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4, 2018

模型


  這架木飛機模型已有十多年歷史,放於廁所的燈架上,任其自生自滅,最近連起落架也斷開,再也不能平放,找不到安置的方法,只好丟棄。
  這架螺旋槳木飛機模型由鄉下婆買回來,並不複雜難砌,只用白膠漿便可,拆出零件將部分位置略為彎曲,跟著說明書不用半小時已砌成,當初還有兩個圓形的車輪,後來白膠漿老化最先脫落,剩下起落架支撐。
  曾有一段時間喜歡砌模型,可惜零用錢不多,只能購買簡單和較小的來滿足一時的好奇,砌好後又不懂上色或加添其他組合,始終羨慕別人擁有一支艦隊一支機隊一支坦克工兵軍隊的模型。
  隨著時間過去,發覺很多興趣都是由砌模型或砌積木開始,漸漸對機械螺絲批興趣增加,從而懂得修理或拆開已損壞不能再用的機器。
  如今很少砌模型,改為在電腦上砌積木,但每次經過模型鋪也會駐足,看看便算。

星期五, 2月 23, 2018

新巴5686


  巴士公司每年臨近農曆年尾,喜歡將幾架巴士披上下一年的生肖圖畫,慶祝農曆新年。
  雞年時,新巴城巴各有一架以雞年為主題的巴士,城巴的一架多行走屯門天水圍線,偶然經過灣仔中環都見過,至於新巴因為更少機會乘坐,要特別留意才會知道那架是新巴或城巴。
  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直至去年十月尾,開始留意巴士車身的變化,才知道城巴雞年巴士屬十二米八的長車,車身右面寫上「雞鳴報喜」,左面「迎春接福」,至於新巴的一部5686十二米,右面同樣寫上「雞鳴報喜」,至於左面則是「萬事如意」。
  去年十月尾途經香港仔巴士總站,剛巧一架970X到站,正是雞年巴士,農曆新一年即將到來,正好送雞迎狗。

星期四, 2月 22, 2018

城巴2305


  去年(2017年)十月某日經過香港仔巴士總站,見架已有十多年歷史的2305停在總站,於是影了兩張相,因為看來這部巴士也快要退役了。
  記得大嶼山赤鱲角機場落成不久,城巴就是派出這款巴士行走銅鑼灣經東涌至機場的E11,那時好奇,搭過一次前往機場,單是經機場附近的貨倉國泰城等繞道,繞足十五分鐘才駛回主要公路離開或到達,車費比機場鐵路廉宜得多,雖花點時間也值得。
  轉眼十多廿年過去,巴士也來到退役之時,聽聞司機講,因開始缺乏車廂內部保養,冷氣有時不足,幸好馬力仍然強勁。
  城巴早開始研究實時到站系統,可惜遲遲未見全部推行,反觀九巴在二零一六或一七年已在大部路線提供實時到站,讓乘客多一個預算。加上特區政府交通政策向鐵路傾斜,扼殺市民選擇的權利,單從交通運輸的政策可知這個政府的可惡。

星期三, 2月 21, 2018

做好準備

  這篇日記寫於一月二十五日。
  早幾日收工搭巴士回家途中,近街市的巴士站上來幾個乘客,個個都已經六七十歲的師奶阿叔,上車後碰到幾個街坊,除了互叫早晨問菜幾錢斤之外,第三句就開始講股票。不單講賺了多少,而是講唔好係銀行排隊,因為排得隊等了大半個鐘,價位分分鐘已經唔同,升就最好萬一跌的話,放都放唔切,所以最好就係上網買賣。
  自問與時代脫節,日日見班師奶阿叔係銀行撳機睇價以為一定最快,原來他們只為消磨時間,真正買賣唔係電話就係手機或上網,真係估唔到佢地咁先進。
  記得以前曾有一句說話,好似「當街邊的師奶都買股票的時候,離跌市應該不遠。」咁自從踏入二零一八年,恆生指數卻日日新高,咁即係點呢。
  回到家中,智能電話中的whatsapp被某人加入了一個專講股票的群組,雖然曾經也有買過股票,自從一九九七年起愈來愈多中資加入藍籌之後,已經甚少再有接觸,因為那些錢再不是我們小市民或特區香港人所能夠賺得到。
  出來工作多年,也記得有人說過,如果有人講自己曾在股票中賺過多少錢,之後亦說你加入買股的行列,你最好和這個人遠離一點,因為這個人不是幫你而是害你,好極有限。
  你可以唔信,但事實如此。
  當今天連買完餸的師奶阿叔茶餘飯後講的話題都離不開股票,當自己已有一定歲數而旁邊的人竟將自己加入講股票的群組的時候,看來瘋狂的日子已悄悄到來,幾時見他們開始魚翅撈飯日日講搵了幾多錢之時,自己都要作好準備,因為艱難的歲月快要來臨。

