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31, 2006

Mary Cassatt(卡莎特,1843-1926)

要 數女性畫家,已經少之又少,何況是印象派的,可謂鳳毛麟角,卡莎特(Mary Cassatt)絕對是繪畫史上的一朵奇葩。雖然她是美國人,但大半生都居於巴黎,跟印象派畫家德加(Edgar Degas)亦師亦友。她的美學觀、表達手法與一眾印象派畫家相若;內容方面,她愛從女性的角度出發,絕大部分作品以婦女為題材,有圍繞一般家居生活: Woman Reading in a Garden,Lady at the Tea table及婦女的天職:划船(The Boating Party),Two Children at the Seashore,畫面靜態祥和,母愛洋溢。卡莎特一生未有兒女,1914年失明之後,就再沒畫下去。


瑪莉卡莎特是二十世紀男人 當道的繪畫史上,名聲卓越的少數女畫家之一,她是美國人,但住在法國六十年,幫助發展現代繪畫的第一場大運動--印象主義。她的 背景得天獨厚,不迥她對繪畫現代生活極感興趣,極為包容激進畫家的技術和思想。瑪莉卡莎特在1843年5月出生於工勒格尼城,就在匹茨堡的河對面,她父親 是富有銀行家,瑪莉出生不久他當上市長。卡莎特家族有兩種社會身份,古老殖民地時代的美國貴族和隨國家工業化而生的新企業資本主義者,所以瑪莉自小擁有社 會地位,經濟富裕,對文化感興趣。1849年,卡莎特一家搬到費城,這美國城市與瑪莉卡莎特的關係最密切,接著幾年一個模式形成,決定她餘生的方向,因為 兩年內這家人去了歐洲,主要因為瑪莉的兄長羅拔得了重病,他們先到巴黎,然後到海得堡,再到達姆施塔特,這十三歲的男孩在這裏逝世,不過其後這家人回到費 城。這有修養的城市,當時是美國第二大城市,瑪莉開始知道自己的志向。卡莎特似乎十五歲時決心做畫家,一年後的1860年她就讀著名的賓州美術學院,美國 第一間藝術學校和博物館,歐洲只是上一世紀才允許女人做藝術學院會員,當然不是全部藝術學院。在某些方面賓州美術學院頗開明,女學生所受的教育和男學生相 同,畫石膏像和臨摹古典畫家畫作,還有畫模特兒,不過卡莎特抱怨花了太多時間畫動物,她說整天在畫牛。此外,儘管她得到充足的基本訓練,女學生仍要面對當 地藝術界、博物館和收藏家,認為女人充其量只能畫肖像畫。

1865年美國內戰正酣,卡莎特別無他法,來歐洲學習做畫家,所以儘管其父親強 烈反對,她和母親坐船展開追求藝術的歐陸旅行,第一站就是巴黎。她後來說巴 黎是女人可以認真做事的地方,而且會受到肯定,不過我們也記著,像雷諾亞這麼激進的畫家,很快就說女律師和女教授,就像五條腿的小牛,女畫家則簡直荒謬。 她理應入讀美術學院,巴黎最著名的繪畫學校,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繪畫學校,不過只收男生,所以她決定拜訪新委任的教授,一個叫莊里昂傑羅的人,做了他的學 生,在他的畫室單對單授課,不過她真正的學習之地在河幾百米外,在全球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裏,卡莎特和一群拿著素描簿或架起畫架的積極年輕畫家,研究那裡 的非凡藏畫,不過羅浮宮只是巴黎畫界一個著名部分,成名與否還要看一年一度政府資助的沙龍,這裡展示的是當代畫,漸漸形成畫家、商人和收藏家的國際中心。 卡莎特1868年在沙龍展出《曼陀木演奏者》這幅畫,畫的是農家女孩彈奏感人,有點感傷但直接,評審員認為這幅畫是水準之上,因此掛在牆上眼睛水平線相同 的位置,不然的話由地面到天花板都掛滿畫。卡莎特大受鼓舞,一年後再次呈上畫作,可惜被拒,她跟朋友說覺得受到侮辱,她和母親去了一趟羅馬,1870年普 法戰爭爆發,卡莎特不得不回到家鄉。回到美國幾個月後,卡莎特當然想再去干戈止息的歐洲,不過她父母不願讓她走,甚至不給她旅費,不過,她決定自己賺錢去 歐洲,她去了匹茨堡,和天主教主教見面,他委託她為匹茨堡大教堂臨摹,風格矯揉的意大利畫家哥利治奧一些畫,這些畫在意大利城市帕爾馬,她接受委託,因此 去了帕爾馬,另一次歐洲深度之旅,她留在該城八個月,臨摹了這些畫,賺到錢後,開始探索意大利十七和十八世紀繪畫,然後發展她自己的畫風,這也許是最好的 例子,說來有趣,因為有矛盾之處,即使是她的家人對其畫作也有意見,他們想她做肖像畫畫家,這樣體面一些。

《酒神女信徒》

她 想畫較寬較大的畫,在這幅畫裡她用是肖像畫版式,畫了一幅叫做《酒神女信徒》的畫,隱含古典主義,畫中是酒神、狂怒和慶祝之神巴克斯其中一個女信徒,這 些女人交頭接耳,屠宰動物,她們狂飲耍樂,她彷彿要步入歐洲繪畫史,得到卡拉瓦齊的贊同,他畫巴克斯主題,開始歐洲繪畫顯著光暗對比的畫法。早期卡莎特作 品也有實驗性質,因為她裁短了手臂,如果你細看的話,你就知道是故意的,你知道畫在哪裡結束,主畫布哪裡開始。不過你看這幅畫感受最強烈的,不止是摸索自 己風格的畫家,而是靜悄悄展示自己的實力。

