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6月 29, 2016

「世代之爭」

  英國公投選擇了脫離歐盟,有新聞報道說是世代之爭,在這選了AM730脫歐觸發政治地震 英兩大政黨內訌其中一段:

  ……投票後的民調顯示,75%的18歲至24歲選民投票給留歐,有人認為投票結果對下一代不公平。有年輕人在Facebook留言作比喻,「老一輩投票脫歐,就好像與朋友看電影,他選了看那一套,但只看20分鐘便離開。」……

  世代之爭,說成好像是年長一代欺負年輕一代,但同樣世代之爭,也可以是年輕一代趕絕年長一代。從來就是資源之爭,世代之爭只說出了其中一面。
  看電影看了二十分鐘便離開,並不等同電影不好看,老一輩可能看不到之後一百分鐘的精彩,今天的你又怎知道之後發展如何呢?
  沒有老一輩付出年輕時的代價,又怎可能養得歐盟個個肥肥白白貪污腐化?歐盟總部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政府辦事地方都要昂貴華麗,薪金又高官僚架構重疊,今次英國公投脫離歐盟(真正脫歐要幾年後的事),正好給一個機會來個大改革,昨天聽那些人高談闊論整天講改革的人今天竟然反對改革,還說成是世代之爭,這班人的確厚顏無恥。

星期三, 6月 22, 2016

關人

  月初聽一班人講自己唔係中國人,點解要關心中國事。講得無錯,住在特區香港,我們幾時關心過鄰近地方發生的事。
  廣東省某地水災,唔係你特別關心,而係可能你有親戚住在那裏。四川地震,唔一定要有親戚住在四川,可能因為某一年你去四川旅行,經過某個地方而你又特別喜歡,所以比較關心四川地震新聞。一如法國恐襲,不一定要係法國人才感憤怒與哀傷,全因法國是現今文明之地,你才會比較注意。你關心印度貧富懸殊,關心廣西瑤族甚至整個亞洲的瑤族,同樣你不一定是當地人。
  不要說到很偉大博愛,自問沒有關心過北區水貨客阻路藥房成市,因為不是住在上水,更沒有理會尖沙嘴廣東道拖篋黨橫行,因為甚少過海,銅鑼灣雖然亦有大陸遊客,但係幾乎全世界的當地人都討厭遊客,嫌他們嘈嫌他們阻住條路等。難道因為不住在北區尖沙嘴旺角就可以講我都唔係住在那裏,所以點解要關心上水尖沙嘴旺角的事呢?
  同樣不要以為住在同一區就會關心周圍的人,每當早上繁忙時個個等候巴士趕返工的時候,你又幾時上了巴士又願意行入兩步,讓後來的街坊(注意是住在同一區或同一條街或同一座樓的街坊)可以上車呢?只見你一見巴士到站,不顧眾多乘客已經排隊上車,一於打尖唔排隊,或一上巴士即站在通道顧住望智能電話,懶理樓上仍有座位車廂內仍有空位和後來的乘客如何未上車等,難道你有理過住在同一區的街坊?
  不要給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做一件事可以有很多原因,有些係你知但你故意扮唔知,有些係你唔知故意扮無知,世事絕不非黑即白,出聲唔代表反對,沉默也不代表贊成,最重要係你還有沒有出聲與沉默的自由。
  想起了馬丁.尼莫拉所寫的起初他們一首詩(懺悔文),記錄如下:

起初納粹抓了所有的共產黨人;
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接着他們抓了所有的猶太人;
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然後他們抓了所有的工會骨幹;
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工會骨幹。

後來他們抓了所有的天主教徒;
我沒有出聲,因為我屬於新教。

最後他們來抓我;到那時候,
已經沒有剩下能出聲講話的人了。

星期一, 6月 20, 2016

萬千星輝綁架案(Hail, Caesar!)



  萬千星輝綁架案這電影名有點特區香港特色,其實沒有甚麼意思,或許電影比較多明星,偶然出一兩場,又未必與主題有關。
  時間設定在一九五零年代,那時最著名的電影相信是《賓虛》,但年代已久遠,不是說不知道這些電影,而是對那時的明星演員唔多熟悉,難免有悶場。
  電影是否為資本主義服務待他們研究,電影的確是一個夢,有出水芙蓉的幻想,有剪惡除奸的牛郎,有歌舞連場的好戲,有追尋「真相」的使命,也有散播謠言的秘聞,更有幾乎每天懺悔的「問題化解人」。
  內容怎樣一時間未能看懂,不過也許是高安兄弟的自況與自許,縱然周圍烏煙瘴氣,職業需要使一些橫手搞一些不法勾當,但對自己又有甚麼影響?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拍著自己喜歡的電影,周圍怎樣那又何干。
  旁及編劇左傾共產滲透,順得哥情失嫂意,宗教分歧,連對白場景都可以改,無謂太認真,電影始終是娛樂。

星期日, 6月 19, 2016

往績

  最近收到一篇文章,題為「龜兔賽跑 德國迷失自我」(二零一六年六月二日明報),因為沒有付錢「買」版權,只能節錄第一段:

  【明報專訊】要贏人,先要贏自己。自1998年法國開始,幾乎每屆世界盃得主(除2006年的意大利)皆能在其後的洲際大賽中再下一城,德國自然希望可在歐洲國家盃延續勝利方程式。隨着球隊舊臣老的老、傷的傷,德軍教練路維要再闖高峰,必先要解決球隊交接期下的陣痛,調整陣中球星的爭勝心態及比賽狀態。

