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依時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依時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8月 06, 2025

珍惜

  剩下來的物件已經不多,不過已有新的數簿,不太多的數字變化,保持着一份聯繫。

  仍然以網絡線連接着的黑白與Dell,掛念着獨有由高速下所產生的氣味,與運行中的XP,可是近年發覺熒幕多了幾條黑線,及沒有人再關懷,莫非黑白不再受重視?

  並不緬懷從前,前路還有很多選擇,不過如果不懂得珍惜的話,最終連那條線亦會分開,而聯繫不起來。

  大概不太懂得欣賞XP,以為屬於很古舊,也因為黑白不再矜貴好像可有可無,但又可知道一切都從這裏開始。

  既然決定各散東西,也不應記掛,只知曾應有過一段美好的日子。

星期二, 8月 06, 2024

近況



  已離開了年幾兩年,有時也想知道近況如何。

  並不太懷念,但總希望別人也同樣珍惜,雖然那時修理得並不太理想,也會失去了堅持,但仍然喜歡那好像永不停止的轉動。

  有時候真係唔明白,成日以為舊的東西可以拋棄,亦以為只係撳個掣咁簡單,完全不需要用腦。

  如果真係咁簡單,又怎會由人來操控,不如再做一個機械人出來,取代人類算了。

  算吧,過去由他過去,只係想見見仍然存在,已經心滿意足。

  照片拍於一年前。

星期日, 8月 06, 2023

記事






  萬物有時。

  有架板車,本來棄置街頭,運輸部取了回來,買了兩個新轆,重新安裝,一用又幾年,用來運送大件又重的貨物最妥當。

  裁切刀極為重要,如無這工具,幾乎不能生產很多款式的製成品,這部機由開始已經存在。

  空氣清新機,未必有大用,每當天氣熱而生產忙碌之時,再加要倒廢粉,這部機發揮作用,減少污染也帶來涼快。

  膠盒主要用來收藏,包括電線,鍵盤,路由器等,一切留在以後才處理的東西都放在裏面,結果在清理時一次過放棄而已。

  招財貓在開張時送來,一直陪伴左右,直至出售為止,只因太大隻。細的一隻保留在家。

  紙箱很有用,因為紙箱愈多表示生意愈忙,看似能盛載很多東西,可惜不能載重,其實比較單薄,適合用來裝紙,所以留下來的十多個紙箱,要到最後才放棄或送了別人。

  二十年不算太長的日子,但肯定不短,曾經努力過,也曾經付出過,收穫也極多。

星期五, 3月 31, 2023

咩號碼?

  很多年前的製作,當時大概做了十多個,繁忙時根本唔夠用,仲要用手寫。

  近三四年幾乎無派過出去,全部等一陣已經有,再唔需要號碼牌。

  這些編號從何而來?某一年終於被破解。

  當時發了幾個號碼牌給不同學生,其中一個看了一眼,便向旁邊的同學問,這些號碼不是南區的巴士線嗎?

  正是。

  這些路線現今仍在。

星期日, 3月 19, 2023

招財貓

  因為電腦搬了入廠,家中改用Laptop,有點不習慣,不過也要學習。

  執拾不要的東西,這隻招財貓如何處理呢?