卡莎特回到巴黎,在拉華街十九號租了一間畫室,開始摒棄歐洲古典畫作,轉而注意當時的激進年輕 畫家,傳聞卡莎特在奧斯曼大街蹓躂,看著畫廊櫥窗裡的畫,她 給幾幅生動流暢的粉蠟筆畫吸引,她後來寫道,「它改奱了我的人生」,「我看到藝術,我想看它」,因為這是德加的作品,他是現代繪畫第一場激進運動印象主義 的先鋒。印象主義在1874年受到眾人矚目,源於法國畫評家揶揄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他們的主題是現代生活,火車站、街道、嬉戲的人,他們的技巧 是實驗性質的,試圖捕捉光線稍縱即逝的感覺。對卡莎特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畫經常被沙龍拒絕,因此他們要自己舉辦展覽。

《藍扶手椅上的女孩》

卡 莎特希望加入印象主義運動,在這幅畫裡可以看得出來,畫名平平無奇,不過切合內容,《藍扶手椅上的女孩》。你第一次看畫時,看到增加的大膽嘗試 和鬆散筆觸,尤其是畫扶手椅的筆觸,卡莎特決定畫背景頗亂的畫,女孩背後有格子呢地氈和靠墊,實在勇氣可加,不過這讓表面有一種真實的生氣,不過卡莎特沒 有用這時期喜歡的壓縮和有點侷促的版式,她擴大空間,因此我們覺得椅子在畫布表面和背景像是打圈子,德加幫她畫上幾筆,不僅這裡的灰色部分,還有畫裡背後 穿透窗戶的光,卡莎特讓他這樣做,也許因為她想成為印象主義的一分子,不過這也顯示山自尊心重的男畫家一般欠缺的豁達,不過活力和老練全都來自卡莎特。這 幅畫的重點是情緒和主體,這幅畫有一個幽默之處,例如這隻心利時小狗。卡莎特自1873年在布魯塞爾發現這些狗後就養了幾隻,牠們終生陪著她,不過這隻狗 有一個可笑的地方,牠坐在女孩旁的扶手椅,似乎要張開眼睛,這可說是圖畫節奏,是畫裡的平衡,此外都是不對稱的,她不在中心位置,不過當然主人物是女孩, 畫裡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關鍵是我們「為甚麼」這樣詮釋,或「怎樣」選擇詮釋畫家想向我們表達的事,如果畫這畫的是男畫家,女孩雙腳張開,就會惹人遐想, 不過卡莎特我就不肯定,我想她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看小孩的姿勢,攤坐在扶手椅裡,她很舒服,你從背景看得出來,她怎樣看都很舒服,她是中產階級的孩 子,不過我想這就是重點,跟很多小孩有點傷感或造作或小女孩快將成年的畫不同,卡莎特完全專注在自然上,這有點慵懶而沉悶的小孩,某程度來說讓這幅畫更真 確。

《看費加羅報》

卡 莎特現在三十多歲,無兒無女,她父母和妹妹來了巴黎,不得不做回「孩子」,他們逼她離開畫室,和他們同住,不過家人也啟發了她的畫,這時期的日常生活景 象,例如這幅畫《看費加羅報》,是其母親嘉芙蓮的肖像畫,這是機敏而見識廣博的女人的當代畫像,而不是傳統的母親形象。風格上而言這作品在潤色上較鬆散和 較淺,畫的是不同色調的白色,清楚表示卡莎特正逐漸運用印象主義畫法。一年後的1879年,卡莎特應印象主義畫家邀請,在第四屆年度印象主義畫展參展,從 而鞏固他們的創作關係,畫展在歌劇道二十八號一樓舉行。

待續……
從 菲斯往伊芙鎮,途經多變的地貌,中途停車小休,順道拍下這張照片。一望無際的公路,偶爾有汽車經過,沒有見到長途巴士,只見一架電單車從遠方而來。藍天白 雲,風景如畫,千里而來,渴望的就是見到這樣的景象。可惜的是如過眼雲煙,不消十五分鐘便要走了,永遠不知道這裏是甚麼地方。

星期二, 5月 30, 2006

圖瓦峽谷

聽著羅大佑的《戀曲90》,想起一些事情。剛巧有人經過,問會否去卡拉OK?怎知回答道,我是不會去這些地方的。嚇了一跳,以為自己才會如此回答,怎知別人來得更有性格。沉默了一會,以為嚇怕了我,連忙解釋,不是不去,而是很少機會去。

我不是給嚇怕,而是喜歡這個答案。
圖 瓦峽谷,兩旁高高的峭壁,很有氣勢,中間一條水道,當地人喜歡在水道旁野餐,大家一同分享食物與近況。我覺得這是遊牧民族慣常聯絡感情的方法,陽光熾熱, 躲在陰涼處,流水淙淙,滲出陣陣清涼。學人涉水而過,行至深水處,竟然沒有了石頭築成的暗道,不想走回頭路,沒有辦法之餘,只得脫掉鞋子,徒步走在水上, 幸好只是幾吋的水深。

眾人不知去向,走到一石頭處,上岸穿回波鞋。為尋找另一優美處,我們決定再向前進發。

星期日, 5月 28, 2006

攝於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看不到完整的日出,不過沒所謂,反正這些事情得看緣份。是日職責:看管拖鞋,那兩老不知跑了去哪裏,剩下我一個人。

聯合國秘書 提到……

那你有無坐言起行,寫信給我們呢?

