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去行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去行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2月 06, 2025

前深水埗配水庫





  前深水埗配水庫位於石峽尾窩仔山。窩仔山有幾個名稱,包括主教山和石硤尾山等,不過相信只有當地人才熟悉。

  前配水庫今天能夠給市民入內參觀,都要經過一段歷史,幸好最終保存,給我們緬懷舊時的一切。

  以面積論,前深水埗配水庫面積不算大,不過卻讓我們認識殖民地時代的建築方法,雖無羅馬時代的規模,不過也可從小觀大,以實用為主,一點也不浮誇,亦不見「打造」,不禁佩服那時如何想到在山丘上建配水庫,利用重力供水,又如何在山邊建診所,找到將要開發的土發先建公共房屋等。

  從前未必會留意,當覺得新不如舊時,係不懂珍惜?還是我們過於自大而錯過了!

星期六, 3月 23, 2024

再遊鶴咀




  前兩天見天色不錯,於是坐9號巴士再遊鶴咀。

  行一大段石屎路頗沉悶,不過兩個人一面講一面行,不經不覺就到,主要唔係睇風景,而係交流彼此近況,是另一種行程。

  這次有點時間,不過仍然沒有攀爬外面的亂石,因為平日,遊人得幾個,看着浪濤拍岸(石),聽着浪花衝擊的聲音,十分吸引。

  不想尋幽探秘,如運動般遠足,找到偶然的一片靜,距離繁囂只不過半小時的車程。

星期一, 1月 08, 2024

紀念碑


  參觀外國或是由殖民地政府所興建的大型建築,很多都會有座紀念碑,目的紀念為這建築所付出的一切,包括生命。

  有中國人姓名當然唔出奇,但係其中兩位來自意大利,遠至他鄉獻出生命,為的是人類福祉。

  在此紀念。

星期日, 1月 07, 2024

六角形岩柱












  整個東壩都是六角形岩柱,可以慢慢欣賞,為何有些是直有些是斜,亦有「S」形,聽說是有外來岩石入侵,所受壓力不同,上下受力不勻,形成了彎曲。

  這個彎曲的岩石,成了特區香港鈔票500元的圖樣。因為500元用得少沒有留意,如果不是有班人拿着500元的鈔票合照,真係錯過了也不知道。

  海蝕洞幾個地點也有,這個洞在主壩與副壩之間,應再不會被海水侵蝕了,如果時間也可以停下來或行得慢一點,今天能否相見也成了疑問。

  有說大陸遊客太多,但地球這個地方不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嗎?只要不去破壞,任何人也可以欣賞。

星期六, 1月 06, 2024

東壩風景






  行至副壩的末端,有一個路口,可以沿防波石爬出跳下,再攀上山丘,從高處飽覽景色。

  大陸來的遊人多會這樣做,並不是他們不依從指示,而是他們還年輕。

  如果十五六歲或廿一二歲,多數會攀得更高,希望能看到別人所未能看到的,加添遠足時的滿足感。

  或者跳上防波石的高處,展示攀爬的技巧和敏捷的身手。現在當然沒有了剎時的衝動,也不想增添無謂的損傷。

  改為向下走,經過一段頗斜的路,再過一堆亂石,在主壩與副壩之間的淺灘遊走,近距離欣賞防波石。

  抬頭以低角度觀望水壩與天空,另有一番景色。

星期四, 1月 04, 2024

大壩與天上浮雲




  只要有相機或智能電話,都可以在東壩影到好的照片,至於有無樣則見人見智。

  六角形岩柱「由淺色火山岩組成的六角形岩柱,是地質公園西貢火山岩園區裡的瑰寶。岩柱於1.4億年前在超級火山爆發後形成,覆蓋面積估計超過100平方公里,從陸地延伸至海底。部分岩柱的高度可達100公尺,平均直徑則有1.2公尺。」(關於萬宜地質步道

  原來唔係幾千萬年,而是在一億四千萬年前形成。興建水壩把石柱暴露出來,算不算破壞了環境?但是如果無水壩,又怎會知道如此廣闊的面積。

  有些事情並不以對與錯來分,而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岩柱於一億四千萬年前因火山爆發後形成,人生不過百年,有幸在這刻相遇,總算有緣。

星期三, 1月 03, 2024

萬宜水庫



  萬宜水庫較為詳細資料,可參考維基百科。維基百科雖然資料經常出錯(中文),參考無妨。

  至於交通,除了假日有小巴,主要便是的士和步行。

  不用多說,來到水庫,除了讚嘆工程的艱鉅,其次就是欣賞美麗風景,東壩兩樣有齊。

  「整個萬宜水庫興建於白堊紀形成的火成流紋岩地形上。」(維基百科)地質唔多懂,但看見柱狀的岩石,說明由火山爆發引致的擠壓所形成,經歷了千萬年才成今天的模樣。

  小時候有制水,最嚴重一次四天來一次水,亦只有幾個小時,其他亦已忘記了。後來興建了萬宜水庫及船灣淡水湖後,再未有制水。

  不得不佩服那時的創舉,如何想到本來是海,攔一條大壩成了水庫,如果對這片地方沒有認識,怎會利用地形如何選地等,這些都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從無到有,再想到之間的分別,咁多人去東壩唔係無原因。