星期二, 2月 20, 2018

八達通


  最近比較少用張八達通,原因步行的機會多了,除了搭車之外,其餘多用現金,所以對於要更換新卡一直都沒有放在心。
  維基百科上寫明八達通在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開始使用,不知不覺這張八達通也使用了二十年,終於來到更換的日子,但依然放在銀包,沒有動力拿張卡出來,不是不想更換,而是一向沒有搭地鐵的習慣,一時間都唔知去邊度換。
  印象中,八達通剛啟用不久已使用,因為那時唔知點解,一毫兩毫五毫特別缺乏,巴士小輪不設找續,每次搭車都要準備零錢,初時去銀行找換不用手續費還好,後來要收有點不值,幸好那時開始使用八達通,暫且解決了零錢荒。
  記得初出之時,有人說不會使八達通,怕張卡收錯錢,因為巴士有分段收費,少數怕長計,每次收多幾毫,十次就幾蚊,對於精打細算的人來說,始終喜歡使現金。那時還有一個傳言,話八達通係由法國人發明,但點解歐洲遲遲唔用八達通或智能卡呢?原因係唔想太多人失業。這事是否真實沒有查證,只當傳言。
  以一張卡當現錢,自從信用卡推出以來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利弊,使用現金和使用付款卡的確有心態上的不同。如果為減輕交易成本,卡當然方便,但從用錢的方法而言,卡為求快捷卻使人懶惰。
  間中也要搭巴士坐艇,今天百物騰貴,單位早以元計,購物時難以找回一毫兩毫,無咁多毫子坐車,亦無理由坐$4.7的巴士畀五蚊,所以都係要換張新卡。至於張舊卡,影張相當作留念,話晒都用了二十年。

星期一, 2月 19, 2018

圖表


  翻開一張舊報紙,只得半頁,下面是廣告。
  近幾年每次拿起一張報紙,總覺得缺少了甚麼。字的大小有變?或與自己老花有關。多了一些無聊的空間?也許跟了外國多了設計。以前的報紙不是直排的嗎?因為特區香港已經「回歸」了祖國,也應該跟隨中國的做事辦報方式,所以全部改為橫排也說不定,但又為何不跟隨中國用簡化字呢?的確唔知點解。
  想來想去終於明白缺少了甚麼,原來今天的報紙比以前——應該講得準確一點——比一九九七年前明顯細了很多。記得以前可以用一張報紙(對摺)包一把鋸,今天卻要用兩張,因為要攤開才夠。
  再細心留意,還發覺今天的報紙在頂頭會寫上內容屬於甚麼,例如「教育」「港聞」「國際」「體育」「經濟」「英文」之類,是否今天的讀者不能分辨港聞國際體育經濟,要由編輯替讀者分類?以為讀者睇英文時以為睇緊中文,所以特別說明「英文」。
  沒有農曆也都算了,反正特區香港都無人重視農曆,亦再無人務農,不要也罷。但又不知何解,到了某幾個日子或是內容與星宿算命有關之時,內容自然又再提起農曆,而每逢到了農曆正月,又在第一版印上「年初一」「年初二」「年初三」直至「年初七」,之後回復正常。
  報紙自然有編輯,同樣有美術,照片附上誰人攝,間中會有記者的名字,但不知為何某些報道卻沒有了記者名,點解呢?好像這版所見,其中有一個表,右下角寫上「××製圖」。明明這是一個數字表,卻說成圖,可能統稱為「圖表」吧。
  既然自己都唔多睇報紙,無謂阻人搵食,現時每項工作大部分以量計,與質無關,每做一項都要加入名字來計數,不然老闆都唔知你有做過,漸漸這種風氣盛行,水份漸多,同時變了質,也許亦是讀者之福——不再睇報紙,睇回書算了。