聯合國秘書,雖不知你是秘書長,還是秘書,不過無論如何,你是看到我所寫「反對聯合國於2008年將簡體字列為官方中文」才如此說。既然你已經知道了,還要我再寫信給你?這是甚麼邏輯?這個說法有如任志剛。

這裏涉及一個偷換概念問題。我只是提出反對及作出呼籲,我可沒有答案;另外就是呼籲別人寫信,自己並不一定要寫。簡單說明之,如去看一場足球比賽,碧咸的 所謂黃金右腳,是在沒有壓力下才能傳送一個好球。你這時會說,你說得這麼輕易,不如你自己落場去踢,莫非你以為你好得過碧咸?問題來了,我不是一個職業足 球員,我批評碧咸,並不是說明我踢球會好過碧咸,而是以他的球技,說他的黃金右腳致命傳送是過譽而已。

又如任志剛。眾人批評任志剛管理外匯基金,除了賺錢能力低之外,還說了香港根本不需要如此寵大的外匯儲備。但任志剛如何回答呢?他說,如果你們有更好的方法,例如有更佳的賺錢能力,請提出來,看誰有比我的方法更好?

做人厚顏無恥莫過於此。所有資源都在你掌握,金融管理局全在你隻手遮天之下,但任志剛竟然好意思還叫我們提出「更好的方法」。

愈說愈遠,說回正題。既然聯合國秘書你老人家知道我所反對的,為何又再叫我寫信給你們?

跳跳虎 提到……

可不可以帶埋winnie the pooh去行山

這位小小旅行家很害羞,不容易見陌生人。以前是沒有機會去旅行的,後來有了數碼相機,情況才有了改變。自己喜歡拍照,可不喜歡被拍,於是每到一處,不想了 無生氣,只得景物,多空閑時間的話,會帶同小小旅行家出動,為相片添少許活潑。至於小小旅行家還有另外的故事,不過要遲點才寫出來。

星期四, 5月 25, 2006

坎兒井

四月二十九日,早上在沙漠看罷日出,回到酒店吃過早餐,收集行裝,隨即離開伊芙鎮,出發往圖瓦峽谷。途經一處沙漠邊緣,看到人類跟大自然和洽共處的奇蹟。在這裏旅遊,很有新疆的風味,例如沙漠,例如串燒,又例如坎兒井。

據介紹,全世界只有三處地方有坎兒井,一是中國的新疆,二是在伊朗,第三處地點就是在摩洛哥接近撒哈拉沙漠的邊緣。曾經去過新疆參觀過坎兒井,除主要灌溉農田外,其次就是供應人民日常所需,每家每戶都有井水流經,如果沿著水道走,可以經過每一戶人家。

可 能在新疆參觀要收入場費,所以可在特定的範圍內參觀,即是在一個小鄉鎮內,順道亦可了解住在這裏的人的生活狀態。摩洛哥的不同,因為現今已建成比較完善 的水利灌溉系統,坎兒井已不能發揮原有的功能,造成荒廢。現在所見,是途經一處沙漠地,只見坎兒井的豎井部分,井下或仍有流水,但大部分已乾涸,失去了原 先的輸水與儲水的功能。參觀時一位老伯在示範打水情況,我覺得這位老伯甚有意思,有著風霜的面龐,仍有那一份和大自然搏鬥的堅毅神情。雖則他可能見遊客多 過見其他村裏的人,我還是尊重他的精神,示範完畢仍坐在烈日下,因為我們看後,大部分都已躲進帳篷中看那些旅遊紀念品。沒有拍大特寫,只是遠遠的躲在一 角。用菲林拍攝的幾張,比數碼相機拍得要好。

下面是有關新疆坎兒井的介紹,來自網上,這裏沒有註明出處。

新疆的坎兒井被視為沙漠中的奇蹟,也被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那時稱為「井渠」。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中,分佈一個個土包,綿延幾千公里。這些土包,就是坎兒井的井口。單是在吐魯番盆地,已有一千多條井,總長度超過三千公里。

坎兒井是一種地下渠道,地面上每隔幾十米挖一眼豎井,打通地下的含水層,井下有相連的水渠,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明渠,以灌溉農作物。

新疆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稀少,而沙土質的土地又難以儲水,水份易蒸發又易滲漏,坎兒井的好處是把地下水保留在地下流動,避過了乾燥氣候的蒸發,而且把雪山溶化而成的地下水引用作灌溉,解決了雨量不足的問題,使沙漠中出現綠洲,長出綠油油的瓜果蔬菜。

坎兒井是人類為了適應極端乾旱的環境而設計的偉大發明。

          (1) 地下渠道的進水部分
          (2) 地下渠道的輸水部分
          (3) 明渠
          (4) 直井
          (5) 澇壩/小貯水池
          (6) 坎兒井灌區
          (7) 砂礫石
          (8) 土層
          (9) 潛水面

從空中看坎兒井

坎兒井主要分布於新疆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地下引水渠道,供村鎮用水和農田灌溉。

在新疆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融化後,大部分滲入地下,由於地下水位較深,為了將滲入地下的水引出,開挖坎兒井是比較方便的。