星期二, 1月 02, 2024

東壩

  一直想去萬宜水庫遊覽,但一直都沒有去。

  如果問幾時到過那裏?可能在四十多年前,那時可以由西貢碼頭步行過來,至大網仔,至大浪西灣,或是浪茄,至於有無經過東壩已經唔記得咁清楚。

  不過肯定見過這塊石錨錠石(防波石),至於在萬宜水庫還是船灣淡水湖,早已印象模糊。

  那時候不似今天,每人一部或多部智能電話,即包括相機,每經過一處留下數張照片。那時可能用手指指,或是繞個圈講聲這就是防波石便算,離開後仍會記掛。

  可是一別幾十年,又怎會記得在哪裏遇見過。

  唔緊要,一切重新開始,不能再行十個八個鐘,兩三個小時應可應付,於是再來西貢,坐車過來遊覽東壩。

星期日, 12月 31, 2023

香港仔下水塘至灣仔


  本想融入大灣區,搭金巴經澳門入珠海,可惜一早忙於處理瑣碎事,轉眼已到中午,時間不許可下只好去近一點,改往南區香港仔水塘遠足。

  搭巴士在香港仔漁光邨近建造業測試中心落車,上斜路後選擇從下水塘出發。沿途經過兩條水壩,現時正值冬季,雨水不多,所以未見泄水如瀑布的壯觀,卻也能欣賞建築已超過九十年的主壩,雄偉依舊。

  返回水塘道,不想行石屎路,至分岔路行入金夫人馳馬徑,行了一段後再回到大路,在灣仔峽公園休息一會,剛巧落灣仔和中環的15號經過,等下一班要約十二分鐘,只好行落大斜路去灣仔。

  全程約兩個小時,未感疲倦,只是那條灣仔峽道實在太斜,這一段走來不算太舒適,但在良好的天氣下,享受了難得的半日閒。

星期四, 12月 07, 2023

萬丈布



  往二澳途中,在重建的碼頭前有一條分岔路,向上指向「萬丈布」,正昰經常聽聞的瀑布。

  路程不算長,不過應全是上斜,步行約一個多小時。

  上了一小段,全是石級,上可以勉強,但一會落如何呢?

  考慮雙膝(有膝患)所承受的壓力,決定放棄,因為上樓梯只會令人喘氣,邊上邊休息能夠應付,可是落樓梯的話,全程恐怕支持不住,所以站在一較平穩之處,回望重建的二澳碼頭,欣賞這片自然景色,然後原路退下,繼續向二澳進發。

星期日, 12月 03, 2023

至二澳



  除了大澳,還有二澳,初時以為就在對岸,原來唔係,仲有一段路。

  二澳更有新村與舊村之分,至於如何分,外人怎會清楚。

  來到大澳,步行至二澳,約大半個小時,當作遠足也可。

  大澳對岸是番鬼塘,莫非從前有很多外國人聚居於此?沿着岸邊行,見牙鷹角營地,面積不大,再過就是二澳碼頭,正在重建。

星期一, 10月 02, 2023

大澳一景

  當天文台從十號風球改掛八號之後,大澳的村民開始出動,唔係去玩,而係個個靠自己一雙手,準備回復正常生活。

  我們清理好天台的落葉與枯枝,也把去水口疏通防止積水,之後也外出,打探巴士通車時間。

  經過大澳普通科門診診所,再過有一座已荒廢的建築物,其中一座的屋頂長出了一棵樹,極像吳哥窟的塔普倫寺。

  這就是大自然的威力。

  是否同一種樹木,沒有認識不太清楚,不過肯定有相同的求生能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無論是石材或是今天的鋼筋水泥,只要一經荒廢,大自然自會發揮無窮威力,把一切重回大自然懷抱。

  咁人呢?人更加塵歸塵土歸土,根本就係破壞大自然,唔應該存在。

星期二, 9月 12, 2023

虎山行




  麗的電視或亞洲電視年代,有套劇集名「再向虎山行」,由徐小明監製,點解記得咁清楚?因為主題曲也是由徐小明主唱。

  劇集無全套睇過,或許偶然睇一兩節,歌則經常在電台聽到,所以有印象。

  大澳也有個虎山,食過下午茶,並不是再向,而是首次登上虎山。

  虎山可以觀日落,亦可遠眺港珠澳大橋,可惜颱風蘇拉逼近,密雲下雖難見落日,但沿虎山繞一個圈欣賞大澳美景,亦是一個不錯的地點。

  只高七十七公尺的虎山,從少林寺旁的小路開始,小路及樓梯全是最新設計建成,可說非常容易,但今天走來有些氣喘,原因也與颱風蘇拉有關,風暴逼近氣壓頗低,再加濕度甚高,一時間不容易回氣。

  幸好上了虎山,第二天天氣轉壞掛了十號風球,本想再向虎山行也不能,連洪聖廟也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