  本來放棄,後來黃師奶提醒可以上網賣,延續招財貓的價值。

  定了一個價放上網,第二天已有回應,立刻出售。

  幸好有人喜歡,不然變成了廢物。

  的確是一隻招財貓,都係日本人有辦法。

星期六, 3月 11, 2023

膠圈釘裝機

  掛住清潔,連與膠圈釘裝機也忘記影張相留念,不過唔緊要,可以和一大盒膠圈講再見。

  從前由英國傳到香港,有F4A和F4這種紙的呎吋,後來為了方便,大部分已改成A4。

  F4A與F4釘裝比較麻煩,要打24孔,膠圈亦要配合。那時多數供應42圈,釘裝24圈後剩下來的膠圈,還可以釘裝14孔的橫釘A4。

  有一段時間,某位老師的功課大部屬F4,每次百幾本,多年下來剩下幾箱短膠圈,可惜沒有咁多A4橫釘配合,存放多年根本沒有甚麼大用途。

  終於來到萬物有時的階段,一次過送給廢膠回收,希望最後之時還有一點剩餘價值。

星期五, 3月 10, 2023

繼續

  本來想用歸宿,又好像說得太重,也不好用來形容紙。

  剩下來的紙,自用無可能用得咁多,當廢紙太浪費,幸好有人接手,能夠繼續白紙原有的用途。

  在這裏結束,可以在另一處開始。

  繼續……努力。

星期三, 3月 08, 2023

漫長的告別

  日本有部電影《漫長的告別》,一睇個名大概已知內容,唔緊要,日本電影能洗滌心靈,首要放慢腳步。

  這部過膠機購於2003年9月16日,大概二十年,非常耐用。

  這段日子中曾經修理過,早已忘記在哪時,但知道由大水牛親自出馬,由香港仔拿着坐巴士到荃灣,然後等待師傅修理妥當後再由荃灣拿回來。

  為何咁趕?因為有批過膠要交貨,價錢足可抵銷購過膠機的價錢,所以才由大水牛負責。

  轉眼十多年過去,終於來到要和過膠機講再見的日子,他日如何唔知道,這天會連同膠片一同售出,希望能繼續發揮作用。

  雖說告別,並無傷感,感謝一起走過這段日子。

星期一, 2月 06, 2023

三號與四號



  三號退役日期為2014年7月2日。

  四號退役日期為2022年12月23日,打包後本於一月運走,最終2月2日離開。

  四號仔2009年12月24日加入,服務十三年,算是由零開始,中間有一段時間時鐘暫停供電,致數目有錯,退役時應為7,790,879,未能打破三號仔的過9記錄。

  五號仔仍未過5,看來亦難刷新。

星期二, 1月 17, 2023

「計劃」

  影印機使用多年,修修補補亦一段日子,最近終於壞機,不打算修理,只好找人回收。

  原本預定1月12日運走,11日專程一早開工,拆開成兩件,以保鮮紙包裝,可惜最後才接到未能使用電梯,因為師傅兩個星期才到來一次,下一次要待19日。

  那天已是年廿八,運輸司機則未必得閒,經過商量,或許要改至二月才能運走。

  經常以為可以預先計劃,但世事卻不按計劃實現,隨時有變。

  無辦法,看來要放多一個月,至於下次能否回收,留待上天決定。

星期六, 8月 06, 2022

萬物有時





  印象中父親買這把電動鋸,那時應住在浙江街。

  早已出外工作多時,偶然才回家住上一兩天,只記得電鋸可以安裝在木製的鋸床上,也可以獨立使用,會有危險,但機會不高。

  當時大概接了一項較大型的工程,需要更多的電動工具幫助,除了電鋸,還有石屎電鑽和切割機,可配不同刀片,切木切金屬切磁磚也可。

  後來父親退休,大部分工具不再使用,只有電鑽用得多一些,可鑽石屎牆,鋁質亦容易鑽穿,鑽木更容易,配上不同鑽嘴,比人手不知快多少,更省回不少氣力。

  這把電鋸本來弟弟拿了去用,之後一直放於車尾。電鋸也有一定重量,日日載着四圍去,汽油亦用多不少,某年某日決定拿到這裏,誰料一放數年。

  這幾年間一直無用過,放在牆角任由其他材料新來舊去,找另外的工具時亦要搬開才能找到,不知不覺間過了一段日子,也忘記了電鋸的存在。

  有些日子終要來臨,雖然仍有時間,執拾的時候總想放至最後一日,才和電鋸說聲再見。

  不捨只因有感情存在,從那個日子開始,好像砌積木一樣,超初未知何模樣,東拼西湊,無論結果怎樣,都是你我一起共同努力而又喜歡的圖案。

星期五, 8月 06, 2021

成長


  去年尾十二月時見長得太高,於是剪得短短,剩兩塊細葉。

  轉眼過了半年有多,除了炎熱還有充沛的陽光,這棵植物再次發揮強大的生命力,努力長高。

  想起了兩句「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上網一查,原來出自明朝的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勸學篇。如諺語一類。

