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04, 2023

包雲吞

  買了豬肉一次食唔晒,第二日買了韭菜,以最簡單的方法包雲吞。

  順便亦買了本來是香港特產的鶴藪,即學斗,又或叫小白菜

  說起學斗,現時的小白菜,根本和以前兩個樣,而學斗也不再屬於特區香港的特產,基本上全部都係大陸種。

  小白菜較長身,學斗較肥矮,雞毛菜最佳用來包雲吞,可惜現時種出來的菜,大部分已變了質,沒有了爽甜。

  買好菜,入去街市買雲吞皮,全街市只有一間,雲吞皮只剩下十蚊約半斤多點,於是和事頭婆講下午再來買。

  約四點鐘,再去街市買雲吞皮,誰料依然不夠,事頭婆根本唔多似做生意,或許她不是事頭婆,只係打工,還推說剛才有個菲傭買了四十蚊,所以才剩下半斤。

  四十蚊可買多少?約兩斤半,難道剛才入貨就只有三斤?不可能吧。

  唔緊要,立刻搭車過海買,回家約五時,把韭菜切好拌勻豬肉,由母親出手包雲吞。

  有菜有肉亦有麵粉,當然亦有調味料,簡單而美味。

星期二, 10月 03, 2023

十號風球後的早午餐

  一覺醒來,天文台已由十號風球改掛八號風球,並預測下午四時許改掛更低風球。

  在市區正常的八號風球下,唔使返工返學,一係在家一係學人追風,但係大澳居民則完全唔同,一早八點幾已見甚多人開始清理被風吹至四散的樹葉枯枝及雜物,迅速把環境整理,回復原有的模樣。

  至於被風吹至四散的燈籠,幾位村民找來存貨,重新掛起新的,待雨勢稍細便可再次點綴,照耀夜晚。

  走到大街,原來已非常熱鬧,連一間中式食肆早已開門,製作了多款點心及蒸飯供應,讓忙了一個上午的村民有餐飽飯。

  看來這裏的人喜歡自救多於靠別人,我們也來幫襯,買了一盒鳳爪排骨飯,兩款點心山竹牛肉和燒賣,拿回住宿地方,當作早餐及午餐。

  如果真係要等到宣佈三號風球之後才開工,即係唔使食唔使做,這些想法,相信只有城市人才會這樣做。

星期一, 10月 02, 2023

大澳一景

  當天文台從十號風球改掛八號之後,大澳的村民開始出動,唔係去玩,而係個個靠自己一雙手,準備回復正常生活。

  我們清理好天台的落葉與枯枝,也把去水口疏通防止積水,之後也外出,打探巴士通車時間。

  經過大澳普通科門診診所,再過有一座已荒廢的建築物,其中一座的屋頂長出了一棵樹,極像吳哥窟的塔普倫寺。

  這就是大自然的威力。

  是否同一種樹木,沒有認識不太清楚,不過肯定有相同的求生能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無論是石材或是今天的鋼筋水泥,只要一經荒廢,大自然自會發揮無窮威力,把一切重回大自然懷抱。

  咁人呢?人更加塵歸塵土歸土,根本就係破壞大自然,唔應該存在。

星期日, 10月 01, 2023

周作人《永日集》

  九月尾終於有機會短途旅行,說得正確一點應是回鄉探親,四年來再次搭車搭船,又要填表申請上網等,有點不太習慣。

  終於選擇了坐船,來回約三個多小時,於是從書堆中找到這本只有一百六十頁周作人的《永日集》。

  有些文章在購買之初已看過,後來也忘記了,直至近年開始收拾舊書舊物,才再找出這本書,想不到自己也擁有周作人兩本書。

  周作人的書唔係咁易睇,因為在書中周作人引用或翻譯其他書,幾乎一本也未睇過,至於雜文或雜感,肯定比他的哥哥魯迅寫得好。

  這本書內有一篇〈國慶日頌〉,所談的當然不是今天十月一日的國慶,而是中華民國十月十日的國慶。

  只看了開首一段,唔敢繼續,待在船上再仔細閱讀,增加對中文的認識。

星期六, 9月 30, 2023

鴨脷洲街渡











  剛搬來鴨脷洲,經常坐街渡過香港仔返工,好過搭巴士,因為要上條斜路或樓梯才到馬路,而且無咁頻密的班次。

  鴨脷洲只有一條橋連接黃竹坑,交通唔算太方便,初時甚多乘客搭街渡到香港仔轉車,直至後來地鐵通車,搭街渡的次數也少了。

  唔係轉咗搭地鐵,而係改為步行,兩地相隔約二十至二十五分鐘的路程,一來一回約有五千幾步。

  本來因為地鐵通車街渡的乘客會減少,但係卻多了本地遊客,每個星期五六日,偶然還有從新界來的市民,好像我們去新界一樣,參觀了解這裏的生活,尋找彼此相同的模樣與不同的習慣。

  《南圖》雜誌這本已是第十一期,算是第一次閱讀,其中介紹街渡,也有野豬的圖片,於是一併記錄在此。

星期四, 9月 28, 2023

有話兒?

