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31, 2025

美荷樓





  位於石硤尾的美荷樓,由原本的徙置區大廈改建而成,今天成了美荷樓生活館和青年旅舍,趁假期前往生活館參觀。

  原本為H型的徙置大廈,只有公共廁所及浴室,六層高,居住環境極其擠迫,主要為了安置因石硤尾大火無家可歸的災民,盡快有一個安身之所。

  因為大部分改建成青年旅舍,只餘下兩層展覽當時的居住環境,實在難以反映上世紀五十六年代的真實情況,現在看來除了公共廁所與浴室的設施較為惡劣之外,室內佈置看不到當年的擠迫,因為甚有可能一家超過五口甚至六七八口居住在同一室,不過留下一點記憶,讓我們知道當時的情況,以及後來如何逐步改善。

  當時除了居住擠迫,整個地區也人流複雜,記得當年曾到藍田附近的另一徙置區找同學,上落樓梯也要極為小心,離開時亦要同學陪同,不然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展覽中包括四日來一次水,廚房設於走廊,飛髮鋪(後巷)有公仔書,這些對於我們生於五十世代的人來說卻是美好的回憶,雖然那時生活艱辛,卻是磨練的機會。

星期三, 1月 29, 2025

崇聖寺三塔



  這兩張照片以幻燈菲林拍攝,時間應為一九八八年,幻燈片早幾年受潮濕天氣影響,早已發霉,有些保存尚好,有些偏了顏色,這兩張使用柯達幻燈片,質素不俗。

  崇聖寺位於大理,當年踏單車前往,也可以徒步,路程不算太遠。

  崇聖寺旁另有一個小公園,名為倒影公園(如果無記錯),內有一水池,可以拍攝三塔倒影,除了耐性亦要碰上風和日麗的天氣。

  那時參觀崇聖寺要收門票,倒影公園當然也收,至於多少錢也早已忘記了。

星期一, 1月 27, 2025

唔識排隊

  同樣講排隊,今次再唔係學生讀咁多書都唔識排隊,而係一位大嬸。

  同樣是繁忙時間,總站有巴士公司職員維持秩序,人龍同樣見首不見尾。

  巴士進站,落客後駛前準備上客,這時一位大嬸走過來站在最前,如果她不是上車的話,職員與乘客亦不會理會的。

  第一班短途車上滿客離開後,第二班原有路線的巴士跟着進站,這時那位大嬸走入來準備上車,工作人員告訴她需要排隊,但是她以普通話講了幾句話,也不顧其他乘客的不屑眼光,繼續打尖上車。

  結果當然沒有甚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因為能操普通話而又不理會別人目光,多少有點本事。前面的幾位地盤工人說了幾句最精警的說話:「佢自出世以來,根本就唔知有排隊這回事,在她生活成長的地方亦從來無排過隊,她又怎能識得排隊。」

星期六, 1月 25, 2025

賊仔聖誕老人


  不知從何年開始,不知是誰設計了聖誕老人爬在大廈外牆的裝飾,從遠處看,以為真的有人爬上屋頂,不過一睇係紅色,亦臨近聖誕,唔使講一定係聖誕老人。

  爬外牆爬得咁熟練,一係聖誕老人或飛天蠄蟧——即賊仔,但係聖誕老人多從煙囪入內,一般唔使爬咁高,只有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才要爬外牆上屋頂。

  新建的樓房很少再有煙囪,聖誕老人依然不辭勞苦爬上屋頂,只為跟從傳統。

  聖誕老人的衣服,應是全紅色和綑上白邊,但點解這位聖誕老人好像變了超人一樣,像是穿上了一條白色的底褲。

  照片十二月十一日攝於石硤尾美荷樓。

星期四, 1月 23, 2025

赤柱遊車河


  聖誕前的星期六,路過金鐘,見有免費穿梭巴士來往赤柱,兩老決定遊車河。

  由金鐘直達赤柱,不塞車的話車程約半小時至四十分鐘,好過坐一趟市區巴士。

  赤柱廣場上有甚多攤位,有些售賣啤酒,連維他奶也有參與,可惜並不太合適廢老,純粹參觀。來到海邊,遊客和從前相比,根本兩回事,想起了張明敏的《難尋舊時夢》這首歌。

  九時後攤位收工,廣場重回平靜,遊客早已散去,留下幾位工作人員收拾,其餘留下的多是不願離開的人。

  大概特區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沒有多大分別,西方遊客又怎會有太大興趣來一個從前是漁村的城市,連美利樓也沒有了昔日的光輝,如果沒有免費巴士,相信連來自偉大祖國的遊客亦卻步。數年前還有小輪免費來回香港仔,如今只有巴士了。

