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30, 2019

好亂


  攝於二零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的照片。
  「2019南區少年兒童合唱團新年音樂會」舉行日期在2019年1月6日,現時已是四月尾,過了三個多月仍掛在路邊。
  另一幅「邁向2019年除夕標準社交舞及倒數之夜」,舉行日期是2018年12月31日。二零一八年早已過去,今天仍懸掛在此。
  不能想像過了期的橫額仍掛在路邊的原因,大概是沒有更新,也可能近期沒有其他節目,不如讓舊的繼續點綴冷清的馬路。
  等過馬路時,看見對面一幅更奇怪,這幅「親子遊禾田」,舉行日期在2019年5月5日(星期六)。
  終於見到仍未過期的,但是二零一九年五月五日不是星期日嗎?怎會是星期六?集合時間清楚寫明「逾時不候」,如果真的以為星期六,那麼要等一天,但今年的五月五日無可能在星期六,那麼應該怎樣辦?
  再睇清楚主辦機構,才明白點解咁多錯,亦知道點解中国大灣區城市香港為何咁亂。

星期日, 4月 28, 2019

等待黎明

  好似有首歌叫「等待黎明」,不過無聽過,亦唔知內容講乜。BBC香港佔中案判監:「我們不會被入獄所擊倒」新聞中,最後三段是戴耀廷接受BBC訪問,內容如下:

  戴耀廷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原先的「一國兩制」是把香港制度分開,但現在則是經濟及法律層面也進一步融合,慢慢走向「一國1.5制」,甚至有一天是「一國一制」。
  戴耀廷直言,英國政府有道德責任,保障香港人自由及權利不被侵犯,他認為英國政府應該修改移民法例,任何人一旦侵犯香港人的人權,便應該拒絶他們入境英國,其他支持香港民主的國家亦應這樣做。
  他認為,中國現在反其道而行,有跡象顯示似回到文革、毛澤東時期的極權統治,內部出現的問題的機會非常大,香港需要凖備好自己,一旦有機會時便可以爭取自己的民主制度。


  說得沒有錯,要時刻準備好自己,一旦有機會時要爭取。

戴耀廷:等待下一個機會的到來

星期五, 4月 26, 2019

終於有得用——只得一面

  自從中国特區香港市大灑金錢,為方便市民無論爬上行人天橋或落樓梯行人隧道,因為有上必有落有落必有上,也無論多高多低,都興建電梯。
  這條近香港仔的行人天橋,原本已建有方便輪椅上落的斜路,為了要將計劃中的錢花掉,幾年前經區議會同意多建電梯,終於在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九日動工。
  二零一六年不太遠,只是三年前,那時認為應該在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完成,當中有沒有更改過完工日期沒有太留意,因為當時以為興建約兩至三樓高的電梯不用花太多時間,約一年半載便可完工。
  到了接近年尾,看來工程來不及,於是再貼上另一張完工日期,改成二零一九年一月十五日,可是一睇個地盤,半個月怎能完成呢?
  結果到了一月十五日,又見改成一月三十日,唔係卦咁都得,如果個個老闆都咁容易接近不定推遲的完工日期,市民大眾有福了。
  唔使講一月三十日當然未能竣工,看來香港市政府或建築公司終於下定決心,將完工日改為四月二十三日,還有兩個多月,點都要收科。
  前幾天那張「不便之處敬請原諒」通告不見了,改貼了一張啟用通告,上面清楚寫明四月十八日下午四時正式啟用,吾等小市民看到,四月十八日終於可以使用升降機,比原定四月二十三日提早了幾年,莫不感謝政府的恩寵,為小市民提早服務,不用再走高高的樓梯和長長的斜路了。
  可惜這面啟用,唔代表馬路對面同時啟用,對面仍像重建的地盤,看來還有半年工程。一部電梯要等三年,真係無咁長命都無命享。

星期三, 4月 24, 2019

程度


  一張一九八零年四月七日的剪報,應來自明報。內容如下:

程度
  我們說:「香港大學英文程度很高」或「中文大學中文程度很高」。「很高」就是「很好」。但是,「香港生活程度很高」,又為甚麼令人愁眉苦臉呢?餐餐食佛跳牆、老鼠斑難道不好嗎?
  查實「生活程度」乃「生活費用」(物價指數)之「筆誤」也。前人之「筆誤」,後人一再以訛傳訛之,「程度」與「費用」也就像阿富汗「義軍」變「叛軍」矣。
(哈公)

