則比較少見,並不是謙虛,也不是請求,而是有一種膜拜與恩賜的模樣。
  從來都不太喜歡facebook,只因一個特別的理由才開了戶口,「朋友」不多,大部分都是親戚。不是怕公開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有些事情不需要太多人「分享」與分憂。
  自從facebook上市之後,多了收購合併,例如高價購入傳送簡訊的「WhatsApp」,雖說收購後不會改變經營模式,但到了後來,很多功能包括笑臉的符號已經靜靜改變了,近日好像加入了不同膚色以示無分種族,這最令人莫名其妙。
  為了打入紅色中國市場,不惜嬉皮笑臉,看來係時候減少使用facebook,跳出「看圖識字」,重投文字懷抱。

星期四, 9月 24, 2015

伯爵宮與安娜水療館







  「5. 伯爵宮(Gróf­Palota)是塞格德最大的新藝術風格單體建築。宮殿正立面南北側裝飾有兩個角樓,陽台、凹槽、角樓的結合,使建築顯得凹凸有致。另外萊克宮還融合了東方的元素,牆面上黃、藍色的塗料繪製的圖案,帶來了異國的情調,特別的是當初夏早晨的陽光照射在牆面上,還會呈現出金色的模樣。」
  露天餐廳外面只得幾張檯,初時以為並不忙碌,誰不知去洗手間時經過,原來內裏面積很大,備有自助餐供應,有一群顧客(相信來自一個家族)正在用餐,見他們有談有笑,非常熱鬧。
  匈牙利菜式簡單中有自己獨有的味道,點餐有些像德國方式,多是一個主菜加一杯飲品,餐後可再飲一杯咖啡或吃甜品,不像法國義大利那麼多款式。
  一面用餐一面看著水塔與廣場,間中駛來一架電動巴士,感覺並不是像在以前的大陸,而是有一種悠閒舒適不用追趕的滿足與安樂。這裏也許真的能幾十年不變,而變的只是自己逝去的年華。
  餐後從一條行走電動巴士的道路走出來,一眼看到一間教堂,嬌小玲瓏,躲在一旁毫不起眼。對面正是旅遊資料簡介中提及的伯爵宮,外表雖有些風格,但是不知何解,似乎失去了光彩,怎麼說也不似一幢吸引遊人目光的建築。橫過馬路走近看時,這裏好像已荒廢了一段日子,牆壁上櫥窗裏除了褪色的油彩,如今只留下昔日令人懷念的光輝了。
  過了一條街,發現最令我們驚奇的一座建築。早知匈牙利溫泉知名,亦知塞格德水療名氣,但準備之時沒有想過在塞格德參與水療,如今這座安娜水療中心就在眼前亦離旅館不遠,於是走到大門前仔細研究開放時間,計劃明天早上一試匈牙利真正風味。

星期二, 9月 22, 2015

水塔










  回到旅館略為整理,從地圖瞭解遊覽路線,又是時候繼續探索塞格德。
  「9. 水塔(Víztorony / The Water Tower)位於城北的聖伊什特萬廣場(Szent István tér)。這座建築於1902年開始施工,在當時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先驅之作,是該行業中獨特的歷史古蹟。」
  水塔對我們來說並不太特別,但木塔建於廣場中間對這裏來說可另有一番意義。
  特區香港曾是殖民地,地勢並不平坦,如何供水的確考起,英國懂得規劃,在高地建配水庫,在山谷建水塘,然後向下供水,養成今天的我們從來不會問水從哪裏來,只知交水費。
  特區香港最著名的水塔應該在中文大學,那時到馬料水遠足,看著如十字架的石屎建築總覺得無可能係藝術品,原來另有用途。在一個山坡中建學校,首要解決當然是供水。
  塞格德也不例外。水塔只有百多年歷史,可是當年混凝土結構先驅之作,一座城市的建設,基本設施先行,亦從中得知水是萬物之始。
  水塔可登頂參觀,可惜這時並未開放,不知是否昨晚曾有活動,通道中掛滿旗幟,廣場旁邊留有攤位空架,連洗手間也鎖上門。烈日當中之下,未能逼留太久,於是走向廣場另一面,找到一間露天餐廳,嘗試匈牙利午餐。

星期日, 9月 20, 2015

旅館


  旅館的樓房都應該有幾十年歷史,高兩三公尺的大門,傳統的擺設,古老的窗台,房間大門鑰匙由銅製,要插入鑰匙孔轉動才能開鎖,透過鑰匙孔是可以看到外面的那一種,所以入房後要將鑰匙插回匙孔中,避免由外面可以望入房內。
  內裏可是傳統,外面則非常先進,向街的大門由感應器開鎖,自動開啟,如果沒有關好,過了某個時限則會自動鎖上。
  旅途上留意這些好像沒有甚麼特別,不過有時發現他們對一些事情還是喜歡保持傳統,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而要遷就。今天已是網上時代,有時仍見他們使用打字機;衣服用完即棄,他們偶然拿出衣車縫補與裁剪,似要保存美好的回憶;他們不會沒有最先進的智能電話,但很少見他們是低頭一族;乘電車也見他們拿著菜籃買餸,一點沒有落後的感覺。
  一樣飽經戰亂,同樣面對苦難,他們沒有以為科技先進就可以彌補,懂得珍惜光陰。反觀我們,樣樣都要追與超,結果和昔日告別,忘記了昨天,也沒有了明天。