  一看第一段,可以肯定不用再看下去。何解?
  每逢足球大賽開始之前,例必有很多「專家」出來吹水唔抹嘴,大部份都從賭的心態出發,以往績來推敲邊隊邊場會贏或贏幾多,或哪隊可爆冷反勝多少等,這不是賭博是甚麼?
  你喜歡英國隊,無論英國對誰你都希望英國能夠贏和能夠出線,最好能夠奪取冠軍,對著弱隊贏是應該,萬一輸了,唔該叫領隊球員自我檢討,對著強隊唔該盡力一拚,輸了無話說贏了繼續努力,這才有贏時歡樂輸時沮喪,正所謂唔踢過都唔知結果。預測來做甚麼?你又唔係賭。
  但係當一切從賭出發之時,一切都變了質。學師時聽商業電台講賽馬,那些馬評家評論時都會講到上幾場那匹馬跑成點,時間幾多,屬長途或短途,然後選出幾隻馬讓聽眾選擇,但每當爆冷時馬評家都有另一套講法。
  往績只能對動物的能力作參考,因為可從血統這些先天,影響後天的習性,屬長途短途草地沙地留前鬥後都可能成為往績,繼而左右判斷有否能力,就算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準確。
  雖然人都屬動物,但一隊足球隊怎能從往績猜測結果?較強隊伍可從訓練、培訓、戰術等來提升實力,較弱隊伍同樣以這些方法改善,十年八載之後,大家可以旗鼓相當。
  「自1998年法國開始,幾乎每屆世界盃得主(除2006年的意大利)皆能在其後的洲際大賽中再下一城,德國自然希望可在歐洲國家盃延續勝利方程式。」,「自1998年法國開始」那麼1998年以前呢,難道沒有紀錄可尋。「幾乎每屆世界盃得主(除2006年的意大利)皆能在其後的洲際大賽中再下一城」,既然2006年已經例外,如果往績論成立,今年同樣有機會不能再下一城了。
  你們喜歡賭博是你們的事,不要將賭博帶入文章之中,這等垃圾,自從特區香港批准賭波之後便充斥報章傳媒,可見特區足球與運動之沒落,全因不負責任的報刊傳媒為虎作倀。

星期六, 6月 18, 2016

甜味人間



  勵志電影很多,不過拍得令人信服而又能夠用心欣賞,相信全世界只有日本人才有這種才華,年頭公映的甜味人間,台灣譯作戀戀銅鑼燒
  當世界變得一體化的時候,時常以為地球是平的,其他人大概都與我們一樣,住在一間小屋過著日常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凡得像花開花落,連鄰家住著誰也不知道,更不會知道對方姓甚名誰。
  漸漸我們對別人失卻了注視,常以自己平視的目光看別人,活像機械般運作,不理會為何街角有間小店,更不會留意每天經過的路人,或是像困在籠中失去自由的人望多幾眼,又怎會花時間瞭解這些人不為人知的過去。
  雖然可能患過疾病,或許曾犯過錯,也許家庭並不美滿,但是如果有人願意伸出友誼之手,放下成見彼此接受,相信大家都能夠找到幫助,在這冷酷無情的世界,重拾努力的方向。
  電影拍得較慢,有時覺得有些賣弄,幾年前睇紀錄片訪問意大利山區一個阿伯,問他如何種得檸檬又大又靚,他拍拍心口說:「用愛。」的確,有時候單從金錢出發是弄不好食物的,做人也是如此。

星期五, 6月 17, 2016

十萬水急(A Perfect Day)



  看似荒謬,其實人類所做的事就係咁無聊。
  十萬水急(A Perfect Day)故事發生在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與波斯尼亞及其他地區發生內戰時,國際救援組織到達當地與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設法恢復當地人日常生活時所產生的種種矛盾。
  各個人物大概代表這個世界上的幾種人,一個早已磨去菱角但仍有一股熱誠,另一個似乎在胡混的人生中找來一點意義,一個懂得人情世故懂得捷徑,一個初出茅廬對這個世界充滿理想,翻譯可能就係今天的你和我,只不過在隙罅中求生的那個人。
  十數年前講南斯拉夫內戰的電影更令人難忘,「沒有天空的都市」、「山雨欲來」(Before the Rain)和一部講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官僚的電影,現時過了二十年,印象未必能有這樣深刻,但與今天的情況相同。
  想付出熱情,未必敵得過官僚,要在混沌世界找到公平,有時的確搞不清自己無知定幼稚,如果連這一點天真都失去,如何得著一絲安慰?
  當天亮來臨之時,也許能夠跟從傳統智慧看見出路,在大雨滂沱之際,有些事情自然可以解決。
  據介紹,電影改編自西班牙小說,拍成嘲諷今天的電影。附電影介紹。

  找一條繩比找地雷更難?如此荒謬的事,發生在1995年的巴爾幹半島。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義工馬布魯 (班尼斯奧狄多路)和手足B(添羅賓斯)長駐當地某軍事衝突區服務,看盡百態。一具腐屍,一口水井,當地唯一的水源即將被污染,馬布魯必須將屍體從井內吊出,偏偏欠缺一條長繩。慣了聯合國的阻攔,馬布魯和B帶著新隊員穿山越嶺,以自己一套方法四出尋覓繩子。面對當地人刁難和軍隊威嚇,情況比想像中混亂,到底他們能否成功解決是次食水危機?康城影展「導演雙周」作品,本片由西班牙導演費南多里昂狄阿拉諾,以黑色幽默手法,借一條繩子,揭露戰地上荒謬的社會情況及人性醜惡,讓人反思。

星期四, 6月 16, 2016

天堂無門(Son of Saul)