  約四十年前寫出錯處,四十年後仍是錯,好像「示威」與「暴動」,都唔知張報紙搞乜。

星期一, 4月 22, 2019

「無巧不成新香港」

  記得2017年3月27日,發生「選舉事務處手提電腦懷疑失竊」事件,唔使講兩部電腦永遠「消失」,至於是否失竊無人知。
  近日新聞報道選舉事務處再次「遺失」選民登記冊,還要「遺失」兩年都無人知無人提無人講,真係奇妙。
  這次開始時否認後來真的「遺失」的事約在兩年前發生,即與「選舉事務處手提電腦懷疑失竊」事件大概同一時間,上次查了兩年無結果,今天亦絕對唔會有。
  轉載蘋果一段古德明專欄「無巧不成新香港」,因要登記才可閱讀,只好抄在下面:

2019年04月16日
【即時文摘】無巧不成新香港(古德明)
  月前,香港鐵路建築偷工減料案,調查發覺,工程檢測紀錄有百分之六十正巧失蹤;最近,港人又發覺,二零一六年立法會選舉種票案,廉政公署應民主派議員莫乃光舉報,著手調查,葵青區選民登記冊也正巧失蹤。真是無巧不成新香港。
  有趣的是,選舉事務處早些時回答記者,還毅然否認遺失登記冊,到四月五日,有線電視揭發,才不得不認。
  更有趣的是,種票案涉及資訊科技界,而遺失的登記冊上,載有資訊科技界選民至少七十七人的資料。
  更加有趣的是,東窗事發之後,政制事務局長聶德權、選舉事務處總選舉事務主任黃思文都說,對登記冊遺失事,一直了無所聞,似乎下屬連他們都瞞住了。不過,照常理,廉政公署要文件查案,怎會不向部門總負責人索取,卻去問其下屬;而索取文件,逾兩年不得,怎麼還一聲不響,實在費解。黃思文說,選舉事務處「內部信息傳達制度未善」,這解釋簡直令人拍案叫絕。選舉事務處成立至今二十多年了,信息傳達其實完善得很,到要緊關頭,上達之門就會閉上,保證在上者了無所聞,不必負責。
  鄭月娥政府說,登記冊遺失事,已交警方調查。但調查結果稍有頭腦者都知道了,何必「浪費警力」。

星期六, 4月 20, 2019

法國人越來越似中国人

川普透過「鍵盤救火」,結果慘遭法國民防局「打臉」。圖為川普日前出席白宮「美國製造週」活動,假裝駕駛消防車。(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台灣青年日報)

  以前覺得法國人很有型,夠浪漫,自從查理週刊總部槍擊案人人都是查理之後,發覺法國人越來越似中国人。
  四月五日清明那天到柴灣掃墓,在筲箕灣搭巴士上山,當天很多人排隊,巴士也一架接一架開出,人潮仍未散去。當時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派了一部「吉車」到來,人龍如貫上車,還有二三十人時才輪到自己,可是前面一群乘客話沒有座位已不再上車,其中一個工作人員對前面一位女士說:「樓上還有很多位,可以坐樓上。」
  誰料那位女士立刻起火高聲回答:「你唔見抱住個小朋友咩(指站在後面的男人),點上樓上呀。」工作人員無奈,只好著排在後面的乘客如趕時間請先上車,結果還可上多十幾二十人。為免站在街上曬,倒不如上車涼涼冷氣,我們也上了這班車,發現樓上的確還有幾個位。
  工作人員負責維持秩序,免乘客排隊太久,本來上唔上車是你的自由,你可以等下一班車,亦可以不瞅不睬毫不理會,客氣一點可以說聲等下一班讓別人先上等,無必要好似撩交嗌一樣。可能這是中国人的自我表現。
  巴黎聖母院大火,其中一則新聞,轉載自台灣青年日報(20190416)如下:

川普建議用飛機滅火 遭打臉會壓垮聖母院
編譯組/綜合外電報導
  巴黎聖母院15日遭火噬,引起全世界關注,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時間表達慰問之意,更使出「鍵盤救火」,但隨即遭法國民防部門「打臉」。此外,全法舉國哀悼聖母院悲劇之際,部分右翼人士卻藉機「火上澆油」,散播陰謀推測與假訊息。
  一向熱愛以推特發表想法及政策的川普,15日推文表達對巴黎聖母院大火的關切,並提議利用消防飛機隔空滅火、且「愈快愈好」;但隨後,法國民防安全局以英文推文,表示「巴黎消防員已用一切方法滅火;除了利用飛機以外,這會使聖母院結構崩毀」,儘管未指名道姓,但間接「打臉」川普提議。
  目前法國當局已排除聖母院火災,是人為縱火或恐攻可能,但部分右翼人士仍緊抓機會「大做文章」。美國「福斯電視台」直播節目中,右派名嘴卡山帝直指聖母院大火是「法國911事件」,暗喻恐攻可能,旋即遭主持人史密斯阻止,並說「不應推測未知事件」,「滅火」之餘,也阻止右派趁機分裂人心、散播假訊息。


  美國總統川普或稱杜林普在推文只是表達對聖母院大火的關切,至於提到所使用的救火方法,你可以用你可以唔用,亦可以暗中嘲笑他的無知,但係有無必要像罵街一樣特別要以英文回應?
  左睇右睇今天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每次出鏡都身穿名牌西裝,個頭梳到立立靚,話晒都係一個文明人,法國人可以唔喜歡老粗的美國佬包括杜林普,但點解個政府卻越來越似中国人,每事都像罵街一樣回應?莫非看準了中国的復興美國之沒落,連做個文明人的態度也要向中国人學習?
  至於新聞中最後一段說「法國當局已排除聖母院的火災,是人為縱火或恐攻可能」,想不到法國當局調查大火的效率咁高,值得高興,至怕人人都是查理之後,法國人早就嚇破了膽。

台灣自由時報(20190416)
聖母院大火川普建議「灑水飛機」 法國反駁:會垮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美國總統川普也在推特發文表達關切,他建議用灑水飛機救火,結果法國民防部門表示,恐使聖母院坍塌。
  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表示,看到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實在是太糟糕了,或許用飛機救火會比較快。川普還在明尼蘇達的活動中提到這起火災,他說,「他們不知道(大火)是因為什麼原因,他們說是因為翻修工程,我希望這就是原因,翻修工程?到底是在做什麼?」
  法國民防部門特地發4則推特,其中一則用英語表示,數以百計的消防員正在盡一切努力控制火勢,所有的方法都用上了,但如果用灑水飛機救火,恐將造成聖母院整體結構倒塌。

星期四, 4月 18, 2019

巴黎聖母院大火


  四月十六日早上傳來巴黎聖母院大火的消息,並說尖塔倒下,BBC的巴黎聖母院火災現場圖輯報道了消息,當時第一時間想,是不是巴黎又受到恐怖襲擊,今次目標是巴黎聖母院。
  所謂宗教自由是否仍存在?近這十多二十年,經常發生恐怖襲擊,亦不停有著作,亦包括電影電視,內容都以消滅天主教為首要目的,但係從來唔見有人站出來維護宗教自由。至於著作電影電視,個個壞人包括孌童癖專制家庭的父母「獨裁」的領導人等幾乎大部分都係信奉天主教,為何如此呢?
  莫非天主教在今天這個環境特別容易欺付,所以個個都走出來加多兩腳。現時已有人開始挖出天主教的黑暗歷史出來,就快亦會有人舊事重提,說天主教是精神鴉片。
  天主教唔出聲,「維護宗教自由」的人當然唔出聲,結果會係點呢?
  報道指起火時在黃昏六時三十分,照計當地工人早就收工,點解一起火就咁猛烈?「巴黎檢察署稱,目前調查的方向是意外事故。」為何一開始就這樣說?莫非法國已被恐怖襲擊嚇破了膽?

巴黎聖母院大火:馬克龍稱將籌款重建大教堂

星期二, 4月 16, 2019

城巴261

  返工時經過香港仔巴士總站,見一架編號261城巴停在行人隧道旁。
  現時已很少見百位數的城巴,隨著數量增加,多已以千位數編排,7XXX是兩軸巴士,8XXX是十二米,9XXX是十一米,95XX是富豪十一米,6XXX是十二米八,而其中編號之不同車款亦有分別,2XXX接近淘汰,這是城巴。
  新巴則以4XXX是十一米,25XX是單層,5XXX是十二米,3XXX以前是三軸後來多是兩軸,6XXX亦是十二米八。城巴新巴當中有些編號不同,至於如何分配沒有再細心留意。
  上網查城巴261,得出的結果是這部曾是新巴的城巴Volvo Super Olympian 12m。
  想影正面不過要企出馬路,只好放棄。

