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31, 2017

電話

  電話的發明除了將聲音傳播,另一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天涯咫尺,不見面也可以談心傾偈,人類的生活從此不一樣。
  百多年後,傳統電話已由智能電話所取代,同時也幾乎取代了寫信,甚至攝影,雖然品質差很多,不過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人不會懂得好好選擇。
  今天同檯吃飯或工作,個個都耷頭耷腦睇住個智能電話,和旁邊的人好像不認識一樣,電話不再是溝通工具,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咫尺也成天涯。
  所以,每當有人將Steve Jobs神化成教主之時,總覺得他也一點魔鬼的本性。
  科技無疑帶給我們很多知識,但同時也侵蝕了求生的本能。

安東尼奧.穆齊

星期二, 5月 30, 2017

包粽


  每逢端午節,母親都有包粽的習慣,她只懂包兩款粽,一款豬肉綠豆鹹蛋黃,另一款就是紅豆粽。
  小時候在家都有幫手,洗糯米洗粽葉揀粽葉剪粽葉,打鹹蛋挑出蛋黃,蛋白另外用碗盛好,留待煮湯時用。至於禾稈草,同樣要先浸濕沖洗,咬入口中有點鹹味。
  出來工作之後很少再在家中幫忙,每年端午前某一天回家,母親就會說粽已烚好,肚餓可拆隻試試好唔好味。
  其實母親並不會包粽,她自己也這樣說。她說她包粽的原因是見早年的同屋包粽,於是她也嘗試,以一塊或兩塊粽葉疊好,然後在頭的位置向上卷成一個圓桶形,依次序放入糯米綠豆豬肉鹹蛋蛋糯米,然後將葉尾向下包裹,再以草紮好便成。
  講就簡單,做就唔係咁易,連壓實糯米都要技巧,包成每隻粽都同一形狀唔花心機都唔得,包得不好的話,烚粽時容易爆開,除了賣相不佳之外,流出的糯米也因吸水太多變得太爛也不好吃。
  母親說自己不會包粽,只是胡亂包,但她每年都會準備妥當,未到農曆四月中,已經打聽糯米鹹蛋粽葉價錢,然後在端午前一個星期左右,待家中無人騷擾的日子,拿出所有材料做上一整天。
  近年母親年紀漸大,體力也許不及以前,但仍然喜歡包粽。雖然也沒有幫上忙,不過她已經批准任由自己替她拿煲取筲箕,將材料放上檯,最後還可以幫她睇火睇時間。
  今年的粽略鹹,可能與早了一天買豬肉有關,亦有些爆開了角,這些也不重要了,最重要與最開心就是見她將烚好的粽分給子女,然後拆開一隻粽食之時,又講她的包粽故事。

星期日, 5月 28, 2017

  兩則埃及的新聞。

四月二十日
埃及兩科普特基督教堂遇襲逾百死傷
五月二十六日
埃及載有基督徒巴士遭槍擊最少28死

  這兩則新聞,恐怖組織都是襲擊手無寸鐵的平民。那些平日喜歡譴責歐美聯軍在戰場上「濫殺」的人為甚麼不站出來說一句話呢?
  唔係幾明,所以問問。

星期六, 5月 27, 2017

于素秋逝世

  早兩個星期前,于素秋五月十二日在美國逝世,自問沒有在電影院看過她的電影,只在電視台播粵語長片時代看過三幾幕,未有認真睇過一齣完整,後來才知于素秋不懂粵語,電影中全部由專人配音。
  過了兩天和母親談起這事,母親輕輕說:「于素秋都唔識廣東話,唔知點解後來會嫁畀粵劇名伶麥炳榮。」
  于素秋拍電影時自己都未出世,印象中她演的多是女俠,說話有點慢,現在才明白或與配音有關。
  這個星期五月二十三日羅渣摩亞逝世。兩個演員在同一年代出生,于素秋在一九二八年,羅渣摩亞在一九二七年,但對羅渣摩亞的印象則比較深刻,因為那時家中剛有黑白電視,麗的映聲有他的兩套劇集《俠聖》和《脂粉雙雄》。《俠聖》沒有看過幾集,畢竟那時看電視的機會不多,《脂粉雙雄》較有留意,和東尼寇蒂斯合演。至後來他演鐵金剛007,終於是自己可以付錢入場睇戲的時候,剛巧《大戰金槍客》其中一段在香港拍攝,也想瞭解如何將一段火燒郵輪的過程加入劇情中,而購入這艘伊利莎白皇后號郵輪正是董浩雲,當時有意改建成海上學府。
  羅渣摩亞主演的鐵金剛只看過三兩齣,一直都想找《俠聖》來睇,至於《脂粉雙雄》都有興趣。