  來自百老匯院線天堂無門的故事簡介:

  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熱,「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得主,譜寫一段鮮為人知的二戰故事。一九四四年,每天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在集中營遭濫殺,死體枕藉。德軍於是在集中營內召集猶太壯丁,組成所謂的「特遣隊」處理屍體。但成員並不知道自己的生存期只有兩個月,之後便會被德軍處決滅口。來自匈牙利的掃羅就是「特遣隊」成員,他在一次行動中,發現一名逃過毒氣而倖存的男孩,但又立即目睹男孩被德軍殺掉。心痛難言的掃羅遂決定為孩子主持猶太式喪禮,他冒死穿梭集中營禁地,甚至堅稱自己就是孩子的父親,希望為「亡兒」打開天堂的一扇門。

  看電影時未看過簡介,不知甚麼原因,開始時頭十多二十分鐘,看著銀幕隨著攝影機以一種壓迫主觀鏡頭跟隨主角從火車站引領其他猶太人入來,然後脫掉衣服進入以為是浴室的毒氣室,一陣驚恐的哀號過後回復一片死寂,一大群人返回室內清理現場,畫面的邊沿隱隱透出內裏情況,當時作嘔的感覺幾乎湧出來。
  電影來到尾聲,想起了魯迅的散文詩〈希望〉最後兩句「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野草》)。
  〈希望〉的散文詩中引用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找來香港電台「一分鐘閱讀」講「希望」

  ……是魯迅關於希望的一段話。在小說《故鄉》中,魯迅說:「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人生的長路,總會有過許多「希望」,尤其是年輕人,展望未來會有理想去追求,一方面努力去實現理想,一方面也要抱着希望。但單憑努力,希望不會變成現實,希望往往只永遠是希望。
  比如說希望中六合彩,那恐怕永遠都只是希望。在社會變革中,有時候有人提出一種理想目標,看似很鼓舞人,引導人去為之奮鬥犧牲,可是到頭來,待你付出了極多之後,那看似很美的理想變成空虛,給人帶來完全的失望。所以希望如同道路一樣,人人懷着希望活下去,儘管希望不一定實現;正如人人去走就走出一條路,但路不一定通向你要到的目的地。
  魯迅還寫過一篇題為《希望》的散文,文中他引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說希望是娼妓,她對誰都逢迎,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你的青春,她就把你拋棄。因此,他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虛妄」,是佛家語,無實曰虛,反真曰妄。不真,不實,即不存在。絕望,是虛妄而不真實的,但絕望裡藏著希望;希望也是虛妄不真實的,希望裡藏著絕望。絕望和希望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的。
  生活有時使人絕望,有時給人帶來希望。人即使在絕望時,也會懷着渺茫的希望,這樣人才能生存和奮鬥下去。所以歸根究底,走人生的長路,人必須抱着希望,不管到頭來它是不是虛妄。


  電影中講德國人也懂得欣賞匈牙利人的藝術修養,在當時曾對男主角網開一面。另外從電影中知道德國人做事精細,連殺幾多人用幾多毒藥,清理時間與人手分配,殺人方法樣樣都科學化,怎會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走上這條歪路。
  「特遣隊」只不過比其他人長命幾個月,在走肉行屍中找到一點希望,索爾希望有一個喪禮,有人希望多活一日,有人希望反抗,也有人希望留下屠殺的證據,有人選擇絕望,最後大家都可能絕望,但如果沒有嘗試過,沒有人會知道結果。

星期三, 6月 15, 2016

街坊

  早上碰到一位相熟的巴士司機,經過一個巴士站之後,聽他發了一陣牢騷。
  「你睇吓,又話係街坊,大家住在同一區,後面的人要上巴士,站在前面的人無話禮讓吓讓一讓畀人上車,唔止咁,仲要叉開雙手掛住睇住個電話阻住晒,仲話係街坊喎。」
  聽落真係幾有趣。
  的確係,自從人手一個智能電話之後,只管頭耷耷睇住個電話,無論行街等車都無話留意身旁事物,更何況係人,阿爸阿媽老婆仔女係旁邊都唔知,像以前所講「老竇姓乜都唔知」一樣。
  有一天在巴士站等巴士,見兩個貌似地盤工人來到,似乎要找所乘坐的路線,其中一人手中拿著香煙,另一個立刻說:「唔好食煙呀,係巴士站食煙會畀人鬧呀。」
  那個人好像聽不見,另一個又說:「快收好支煙,唔好食煙呀,巴士站唔食得煙。」
  那個人終於聽見,拿起香煙將著火的部分弄熄然後放入煙盒,兩人繼續睇站牌上的路線圖。
  連經過的人都知巴士站唔食煙或最好唔好食煙,但係住在附近的街坊似乎唔知,每天無論經過或者一同等車都係要手中拿著香煙,唔到上車前最後一刻都唔捨得掉了支煙。
  有這樣的街坊,唔知好運還是不幸了。

星期二, 6月 14, 2016

日本最長的一天



  無意中在網上看了一部日本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初時未看過介紹,完全不知內容,看時才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宣布投降之前一日所發生的事情。
  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今天亦常聽說歷史由勝利一方所編寫,但看這電影之時,覺得歷史已由戰敗一方來寫,至於誰接近事實誰來篡改,為了掩飾或是從另一個角度,值得探求。
  日本電影一向製作認真,從來不見一些醜化日本和國民的事情出現,個個做回本份,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負責態度。
  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之前,曾有主戰派企圖發動政變,至於誰對誰錯不在這裏討論,不過看見幾個士兵最終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包括切腹自殺。用這點來反觀,正是中國人所缺少的勇氣。
  當時日本首相似乎臨危受命,但又處理得體,如維基百科所記,日本究竟是「投降」還是「終止戰爭」,和日本保留天皇制,從今天看也最符合日本以及世界利益,雖然日皇的確不能否認他是發動戰爭的主角之一。
  日本可以拍這電影,中國則不可能拍抗日電影了,因為一講歷史,常說日本篡改歷史,但自己何嘗不是,而且做得比別人更難睇。