星期日, 4月 14, 2019

新巴2503

  中国特區香港市的巴士愈來愈新款,四月五日經過中環交易廣場,見這部新巴2503停在總站,於是上前影了兩張相。
  難道中国無巴士出產?點解要買英國巴士?
  聽聞由中国自行研製的電動巴士舉世無雙,特區香港市有多部電動巴士仍有試驗中,效果如何沒有留意。
  不過上個月某一個落大雨的早上乘巴士出中環,一上車見車頭玻璃位好似水塘咁,積水成吋,於是告訴司機話車頭入水,仲問點解英國生產的巴士手工咁差,玻璃邊會入水。
  點知個司機話,無錯巴士係由英國生產,但係裝嵌是在偉大祖國廣東省深圳市,手工差或者仍可補救,至於有否偷工減料無人知,幸好整個動力系統剎車系統和整架車的運作系統都是原廠英國貨,只是車架裝嵌——收費較廉——由祖國加工,結果大部分都會漏水。
  怪不得早前有報道話坐巴士樓上要擔遮啦。

星期六, 4月 13, 2019

二零零五年一月尋回國泰機師


  她說:「我不能縛著他,他就像一隻鳥,你只能關他入籠或讓他自由地飛,但我知道如果選擇關他入籠,他一定會不開心!」「讓他自由地飛翔一定有風險,即使他每做一件事都有周詳計劃,亦有機會不能回來,所以我知道我終有一天要面對!」

  這段文字來自一則新聞的最後一段,亦是一段紀錄片的結尾。
  來自二零零五年一月十四日的一則新聞「失蹤國泰機師屍體撈獲 長眠海底十年潛水員亦重見天日」報道了這一件事,今天上youtube亦見當時的紀錄片,維基百科亦有Dave Shaw的介紹。





  記得十幾年前某一天參觀明報,一班人正看著記者如何以電腦「寫」報道,突然間有個人走過來著記者不用寫了,因為蘋果電腦剛有新聞發表,記得他當時講了一句(大意):「梗係Apple新聞重要啦,邊有人關心非洲盧旺達……」立刻叫人刪去非洲的新聞,改為刊登蘋果消息。
  那時給自己的印象是,這位「新聞工作者」如何認定讀者關心哪裏的新聞,又怎樣替讀者選擇新聞,如果抱著他這種態度,倒不如天天報道蘋果iPhone的消息,何必還有其他呢?
  都係無謂講咁多,反正自己都唔買報紙,閒來找些舊報紙睇睇,找些感人的故事,重溫以前報紙還有關懷社會的心。

星期五, 4月 12, 2019

桂格麥片

  逛超級市場,見一盒包裝盒破損的桂格麥片特價,於是買了回來。
  明明印著原味,以為只得麥片的味道,即係無味無道,誰知沖水拌勻,吃落口才知有甜味。於是睇成份,除了燕麥,還包括糖、脫脂奶粉、鹽及其他添加劑和維他命,那麼這盒「原味」即沖燕麥片和一包裝的即沖麵片有無分別?
  曾有一段日子,一星期大概有五餐都是以即沖燕麥片做晚餐,以六至八湯匙燕麥加入熱水便可,味道說得好聽就是麥片的味道,講真的話就是無味無道,間中加入少許鹹菜,以增加食慾。
  聽聞食麥片可以降低膽固醇,能否有效沒有詳細研究,只是相信比食肉較好,對於缺少運動的人來說,或許可以安慰自己,但是一個星期食超過六至八餐,後果容易令人抑鬱,無病都以為自己有病。
  做人不用太悲觀,換一個角度,每天出街食飯有時都唔知食乜,不如間中帶一個飯盒一個星期食幾餐麥片也不錯。
  以前聽阿媽講「老人牌麥片」,唔知係未就是今天的桂格牌,初時聽桂格,還以為是「貴格」,小時候家中必備有病要食,出來工作後幾乎忘記了麥片這回事,直至注意健康時麥片又再出現在眼前。