  坐九時三十分的巴士離開,唔使半小時返到金鐘,再轉巴士回家。

星期二, 1月 21, 2025

 值得——迪克牛仔

  迪克牛仔的歌以翻唱為主,未必首首都可以唱得好過原唱,但這一首肯定好過原唱太多。

  開始聽《值得》不知在何時,CD中有,可不常拿出來聽,最近連CD機也沒有,聽歌的機會更少,偶然間想起了這首歌,於是上youtube找來聽。

  睇吓聽吓,才知這首歌的原唱是鄭秀文,於是嘗試找來聽,結果覺得咬字清晰,卻失去了那份激情,和迪克牛仔的聲嘶力竭,幾乎無得比。

  當然喜歡男歌手與女歌手各人有不同,好壞卻可以分辨。其實咬字是否一定要準確?迪克牛仔也有閔南口音,但不會影響,或許要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唱國語歌,也有一定難度。

  值不值得唔一定講愛情,也可以是做人做事的態度,所謂得失寸心知,有些事情並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至於如何則留待別人去說吧。

星期日, 1月 19, 2025

小插曲



  來到多哈機場正值午夜,可卻是卡達航空最繁忙的時候,幾乎全為轉機旅客,安全檢查依舊大排長龍,不過和幾年前比較,還是少了很多。

  安頓後坐在登機口附近位置休息,看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習慣,歐美喜歡坐地下,亞洲多看着個智能電話,印巴裔好像經常覺得不安,中東旅客有時唔知佢哋想點,連去洗手間也與別不同,可能與大家的文字方向有些關係,歐美文字多數由左至右,阿拉伯文則由右至左,所以大家的視覺會有分別。這樣說應該中文和日文最佳,由上至下再右至左,即可先由上至下看清一個人,再由右至左睇睇有無遺漏,跟着再顧左右而言他。

  這趟回特區香港,要乘機場巴士接駁飛機,開始時多數先讓頭等和商務優先上車,我們也不心急,坐在遠處等候。未幾宣布經濟客位最後排入閘,於是我們跟着同一個編排的乘客來到櫃枱前,檢查證件後再進入等候巴士區。

  就在這時有位應是機場管理高層突然喊停,說先讓頭等商務先上機場巴士,可是已有大群乘客進入了等候區,卻要讓出通道讓他們先行,同時為了防止有錯,要再檢查機票。這種管理方式還是第一次見。

  先讓頭等商務乘客優先登機或坐巴士,其他乘客絕對沒有異議,可是因為第二班接載頭等的巴士未到,所以才決定讓經濟艙後排乘客先上後面的巴士。可是當另一架頭等巴士到來,又要叫停已進入等候區的乘客,本來也沒有特麼特別,只要解釋清楚便可,但給了乘客一個極差的觀感——就是管理不善。

  卡達航空以服務優良見稱,四年之後再選擇卡達,發覺服務水準下降,好像沒有了以往的熱誠,離優質走遠了一步。

星期五, 1月 17, 2025

飛機餐


  飛機飛上天空不久,空中小姐每人派一包餅乾和飲品,餅乾是德國麵包造形,果汁傳統。

  至於飛機餐,幾年沒有出外,發覺卡達航空似乎偏向了中東口味,對我們來說沒有關係,只是甜品和沙律份量十足,不像從前可以全部吃光。

  如果還有甚麼覺得不同,就是每人派一樽水,除了較為衛生之外,也減少了向空中小姐要求提供,如果還有需要,會送上另一樽補充。

  這程羅馬至多哈還有一點奇怪,餐單以手寫,每送一個餐,空中小姐都要拿着張紙逐個說明,真是難為了她們。

星期三, 1月 15, 2025

羅馬機場



  在火車站等機場巴士的時候,身上還有四歐元的硬幣,於是用來買杯雪糕。

  現在用現金的機會不太多,預訂的多數已付費,而未付的亦以信用卡支付,接觸式亦早已使用,只不過還是喜歡用現金找續,好像以物換物,多一份親切感。

  用現金也有麻煩,為怕成為目標,多會準備二三十歐元和一張五十歐元,減少引人注目。

  來到機場,以往甚多人排隊退稅的海關,這次不見了人龍,莫非購買消費品的遊客減少了,不像從前受歡迎。

  凡有排隊的地方必然容易引起爭拗,如果已在網上登記,到達機場後可直接托運行李,但如果沒有則使用傳統方法,航空公司也會分開兩條隊伍。可是有旅客並不了解,就會覺得不用排長隊的旅客有優先權,自然覺得不公平,不明白的旅客偶然會向工作人員詢問,難明白的更有機會起爭執,為免小事化大,空中小姐也無謂堅持,自然會讓麻煩的旅客先行。

  意大利航空已於2021年停止營運,有幸坐過一次,現時的ITA改為藍色為主,機尾才見綠白紅顏色。

星期一, 1月 13, 2025

大牛龜與烏龜仔


  話係大牛龜,其實唔係咁大,不過完全可以容納大鄉里與鄉下婆旅行所需,但手信如何呢?