附:
一九六七年的日本最長的一日
《日本最長的一天》:不同版本的對比
宮城事件

星期一, 6月 13, 2016

敬老

  常聽中國人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記得以前殖民地時代,雖說也有敬老讓老,但係都無今天講得咁多,唔知係未學大陸,所以連地鐵公司巴士公司甚至渡海小輪都設有「關愛座」,甚至公共地方都有「敬老愛老」設施。
  如果一件事存在心中,有沒有必要每天都要去講?
  這些事情相信源自外國,但外國沒有整日提倡愛老敬老這回事,因為人人平等,不可能存在年齡歧視,即讓座給所謂年紀大的人等同歧視,所以很多時不會見有人讓座,人多搭車時他們多不會選擇先去坐,除非實在有太多空位。
  為何大陸和特區香港近年喜歡推行敬老愛老,究其原因相信與優良傳統消失有關,除了提倡之外,還要每天宣傳,好像這個社會充滿愛心一樣,其實愈講得多,即係愈無人如此。
  既然每個人都平等,讓與唔讓不是因為年紀,而是出於互相幫助,當自己擁有之時會關懷仍未擁有,這是愛的一面。
  有好必有壞,有光明必有陰暗。
  想起了日本電影楢山節考,當所有都匱乏之時,第一個會被犧牲必然是老年人。所以一處地方每天都提倡甚麼「敬老讓老」,是不是在有需要時老年人要多付出一些呢?
  愈是宣傳這個國家或這個地方很關心老人和弱勢,表面好像人人平等,實際上就是一個絕不公平的蠻荒世界。

星期日, 6月 12, 2016

知音夢裡行(Inside Llewyn Davis)



  電影在台灣譯作知音夢裡行,名字又會和大陸一樣,反而特區香港比較特立獨行,稱為「知音夢裡行」。
  高安兄弟的電影一向黑色幽默,「知音夢裡行」根據一本回憶錄改編,講述六十年代發生在紐約格林威治村一群未成名民歌歌手的故事。
  年輕時真好,可以瀟灑得四處為家,總自以為可以不羈吊兒郎當,找到相愛的人但又不願負上責任,似乎擁有才華只欠發掘,對樣樣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都看不順眼,總希望在雞蛋中找到骨頭,滿足自己的自卑與自大。
  年輕時是否都如此?
  電影兩處居所的走廊都有點奇怪,門內正常屋一間,門外卻是窄窄的走廊,兩個人併排幾乎不能走過。
  看似沒有機會又唔係,煤氣燈酒廊捧紅幾位民歌手,不甘於平淡又不甘於現實,監製願意坐低聽你唱首歌,奈何又要賣弄唱首艱深難懂,給你建議又覺屈就,條路應該係點樣走?
  年輕時也覺得年幼時所做的一切很無知,但不懂得珍惜過去,何曾見到未來。
  開始時是結束,結束時是開始,最後男主角以法文講了再見,正是和自己的青春告別。
  這部電影節奏較慢,不似其他只聽得三兩句,可以聽完整首歌,回味曾經有過的日子,曾經以為可永遠抓緊的光陰。

星期六, 6月 11, 2016

換諜者(Bridge of Spies)



  睇換諜者並不在戲院,而是在網上,如果個個觀眾都係咁,電影公司肯定全部執笠。不過話說回來,初時都想過去戲院睇,後來無意中在網上見到,於是分開兩天睇完。也正因為網上睇,唔會太專注,於是想再睇清楚某幾場,再上網時已找不到該網頁,相信因為侵犯版權已被刪除,所以以後想睇好電影,最好都係先去電影院,想再慢慢欣賞,之後才睇電視。
  值得注意電影由高安兄弟編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史匹堡想拍出色電影,但對他來說拍電影實在太熟練,一切已掌握,似乎找不到驚喜,不過電影中仍有很多事情正是想向觀眾說明內裏的意義。
  得到尊重並不講富有,決鬥講公平,並不因你是敵人而放棄規則,雖然對待萬惡不赦的人無謂浪費時間,但如果仍有價值,不妨留有一手。
  講價還要講自信,既然道理在你一方,那個學生根本就是無辜,為何不來一個順水搬舟。
  正確的一方講信任,邪惡一方永遠猜疑,從兩個被捕的人回國後所得到的待遇可以看見正邪的分別。
  無論怎樣,電影始終是娛樂,睇完電影再上網睇埋維基百科,如果再有興趣睇睇當年歷史,當中未必一定有真相,起碼能夠分辨今天的是非。
  做人也是如此,只要認為所選擇是正確,毋須別人認同,也許要付上代價與犧牲,亦要勇往直前,始終會得到安慰。