星期四, 4月 11, 2019

豐富早餐

  昨天買了幾個磨菇,暫時未知怎用,放於雪櫃。
  這天醒來,麵包剛剛做好,甚有法式的鬆軟,想起雪櫃中的磨菇,於是拿出來兼取出三隻雞蛋。
  先將磨菇切片,打蛋拌合,然後以易潔鑊起炒,炒好分成三份,另取小番茄切片,早前買的德國出品醃酸瓜亦有用途,分別拌於碟邊。
  這瓶德國酸瓜買了個多月,初試時覺得太腍,質感不夠,這次覺得適中,而酸味亦夠,與番茄同食互相帶出酸甜,增加美味。
  麵包以來自意大利普利亞大區的麵粉焗製,鬆軟與氣味絕對超過日本麵粉,至於味道可和酒店的麵包比較。
  咖啡也不弱,今早以滴漏方式沖製,濃度與香氣算是不錯,當然和意式的高壓有距離,而牛奶沒有加熱,這些都是家庭式,絕不能和咖啡店相比了,但講味道與投入和參與,當然勝過街上任何一杯。
  論早餐較喜歡西式,因可以嘆杯咖啡。現時中式早餐幾乎沒有太好的選擇,粥或稀飯要自己煮有些困難,出街食與食味精無分別,饅頭不知哪裏來的材料,油炸鬼牛脷酥煎堆和以前根本唔同味,連最想食的腸粉也變了質,燒賣也不是那回事了。
  看來在家食早餐,都係食片麵包搽上牛油或果醬,有時間的話炒隻蛋煎片火腿,已經比煲粥快,就算沖杯即溶咖啡也是一頓豐富的早餐。

星期三, 4月 10, 2019

QR Code

  唔知幾時開始,報紙喜歡用上這個「QR Code」,那時以前很先進,迎接IT時代的來臨,雄心壯志以為印刷與網上可以結合,誰不知是文字媒體喪鐘敲響的開始。
  那時候已經聽人講,以智能電話上網無疑方便快捷,幾乎可以說即時能知天下事,可是睇書睇報紙與睇智能電話完全是兩回事,睇手機唔會或唔等於會睇報紙,同樣睇緊報紙又怎能睇手機?
  那時睇某一份知識分子大報,在每一段重要新聞後面必定加上一個「QR Code」,說是「延伸閱讀」或是更詳細報道之類,他們這些編輯究竟有無想一想,明明個讀者睇緊報紙,點解要佢拿個手機出來對住個「QR Code」照一照,然後轉睇電話?
  咁樣都唔緊要,當個讀者轉睇電話之後,會被其他內容吸引,逐漸便會放棄睇報紙,因為直接睇手機更方便,因為已經再無理由一面睇報紙一面睇電話,除非這個人有特殊嗜好。
  經過幾日下來,讀者發覺既然電話上網已經可以睇晒全部內容,為何還要買報紙?那些以為能夠網報合一的人是否妙想天開?以為可以大小通吃呢?
  報紙是報紙,雜誌是雜誌,書是書,智能電話是智能電話,電視是電視,電影是電影,當然可以以智能電話做齊所有事,但係心態上始終唔會覺得是在睇電影睇電視睇報紙睇雜誌等,而且專注力很容易受其他影響,可惜在一體化之下大家做著愚蠢的事,結果給智能電話操控,再沒有了選擇。

星期二, 4月 09, 2019

  攝影還未發明之前,想將眼前所見的景物留下,必須透過畫家繪畫下來,這樣大概知道以前的人是如何模樣,所穿衣服日常食物擺設等,大地如何變化萬物生態怎樣,直至攝影發明,直至今天互聯網,幾乎足不出戶能見這個地球甚至抬頭所見的天空。
  找來一張攝於二零一七年十月二日的照片,當時乘小輪往長洲途中,影一張相算是容易,但當年畫家如何將眼前所見繪於畫布上,想想也唔簡單。
  當時美國航空母艦列根號到南海巡邏,途經特區香港市停留數天補給,泊在大嶼山對開,如果沒有說明,根本無人留意,也可作為主題。

星期一, 4月 08, 2019

原稿紙

  唔知點解有張原稿紙,上面寫著「香港經濟日報」,但係沒有在那裏工作過,何以有張原稿紙呢?
  終於想起,某一年為學習電腦,學堂要去報館參觀,一班人中午到達,全間報館只有植字部有人開工,隨手拿起幾張紙作記錄,無意留下了這張原稿紙。
  以前用手拿起筆寫,今天都係用手寫,不過係用手指直接寫在熒幕,亦比讀書時寫得更多,如果那時咁勤力就好喇,唔使「中文字」寫得咁肉酸。
  開始有了電腦和智能電話,紙已經變得唔多矜貴,好似垃圾一樣,更有「環保紙」這回事,如果咁重視紙,何會有環保紙?
  張原稿紙早已變黃,除了回憶不知還有何價值,不如改為包裝紙,有機會買一份禮物以原稿紙包起來送給親戚朋友,不知有何回應。