  記得有一次搭國泰航空,目的地米蘭,把行李放在輸送帶上過磅時,空中小姐問「一件托運行李?」無錯的確係一件。

  點解只帶大牛龜去米蘭?因為那次早想增添一位成員,方便短途旅行,不用次次都係大牛龜,亦打算在途中才購買。

  終於一落機,上了長途巴士出都靈,安頓後往火車站購買明天的火車票,遠處見一間意大利名牌烏龜仔Carpisa,雖然產品大部分由世界工廠製造,可是設計的款式卻全由意大利負責,於是決定買了一個烏龜仔。

  自此之後,烏龜仔跟着大牛龜四圍去,鄉下婆亦多了空間使用,購物再不用擔心無位置容納,因為烏龜仔還可以增肥吋半的高度,足可以放多約四至八件衣服。

  這次意大利——奧爾耶維托、維泰博及羅馬——的旅程結束,烏龜仔有些唔捨得,跟在後面不願離開,但沒有結束又怎會有開始,雖然大家都帶有傷痕,追上前去互相鼓勵,計劃下次一同出發。

星期日, 1月 12, 2025

彌撒



  臨離開羅馬結束旅程前,再次來到聖伯多祿鎖鏈堂探望梅瑟,因為不知下次幾時再來。

  教堂外仍然很多遊客,今年門外已沒有了那塊提示板,說明參觀教堂不用入場費,也沒有了小心扒手的告示,只有開放時間。

  梅瑟仍然憤怒,好像說明世人已無藥可救,但他還是抱着希望,不會讓邪惡得逞。

  今天來的時候較早,小堂有彌撒,歡迎任何人參與,我們站在一旁,聽着歌聲聽着神父講道,可惜聽不懂意大利文,幸好整個彌撒儀式大同小異,大致明白程序。

  為免打擾也不久留,和梅瑟(妹仔喜歡叫摩西)道別,返回旅館取行李,乘地鐵往火車站,再轉乘機場巴士赴機場。

星期六, 1月 11, 2025

羅馬Airbnb






  大城市酒店貴,小旅館難找,同時也喜歡有個小廚房,可以自己動手煮早餐沖杯咖啡,有一個家的感覺。

  兩個人旅行,住旅館與Airbnb分別不大,好處包括沒有人理,壞處同樣也是沒有人理,一切自己解決,一家四口或朋友六人,住在Airbnb較為划算,兩個人則平了服務費。

  瘟疫之後,羅馬的酒店旅館的房租貴了很多,連以前曾經入住的Casa Santa Sofia裝修之後價錢幾乎翻倍,所以才決定選了這間Airbnb。

  這間Airbnb,開放式廚房連廳,睡房也有百多呎,只是洗手間略細,但依照意大利的標準,即有兩個馬桶,一個大小二便一個洗屁股。雙馬桶設施,其他地方很多已經沒有,但意大利仍然保留,內裏必然有其原因,可是不知向誰查詢才知真正存在的價值。

  以往從沒試過使用那個洗屁股的馬桶,因為沒有需要。這次臨退房離開前,見尚有時間,不是使用而是嘗試拉起水掣,測試水壓與噴射情況,這一試才發覺這個馬桶沒有連接去水,幸好放水不多不致滿溢流出。意大利人的確有些古怪,法例依足但能否使用卻是另一回事。

  羅馬冬天的天熱不算太凍,但同樣有暖氣設備,而浴室多安裝一個可以乾衣的熱架,既可暖和室內,亦可用作乾衣,非常好用,只試過一兩次,同樣有些設備只有外表並不能使用。

  退房時只要把鎖匙放在屋內的籃上使可,同時以whatsapp通知,關上門便可安心離開。這座大廈樓高六層,一梯三伙亦有電梯,樓下有大門與外隔開,晚上街外較為寧靜,不過也算安全。