其 方法是:先鑿豎井探明水脈(含水層),然後沿水脈分別向上游和下游,由地表向下挖掘一長排豎井。豎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漸減小。各個豎井之間的地層挖通成 為高約二米、寬約一米的卵形暗渠。坎兒井暗渠長度不一,最長可達三十公里由於水在地下暗渠中流動,避免了當地強烈的蒸發損失。暗渠水流至村落附近始流出地 面,流入澇壩(小蓄水池),蓄水供日用和灌溉。

據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王國維研究,坎兒井起源於西漢,是龍首渠豎井隧道施工技術的西傳。此外,也有來自伊朗和西域本地發明等說法。

星期三, 5月 24, 2006


從 歐薩薩開車不到一小時,便到達古城埃本哈杜。古城是由紅色的泥土依小山而建成,是原住居民柏柏爾人的村落。因這裏景色特別,經荷李活電影《盜墓迷城》和 《星戰前傳》都在這裏拍攝,將這片小村落讓世界認識。可惜這兩部電影都沒有看過,幸好沒有了先入為主的觀感,這古城在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 產」。從這個次序看,應該是先入「文化遺產」,再被荷李活看中作電影背景。

古城雖列為「文化遺產」,但沒有收入場費,只是一些居住在附近 或是一些原居民站在通道,向遊客收取「過路費」,費用5dh至10dh不等,主要看你渴不渴 望進入古城參觀。此城現時仍約有五十人在內居住,城內有數間賣旅遊記念品,也有賣油畫的小店舖,仍有部分民居,不過入內得要付參觀費。

團友們比較介意付入場費,我倒沒有爭論甚麼,10dh就10dh一個人,不是「寵壞」當地的小路霸,而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古城,政府(或是當地官員)竟然不收入場費,我想在中國是不會發生這樣的怪事。

星期二, 5月 23, 2006



上班時回了一封信,剛才重看了一次。簡約生活,不 是等如簡化生活。無聊時看了一會兒報章,其中一版標題是「中行:加強存款金率調控」。甚麼是「存款金 率」?曾問過了解經濟新聞的同事,他回答說:「要明的,自然會明白。」這真是好答案。另一個又好像在安慰說:「做了這麼多年人,難得糊塗啊。」這只是你的 做人態度,可不是我。

以下是信的內容其中兩段:

自你去後,我是指自你去做了另外的工作之後。近來頗覺得麻煩,甚麼都要簡 化,例如漢字要簡化,標題要簡化,究竟會得出甚麼模樣?舉幾個例子,「企跳」究竟 是甚麼意思?以一個出生在香港,住了二三十年的人,偶然去了英國三個星期,回港後一看,竟然完全看不明白香港的中文報章在寫甚麼?如果「企跳」是企圖跳樓 的意思,那麼「企打」必然是「企圖打劫」、「企位」是「企圖上位」、「企業」是「企圖就業」或是「企圖失業」,也可以是「企圖創業」。

這是題要簡化後的結果。

再 說漢字簡化。原先提出漢字簡化,本是想解決中國文盲問題,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基本上已解決了中文輸入法,其次是電腦已可以中文化,加上教育得法,文 盲得以逐年減少。既然學習沒有了以前的艱難,漢字又何須再簡化?據聞聯合國將在零八年將簡化字列為標準中文字,我想你應該寫封信聯合國,反對此事,因為人 生至此,也應該做點對得住國家和自己的事。你不要說我沒有做,我已經作出了呼籲,叫每一個寫信給聯合國,我算是盡了自己的責任。

好啦,應該重頭開始寫過。……

星期一, 5月 22, 2006

電影《迷失決勝分》

很久沒有看活地阿倫的電影,怕的是他長篇大論的說故事方式,直至近期看到他的近作《迷失決勝分》,內容是說到運氣這回氣,稍感到興趣,於是跑去一看。

運氣與選擇,好像是分不開的東西,選擇走東或走西,遭遇可能完全不同,當決定走東時,究竟要不要想想或是羨慕走西時會怎樣?

如果決定了選擇平淡,例如住在鄉郊,租幾畝田地,或是打一份優閑的工作,住在屬於自己天地的小房子裏,假期坐坐海邊看日出日落、潮退潮漲,理應就不要看見人家炒股、炒樓發了達,家住三千呎,每天大魚大肉,出入名牌房車,而慨嘆自己為甚麼不早早選擇走另一條路。

翻看網上資料,活地阿倫的電影很多,他多是喜歡自編自導自演,名作有《荷里活大結局》、《安妮荷爾》(戴安姬頓主演)、《曼哈頓》(同是戴安姬頓主演)、 《姐妹情深》等。荷里活和BBC肯花錢投資這部《迷失決勝心》,沒有理由還看中活地阿倫垂垂老去的抵死橋段,今次阿倫應該和觀眾玩一次心理遊戲。

電影看似說運氣,但好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過網不過網可以有不同的結局,就算是不過網,同樣也可以有好的結局。莫非電影就是告訴我們好運的重要?全片 在英國拍攝,大部分是英國演員,除了女主角。以英國人的深邃莫測,好不好運又怎會是重點。電影開始至個多小時,緩慢得有點沉悶,情節慢慢鋪排,說的像是老 生常談的故事,兩者不得兼得時必然要「犧牲」一個。直至槍殺包租婆開始,節奏才開始緊湊加快,一氣呵成,觀眾的思想去向完全被導演掌握。

我們常說人性有陰暗的一面,說出來好像完全和自己無關,但究竟我們又是否存在著陰暗的一面呢。說出來很偽善,在一個法治的社會,一切講求公平、公開、平等,一個殺人兇手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但是看電影的同時,躲在黑暗裏,我們又是否這樣奉公守法?

