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31, 2021


  早上搭巴士到黃竹坑,之後徒步回香港仔,沿馬路邊步行較為直接,這幾天天氣較佳,改行地鐵天橋底,喜其沒有汽車經過身邊。

  這裏早年只是明渠旁的山丘邊,沒有路可通行,後來興建地鐵路軌天橋,下面開闢成一條步行徑,至明渠出口以一條行人橋連接兩岸,從黃竹坑步行回香港仔,大概十至十五分鐘,環境尚可,總比馬路邊好。

  香港仔避風塘水質一向不佳,潮漲時明渠水清可見底,因污染嚴重總覺沒有生氣,至出口處混濁難當,更加難見有魚游過,基本上連草也難生長,雜草則長滿沒有人經過的地方。

  公眾地方尚有修葺,無人走進則雜草叢生,只有飛禽才能作為休息地點。這天經過時向內一望,兩隻不知名的飛禽停在鐵欄上,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一隻向左一隻向右,亦似在鬧意見而互不理睬,無論怎樣,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不禁想起了另外的問題。

  究竟人類喜歡萬能的雙手還是會飛的翅膀?創造了人類文明卻不能在空中任意飛翔,有時被沾滿鮮血的雙手所害,更被左匪的思想所荼毒,是好是壞總搞不清楚。雖然如此,有一樣可以肯定,就是人類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禍害。

星期五, 1月 29, 2021

對住你笑

  很多人喜歡貓,自問也喜歡,不過如果要比較,則會較喜歡狗多於貓。

  但論性格,不禁喜歡貓,因為貓喜歡孤獨。

  狗愛服從貓喜離群,每次碰見狗,如果你喜歡牠而牠又喜歡你,狗會高興得搖頭擺尾,圍著你團團轉,直至你和牠談上幾句才肯罷休。

  貓則有些特別,不會管你喜不喜歡,而是要看貓的心情,有時牠會跑到老遠避開,有時又會走到你跟前黐身黐勢,絕不會理你喜歡不喜歡。

  小時候家中養過貓,老鼠捉唔成見曱甴都會驚,冬天怕冷會走上床取暖,後來唔知去咗邊。

  工作地點對面有幅廣告,每次走到窗邊都見隻貓對住自己笑,眼大大冒個頭出來,似有秘密要告訴,以廣告來說,應是招徠幫襯。

  至於會否像日本卡通或漫畫書一樣,直到某一天,從廣告中真的走出一隻貓來。

  無論真假,偶然忙碌中偷閒飲杯水時,或沉悶的氣氛得令人窒息,總希望幻想中能有奇蹟。

星期三, 1月 27, 2021

繙譯

  睇完社評後上網試,得出兩個結果,一個明明繙譯中文正體,但係竟然出了簡體字。另一將英文改為大楷開頭,得出來「打破」兼正體。至於咩原因,最好由Google解釋。

梁錦祥:CHINA BREAKS PROMISE

2021-Jan-18

  香港網民測試,用GOOGLE TRANSLATE(電腦翻譯)「CHINA BREAKS PROMISE」,出來的結果竟是「中國信守諾言」,與原意剛好相反。因應全世球政治局勢,近期英國作家奧威爾的名著《一九八四》上了暢銷書榜。書中經典一幕是極權社會中,政府控制人民的其中一種手段是將字義扭曲,名為NEWSPEAK(「新話」),例子是「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字的意義顛倒了,被洗腦的人是非不分,黑白對錯無所適從。一句簡單的英文CHINA BREAKS PROMISE,我不相信即使只是略懂英語的人會盲從電腦繙譯,但這個低級錯誤是因為軟件出錯,還是人為干擾,我們有理由要求GOOGLE解釋、交代。奧威爾小説的教訓是:誰控制了語言,誰就控制了人的思想。中國説「小區」,「清零」,我們也要放棄自己原有適用的詞彙「社區」、「無案例」而採用之,背後本來就是一種政治操作。語言鬥爭就是政治鬥爭。

  文字的功能是反映真實。中國信守諾言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中國信守《中英聯合聲明》,那就是信守諾言,反之,就是違反承諾CHINA BREAKS PROMISE。之前,中國外交戰狼大合唱,説《中英聯合聲明》是一份歷史文件,那就是一個活生生違反承諾的例子。中國作家陳丹青説:「説南京大屠殺時,就説歷史不能忘記;説文化大革命時,就説不要揪著歷史不放;説《中美聯合公報》時,就説美國要恪守承諾;説香港聯合聲明時,就説是歷史文件不具現實意義。這就是神經分裂的具體表現。」我們不會像陳丹青那樣,形容這是精神分裂;我們説,這就是中國式NEWSPEAK。