星期五, 6月 10, 2016

請緊握扶手

  住在港島,平日多數搭城巴新巴,間中會聽到廣播,「行車時請緊握扶手,確保安全」,本來沒有甚麼,只為提醒,也許有時次數多了點。
  最近乘171過海,剛巧來了架九巴,上車找個位坐好,一心想靜靜欣賞街外風景。誰料車至加士居道,車上開始不停廣播,一時「……請緊握扶手」,一時「提提身邊朋友,行車時記得緊握扶手」,突然間有個男聲講幾句,之後有把女聲報站,接著有把男聲以不同句語提醒乘客要緊握扶手……
  咁都唔緊要,都係為乘客安全著想,廣播多幾次無妨。誰料準備落車,由樓上一直緊握扶手至樓下,緊握扶手站在輪椅位附近等到站,這時一個乘客走前睇睇貼在樓梯附近的巴士路線表,那個司機立刻對這位乘客說:「前面到達北河街,請緊握扶手。」
  那名乘客有點疑惑,因為見他也緊握扶手,司機似乎見到他的表情,於是開口解釋:「前面有彎位,如果突然停車的話,乘客可能企唔穩衝向車頭飛出車外,所以請緊握扶手。」
  乘客乘坐巴士或其他交通工具,行車時注意自己安全本來是常識,運輸公司在廣播提醒無可口非,但以洗腦方式不停指示乘客要緊握扶手,係未現時搭巴士已成了一件危險的事,所以才不停叫乘客「緊握扶手」呢?
  希望不是一個謎。

星期四, 6月 09, 2016

鴨巴甸

  二零一六年二月一日明報副刊一篇由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特約作者唐明所寫的一篇文章,題為心繫香港的蘇格蘭「香港仔」。因為上網睇報紙要收費,所以只能在這裏抄下第一段:

  從醫學院或瑪麗醫院遠眺,眼底是香港仔的一灣淺淺海水。「香港仔」三字,富有本地語言色彩,對照的英文名,卻是蘇格蘭地名「阿伯丁」(Aberdeen)。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

  至於其他內容,大致上講港大醫學院與蘇格蘭的關係,以及一位蘇格蘭鴨巴甸人曾為港督的衛奕信勳爵。因為文章太長不打算全部抄下來,亦不會畀錢上網睇報紙,因為只想講鴨巴甸。
  記得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仔的英文譯名是Aberdeen,為何係Aberdeen?當時曾聽聞因為英兵登陸香港時,來自蘇格蘭的士兵覺得這裏極像家鄉鴨巴甸,所以將這裏稱為Aberdeen。
  後來當然知道唔係,「後來香港政府將此地命名為鴨巴甸(Aberdeen,香港仔的英文名稱),以紀念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鴨巴甸勳爵。」(維基百科)
  看見沒有,Aberdeen即鴨巴甸,但為何今天竟稱為「阿伯丁」呢?
  這就是特區香港的淪落,亦是特區香港那些報紙的墮落。
  一九九七年以前譯肯雅,今天「肯尼亞」,以前鴨巴甸,今天「阿伯丁」,以前奈羅比,今天「內羅畢」,以前聖地牙哥,今天「聖迭戈」,以前希特拉,今天「希特勒」……不勝枚舉,為甚麼會如此?
  原因很簡單,中國人最喜歡大一統,以前不屬於中國無人去理亦最富想像力,今天中國之下趕忙向皇帝獻媚,一切向主人靠攏,唯恐不及。
  既然如此也是如此,一切跟隨主人統一譯名,偏偏為何制度又不跟隨?包括行車方向文字簡化飲食習慣。又為何一國之下又要兩制?那班將鴨巴甸改為「阿伯丁」的人,點解你們不去大陸生活出版,以後天天「阿伯丁」「肯尼亞」呢?
  話說回來,當特區香港某天將報紙由直排改為橫排之時,早已經向主人交了心甘於墮落了,所以當今天看見「阿伯丁」時已經知道,無謂再花時間看這些徒具中文的報刊。

星期三, 6月 08, 2016

無得救

  先睇兩篇三月時的專欄,一篇三月七日好好過日子——知書未必識禮

知書未必識禮
  朋友跟我說,來了個新上司,為人很差,一點禮貌都沒有。我說這不出奇,這樣的人現在愈來愈多,如今被你碰上了,是你運氣不好。朋友說,這人也算是個知識份子,按說應該知書識禮才對。我說這點你就搞錯了,我們平時說慣了「知書識禮」,以為就是一件事。其實這句話是兩個概念,一個是「知書」,一個是「識禮」。知書未必識禮,識禮也未必因為讀書多。千萬不要以為知識份子就有禮貌,那只是種錯覺,我不知認識多少沒有禮貌的知識份子呢!
  「知書」是學校的事,「識禮」則是家教。家教不好,甚至沒有家教的人,讀多少書都不一定「識禮」。「知書」沒有甚麼稀奇,給時間讀書就是。「識禮」則是一代一代的家教,在家教缺貨的時代,「識禮」之人也愈來愈矜貴,所以,我跟朋友說,你的上司沒有禮貌,跟他讀多少書沒有關係,那首先是他父親和娘親的疏忽過失,然後他也不知長進,加起來,就是個人情世故中的失敗者,到處招嫌,被人問候娘親,你可憐可憐他算了。
李純恩(二零一六年三月七日《頭條日報》)


  另一篇三月十一日好好過日子——有得救和沒得救

有得救和沒得救
  這天寫了一篇「知書未必識禮」,結果收到幾個朋友來電詢問,問我是不是寫他們的上司。我說我都沒聽你們說過上司,怎會寫他們。
  由此可見,沒有禮貌的上司還真的不少,知書而不識理的人也真的很多。
  我跟其中一個朋友說,你這樣來問我,是你覺得我在說你上司,還是你上司看了以為我在說他?朋友說,他知道他的上司也看了我那篇文章,但他不覺得他的上司會以為我在說他。
  我說這就對了,因為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說不定他還會跟你說禮貌說教養,說得頭頭是道,然而在他身上卻一點都沒有發生過。
  所以,我跟這位朋友說,你不用擔心你的上司看了我的文章,會懷疑你在外面爆他的料。如果他那麼自覺的話,又怎會那麼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就像喝醉的人一樣,喝醉酒的人總是不承認自己醉酒的,沒禮貌的人也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沒有禮貌。如果會得對號入座,那就是知道自己沒有禮貌,那就有禮貌了。即使禮貌有所欠缺,還是有得救的。反之,沒得救了。
李純恩(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一日《頭條日報》)