由戒指拋出的一剎那開始,導演就和我們玩一個心理遊戲(之前是鋪排)。戒指過不了欄河反彈回來,觀眾覺得詫異,發出了可惜之嘆聲,莫非球真是過不了網?好 運氣完結?此時角度一轉,我們立刻全為男主角的處境而擔心。警察在案發現場的無能表現,觀眾會覺得可笑,似乎替男主角的好運喝采;及至警局,日記像是透露 了甚麼,我們屏息靜待其變,解釋「合理」,分數已是四十比零,我們期待的就是男主角最後的決勝分。

我們會笑看警官的破案推理(真相確是如此)是夢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早已存在我們的心間;夜闌人靜、午夜夢迴的自我解釋與合理化,觀眾會覺得甚是婆媽;當裁判(觀眾)全都覺得你應該贏時,球過不了網又怎樣?

電影絕對無意跟隨《罪與罰》的路去走,頂多只是一個幌子。究竟我們相信運氣,還是我們內心深處,深藏的僥倖、陰暗依然隱隱在作祟?

阿倫仍是絮絮不休說他的故事,但倫敦取景,帶點灰調的深沉,吸引點反而落在何時有機會去倫敦走一趟?

星期三, 5月 17, 2006

攝於馬拉喀什Saadian Tombs外。建立於十五世紀的沙典墓園共有近二百位的歷代國王及其家人安葬於此。

一向都怕「唧」,朋友或同事會問是不是怕老婆?咦,他們怎麼知道,我真是怕得要死。他們就會說老婆有甚麼好怕呀?我就是怕她日子過得不快樂!

星期二, 5月 16, 2006

沙田方向

終於爬上獅子山

九龍東方向

5月6日去了行獅子山,數碼相機壞了,只得朋友寄來的幾張照片。

香港仔、鴨洲

同 事寄來一張難得的照片,前面是田灣和香港仔及華人永遠墳場(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蔡元培也是葬於此),中間是香港仔避風塘,對上便是鴨洲,上方是玉桂山, 後面是東博寮海峽,右上角應該是南丫島,左邊依稀見到海洋公園。據資料介紹,鴨洲還有炮台遺跡,待天氣轉涼時,要闖上玉桂山,走出鴨排,尋找炮台的舊 址。











從歐薩薩往馬拉喀什途中,經過阿特拉斯山脈,道路迂迴曲折,很有穿州過省的味道。沿途經過村莊小鎮,很多房屋都是用紅色泥土做牆身,和綠色的樹木相互襯托,而山勢高低起伏,遠遠看見雪山在前面,不消兩個小時,雪山已被我們甩在後面了。迷迷糊糊中,想起了柬埔寨的吳哥窟。

話 說去柬埔寨旅行時,我們的司機某天要趕回家,參加他們家族的一個廟會,好像是鄉間的一間寺廟開光儀式,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回他家鄉走一趟。我們見這是難得 的機會,便隨他駕車送我們到哪裏。開始時在一段新建成的高速公路行駛,行車時車輪駛過路面,感覺很寧靜,好奇之下問司機,這條公路的用料是怎樣?司機回答 說,這一段新公路,是由日本貸款及技術援助建成的,雖說是柏油路,但真正物料則不知是甚麼,路面鋪得非常之平滑,所以行車時特別舒適。

原 來是日本援助,怪不得整條 公路無論是路面,或是路肩,都有很好的接口,除了寧靜外,沒有凹凸不平的感覺;太陽曬在路面,也沒有反光,可以清晰看見路中的 分隔線和路面上的作何物件(如果有的話)。行了幾公里之後,車子開始有較大的跳動,而且車輪接觸路面所產生的聲音也變大,司機見我們面有不解的神情,連忙 解釋,由這段開始的公路,是由中國貸款及中國工人建造的。

啊,怪不得!我們中國人的工藝、物料或是方法,連一條公路都給日本人比下去,我 們真的無話可說。例如柏油會用得較少,石子用得較多,這樣路面就會容易凹 凸,路基已建設得不錯,用料方面就沒有日本人所用的那麼高品質。司機見我們沉默,似乎在安慰我們說,這條公路也是全柬埔寨最好的公路了,只有在這條公路 上,才可以開得這麼快。這段公路雖說也不錯,但是一和日本人的一比,還是差了一截。

同樣是對外援助,中國輸出仍是全中國最好的,就算是中國境內,很多公路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無論是日本援助的,或是中國援助的公路一走完,重回柬埔寨的道路(只是一條泥路),完全是判若雲泥之感。

星期一, 5月 15, 2006


遲了下班,工作上並不是困難,只有等待。有點無聊,多會是看報或是上網,今天終於聽首歌。家仔同樣喜歡這首歌,說是一首動聽的情歌,我也喜歡這首情歌,只是有點點感覺上的不同(其實可能是相同的)。

沒有承諾,只有擔當。變色的黑髮,是一個奇跡。誤解、顛覆、長夜、無奈,重要是有安慰。

羅大佑的歌詞及新聞,可在以下網址裏找:

http://www.luodayou.net/big5/index.htm

啊!停不住的愛人

詞曲:羅大佑

啊 停不住的愛人 即使我渾身都是傷痕與淚水
顛顛仆仆熬到這裏不易 轉頭仍看到你在默默的跟隨
年輕時的伴侶早已走失 時代在變得更加陌生虛擬難追

啊 停不住的愛人 不是沒經過紛飛崩亂的冰雪
青春年少承諾時的勇氣 比不上回心轉意擔當住的珍惜
勝利讓給英雄們去輪替 真情要靠我們凡人自己努力

讓這雙蒼涼的雙手 捧著你眼睛中散發出的餘溫
細細數數變色的黑髮 告訴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跡