  諺語一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多數解作金錢,較喜歡比喻時間。

  因為成日對住部電腦,很容易沉迷,老闆娘也各有各忙,大家更要加倍努力。

  維基文庫增廣賢文的連結。

星期四, 8月 06, 2020

歷史


  照片攝於2013年8月6日,那時還使用Dell智能電話,之後雖然換了幾次電話,直至二零二零年才真正買第一個新電話,之前所有電話都是親朋戚友送的舊電話。
   使用電話也有歷史,香港一座樓宇應由投得地皮開始,建成高樓後至第一手購入開始也有相當程序,不可能以三五分鐘可以講得完。如果經歷了二三十年,也經過多次轉手,由一位有專業資格的人士說出當中經歷,又會是另一個動聽的故事。
   二零零三年經歷了SARS沙士,害死超過三百人包括多名醫護。到了二零一九年尾,武漢肺炎襲港,再次陷入傳染病瘟疫中,至二零二零年七月尾,武漢肺炎第三波爆發,不知何時才可喘一喘氣,既然等待不是辦去,不如下定決心,由今年開始,將一疊像廢紙的東西收藏,期待能夠加多一疊,無論是廢紙還是多了一段歷史。
   坐在一旁總希望幫得上忙,唔想有咁多廢紙就要加倍運用仍在上一個世紀的方法,不然怎可以保存而讓其成為歷史。

星期二, 8月 06, 2019

過程

  二零一九年有些特別,雖然只過了七個多月。
  回想二零零三年,那年三月發生了SARS事件,造成二百九十九人死亡,其中包括六名醫護人員。那時還有專家委員會調查,還有問責官員願意承擔責任。
  轉眼十六年過去了,經過智能電話迅速普及,經過電腦的更換,經過二零一四年的佔中,經過縮減頁數與縮減開支,同時亦經過一百萬人、二百萬零一人遊行,也經過紅磡海底隧道通車四十七年來第一次因示威導致交通受阻達一小時等。
  在轉變之中,可以變好亦可以變差,在低落之時去創造希望,在希望渺茫之時要繼續堅持,好像每一張紙逐張逐張數,每一口騎馬釘都要逐口釘,每一個數目都係逐個逐個疊上去,提醒安逸中有會有危機,也並不是要問結果,而是努力於每一個過程。

星期一, 8月 06, 2018

拼圖

  唔知點解愈來愈多空箱,連顯示器也有兩個,一部唔知開唔開到的電腦,一部使用InDesign改稿時會撞至當機,膠片紙皮堆滿檯底,無端端多了對喇叭,連聽「光明頂」都改為在網上直接收聽。
  如砌拼圖一樣,逐塊逐塊對顏色對圖案,有時會覺得非常順利,有時砌極都砌唔好,有時會遇上很多難題,亦要花上很多功夫。經過時間的洗禮,透明的顏色會變黃,白色也帶灰,但點解又唔一定係咁。
  今年更有奇妙的事情,翻開一個檯曆,點解沒有了七月份那一張,數來數去全年只得十一張,獨欠了一個月,誰料轉眼又成過去,好快又來到八月。
  有苦無解決方法想盡千方百計的冀盼,也有堆滿兩旁無路可走的焦急,更有如釋重負的舒懷伴著失落,抽出那幾塊砌極都砌唔好的拼圖重新攪亂,然後重拾精神,繼續埋首砌著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拼圖。
  曾偷偷數手指……

星期日, 8月 06, 2017

痕跡


  時間過得很快,除了更換牆上的月曆,翻開放在一旁的紙盒,偶然發覺已經遺忘了的物件,一時間都唔記得這口螺絲有何用途,或是那幾個數目字代表邊界距離還是甚麼,飲水看見破損的一角,想起了偶然獨享的三部曲,喜歡一個人對著電腦計數付款,和希望延續的日記。
  由最有生意頭腦的念頭開始,無非都係想在道路上留下走過的痕跡。有些地方未必會察覺位置的改變,書架上多了幾本書,CD早已封了塵,雖然仍有幾盒放在茶水間,可是連聽卡式錄音帶的閒情都沒有了,改為直接上網收聽。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些輕微的改變不知不覺伴著時光流走,但牆上留下來的斑駁,也許仍能找到付出的痕跡。