  由於國際形勢有變,英國和加拿大計劃向港人開放逃生門,特別是英國給予持有英國國民(海外)(BN(O))身分港人移民權利,觸怒北京,於是一班奴才又要改口,不再説《中英聯合聲明》不具現實意義。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前日(一月十六日)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説,英國容許BN(O)持有人申請移民,是違反了中英兩國於一九八四年就香港人國籍問題簽署的備忘錄。很諷刺,今天我們要以《一九八四》小説的精神去理解在一九八四年簽署的國際文件和條約。北京戰狼常説,不容許外國干預內政,英國要接受任何人做移民是英國內政,中國有甚麼權説三道四。衆所周知,倫敦當局是鑒於中國曾承諾香港「五十年不變」,結果不出二十五年「一國兩制」全面破產,才有BN(O)5+1方案推出,譚惠珠不提《中英聯合聲明》,反在中英備忘錄個別條文上大造文章,只不過是做北京的政治傳聲筒。奴才的奴才,難怪當年叧一隻「珠」:已故的廖瑤珠,對這些前港英走狗舊電池頗為不屑。

  譚惠珠説,今日的中國不會對英國反悔「逆來順受」,預料中方將有反制措施。至於是甚麼「反制措施」,這隻「珠」又吞吞吐吐。其實,事情很簡單,西方國家制裁中國,又或者推出甚麽措施協助港人,北京不敢懲罰它們,只會拿香港人出氣,因為香港人好欺負。今次反制,大概是褫奪移民英國或擁有BN(O)護照的港人投票權。呵欠!香港還會有選舉嗎?要動用到國安人員審查參選人入閘資格,今後追求民主港人如投票,都只會投白票。唯會稀罕這種投票權。

  CHINA BREAKS PROMISE,香港人永遠不會忘記。

梁錦祥

星期一, 1月 25, 2021

博物館巴士站






  離巴士開出尚有十多分鐘,走到博物館外的廣場,現時到訪的人不多,顯得有點冷清,但這天天氣甚佳,陽光普照,天空一片藍,白雲變幻,似是和我們道別。

  一同乘巴士來自英國的女士,也一同乘巴士,因為下一班要幾個小時後,又不能在這裏消磨太久,大家都是在這個時候離開。另外有幾位遊客有車接送,相信是本地人。

  人類進化成直立人約十萬年左右,能夠找到古時較完整遺跡和有歷史紀錄卻只有五六千年。今天人類壽命較以往長,大概七八十年,羅馬帝國前後約一千年,今天能夠走在古代建築之上,可算有幸亦有緣。

  別人亦比我們大方,博物館與遺跡雖然要收入場費,僅用作維修與日常開支,雖然未必每個人都會入內參觀,但總有小部分地方開放給公眾,百忙中未能入內也可在外一窺斑點,有緣的話下次再來。

  有些地方可不是這樣,除非購票入內,否則連輪廓也不能見。這些古蹟不是屬於人類的遺產嗎?為何變成好像由某些人所擁有?

  妹仔諗極都唔明。

星期六, 1月 23, 2021

朝聖之路


   西班牙有一條「聖雅各之路」,全長約八百公里,中途站設有旅館,起步時只帶隨身物品,行李則由貨車送往下一站住宿點,出發前要預約,行畢全程或完成指定路段會獲發證書一張。

  西班牙有朝聖之路,葡萄牙亦有一條通往花地瑪朝聖之路,從科英布拉至花地瑪全長一百一十一公里,這段稱為加默羅之路。如果每日步行二十至三十公里,也要四至六天才能走畢全程。

  這條朝聖之路途經克里姆布里加這個地方,遺址附近設有指示牌,當時見有幾位步行者輕裝上路,亦見短途步行。

  能夠走一趟朝聖之路當然畢生難忘,可是去到咁遠很難走畢全程,連走一段也要事先計劃妥當,最好能有一日的距離路段,步行五六小時然後乘車離開,除了預留時間,亦要毅力才能完成。

星期四, 1月 21, 2021

博物館嘆咖啡


















  算是走遍廢墟每一個角落,面積雖然不大,步行了超過兩個小時,也感到有些疲累。

  博物館收藏尚算豐富,展出甚多工具,地板圖案能夠看得清楚。

  說點題外話,這年多來被武漢肺炎瘟疫所困,許多人出街格外小心,為怕沾染細菌,入升降機時採取佛系策略,不會主動按開關門掣,而靠近按掣的位置好像有病毒一樣絕不站近。每當開門,習慣推或拉,現時的人好像終於發現腳的另一用途,近來多見一些人出入時雙手插袋,喜以腳來推門——絕不用手。