  街坊送了一本「漁樂指南」vol.01,印刷精美,全彩色,似乎又有新活動,更有新撥款,大家開心。

  內頁全中英對照,全書二十頁,其中內容共十六頁,即八頁中文八頁英文,非常充實,大概南區外國人較多,所以中英並重。

  對於內文本來沒有多大興趣,但翻至第六頁,見題目立刻精神一振,「漁家成員有話兒」係咩意思呢?

  二零一一年英國電影「The King's Speech」,臺灣譯作「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大陸則是「國王的演講」,最佳或最差落在特區香港,名為「皇上無話兒」。最佳可能係語帶雙關,最差則無謂講。

  「話兒」應從「那話兒」而來,根據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那話兒釋義:

1. 用以指稱不便直接說出的言語或事物。

2. 指男性的外生殖器。

  「那話兒」南方人少用,廣東話相對文雅更不會如此說,「無話兒」已經唔知想講乜,咁「有話兒」呢?

  因為有中英對照,於是翻至英文一頁,題目寫上「Introducing The Members of The Fisherfolk Community」。因為唔識英文,據Google翻譯為「介紹漁民社區的成員」。而中文的「漁家成員有話兒」也經Google翻譯英文成「The fishermen members have something to say」。

  Google厚道,或說不懂中文才如此翻譯。

  本來還有話說,不過都係唔好講咁多,有錢的時候要盡情去揈,唔係對唔住自己。

星期二, 9月 26, 2023

八號風球下晚餐



  颱風蘇拉雖不算最強,但在八號風球下也無謂外出,於是從冰箱拿出昨晚打包回來的食物,一於以最簡單的方法弄一頓豐富晚餐。

  鄉下婆喜歡蒸飯,亦可開另一個爐蒸餸,不用三十分鐘,繼續昨天的美食。

  苦瓜炒蛋採用粒狀,成了學習的方法,生炒排骨並不像市區般的一係全塊雪藏肉或是全部都係骨,給我們的感覺是很久沒有食過如此的生炒骨,想不到可以在大澳能夠再次嘗試。

  至於豆腐蒸肉餅,因為怕變壞豆腐昨天已食光,只餘肉餅,今天翻熱,味道還不錯。

  飯可以少食,只有一人一碗。

  看着窗外橫風橫雨,屋內有熱騰騰的飯餸,遠在大嶼山邊陲,難得遇上由八號風球至十號風球,總算有緣。

星期日, 9月 24, 2023

基岩水準點



  大澳公眾碼頭地上有個圓形的裝置,未知有何用,旁邊的告示寫着「基岩水準點」,內容如下:

基岩水準點

香港高程控制網為香港各項建築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共同參考框架,例如屋宇建築、道路設計、斜坡監測、排水系統實施和基礎設施項目等。香港高程控制網由一系列高程控制點構成,為確保高程控制點的穩定性,地政總署測繪處已在全港建立六十多個基岩水準點。基岩水準點是一支直徑110毫米、設置在基岩水的混凝土柱。由於它們相對非常穩定,因此被探用作香港高程控制網的基本高程參考點。大澳文物酒店對出的基岩水準點編號200024(照片所示位置),於2013年1月設置,其高程值為香港主水平基準以上3.9560米。

  睇完都唔係好明,相信與建築與測量有關。這些都是以前留下來的規定,今天依循,至於會否繼續,真係一個謎。

星期五, 9月 22, 2023

八號風球下的日落

  睇日落較日出容易,話雖如此,一切都要講緣份。

  八號風球下的日落又如何?

  大澳公眾碼頭為欣賞日落的最佳地點,八號風球下當然唔會見日落,但是在雲層之間仍可見太陽的光線,看着浪濤拍岸,另一個情景。

星期三, 9月 20, 2023

潮漲潮落




  做好預防,幸好住在洋樓,不用太擔心水浸,只怕窗邊滲水。

  大澳棚屋本來就是較低窪,遇上大潮多數水浸,只能在門外加上擋水板,把物件搬高,以減少損失。

  住在較高處好一點,只求風向不要正面吹來,而打斷的樹枝雜物不要橫掃而來打破窗戶,不然也極為麻煩。

  坐在屋裏只覺陣風強勁,十號風球感受八號的風力,夜深傳來強烈的燈光,近橋處的入口應是嚴陣以待。

  下午潮漲時曾出外觀察,部分橋面已被淹浸,勉強還可通過,較底窪的道路亦有水浸,或許這裏的村民只當作「積水」,沒有太大反應,除了近橋及下路的店鋪之外,其餘繼續各有各忙。

  我們只在這裏住上兩天,也因沒有了交通,亦相信星期日下午能夠通車才決定留下,一切如常,只好坐在窗邊看着潮漲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