星期五, 9月 18, 2015

市政廳












  從還願教堂廣場行出來,太陽猛烈,天氣開始轉熱,為免過於消耗及減輕負重,於是決定先沿著大道一面遊覽一面返回旅館放下不必要的東西和補充水份,然後才再次乘電車前往廣場。
  塞格德市區不是很大,名勝古蹟全都可以徒步前往,古舊建築雖然不多,部分卻甚有特色,「十九世紀末由於洪水氾濫,全城一片狼藉。幸好塞格德的重建得到了全歐洲的援助,城中的『羅馬大道』、『莫斯科大道』、『柏林大道』等街名也由此而來。」
  沿電車路過來,經過公園,已見一座黃色的建築。自問不懂建築風格,但覺得東歐較喜歡利用屋頂繪上彩色圖案,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有的顏色。塞格德也不例外,淡黃配墨綠,沉實中有鮮明,而另一搶眼處是相連旁邊建築的「嘆息橋」。
  雖然仿照威尼斯嘆息橋而建,但作用完全兩回事,這座橋「建於一八八三年。當時時值匈牙利和奧地利國王訪問之際,這座橋的搭建方便國王從下榻的宮殿直接走到市政廳。」
  公園的水池有兩三個小童嬉水,帶來愉快的笑聲,我們坐在一旁,享受著熾熱的陽光藍色的天空,有一種家的感覺,不過就是空氣有所分別,將我們帶回現實中。

星期三, 9月 16, 2015

竄改歷史


  睇完這報道,真係「恭喜」特區香港,終於向大陸人經常掛於口邊的日本人看齊——竄改歷史。講真,無論點改都無乜緊要,反正特區香港都無幾多個人記得,關人鬼事,最好整段刪去就最好,當無發生過,或者寫成「反英抗暴」,「黃皮豬」,「白皮狗」都可以的。
  不問對錯,先在此記下改過乜,反正都係抄自蘋果日報。其實應該改為香港無被英國殖民統治,無六七暴動,無回歸,無明天,這樣多好。

警改六七暴動史
殺五警中共民兵變「內地槍手」

星期一, 9月 14, 2015

薄扶林至香港仔水塘


  早上有點涼風,於是乘巴士到附近行大運,終點選在香港仔水塘,貪不用太花時間回家。
  從薄扶林水塘道出發,經家樂徑轉入港島徑二段,所經之處沒有難度,幾乎全是瀝青路。走到置富花園背面,經續向香港仔方向進發。
  至一個涼庭,見一個外國人稍作休息,這裏有一觀景處,極目可見南丫島,如果天氣再好一些,風景更佳。從這裏向下,見路牌分指往「華富邨」與「貝璐路」,我們看著路牌想認清方向,誰不知剛才在涼庭休息的外國人行至,見我們像猶豫,於是指一指用英語說這面往「香港仔」,下面則往「華富邨」。他所說全是英語,但「香港仔」則以廣東話說出,並不是「Aberdeen」,倒令我們疑惑他所說的「hoeng gong zai」是否指「香港仔」?
  其實我們的確往香港仔,無論怎樣,不過人家好心指路始終要向他道謝。分開之後,經歷了全段最驚險的一部份,大風之餘亦沿崖邊走上行落,欣賞了全段最秀麗的景色。
  香港島的行山徑非常吸引,看似在叢林中,其實距離民居只是幾步之遙,一時風聲腳步聲非常優靜,一時人聲車聲就在眼前,好像遠離繁囂,原來仍逃不出圍困在其中。

星期日, 9月 13, 2015

德米特里塔(Dömötör-Torony)







  從遠遠觀看,德米特里塔很漂亮,外牆披上了紅磚,建築形式可見傳統。這座八角形的高塔,原址是聖德米特里教堂(Szent Demeter-templom)一部分,如今成為了塞格最古老的建築。
  還願教堂背後還有一座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很難見到這座教堂的正面,因為前後都有建築物相距一條馬路,只能從側面欣賞。參觀東正教教堂可要收費,主要看金色聖幛,這天(星期日)似乎沒有開放,唯有從門外經過。
  行出一條街就到了蒂薩河邊,解放橋橫臥其中,風景優美,如果不是趕時間,值得在這裏坐上一個上午,背著教堂雙塔,看著流水經過,任意讓時光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