  去年底經常在海底隧道口乘車,每天早上都見幾個巴士公司職員負責維持站內秩序,安排乘客排隊與上車,人多而又有加班車駛至,特別加開中門上車,提高效率,加快整個巴士站的運作。
  間中乘客詢問前往某處要乘哪路線,乘某線在哪裏排隊等,巴士公司職員都妥當指示,偶然有數個人不太喜歡排隊,職員亦會提醒,盡量使巴士站秩序井然,不致因為繁忙時乘客較為心急而引起爭著上車時的混亂。
  大部份乘客都願意按規定排隊候車,但總有幾個例外,或許這幾個以為自己可擁有特權,如果有職員在附近,這幾個乘客大多會站在隊中扮排隊,繁忙時有幾架巴士同時到達,職員一時未能分身安排乘客上車,那幾個乘客就會脫離隊伍,打尖上車。
  天天如是日日如此,職員如果見到,大多提醒排隊上車,免卻混亂。如是者過了兩三個星期,那幾個人依然故我每天扮排隊,沒有職員時根本唔排隊就上車,其他乘客只是眼望望或口中念念有詞,似乎無可奈何。
  這天這幾個乘客又是不排隊站在隊前的旁邊準備第一時間打尖上車,這時巴士到來而職員又在,竟然沒有阻止不守秩序的乘客,反而嘴角帶著笑容目送他們上車,何以這麼奇怪。
  看了「有得救和沒得救」之後大概明白,既然已經講過而你又唔聽,咁應該係無得救,講多無謂,倒不如輕鬆面對。

星期二, 6月 07, 2016

BBC對民運的一些報道想到……


發佈日期:二零一四年六月二日
六四事件二十六周年之際,BBC中文Youtube回顧當年BBC對民運的一些報道,此短片收錄了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下午一時以及六月四日晚上九時的BBC電視新聞中有關天安門廣場情況的報道。記者分別是John Simpson和Kate Adie。

  雖然去過一兩次維多利亞公園燭光晚會,一向都不大喜歡支聯會的悼念方式,但不喜歡他們的做事方式是一件事,自己想認清事實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卻是另一回事,兩者沒有衝突,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自問一向也沒有參加這些活動,一九六七年暴動只得幾歲,一九八九年六月正在大陸四川旅行,二零一四年九月特區香港警察企圖開槍鎮壓佔領中環時每晚都在開工。沒有參加的理由絕不是年紀小或正在旅途中和要開工,最主要原因係自己怕死。
  所以每見網上說今年不會去維園出席由支聯會辦的悼念活動,或以文章批評特區香港的所謂悼念活動,或說六四與特區香港年輕人何干時,內容包括「還是另有所圖」「佔領中環時沒開槍,只為保住特區香港……」之時不禁奇怪,原來唔去都給自己咁多理由。
  有些人總愛問別人是否另有所圖,是否另有所圖只有那個人才知道,旁人怎能用誅心論靠估?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另有所圖又如何?你信就跟唔信就退很正常,不要講到自己咁崇高,況且每個人都獨立自主,毋須教旁人怎樣做。不過講來講去無非大家都在爭奪話語權而已。
  BBC一篇專訪張博樹:「六四」是中國政治思潮分水嶺」雖然是簡體字,卻可以一看,其中講到「張博樹:想想看,三十年不到的歷史就已經成為斷層……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抄來陶傑在facebook六月四日的一篇文章和「CUP」一根蠟燭 定義黑暗

  退一萬步:不想哀悼死者,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也可以。但銘誌對於用坦克暴殺平民的憤怒,一年一度,將這件事提出來,也是保護香港。不要忘記:梁特一度出動軍警,曾想向一片雨傘開槍。最後為什麼沒有?因為一年一度的燭光,發出了柔性的阻嚇力。
  坦率和熱血是可貴,若也學會成熟更好,而成熟是智慧,不必是圓滑世故。這是人生的哲學,我在二十一歲的年紀,那時我也不明白。
  「況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今日雖天各一方,昔日的激情,既早已在你手裏化為灰燼,更不必用另一種烈燄來自焚。你認為一切的思憶是徒然,卻還有人藏在心底。他們如燭光般溫煦,你亦可如水般清澈。即在街頭逆面相遇,不再認識,也不必多言,只須交換一個眼神:我沒有忘記,而你,卻竟也在這裏。

  “Look at how a single candle can both defy and define the darkness.”「看哪,一根蠟燭竟可蔑視黑暗,同時也定義了黑暗。」Anne Frank(安娜.法蘭克)1929年6月12日~1945年3月初

星期一, 6月 06, 2016

慶祝大陸化

  為求平衡,先睇同一新聞兩段不同報道,一是涉打尖入QE做手術 譚耀宗否認特事特辦,另一是特瘜特割 譚耀宗打尖做手術 伊院道歉兼徹查 ,從其中一篇節錄一段:

  【本報訊】繼特首女兒梁頌昕的機場行李風波後,公立醫院也出現特事特辦事件。民建聯前主席兼立法會議員譚耀宗本周二於伊利沙伯醫院接受切除耳部瘜肉手術,獲特權與太太經員工通道進出手術室;譚做手術時太太可於手術室範圍內員工休息室等候。據悉譚與負責手術的副顧問醫生相識,疑因此獲特權及打尖做手術。醫院管理局強調有關安排不恰當,會嚴肅徹查事件。醫管局及譚耀宗昨就事件致歉。

  特區香港終於向大陸睇齊,最高領導人個女忘記行李,有航空公司和機場派專人送回,親中愛國政黨前最高領導人,入政府醫院做手術可以打尖排頭位,出入醫院像貴賓一樣招呼周到,醫院高層更命令員工收聲。
  這樣繼續下去,會不會有一天睇醫生的時候要帶定大陸所稱的「紅包」呢?
  相信離這些美好的日子已經不遠,在此慶祝特區香港向大陸化再邁進一大步。

星期日, 6月 05, 2016

轉乘優惠


  由六月一日開始,城市巴士與新世界巴士推出轉乘優惠,這次不像之前只提供乘第二程同一間巴士公司的轉乘優惠,而是可以由城巴轉新巴或新巴轉城巴,優惠比以前好多了。
  南區一直沒有巴士至東區(柴灣),之前所提供的轉乘優惠,城巴只能以99或77然後轉乘85,所花的時間太長,少人使用。如今不同了,只要乘72或592或96至銅鑼灣,立刻可轉乘行東區走廊的8P或8或2X至柴灣小西灣或筲箕灣,除了節省金錢,也節省了時間。
  面對競爭,巴士公司願意提供更多選擇給市民,反觀地下鐵路,為賺取更多利潤不懼年年加價,美其名為股東,實際上為特區政府所包庇致壟斷,更讓地產霸權得以擴張。
  地鐵有效提供集體運輸,巴士則是市民的另一選擇,本來可互補不足,但是特區政府官員為了保障地產霸權,不惜免費供應優質土地給地鐵公司興建房屋,然後以高價售出來津貼興建地鐵的成本,變相讓全港市民供養這頭怪物,交通擠塞卻愈來愈嚴重,可見單靠地鐵根本不能解決交通運輸。沒有互補只靠壟斷絕對不能解決目前的交通運輸。
  今年城巴沒有提供第二程優惠,原因之一是西區地鐵通車。西區地鐵通車之後未見交通徹底改善,反而西區附近一帶租金飈升,傳統行業幾乎全面撤離,只多了幾間咖啡鋪或食肆。
  不過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大概如此,新開大部份是食店,只為滿足口腔,其他一概不理,可惜到後來仍然滿足不了那頭怪物,當全個特區香港所地地底灌通,我們的生活如鼴鼠般不見天日,只為服侍這頭怪物。

星期六, 6月 04, 2016

悼念

  今年六四,多了很多新聞,例如樹仁其中一篇文章,為求客觀,選了台灣聯合新聞網的「對這一代青年 意義微乎其微」香港學界退出六四悼念晚會

  已成香港標誌的六四維園晚會,今年各大學生會退出主辦,另起爐灶。香港兩大學生會會長,不是聲稱再無必要悼念六四,就是說六四意義對這一代香港青年意微乎其微。
  香港支聯會今年繼續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六四燭光晚會,但香港十一間大專院校的學生會,已決定「另起爐灶」,在中文大學舉辦「六四學界論壇」。
  香港中文大學生會會長周豎峰在電台節目中說,無必要再舉辦大型儀式悼念六四,若只是為聚多人數及展示團結,在悼念本質上無特別意義,在政治現實已無法做到任何影響,「無必要為團結而團結」,更稱紀念六四只是香港上一代世代留下來的「民主霸權」。
  周質疑有否必要特地辦儀式,將大量人集合在一個地方,搖曳著燭光、唱歌來悼念,若有機會能號召十多萬人,是否應做些更有意義的討論,如反思港人在香港前途上能做到甚麼。
  一向是六四悼念活動主力的香港大學學生會,說六四當日會在校內舉辦論壇,討論香港前途問題。香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在社交媒體上說,悼念六四的活動對這一代青年的意義是微乎其微,甚或是沒有獨特意義的。
  孫曉嵐說,六四屠城和港人在八九民運的積極參與是不爭史實,但這一代年青人愛國情懷殆盡,本土身分認同為無可厚非。
  她認為,討論香港前途問題為當務之急,亦為全部港人的責任,港大學生會六四晚會的設計,就是希望能盡量平衡幾代香港人的六四情懷或是對形式意義上的要求,製造契機集合不同時代香港人對話。
  香港樹仁大學學生會幹事會外務副會長廖俊升說,行禮如儀的六四悼念儀式並無啟發性,亦不支持主辦者香港支聯會的政綱,但明白六四事件對香港上一代人影響力很大,影響了抗爭手法。


  一向都沒有參加甚麼六四維園晚會或是之前的遊行,只在這一任特首上台之時去過維多利亞公園,算是去過一次或一次半,聽見支聯會主席在台上如哭喪般喊叫,選擇了早走早著。為甚麼那一年會參加?因為開始聞到拉人封艇的味道。
  一件事對每一個人有甚麼意義?真的不知道。一如讀書時讀至弔古戰場文,可能只為了考試。悼念因希斯堡慘劇而死亡的利物浦球迷對是否球迷或是否利物浦球迷的意義更天懸地隔。到廣島憑弔原子彈轟炸遺址對活在今天的任何人又有甚麼意義呢?同樣不知道。
  你可以不同意支聯會,也可以說鄰近地區的事與我何干,但每個人都有他的自由,他去你唔去對你絕對沒有影響,但為何近年會出現這些言論,好像出席晚會的人或組織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這才值得討論。
  始終唔係好明,所以在這一天記下這一件事。