啊 停不住的愛人 即使我餘生將會受難給誤解
顛覆在那無奈何的長夜 總有個無助後誰不具名的安慰

星期日, 5月 14, 2006

餐廳內

餐廳內的古傢俬

擺設

摩洛哥的麵包

摩洛哥的另一食物Couscous,主要是由粟米粉製成,有些則是由類似小米的農作米製成。先將粟米粉加入水煮成團狀或是搓成,然後在手中搓成一小粒一小粒,像米般大小,之後將已燉煮好的肉類和蔬菜,淋於Couscous上面,再淋上醬汁一同食用。

在此補充一點,Couscous的真正製法不太清楚,只知道製成後像米般大小,口感如麵粉般,略帶甜味。因為本身沒有甚麼味道,所以多拌以蔬菜、肉類和湯汁一起吃。

另一美食是烤肉串燒,大部分是羊肉和牛肉,可以是純羊肉或是純牛肉,也可以羊肉和牛肉混合製成香腸,甚至是雞,同是灑上香料(孜然粉之類)放在炭火上燒,吃的時候佐以醬汁和麵包,頭盤是蔬菜沙律。

感覺上比不上新疆所吃到的串燒,因為在新疆吃到的,肉汁較豐富,而摩洛哥的比較乾和硬。(這個只是個人喜好)

摩洛哥的飲品,多是咖啡和薄荷茶。

摩洛哥式咖啡與意大利式濃縮咖啡類似,香淳濃烈。我們去咖啡店買咖啡時,店員多會問要不要加奶,因為他們似乎知道我們喝不慣太濃烈的咖啡。加奶後的咖啡同 樣香濃,非常感謝卡薩布蘭卡海邊小咖啡店的老闆,為我們調校了兩杯美味的咖啡和法式芝士麵包,約10dh(當地貨幣)就享受了一頓簡單而帶法國式的午餐。

在摩洛哥,薄荷茶有摩洛哥whiskey的稱號,用乾燥的薄茶葉加糖煮出香味後,再放入新鮮薄荷葉以精緻的銀壺裝盛,雖然熱氣騰騰,卻能舒緩了體內的燥熱。摩洛哥人喜歡喝甜,一杯薄荷茶可以放下四至五片方糖;如果沒加糖,則有些苦澀味,似乎加入一至兩片方糖,味道較美味。

至於其他香味,因不太熟悉,也不知有甚麼用途,只知其中一種是「番紅花」,是聞名世界的西班牙海鮮飯中必備的香料。

曾在非斯市內的一個市集,被攤檔的老闆拉著,要我們嘗試聞聞各種香料的味道。因不懂得怎樣用,另外就是和我們的煮食方法有別,也沒有買回來嘗試。
Rodin(羅丹,1840-1917)

鼎鼎大名的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在雕刻藝術史上,擔起承先啟後的角色。他秉承古典主義的風格,亦顯現現實主義的特性,予人前衛的感覺。
雕塑除展現人體肌肉之美感,更表現內在的潛力,隱含一股強勁的生命力。沈思者(The Thinker)、吻(The Kiss)見其鬼斧神工,雕琢不留痕,幾可亂真。其中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為嘔心瀝血之作;花近四十年,臨終亦未能完成大業,但已被列入經典。1916年,羅丹把全部作品捐贈法國政府,為此政府在巴黎建成羅丹博物館 (Musee Rodin),每年人潮如鯽,是遊花都的觀光重點。

羅丹在1840年11月12日出生於巴黎莫法達區的阿巴力特街,就在達丁區邊緣。

羅丹的重大突破是1880年,他受託製造兩道巨型銅門,是一個計劃中的新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入口。博物館從來沒有建成,不過製成品是羅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最著名的複製品安放在此--羅丹博物館的公園裏,在熙來攘往的巴黎市中心。

《地獄之門》

羅 丹以偉大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作為靈感,那個始於地獄,穿過煉獄,到達天堂的救贖之旅。不過羅丹完全集中在《神曲》第一部,刻出了《地獄之門》。羅 丹為我們訴說了警世故事,他探索人類的脆弱,人類犯罪的結果,他徹底搜索人類身體和靈魂。羅丹《地獄之門》的結構來自一尊叫做《天堂之門》的雕塑,他去過 意大利,與很多人一樣,他喜歡吉伯特的作品,他的《天堂之門》銅製雕塑,放在佛羅倫斯的洗禮堂。與吉伯特一樣,羅丹先以八道獨立鑲板開始,不過很快就由八 道變成兩道。我們看到的是騷動的人群,一切看似融合為一。如果我們從頂部看,我想那是整座作品的核心,羅丹複製了一個人物三次,稱為三個陰影,這些是矗立 門上的鬼魂,他們的頭其實是看不清楚,只是拳頭往下擺著,然後是整道門最大代表性的雕塑《沉思者》,也就是但丁。這詩人沉思著,主宰自己的創作,下面這群 恐怖的人群,不過也是羅丹的知己,羅丹自己就是創作者,羅丹認為沉思者的形象很重要,他將之放大,做成不同姿態的獨立雕像,最重要的是一尊位於他的墓穴 上。然後由頂端的沉思者,人物就開成形,我們可以分辨出不同人物,例如烏哥林,十三世紀比薩暴君,他被關在塔上,要受餓死之刑,然後吃掉自己的兒女。你看 到羅丹展示烏哥林獸性一面,他匍匐在地,像動物一樣,蹲在他可憐的兒女上面,準備吃掉他們。《聖經》人物更多,還有身體扭曲的人物。你站在門前有一種奇妙 的接近之感,彷彿站在遠處看到小人,有些塑像好像是塞進門裏,有些像是從門裏拉出來,有一種自然發生的有趣感覺,一個人頭四、五年用泥和石膏專心致志工 作,還有拼貼各種人物的感覺。我們知道羅丹做了幾百尊獨立雕塑,他用了部分組裝和加進其他塑像,造成我們眼前之物。《地獄之門》是十九世紀最出色的公共雕 塑,其實可說是過去二百年來最出色的,不過這也是羂丹的私人實驗室,你看得到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雕刻變成了寶庫,從中他刻出一些雕塑生涯裏非凡、重要 和富有代表性的雕塑。