星期日, 4月 07, 2019

報價


  已經十幾廿年無買過報紙,唔知現時中文報紙幾錢一份。
  初出來工作時,有位同事每天都會買份報紙回來,當有些重要事情發生,他會多買一份留待空閒時間和晚上詳細閱讀內容。
  後來自己也買一份,那時買過快報,亦買過新晚報,大家交換來睇,平均一天睇兩三份報紙。
  至後來公司結束各走各路,少了空閒時間,漸漸連報紙都唔買,改為睇電視聽電台。直至某一日再次嘗試買報紙繼續早上閱讀的習慣,發覺怎麼報紙的水準下降得這麼快,除了錯漏百出,連新聞取向也變得模糊,這樣的報紙,睇與唔睇無分別,自此不再買特區香港出版的中文報紙。
  找來一張一九七四年的剪報,經過五年的變遷,報紙終於加價至三毫。那時的報紙,可以說是精神食糧,因為書讀得少,之後似乎所有知識包括是非都從報上得來,直至九十年代終止。
  那時由四十八家聯合刊登加價,今天雖仍有幾個不同的名字,可幾乎出自同一家,就算今天的免費報,如果不是有剪報頭換獎品之類的「優惠」和仍可當廢紙變賣之外,相信已無一「睇」價值。

星期六, 4月 06, 2019

「問米婆」


  找到一張漫畫,轉眼已是二十年前,那時兩年剛過已經係咁,遑論二十年之後如何了。
  作者羅永康有些漫畫幾抵死,相信近年無乜地盤畫漫畫,除非畫風花雪月或者追求更高藝術層次,否則再看作者的漫畫相信也難。
  最近經常聽到「初心」,何謂初心?我們怎會明。

星期五, 4月 05, 2019

晚餐或早餐

  唔記得波音777或是787,機艙內裏設計先進,燈光會變色,而舷窗不是用遮光板而是用按鈕轉換顏色,如果座位二四二可坐窗口位,可是波音多數三三三或三四三,少了坐窗口位的機會,近年更將座位之間的距離縮窄,為求載更多客以節省成本。
  航空公司要控制成本,我們出外旅行同樣要節省支出,亦買唔起商務遑論頭等,每次上飛機時都希望轉左,亦每次都被空中小姐阻擋,你可以左右不分,可她們不會讓你這樣做。
  當燈光熄滅,唔知點解有些乘客明明唔睇電視都要開著,不為其他人設想,怪不得眼罩耳塞咁多人用,遇著大陸或台灣和來自香港澳門特區的中国人坐在後排,基本上無得安寧,或許他們都有特異功能,喜歡用膝頭撐著前座,自己不能睡亦要別人不好過,基本上全世界只有這些人如此。
  迷糊間燈光轉亮,慶幸尚有三個多小時回到特區香港市,空中小姐非常忙碌趕緊開始派餐,手錶已轉回本地時間,一睇約是凌晨二時許快三點,這時所食的餐應該是晚餐宵夜還是早餐?咩餐都唔緊要,最想飲一杯咖啡提提神,七八個鐘頭前開始適應回到森林,現時更加要打醒精神,要將自己變回禽獸,才可在這個地方求生。
  前面幾排剛派好,未輪到我們時已見他們食飽,還有兩個小時才到,食咁快做啥?兩小怪施施然調好杯咖啡,坐在水果盆上欣賞這份餐,相信味道一般,可是麵包牛油果醬和那杯乳酪應該不錯,我們常說飯後果,那麼水果應該最後才食吧。
  剛開始食麵包時,瞥見空中小姐在最前排開始收拾餐具,不是還有時間嗎?乜辦法,為了配合她們的工作,乳酪果醬都係留待回家才食,自己也要收拾心情,應付一會降落前的混亂。

星期四, 4月 04, 2019

Am I that easy to forget



  上網聽歌,一面以電腦工作,不過有時會將速度拖慢,只要太不忙,很多時都會這樣做。
  今天在youtube上找到一首Am I that easy to forget,標題寫著是「羅馬假期」主題曲,但羅馬假期中真有這首歌嗎?
  還是美好的年代,那時香港上映時譯作金枝玉葉,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在電視上看的,至於睇完有無引發去羅馬一遊?那時的電影的確具有這種功效。
  至於Am I that easy to forget是否「金枝玉葉」的主題曲都唔緊要,只要歌好聽而又配合畫面,電影已過了五十多年,也可當作一個傳說。
  另外有一段「銀幕上最憂傷的眼神」,剪輯了電影尾聲,那時的人比現時優雅得多,連記者亦有一份尊嚴。美好的日子已成過去,今天只能在一個個片段中尋回昔日美景,包括電影歌曲演員或明星故事選景等。