星期五, 1月 10, 2025

羅馬晚餐


  這晚是這次旅程中最後一晚,餐廳小開不知是否心靈感應,當我們一坐下點了餐之後,立刻送上一份豬肉茄汁豆。

  我們當然不會表錯情,以意大利人的生意頭腦,這碟茄汁豆絕對不會用來送別,而且還會收費。

  茄汁豆味道比罐頭好得多,而燕子牌亦多了很多不同味道的飲品,兩個人同時可以嘗試兩款味道。

  至於Tiramisù提拉米蘇,也是我們必點的甜品,用來回味,也可以回憶曾經試過最美味的提拉米蘇。一些地方的早已忘記,但印象較深刻的在翡冷翠。

  翡冷翠即佛羅倫斯,意文是Firenze,讀音較接近翡冷翠,當年由徐志摩翻譯而成,寫成了《翡冷翠的一夜》及《翡冷翠山居閒話》兩篇。

  至於今晚的提拉米蘇,以在羅馬的標準算是不錯了。

星期四, 1月 09, 2025

醫院遊

  甚麼?醫院遊,一聽必然有人會講大吉利是。

  其實唔使咁緊張,醫院遊唔使入醫院,雖然這也人生必經,而是講特區香港的醫院名稱而已。

  港島區最著名一定係瑪麗醫院,九龍則是伊利沙伯醫院,新界應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瑪嘉烈醫院。

  其餘還有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麥理浩復康院、葛量洪醫院、律敦治醫院等,其餘不能盡錄。

  診所名稱較為簡單,多以地區命名,如鴨脷洲診所、香港仔診所等。而醫院更直接,如屯門醫院、天水圍醫院、北區醫院、沙田醫院、大埔醫院等。另外,以聖人名字的如聖保祿醫院、聖德肋撒醫院等。

  醫院名字充滿殖民地時代感,以女王直接命名,後來以港督。至於為何會以貝夫人和贊育來命名,留待日後再瞭解。

星期三, 1月 08, 2025

再訪聖伯多祿鎖鏈堂


  回旅館之前,再探訪聖伯多祿鎖鏈堂,兩者相距步行不用兩分鐘。

  米高朗基羅雕像憤怒的梅瑟,還有曾經用來鎖上伯多祿的鎖鏈,「興建這座教堂是為了供奉聖伯多祿在耶路撒冷被監禁時所戴的鎖鏈。根據傳說, 歐多西亞皇后(瓦倫丁尼安三世皇帝之妻)從耶路撒冷帶回這條鎖鏈,將它贈送給教宗良一世,當教宗將這條鎖鏈和聖伯多祿最後關押在羅馬馬梅爾定監獄時所戴的鎖鏈放在一起比較時,這兩根鎖鏈竟然神奇地結合在一起。目前鎖鏈保存在聖殿的主祭台下面的聖髑盒。」(維基百科)

  關於梅瑟為何憤怒,思高讀經推廣中心網頁有說明,「在西乃山上,天主透過梅瑟和以色列子民訂立盟約並頒佈誡命(出十九至二四)。由於人民背叛天主,自造了金牛偶像,梅瑟顯露出憤怒與為犯罪的人民代禱的雙重形象。天主俯允他的祈禱,和人民重新立約;天主也顯示和擁有特別喜愛梅瑟,因此當梅瑟由山上下來時,面上閃耀著令人目眩的光輝(出三二至三四),顯示他在山上看見了天主的榮耀(出三三18-23;格後三7)。」(05 梅瑟

  人早已忘記十誡,今天梅瑟的憤怒雕像仍然有着同一的意義。

星期二, 1月 07, 2025

環形天橋

  路過銅鑼灣,本來可以利用交通燈橫過馬路,不過見有時間,於是行上這條興建了一段日子的環形天橋。

  這條天橋連接怡和街、邊寧頓街和糖街,從前恆生銀行銅鑼灣大廈前沒有過路設施,行人要橫過馬路,一係在怡和街與軒尼詩道交界,一係在怡和街電車總站旁,如果在邊寧頓街出來,有點兩頭唔到岸,為了方便盡快過馬路及電車站,所以興建了這條獨特形狀的天橋方便行人。

  時代變遷,為了應付大量行人及改善交通,恒降中心旁的原有馬路封閉,改為行人路,之後再在這裏加開過馬路設施,省卻了爬樓梯過天橋。

  因為特區政府為了更方便市民,而且儲備甚多,於是幾乎所有行人使用的過路設施,包括行人天橋及隧道,都加裝了電梯,方便了市民也方便輪椅使用者及行動不便的市民。可是這條天橋的上落樓梯位置處於極為狹窄的行人路旁,要加裝電梯似乎有困難,結果現時使用這條行人天橋的市民唔算多,多數給一些唔多懂得過馬路的行人使用。