《吻》

《地 獄之門》對羅丹來說可說是創意實驗室,在《吻》這作品裏表露無遺,不過這塑像欣喜若狂,羅丹認為不應該放在恐怖的《地獄之門》上,所以它成了獨立雕 塑。它刻劃的據說是真有其事,但丁聽說和寫在《神曲》裏的事,法蘭西絲卡里明明和包羅馬拉達斯達是兄弟和情婦,不過兩人漸生情愫,他們看講求謙恭愛情的 書,他們愛得失去理性,將書推開,開始擁抱。據說羅丹選的就是這一刻,我說「據說」是因為你可以看到包羅手後面的面,不過顯然不切合自然而然的愛情這主 意,如果他們一起看講謙恭愛情的書,那為甚麼會光著身子,所以我們可以不理這點,這是浪漫的理想,不過羅丹的目的既是理想的美麗,也是感官色情的歡愉和美 麗,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十九世紀的色情作品,而且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這也是悲劇,因為這一刻過後,這兩個戀人擁抱過後,被法蘭西絲上的丈夫和包羅的兄 長識破,他的反應很極端,他殘殺兩人,在但丁的《神曲》裏,他們永遠身處地獄,因為他們大逆不道的愛。就因為這些世俗原因,這作品在多方面似乎引起大多數 人的共鳴,法國三年內託人刻了一座《吻》,其他歐洲城市也爭相依效,很多這作品成為了複製最多的作品之一。

除了用機器大量製作其作品,1880年代羅丹雕塑製作發展出來的另一激進形式,就是裝配藝術,他不是製造一個完整身體,而是做不同的手腳,然後用在不同的組合上,這個添加的過程,將不同元素組合,讓雕塑成為二十世紀的主要方式,羅丹則是沒有人察覺的創始人。


《加萊的義士》

1884 年羅丹收到公共委託工作,資助者是加萊人,紀念1347年發生的此舉,由一個叫做約翰博沙的人記下,事情的經過是英格蘭人包圍加萊城十一 個月,城市最終淪陷,不過,在烏斯塔治聖皮耶領導下,另有五個自治市居民犧牲在英格蘭人手下,他們不交出城市的鑰匙以拯救其餘居民,羅丹紀念的就是這件 事。十九世紀的加萊自治市居民想羅丹製造金字塔狀的雕塑,威風的烏斯塔治聖皮耶位處頂點,不過羅丹想紀念全部六個人,這些人的名字近十年來才發現,羅丹為 了盡量求真,在那地區找模特兒,並開始繪畫他們赤裸真人大小的試畫力求真確,他也造成像是鷹架一樣的,讓他可以為雕塑穿上衣服,雕塑也是真人大小,然後製 作出完成品。作品怎樣展示引起激辯,礙於資金用罄的經濟問題,所以他開始造像後兩、三年展出獨立雕塑,然後1889年在一個著名展覽會裏,馬尼也在場展出 印象主義畫作,羅丹在巴黎展出完成的石膏像,得到評家讚賞。不過加萊人仍有一場戰事,加萊人最終取得勝利,1895年這裝在巨型高基座的紀念雕塑揭幕,因 為他們認為這樣更顯英雄感,不過羅丹想在羅丹博物館的花園展示雕塑,放在平地上,為甚麼?他想這些塑像看來像是城市的一部分,他想觀看者,你總不能走進雕 塑,不過他想觀看者將自己投射在雕塑裏,正如羅丹所說,要盡量深入明白悲劇和犧牲和張力,正是這原因令這作品充滿表達力。這作品受到英倫海峽彼岸歡迎,英 國政府於1913年委託製造紀念雕塑的鑄鐵版本,羅丹去倫敦物色適當位置,這雕塑現在位於維多利亞塔公園,就在國會大廈的陰影下。

1908 年羅丹在巴黎比昂酒店租地方,這地方不久就要被拆卸,羅丹收到通知要離開卻堅決留下,他暗示死後會將所有藏品和收藏品贈予法國,條件是他獲准留在 那裏,死後將該處改為博物館。政府答允羅丹的要求,羅丹博物館現在仍是紀念羅丹一生及其作品的地方。1917年1月底,羅丹終於迎娶終生伴侶羅莎,不過諷 刺的是不到二十五天羅莎去世,羅丹幾個月後的11月17日也去世,一星期後羅丹和妻子合葬,在門敦祖家的地下,有一尊羅丹的《沉思者》青銅巨像立在墓穴上 面。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沒有舉行國葬,不過世界各地的政要權貴都來參加儀式,紀念這個熱情及周詳地將雕塑重歸西方藝術主流的人。