星期三, 4月 03, 2019

香港人即中国人

  前幾日在隧道口坐巴士回家,上車後爬上樓想找個座位,見一個香港人即中国人坐在窗口位,將一個掛鈎掛在旁邊的空位把自己的背囊掛好,即一個人坐兩個位。
  另外還有兩三個香港人即中国人雖然沒有掛鈎,但同樣將背囊或物件放在旁邊的座位上,從沒有主動拿開,直至有乘客要坐下來,才勉強讓出座位。
  約二十多年前,巴士為了載更多客,座位不是現時的二加二,而是二加三,可是那時從來沒有人會獨佔兩個座位,除非乘客稀疏。不知由哪年開始,相信由做回中国人那天起,終於可流露真性情,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唔霸就蝕。
  星期天早上一面食早餐一面睇報紙,睇了葉漢良先生的一篇文章。以前也有聽葉漢良主持電台節目,除了音樂還有傾談,印象較深是和一位女主持(好像叫譚偉華)一同談話,可惜已記不起節目名稱了。
  葉漢良講「再教育營」,同意文內所說,「這些公眾禮儀,應該是自小培養的,七老八十才學,只反映整個社會冇家教。」「有些人以為這條宣傳片影射大陸人,我才不這樣認為,香港人首先是中國人,有些行為是不分港陸的。」「如羅素所言,不管你信不信耶穌,無可否認,因基督教義而孕育出的犧牲、使命感、和寬恕等人民素質,是我們少有的」。內容所說皆是近年所見和中国人均是如此。
  不過對於最後一句「港人對世界文明接觸較早,公車行為還不至於會和司機打架搞到成架車跌落河,相信還是有點質素的。」則不敢苟同,特區香港人即中国人其實會和司機打架的,已發生多次,只不過並未發生跌過河事件,在此預言,過多三兩年必會搞出人命。

【即時文摘】再教育營(葉漢良)
  葉德嫻為運輸署拍了條宣傳片,教大人、小人乘公車的禮儀,我認為是一條感化片,將香港人編入再教育營。教育項目包括不要衝閘、不要搶人讓座、不要玩手機、不要罵司機、不要不拉扶手;還有練武功、食嘢、霸兩個座位、放腳上座位、煲劇唔記得落車、攬扶手柱、不用耳筒,通通都是不要這、不要那。太理想了,個個被訓的演員都面有愧色,聽Deanie姐教。我可不這麼樂觀,多幾個像Deanie姐這麼古道熱腸的人,尤其是男的,每天必然多幾單血案。
  這些公眾禮儀,應該是自小培養的,七老八十才學,只反映整個社會冇家教。一點都不能做的東西還多着哩,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隨處大小二便等等,「隨地吐痰乞人憎、罰款二千有可能」,幾十年前教過了,再教便有如敗部復活、有輪迴不死身。
  有些人以為這條宣傳片影射大陸人,我才不這樣認為,香港人首先是中國人,有些行為是不分港陸的。早陣子在港澳碼頭的士站輪候,看見有對外國夫婦協助坐輪椅的婆婆上車,旁邊一對內地來的年青女遊客對話說:「我們中國以前是禮義之邦,現在好像沒有這個傳統了」,好像禮貌這東西是鬼佬向我們學習的。這對陸客姑娘說話溫文得體,但對中國文化,港陸一家,印象恐怕都只是表面。
  儒家談禮,但相信大部份都被扭曲成為形式主義的禮節、繁文縟節了;貪官也知禮,所以送禮,並且經常禮尚往來。《禮記·大學》有頗近人性的教誨:「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最後還是露出馬腳,說就算有家教,知孝禮,終極目標還是「事君」。
  中國人生育能力特強,華裔佔世界人口四分一有多,就只欠幾本啟發誘導兒童天真善良本性的童話。我們唯恐小孩將來爭不到功名,自幼便要急不及待填鴨。明代西昌人程允升的《幼學瓊林》,是國粹人士津津樂道的兒童啟蒙讀物,卷次第一便說天文、地輿、歲時、朝廷、文臣、武職,下來才說祖孫、父子、兄弟、夫婦、叔姪等人倫事情。另外一本名字改得很牛的《龍文鞭影》,由明人蕭良有編撰,劈頭幾行便是:「粗成四字,誨爾童蒙。經書暇日,子史須通。重華大孝,武穆精忠。堯眉八彩,舜目重瞳。」
  中國人缺乏宗教道德的訓育,人性模型不是虛無飄渺的聖賢明君,就是悲壯的忠貞烈士,難以跟隨之餘,貼地的生活價值便只剩吃喝私欲。如羅素所言,不管你信不信耶穌,無可否認,因基督教義而孕育出的犧牲、使命感、和寬恕等人民素質,是我們少有的;多的則是自利、畏縮、懷疑和報仇雪恨等情素,也少有世界公民日常生活中對陌生人的信任、禮貌和友善的態度。
  1999年上映,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改編自施祥生1997年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反映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據影評人心得,電影中的小孩不懂笑、受人幫助不懂說謝謝,就像生活在一個懷疑、惶恐、無禮的世界。
  文明的日常禮儀訓練,應從娃娃時期做起,才可以培養出優質的公民。我們幾千年文化,普及教育已經比人發展得遲鈍,近代普及教育的形式雖然具備了,要由娃娃做起的,心念還是在於先教忠君愛國,將之凌駕於知識和德育等人文價值。要我們不隨地吐痰,隨處大小二便,便要稍等到七老八十,靠Deanie姐再感化了。
  上古《易經》常說「利見大人」,我們小時候學毛筆字寫「上大人孔乙己」,叫做描紅寫字。內容說的是甚麼不甚了了,正如內地姑娘的印象,我們就是禮儀之邦、泱泱大國。不過,我們或許還一如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雖然識字,質素則仍在文盲。
  港人對世界文明接觸較早,公車行為還不至於會和司機打架搞到成架車跌落河,相信還是有點質素的。
(2019年03月30日蘋果日報)