星期五, 5月 26, 2017

老花眼鏡


  在網頁上睇到一張阿高架著老花眼鏡溫習的圖片,想起了以前一班高智的知識份子的目光。
  年輕時有近視,度數不深,一向都沒有戴眼鏡,直至約十年前開始,發覺近的東西看不清楚,遠的反而一眼就可以睇晒。
  頭幾年還好,只要將電腦屏幕移後,仲覺得唔知睇得幾清楚為由,未有察覺視線已經開始變化,再沒有一眼關七,而是開始尋找焦距,想唔認老都唔得了。
  電腦屏幕可以放遠一點,但那班高智的知識份子所寫的字愈寫愈靚,字體之美如筆走龍蛇,有時連他們自己都唔知寫乜,結果一雙眼睛就因為這樣失去了清晰的視野,更沒有了世界觀,一切只有目前。
  直至某一天老眼昏花,再也不想看清他們的真面目,為了專注於眼前,不得不配一副老花眼鏡,睇清一切有用的旅行資料之際,一名高智的知識份子走來騷擾。
  無辦法,受了公司的薪水自然要替人家消災,以超快時間剛完成之時,這名高智的知識份子像發現新大陸般說:「原來你都戴眼鏡呀!」說這話時旁邊一名擦鞋仔在陪笑。
  有甚麼好笑呢?你們不是一樣也一直架著眼鏡嗎,戴眼鏡有甚麼出奇呢。
  那時候當然不會如此回答他們,沒戴眼鏡時都無咁好氣,戴了老花眼鏡之後已經睇近唔睇遠,反正面目點睇都係模糊,如阿高一樣,不如沉醉於屬於自己的樂趣與視野。

星期四, 5月 25, 2017

水道


  特區香港之前有幸成為英國殖民地,今天很多地方仍帶有英格蘭和蘇格蘭色彩,包括一些由居民步行而成的道路成了步行徑,也有由殖民地時代的總督自己找出來的小路,也成了今天的麥理浩徑和衛奕信徑,這些傳統來自他們的祖家,所以愛丁堡亦有幾條類似的小徑藏於鬧市中,有如香港仔一樣,前面是繁華的都市,後面則是寧靜宜人的步行小徑,有流水,有如走入叢林中,也有小山丘,也許這就是其中一項愛丁堡的小秘密。
  乘坐下午五時的飛機,這天還有大半天時間,先收拾好行李,遲一點才離開旅館,我們選擇了沿Water of Leith經Dean Village的一條水道(Dean Village along the Water of Leith)漫步。
  水道全長約二十公里(19.6公里)沿著河道貫穿愛丁堡,從西南面的彭特蘭丘陵直達利斯的碼頭。而Dean Village along the Water of Leith這段則只有約五公里,步行時間只須個半小時,連到達及離開起步地點約兩個半小時,估計應該可以在下午一時半完成。
  計劃是這樣,正如侯德健「三十以後」歌詞其中一句「變化比計劃還快」所言,從旅館步行至起步點「STOCKBRIDGE」已遇到阻滯,走入了一條斜角路,結果去了游泳池,退回原路再找,已經花了半個小時。那裏行人不多,想問路也不容易,剛巧前面有人經過,立刻上前請教。
  他似乎對STOCKBRIDGE也不熟悉,幸好他有智能電話,又懂得善加利用,點兩點一按道路馬上顯示出來,三個人對著個智能電話研究一番,認清要走的路之後,連聲道謝,轉頭向著目標進發,終於聽到流水聲音,也看見印上STOCKBRIDGE的路牌,可是已耽誤了大半個小時了。