星期六, 5月 13, 2006

Tajine

今天吃魚

Tajine,Tajine是指煮食器皿,一個陶鍋,上面是圓錐形的蓋。蔬菜配上其他的香料和主菜,可以是羊肉、牛肉或魚等一起煮成,一般是用炭火燉煮。因為是燉煮的關係,煮出來的食物和蔬菜等會比較稔,湯汁可以用麵包沾來吃。

星期五, 5月 12, 2006

皮革染缸

摩洛哥-非斯(Fez)

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三日去了摩洛哥旅行,對摩洛哥的認識始於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電影背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多多少少也反映出摩洛哥所處的地理環境。以為摩洛哥的首都是卡薩布蘭卡,直至出發前看到行程,才知道首都是拉巴特(Rabat)。

去前認識不多,回來後看了一連兩集的紀錄片《摩爾遺補》(When the Moors ruled the Europe),略對北非,或是摩洛哥多了點認識。

北 非一向是阿拉伯人夢想中的樂土,自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人入侵北非摩洛哥,令原先居住在這一帶的柏柏爾人歸順。隨著阿拉伯人佔領,伊斯蘭教的傳入,原本 沒有固定宗教信仰的柏柏爾人及後大部分改信伊斯蘭教。正因為伊斯蘭教傳入北非,再由北非傳入被佔領的西班牙。現時摩洛哥百分之八十為阿拉伯人,百分之二十 為柏柏爾人,全國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相對於什葉派較為平和。

公 元七一一年七月,七千名柏柏爾人入侵歐洲,四年間幾乎佔領整個西班牙,他們將這片地方稱為阿蘭德魯斯,意即野蠻人之地。公元十世紀,科爾多瓦成為阿蘭德 魯斯首府。隨著引入新耕種方法的改變,亦隨著紙張的引入,科學和醫療的發展,將科爾多瓦發展成令歐洲仰慕的城市。傳聞中馬德里也是穆斯林建立的。

沙地阿拉伯在七世紀初時,發生的事將改變全球的宗教面貌。商人穆罕默德聲稱天使長曾找他,向他透露真神的說話,這種啟示不斷地出現,並寫成了可蘭經,那教派正是伊斯蘭教。

阿 拉伯帶來的一項革新,對歐洲文化影響甚深,這就是紙張的傳入。那是中國人透過貿易帶來的,這是一項革新的技術,不像羊皮紙或綠膜,紙張更便宜及能大量製 造。當阿拉伯人來到西班牙,開始建立造紙工場。紙張可以有效地完成三件事:你可以搜集資料,可以精確地地分析及研究思想,並將新知識傳播到更大的範圍,在 七世紀時是一没有效力量。

同樣,詩篇對阿拉伯人是重要的一環,若我們環顧全球情況,七世紀時只有三大文化發到有押韻的詩篇,包括中國、印度和阿拉伯。

……愛情是令人難以抗拒的疾病,即使沒有的也得不到免疫,即使染上的也不會導致死亡。……

摩洛哥的非斯是遠古穆斯林城市,有很多宗教與教育給合的例子。非斯其中一間清真等(Borlnania),至今仍然是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是由一位女士於八五九年建立。他們在清真寺裏教育百姓,當時還成立了Madrasas,即學院。

據說當時的清真寺具有宗教活動和教學的功能,所謂學院,意即和現今的大學一樣,建立之時,比英國的牛津大學更早。

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納達,現今仍保存了很多阿拉伯式的建築。這些建築好像又名為安達魯西亞式。直至十四世紀,天主教的西班牙才收復土地,美其名是宗教的戰爭,實際上是土地的爭奪。

摩 洛哥可說是得天獨厚,一個國家,可以經歷四季,北面是大片平原;阿特拉斯山脈橫臥其中,最高峰四千多米,終年積雪,也是因為這高山,阻擋了撒哈拉沙漠進 侵,亦可利用雪山的的溶雪,化成清澈流水,滋潤沙漠的的土地,變成一片片綠洲。面向洶湧的大西洋,漁獲甚豐,沙丁魚出口世界聞名。

星期三, 5月 10, 2006

小小旅行家又出發,今次目的地:摩洛哥。先引別人的一段作為對這個美麗地方的初步認識。出自《摩洛哥》一書的內容介紹,作者是顧運達。

熱情而獨特的北非風情

「魔 幻王國」摩洛哥,雪地、沙漠、森林、海灘、峽谷、荒脊高山、富饒平原各種極端對比的地理特性盡在其中。中世紀生活模式、現代文化交混而成的社會,彷彿 搭乘時光機自由穿梭其中,各式傳統美食小吃和各國料理聯手起來不斷挑逗遊客的味覺和瘦身意志。更重要的是摩洛哥人民的熱情和善與來自其他國家遊客的互動, 留給遊客心中淺淺微笑的回憶。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方,北部和西班牙隔著直布羅陀海峽咫尺相望,東部和阿爾及利亞毗鄰,西部則是緊臨的大西 洋。阿拉伯人、原住民柏柏爾人,和極少的猶太 人,成為民族大鎔爐。阿特拉斯山隔絕了撒哈拉沙漠的熱浪,加上緊鄰大西洋的獨特地理位置,使摩洛哥境內氣候溫和宜人,四季花木繁茂,全無非洲的酷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