星期二, 4月 02, 2019

國泰驚喜

  飛機餐好唔好食因人而異,對於我們,到現在還覺得飛機餐好骨子,稱為餐,因為有齊餐的排場,如果真要挑剔,或許少個湯。頭等可能有,經濟客位相信較難。
  成日聽見人說國泰航空服務好,自問少坐飛機唔識得比較,只知好處就是可以用廣東話溝通,可惜近這十多二十年,國泰經營方針改變,漸漸講普通話多於廣東話,不過絕對唔會以普通話回答空中小姐的提問。
  從旁觀察,外國航空公司怎樣不太清楚,印象中國泰的階級觀念頗重,這和香港人勢利有關,對待頭等當然有一套,經濟客位待遇怎會相同,再加上這十多二十年森林理論濃厚,演變成另一套求生方法,也是無可奈何——大家都唔想但大家都要面對。
  飛機餐如食西餐一樣,首先有頭盤,雜菜或水果沙律配一個麵包,另一盒盛載牛油果醬甚至榛子醬,食牛油果醬多過食麵包。跟住主菜,多數有兩個選擇,亞洲航線多數有飯。飯不是我們首選,但以一人一個分配下也會有飯,可是近年喜歡坐後排,至我們時多數無得選擇。飯後還有甜品,蛋糕乳酪甚至雪糕。送餐時還可點杯飲品,以前是汽水現在是果汁,餐後可飲咖啡或茶,很多時候飲咖啡,因想學阿嘉莎筆下的肥佬偵探——他喜歡特濃咖啡——我們卻是「五星級」咖啡。
  今次最令我們驚喜就是當空中小姐夾入來的麵包,望清楚才知是羅馬獨有的農夫麵包,而且十分鬆軟,可說皮脆肉香,略帶微溫,想不到飛機已經離開羅馬甚至意大利領空,還可以吃到這麼美味的麵包,使我們本來對國泰航空並不太好印象加了點分,在不知名的空中懷念旅途上的點滴,暫且放下離情別緒。

星期一, 4月 01, 2019

無厘頭剪報

  找到一張剪報,只有兩段,記錄如下:

無厘頭
  女人對數學是有一種熱愛的。她們把自己的年齡以二除之,把她們衣裝的價錢便以二乘之,對於她們丈夫的薪水也要加三倍計算,對於他們最好朋友的年齡,每人都加五歲!

  一位新聞記者前半生是花在報道一些他所不能了解的事情上,而後半生則是花在隱瞞一些他了解得太透澈的事實上。

——法.扎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