星期三, 5月 24, 2017

晚餐


  矇矓雨中,的確很難看清愛丁堡的真面目,兩次上卡爾頓山都遇上落雨,計劃的時候以為留在這裏五天,始終有機會登上亞瑟王座,結果也只去過一次。
  旅行結束前的一個晚上,很多時都會吃一頓豐富的晚餐,回味這十多天中在異地的日子,消化旅行中所見所聞,那些以為在很久之前去過的地方與碰到的事,其實只不過在幾天前發生而已。
  英國人或蘇格蘭人晚餐可以吃得很簡單,但大都有半碟薯條伴碟,難怪他們身形都比較高大,而BBC亦製作了很多關於飲食健康的節目。
  晚餐後到了旅館附近的橫街窄巷閒逛,企圖尋找愛丁堡不為人知的一面,不過那種寧靜有著另一種氣氛,似乎不讓外人看透內裏,而我們這些過客,想在短時間就能窺探,的確是太過奢望了。

星期二, 5月 23, 2017

圖書館


  大街上除了幾座建築物,包括蘇格蘭銀行總部,另外有一間國立圖書館,本想入內參觀,看看有甚麼藏書。
  第一層似乎和普通圖書館沒有多大分別,但當上了第二層,氣氛開始有少許分別,透過大門的玻璃向內望,見幾個人全神貫注,入口設登記處,為免影響他們研究,我們更不是找資料,圖書館也不是遊覽的地方,改為在走廊與樓梯欣賞建築方式。
  回到街上,遊人依然在幾處地方團團轉,一時從愛丁堡大學或博物館方向走過來,來到波比銅像前必然有一批好奇的遊人摸摸牠的鼻,希望下次再來愛丁堡。
  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決定再上卡爾頓山,因為那一座仿希臘的微型建築沒有仔細睇清楚,從卡爾頓山除了可欣賞愛丁堡全景,也可以和愛丁堡講聲再見,因為這天已是在蘇格蘭最後的一個晚上了。

星期一, 5月 15, 2017

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


  資料介紹,蘇格蘭也是現代醫學的先驅,在愛丁堡大學之內有一間解剖學院,其中一個著名的原因正是偷屍體。那時因為宗教問題,並不如今天能夠以醫學為名替死人解剖,研究死因與人體或動物的結構,有一段時間更因屍體缺乏,要到附近墓地偷掘剛下葬的墳墓,怪不得愛丁堡有很多關於墓地的鬼故。
  從地圖上看,愛丁堡大學離市區不遠,附近除了有間教堂,的確還有墳場,於是按著地圖指示方向尋找,希望一睹名聞國際的解剖博物館。
  須知道,外國的大學或博物館甚至一間著名商店,門外很多時都沒有招牌,只得一塊小小的牌匾掛在外牆,毫不起眼,沒有注意的話極容易錯過,加上建築物的顏色幾乎全是一樣,如何分辨私人與公眾地方亦要仔細留意。
  來到愛丁堡大學門外,四處都築起了鋼架,幾座舊建築物圍了起沒有開放。本來大學除了一些主要地方,一般都會向外開放,當走了一座像宿舍之前,只有這座大樓可以讓人通過,其他主要建築都在維修,似乎想在這裏能找到解剖博物館並不容易,無奈只好放棄,改為欣賞附近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
  何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大概如瑪波小姐在書中的描寫,一座平房外有小花園,但今天市區內能夠擁有小花園已為數不多,但平房式或兩樓高的住宅外型特別吸引,至於這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呢?
  就算三四層高的住宅除了三角屋頂,那排煙囪亦特出,至於街上的一些擺設有甚麼用途,猜極也猜不破。最特別算是由顏色磚砌成的「心」形圖案,聽聞曾經有遊客在這裏上演求婚一幕,但當知道這裏附近曾是監獄和市政廳,有時候會在這個圖案上執行公開處刑。