星期五, 6月 03, 2016

蘇格蘭

  蘇格蘭去年九月公投,選擇是否脫離英國獨立,結果早已知道,蘇格蘭今天仍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員。
  鄉下婆找來一篇原來二十四個你熟悉的事都來自蘇格蘭的文章來看,瞭解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地方,今天仍然影響全世界。
  可惜刊載文章的文字選用了「殘體字」,所以不會轉載,選了幾項值得留意。
  蘇格蘭是高爾夫球的發源地,本來非常適合人煙稀少的地方,可惜擴廣至其他地方變成奢華「運動」。
  因為不喜歡飲酒,不能談威士忌。
  英國特別多偵探小說,福爾摩斯之後有阿嘉莎,今天仍然愛睇。
  哈利波特沒有睇過,也不能有意見。
  雖然電影與真實有距離,仍可感到蘇格蘭人那種無畏無懼精神。
  Auld Lang Syne或是友誼萬歲以至電影《魂斷藍橋》,今天重聽與重看都是好歌與好電影。
  其他影響至深相信是發明,「蘇格蘭為人類貢獻了眾多發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機;麥克里奧德發現胰島素;麥克亞當發明碎石路面;湯姆遜和鄧洛普發明充氣輪胎;貝爾發明電話;貝爾德發明電視。現代醫學的兩大突破——青霉素和麻醉劑分別由弗萊明和辛普森研究開發。」
  還有最重要發明了馬桶與指紋鑑定,至於其他真係要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講起本土,香港有很多地方都與蘇格蘭有淵源,匯豐銀行的大班多數來自蘇格蘭,南區有香港仔,英文名稱與蘇格蘭Aberdeen同名,同樣有延文禮士道與蘇格蘭北部城市Inverness同名。萬一將來本土聲勢浩大,這些地方唔知要唔要改名呢?或者唔用中文(因為有個「中」字)乾脆直接用英文也未可料。

星期四, 6月 02, 2016

雲南梯田








  幾年前去過雲南元陽梯田,最近重看一篇文章《發現》古老的梯田面臨新窘,講到梯田所面臨的新窘境——究竟應不應收入場費。
  元陽梯田面積很大,那時分幾個收費點,將每處認為是最佳景觀的地方建成觀景台,外面興建停車場,設立收費站,遊客想欣賞梯田,第一件事就係購買入場券。
  不買入場券能否看到梯田?答案是可以的,只不過未能站在最佳位置,對於大陸遊客來說好像失卻了來這裏的意義,所以他們大都願意付出入場費用。
  對於喜歡大自然和人文景觀歷史古蹟的旅者來說,收入場費等同只站在某一個地方睇睇壯觀的梯田,影幾張相然後又到下一個觀景台,未能走入梯田中才是失卻了旅行的意義,這批人對收入場費最反感。
  那次旅行,共有四個收費站,只付過一次入場費,其餘地方都是從路邊分岔路行入,因為除了欣賞梯田的景色,也想瞭解梯田今天的運作以及附近村莊和當地人的生活,可惜遇上不太好的天氣,梯田照片只拍了幾張,也因太多收費,對元陽梯田留下並不太好的印象。
  收費與否經濟學上曾有討論,自問不懂經濟,曾聽過用金錢能夠解決問題當然最好,但有些事情並不能單靠金錢來解決,因為難以衡量結果和可能有不同的結果。好像收入場費,無疑即時有收入,但旅客因付出入場費而減少了在當地消費,例如住宿飲食交通,也可能對當地印象轉差而提早離開等。不收入場費的話,旅客覺得這裏非常友善風景美麗,自然愛上這裏多住幾天,回家後亦會介紹給別人,消費增多也有無形收入,整個地區的收入可能比只收入場費更佳。
  二十多年去大理旅行時正是如此,那時入大理城沒有收費這回事,個個背囊友都住上十天八天,今天爬山明天去海邊。後來入城收取入場費,無疑旅行團多了收入也增加,商業化之下失去了昔日曾經有過的純樸與美麗。

星期三, 6月 01, 2016

BBC:中國的科學革命

  很久以前,如果唐宋元明清和更早各朝代等都算是中國的話,那麼中國科學的確領先全世界,可惜這一百幾十年來,中國科學不知哪裏去。
  依照今天偉大強國所定,一定會說清朝腐敗民國無能才有這幾十年來的空白,今天成為世界第二(心中早認了第一)經濟體,科學怎可能不再領先世界,所以連BBC都製作了這個中國的科學革命特輯,介紹現時中國的科學發展。
  「天眼看天空」所介紹的射電望遠鏡,記憶中其中一部「鐵金剛」電影中結尾一場對決曾經出場,文章中其中一句:「过去我们只能出国,使用外国的望远镜。我觉得到时候了,我们要在中国建造自己的东西。」(原文照錄)萬一全世界每個國家的人都有這個想法,這個地球上可有一百多個這樣的射電望遠鏡。
  「豬眼看世界」所講的確是未來的方向,內容談及中國人的傳統與未來醫學,值得留意。
  「尋找奇怪的粒子」、「探險幽深的海洋」、「飛向浩瀚的太空」這些其他先進發達國不是都在做的嗎?
  單看題目,還以為發生在中國的科學革命,誰料只跟著別人走,為了證明站起來,只不過建得比別人更大去得更遠潛得更深而已。
  英國人包括BBC真有他們的幽默與嘲諷,製作一個這樣的特輯,表面看吹捧,內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