  明明有萬能的雙手不用,亦有源源不斷的淡水供應來洗手清潔,為何這麼害怕呢?做足預防亦要過正常生活,千萬不要忘記人類的本能。

  對於展出的工具甚有興趣,沒有萬能的雙手亦做不出來,更不能傳承至今。

  博物館一角有間小餐廳,坐在外面可對著青蔥草地與蔚藍天空,清風吹來帶點冷,無阻飲杯咖啡嘆一罐汽水的興致。

星期二, 1月 19, 2021

轉載

  聽梁錦祥主持網台節目已有一段日子,亦知他在癲狗日報做總編輯。癲狗日報初出版時在報攤有售,印象中臨近結束前,內容的新聞報道部分來自影印版本,即將第二份報章報道直接影印貼在版面上便算,有些甚至連背面的內容也影了出來,照樣付印。

  對這些做法沒有太大意見,雖然亦曾讀過這份報章,但始終不能持久,還有其他原因,這是後話。

  這幾年已改為網上出版,偶然讀幾篇文章,一月十二日編輯室一篇講互聯網,轉載如下:

數碼寡頭壟斷+共產極權:人類文明的最大危機

2021-Jan-12 | 癲狗編輯室

  特朗普及其家人現在是美國種姓社會中的賤民。最新消息是美國高爾夫球會取消特朗普的會員資格。高爾夫球與政治有關嗎?需要這樣羞辱一位總統嗎?另外,特朗普的法律顧問朱利亞尼也因大量投訴,可能被除牌。對於大型網絡公司全線封殺特朗普的言論,美國反特朗普勢力非常亢奮,但稍為中立的外國人就不以為然。英國保守派報章《每日電訊報》發表社論批評推特的橫蠻做法,連與特朗普不咬弦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也忍不住仗義執言,還有法國外長和澳洲副總理。較具説服力的是墨西哥總統奧布拉多爾:「社交平台不應像異端裁判所一樣,只因為你覺得某人的言論具傷害性,便可以施以懲罰,那法治何在,這應是政府處理的事,而非私人企業。」不過,奧布拉多爾也未有説出真正的要害:網絡寡頭壟斷。今天封殺特朗普,美國人拍爛手掌,但明天封殺你和我,那會如何?

  理論上,互聯網有最廣闊的天空,搜尋器不用GOOGLE,可以用DUCKDUCKGO;社會媒體不用臉書,可以用MEWE;短訊不用推特,可以用PARLER;新聞不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可以看NEWSMAX,各適其適。可是,這幾天的事態發展卻證明「天地之大,無處容身」。只要幾家大型網絡公司聯手,隨時可以趕絕任何人。由於不滿主流社媒體,很多用戶都想「網絡大遷徙」,過檔PARLER。後者當然無任歡迎,但提供伺服器的亞瑪遜突然停止提供服務,PARLER不單止不能運作,更有倒閉之虞。自二十世紀末互聯網興起,短短二十多年,互聯網已忘記初心,變成數碼暴政(DIGITAL TYRANNY)的温床。

  對於市場壟斷,美國政界本來非常警覺,有「反壟斷法」。七十年代,美國電話及電報公司(A T & T被國會認為壟斷電訊服務,遭強行分拆成幾家較小型電訊公司。至九十年代,微軟亦曾被指壟斷,但調查最後不了了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可是,今天幾家大型網絡公司卻懂得利用超高價收購潛在競爭對手,例如GOOGLE收購YOUTUBE,臉書收購WHATSAPP等,將競爭消弭於萌芽期間。大型網絡公司有如此充裕資金收購,除了本身實力外,還有華爾街金融大鱷的扶植。對於整個網絡寡頭壟斷的形成,美國國會監察乏力,致有今天的言論自由收窄情況出現。

  店大欺客。封殺特朗普之餘,臉書旗下的WHATSAPP通訊程式還推出新規定,要求用戶在二月八日前同意與臉書「共享資訊,否則會被刪除帳戶」。消息一出,再加上近日的政治風暴,用戶擔心通訊私隱不受保障,引發大規模逃亡潮。事實上,臉書是有與中國政府「共享資訊」前科的。由於社會回響極大,臉書大中華區副總裁梁幼莓昨夜(一月十一日)出聲補鑊,臨時改口為「今次私隱條款更新內容關乎商業通訊」。

  我們閲讀這類新聞,必須有足夠聯想力。路透社報道,北京當局要求阿里巴巴、騰訊等網絡公司與監管機構「分享」消費者數據。我當然不會幼稚到以為,這些中企一直沒有交出「大數據」,只不過可能它們在一些敏感區域還有些微保留,才導致最高層發火。誰掌握大數據,誰控制社會。

  數碼暴政再加上獨裁極權,事情正向最恐怖的方向發展。

梁錦祥

  連名模也質疑,見「Emily Ratajkowski questions Mark Zuckerberg's power after he bans Trump on Facebook」報道,法國亦有「法國政界一致譴責社交網絡巨頭封閉特朗普賬號」。今天不反擊,文明恐被消滅。