星期六, 5月 13, 2017

睇畫


  唔好以為落雨無地方可以去,愛丁堡博物館畫廊林立,隨便選一間都可以消磨大半天,找個地方吃過午餐後,立刻再到蘇格蘭國家畫廊,仔細欣賞幾幅名作。
  畫廊除了依年份擺放不同時期的畫,近代則有莫奈的《乾草堆》和林布蘭自畫像,至於地底一層,展覽了蘇格蘭不同時期的油畫,其中幾幅風景畫遠看只覺草地上有不同的幾點顏色,但近看或側看之下可見兩個小孩藏於畫中,另一幅畫出崖邊與海浪,同樣崖邊隱藏了幾個小孩。
  這種表達方式為何不得而知,只覺畫家高超畫功,至於有沒有隱喻呢?也許要認識當時的環境與歷史背景才可知道了。
  由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畫中人物雖然大部分仍是聖經故事與內容,但已經找來普通人做模特兒,至後來林布蘭的人像畫,記錄了每一個時期的人物變遷,再到後來莫奈等印象派,將每一刻的變化繪入畫中,由這一百幾十年至四五百年間,看似很遙遠,但今天所見的一切無論從顏色、配搭、光暗、線條、造形等全給他們定了調。

星期五, 5月 12, 2017

溫泉

  早前AM730的新聞籲港人返內地浸溫泉 陳茂波:唔需要去到日本咁遠其中兩段:

  陳茂波指,港府需於本月至下月向國家發改委提交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初步想法,相信整個規劃年底前確定。是次未有考察深圳、東莞及惠州,陳茂波透露有可能再組團,多認識「兄弟城市」。
  他認為,只要做好香港與珠三角西邊的交通配套,不排除港人會選擇到肇慶或江門等地退休,又鼓勵港人多到珠三角走走,「尤其是喺珠三角西(邊),我哋廣東話基本搞掂,食嘢亦都好習慣,各樣嘢好方便,咁嘅時候令到我哋香港人生活空間大咗好多……有啲人走去恩平住一晚,浸下溫泉,唔需要去到日本咁遠。」


  睇電視新聞時,唔知點解當陳茂波講到「有啲人走去恩平住一晚,浸下溫泉」時,主持人笑連陳茂波都笑埋一份,咁係咩意思呢?
  陳茂波講「兄弟城市」。無論怎樣,特區香港始終是特別行政區,論地位或無直轄市咁重要,但大概應該也和省會,或再降一級與省級直轄市相比,即廣東省的廣州,雲南省的昆明等。再降一級的話深圳特區也許對得上,但東莞與惠州?怎能稱得上「兄弟城市」。你和人家稱兄道弟,哪個是兄哪個是弟有沒有問過人家?
  以前曾有一句「中國地大物博,多奇珍異寶」,講得無錯,中國的確地大物博,今天更超英趕美,智能電話比美國牌子功能更佳,電視六七十吋比日本韓國更廉宜,電動汽車、石油、煤炭等幾乎講得出中國都有,但係點解特區香港政府卻無比任何人快一步率先使用中國貨呢?至於浸溫泉,如果財政司長一家人在恩平溫泉浸一次溫泉而且自拍一張放上網,相信唔使你講,自然有班愛港愛國的人湧到恩平,話之恩平係海角天涯。

星期四, 5月 11, 2017

愛丁堡巴士


  愛丁堡巴士由Lothian Buses營運,包括一條電車條及機場巴士,網上可以找到所有巴士時間表。
  在英格蘭或蘇格蘭睇巴士最開心,因為無論在款式與設計,甚至連座椅的擺放與顏色都和今天特區香港所見幾乎一模一樣,特別覺得親切。
  特區香港巴士乘客多,再加安裝冷氣的重量,所以大部分以三軸為主。蘇格蘭巴士無冷氣,司機位或有暖氣,他們身高體重都比亞洲人高大,可是座位的闊度和我們差不多,幸好乘客不多,很多時都是一人一排座位,唔使爭。
  特區香港巴士的車架主要由英國設計及製造,以前安裝可在葡萄牙、馬來西亞或新加坡,近年多在大陸廣東省,手工參差,而且採用聽聞較耐用的膠皮椅套,感覺沒有英國的豪華。
  這次遊覽愛丁堡,本來想搭一兩次巴士,可是遇上幾天不佳天氣,影響了行程,最終都沒有試過,只在斯達寧坐過幾次。
  經過王子街的巴士最多,所以在那裏追了一陣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