  這條環形天橋今天行人使用率不高的情況下,未來日子會否拆除呢?這天經過,於是隨便拍了這張照片。

星期一, 1月 06, 2025

聖王路易堂







  聖王路易堂離納沃納廣場不遠,大概在與萬神殿之間,無論從那裏過來還是走過去,只要知道位置與外貌,必然經過。

  聖王路易堂是法國在羅馬的國家聖堂,對於法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可是對於遊客來說,主要為了卡拉瓦喬的三幅名畫而來。

  三幅名畫分別是《聖瑪竇蒙召》《聖瑪竇的啟示》《聖瑪竇殉道》

  充滿戲劇效果的繪畫,對於我們來說較容易理解與明白。《聖瑪竇蒙召》中,當耶穌伸手一指,並說「你跟我來。」之時,有如有了一個故事,連伯多祿都有點疑惑,真的是他嗎?瑪竇也指指自己問「我?」跟着唔使講,立刻起來跟隨了耶穌。

  《聖瑪竇的啟示》這畫有兩幅,第一幅毁於戰火,如今留下黑白照片,彩色是後來加上的。新約全書四部福音中第一部就是《瑪竇福音》,而在寫作的過程中,「都在天主聖神的助佑下(稱為「聖神默感」),受神的感動、啟發及推動,以自己的方式、語言和文化,一方面寫出天主要表達的救恩真理,同時,他也寫出對天主的感受和經驗。」(聖經簡介)所以畫中瑪竇聽從天使的指示記述下來,虛心聽從指導。

  《聖瑪竇殉道》看到了暴力,不過瑪竇並無畏懼,伸手接受天使伸下來的聖枝。後面有一位面向觀眾的人物正是畫家自畫像。

  幾百後相遇,今天仍然離不開恐懼、死亡、仇恨、殺戮、逃避……還有冷眼旁觀。

星期日, 1月 05, 2025

Palazzo di Giustizia


  從博物館出來,向台伯河方向走去,這裏離開旅遊中心區雖不算太遠,但也一樣遊人眾多,何解?原來這附近停了甚多旅遊巴士,大部分遊客都在這裏上落車,成了必經之路,所以連過馬路亦要警察四邊維持秩序。

  來到河邊,對面有一座大型建築物,憑外表觀察,應是近百年的建築,因為有點太相稱與太過豪華,甚有早期共產味道。

  回來上網一查,原來這座建築今天名為Palazzo di Giustizia,中文譯作正義宮,建於1888年,1910年間落成。今天是義大利最高法院及司法公共圖書館的所在地。

  沒有打算過河參觀,只沿台伯河向人民廣場走去,順便離遠欣賞聖伯多祿教堂的圓頂。

星期六, 1月 04, 2025

裸體雕像
















  裸體雕像相信比穿上衣服較為容易雕刻,除了表達美之外,那時的衣服應也簡單得多。

  「你知道阿爾滕普斯宮(Palazzo Altemps)的名字是哪兒來的嗎?這個名字來源於教皇馬可‧斯提柯‧阿爾滕普斯,這名教皇自1568年起曾居住於這座宮殿中。宮殿內目前展出的館藏大部分來自羅馬貴族家庭,如路德維希家族、馬泰伊家族和德爾‧德拉格家族。在宮殿的頂部有一個山羊的標誌,那是阿爾滕普斯家族的族徽。」

  來自羅家國家博物館的介紹,亦有介紹蒂奧克里奧羅浴場:

  「你知道,建造於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306年的蒂奧克里斯奧羅浴場是歷史上最龐大的公共溫泉浴場?它的面積足有13公頃,能夠容納3000人同時使用包括健身房、圖書館在內的所有設施,同時擁有3500平方米的泳池和三個不同功能的羅曼式溫泉浴場——冷水池、溫水池和熱水池。」

  藏品來自貴族家庭,難怪雕像如此精緻美麗,幾乎與真人一樣,亦比真人壯健與漂亮。這裏亦曾是教皇的居所,所以房間壁畫與天花亦甚具規模,裝修亦美輪美奐,可見當時的手工與追求近乎完美。還有幾處通往地底的通道未有開放,看來仍有甚多地底寶藏沒有發掘。

  那時唔係個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那批藝術家與工匠亦不是沒有學識,卻願意做一些粗重行業——建築裝修繪畫雕刻等,同樣可以有驕人成就。反觀今天滿街受過高等教育,卻連基本禮貌也不懂,遑論做個工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