星期六, 8月 06, 2016

足夠

  有時事情以為很容易,做起來才知困難。困難並不單指艱難,而是每次都要花點功夫,還有更大的耐心——這是自己最缺乏。
  併了多次都對不上圖案,總想逃避唔去碰,但係最終都係硬著頭皮頂硬上。說過躲在一旁玩泥沙,既然已經決定了,好玩與否都係要併下去。
  好像自言自語,間中見黃色藍色綠色粉紅色,過了不久又要找找沒有了哪一種顏色。新的時候總嫌多,忙的時候問點解乜都無,有些好似阻頭阻勢,放埋一邊又像缺少了甚麼,當中的變化其實是感情變厚。
  講多無謂,明知數目不會變多,不過很多事情仍然感到欣慰,這已經足夠。

星期四, 8月 06, 2015

十二年

  記得幾年前高安兄弟憑電影《二百萬奪命奇案》奪得金像獎,上台領獎時發表講話,大意是多謝各人容忍他們躲在一旁玩自己的遊戲,砌著屬於自己的沙堆。
  當然沒有可能和高安兄弟相比,但是同樣躲在一旁,亦有自己所追求的堆砌模型。
  十二年不長也不短,好像沒有落足心機,但見努力的成果,多了兩部曲的新機,不會少聽了三部曲的妙韻,電腦開始老化,鬥志仍然高昂,膠條由長改短,只為減省地方,好像十年如一日,當中已經幾許變化。
  追求未必一定有成果,只為過程的精彩,有壞機時的失落,渴望訂單時的焦急,夾手夾腳時的快捷與分工,堆積如山時唔知點算好,運轉暢順時疊疊層層,陪伴多年寶刀未老,近年還多了名畫明信片,為枯燥乏味的生活添上了顏色。
  看似不變的慵懶,內裏已經變化萬千,至於明天係點,有時會說點點點,有時的確唔知會係點,或許如積木模型一樣,一塊一塊砌下去。

星期三, 8月 06, 2014

一塊一塊





三號機退役

  有時覺得幾辛苦,又要搬貨又要入箱,又要計數開單,又要處理傳真又要聽電話,多嘢做時都幾忙。
  有時又覺得幾得閒,打兩鋪啤牌聽著電台主持論盡時局,看著頭頂一個個空箱,由無幾多個到現在十多廿個。
  有時會覺得走了很多冤枉路浪費很多紙張,有時覺得應該,有時又覺得不應該,因為會對信任很失望。
  那些都是很少的事情,損失一個會轉彎的釘書機,做得太快出了一百幾十張紙,做好唔見有人來取,當時的確有點失望,漸漸自然從解嘲中變成笑談。
  會覺得比別人走得多岔路,會覺得比別人走得遠,當看著一號二號三號都退役之時,亦知道付出過很多努力,也換來一絲絲安慰。
  好像躲在一旁砌拼圖般,一塊一塊,沒有捷徑,也不知結果,只想幫助別人完成每一件工作,正是依時的使命與夢想。

星期二, 8月 06, 2013

改變與改善

  歐洲電影中,街角經常會見數間小店,鄰里經過時,晨早大家會叫聲早晨,中午過後互相打個招呼。
  小店除了有賣雜貨的,提供各種副食品,也有水果店或蔬菜店,日常所需應有盡有,好似「天使愛美麗」樓下的咖啡鋪水果店。
  這種小國寡民的地方,街尾轉角也必然有一間唔知歸入邊類的小店,專門替附近街坊解決各樣能夠解決的難題,提供優質服務,服務好產品佳。
  看似可有可無,也不知開工休息時間,因為營業時間明明寫著十時開始,但某幾日可以十一二點都未見人,只開下午三個幾鐘。又或者星期六話明下午開工,誰料到來時烏燈黑火,唔知係未執咗笠。
  以為星期日假期,又會見幾個工人埋頭埋腦各有崗位,機器隆隆聲,包裝紙一疊疊,出貨入貨一箱箱,忙碌過後跟著又會唔見人。
  今年好像又有新安排,唔同時段唔同人,搞到客人頭暈暈,但最重要係仍然保持準時與容易。
  這類小店應該只限於優質優閒地區,亞洲特區質素低本來唔應有,不過為了改變與改善,難免要付出多少汗水。
  就這樣,轉眼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