星期日, 1月 17, 2021

廢墟












  對建築沒有認識,睇廢墟有時頗沉悶,不過偶然跟隨指示,亦會發覺很多趣味,碰上天氣甚佳的日子,難得與古接通,證明物質技術工藝都進步神速,可人的素質卻每況愈下,連基本常識也失去,見錢開眼。

  那時發明暖氣系統,已使人的創造力提高,道路提供運輸,供水排污使衛生改善,這些全是生活必要條件。

  為何一個當年繁盛的地方今天成了廢墟?除了戰爭之外,另一是人的貪婪與無知。以前係咁,過了二千年,現在更甚,歷史早已不是教訓而是如何避開,如何成為精英階層,誰料世事難料,結果都是一樣,可惜受苦依然是平民。

星期五, 1月 15, 2021

馬克吐溫名言

  「Loyalty to country ALWAYS. Loyalty to government, when it deserves it.」——Mark Twain, American writer

  「對國家要時刻忠誠;對政府,卻要視乎它是否值得效忠。」——馬克.吐溫(美國作家)

誠然

社會脈衝(2021年1月8日)

星期三, 1月 13, 2021

盪漾……

  今天大新聞,香港電台報道「Twitter宣布永久中止特朗普帳戶」,原因係咩?原來係「認為存在可能進一步煽動暴力的風險」,報道如下:

Twitter宣布永久中止特朗普帳戶

2021-01-09

  社交網站Twitter宣布,永久中止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帳戶。

  Twitter在一篇帖文表示,在仔細審查特朗普帳戶的最新帖文及周邊情況後,認為存在可能進一步煽動暴力的風險,決定永久停用有關帳戶。

  特朗普的支持者當地星期三,衝擊國會山莊之後,Twitter曾經封鎖特朗普的帳戶12小時,並警告如果帳戶內容涉及其他暴力行為,將導致永久停用。

  恭喜Twitter,因為既然今天可以用「認為存在可能進一步煽動暴力的風險」來中止特朗普帳戶,明天亦可以用另一個理由永久中止其他人的帳戶。

  看完這則新聞,一位德國牧師所寫的「起初他們」不斷在耳邊盪漾……

  附另一則所聞「拜登賀錦麗斥警方輕視白人示威 『倘衝擊的是BLM,不會獲這樣對待』」。只係想問這言論有無煽動?

星期二, 1月 12, 2021

片尾曲

  上網睇外國劇,近十年美劇成了垃圾,英劇尚可,至於其他暫時未有時間欣賞。

  自從viutv96開台,多了來自不同國家的電視劇,包括土耳其瑞典,好像還有法國,可惜節奏有別,未能耐心投入。

  網上所播多來自鄰近地區,翻譯字幕亦多屬簡體字,水準有時參差,有些甚佳,連語帶雙關及典故亦附在內,比起本地的直接各有所長。

  但不知為何,每當劇集完結片尾曲響起時,工作人員字幕還未升起播出已停頓,所以不能聽晒全首片尾曲。

  從「摩斯探長」至「路易斯偵緝探案」再至「摩斯探長前傳」,主題曲都是同一個Barrington Pheloung創作。

  主題曲重要片尾曲同樣重要,每當謀殺案水落石出,各人鬆了一口氣之後,為死者或兇手作一個了結,或許也會問為何如此,為何出此狠心為何落得如此下場,這時片尾曲響起,不禁令人回想。

  也許我們仍不太懂這回事,好像在電影院每當電影完結音樂響起立刻起身散場一樣,未有回味剛才所欣賞的一套作品,包括所有製作人員。

  也許電腦化之下,我們連常識也失去,皆因一切已有電腦電話所控制,隨便一剔或一按,已是另一個畫面,既不負責也不留戀。

星期一, 1月 11, 2021

地板


















  遺址建築已存在千多二千年,大部分已倒塌,今天所見除了仍然存在和已修復的直柱和地基,能夠較完整展現出來的只有地板。

  地板以馬賽克形式砌有圖案,較仔細的則是人物動物與植物,以不同顏色大小約半吋甚至四分一吋的長條形小石逐塊排成,這種馬賽克式的鋪砌,現時仍可見於中東或阿拉伯國家,至於誰影響誰留待考古學研究。

  溫飽之後,亦見追求美觀與舒適,以石建成較為耐用,夏天涼快冬天則要加上地氈,一環扣一環,要石要石匠,鋪地砌屋要泥水匠,織地氈亦要工人,個個人慢慢可以變成對美的追求,能夠留下來的變成日後的遺產。

  壞事未必記得,美的則留了下來。如果無嘢留低,那裏應該只有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