星期日, 2月 18, 2018

愛快羅密歐警車


  意大利擁有汽車工業,很早以前已經認識快意FIAT,後來才知愛快羅密歐,名貴跑車則有瑪莎拉蒂和其他。至於貨車類則是IVECO
  早已聽聞意大利汽車並不耐用,所以用家不算多,但喜歡設計獨特外型與別不同,意大利汽車則是特立獨行的人所喜愛。現時旅遊巴士多用德國出品,記得曾坐過由IVECO生產的長途巴士,這次也見由這間車廠生產的軍用汽車,外型媲美美軍。
  英國警車選用寶馬或福特,意大利用回自家出產,以愛快羅密歐做警車。在聖馬利諾時,也見用了快意。記得某一次睇BBC的汽車節目講到意大利跑車,大概說車底最快磨穿,但外型完全勝出。
  評論中肯。

星期六, 2月 17, 2018

電動低地台巴士


  意大利常見這款電動低地台巴士,穿梭橫街窄巷,行走各處名勝教堂,方便不良於行的遊客,當然任何乘客也歡迎。
  車上座位不多,但同時設有安放輪椅位置,巴士停靠近行人路時放出踏板便可讓輪椅上落,行動不便也可如常搭巴士參觀畫廊博物館。不用輪椅的乘客更可如平路一樣直接上車落車,非常方便。
  反觀某些自稱亞洲國際都會的中國沿海城市,荒廢二十年,那些為人民服務的小巴依然要上落兩級才可搭車,每見這款巴士,應該懂得分辨優劣誰屬吧。

星期五, 2月 16, 2018

狗年巴士


  早幾天在香港仔巴士總站等巴士,先見一架新巴狗年巴士到來停在中間,於是只影了車尾,後來旁邊的巴士駛走,再影了右面。
  這部4508富豪新巴,設計略為偏向粉紅,提早在街上行走,迎接狗年來臨。
  過了不多久,城巴狗年巴士又到,可惜停在站裏,不能影得車身,只能拍攝尾部。9518城巴車身帶橙紅,雖屬同一公司所擁有,但設計有異,狗的模樣一樣,花款各有不同。
  今年不包在最長的十二米八巴士,改為包在富豪身上,另有一種味道,帶靈巧與忠誠,極之配合狗的性格。
  用智能電話拍攝始終有局限,一切由程式執行,反而攝影者參與極少,有時間的話真係要學人追巴士。

星期四, 2月 15, 2018

一票難求


  在網上睇了一篇介紹坦贊鐵路的文章1860 公里的坦贊鐵路與 11 月的維多利亞瀑布,其中一句:「因為若買單獨頭等車票,男女則不能共處於同一車廂,所以我們只好訂下整個4張卧鋪廂。」
  猜想這句的意思相信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為了共處同一車廂,所以買下了可供四個人使用的臥鋪車廂。即是雖然付了四個臥鋪的車票,但只有兩個人使用。
  想起了已近三十年前獨自往四川旅行的往事。
  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四川省的公路可算四通八達,但道路並不太理想,很多公路只有來回兩線行車,每天班次雖有十數班車,但乘客也多,有時車票並不好買,更沒預訂這回事,只能在早上開售前排隊購買明天或後天的票。有一次從康定回成都,買到的車票是加座票,即沒有正式座位,幸運的話巴士上設施較佳,通道中間會有一張連在正式座椅的摺椅,拉下來就是加座,更差的上車時司機給你一張矮櫈坐在通道或車門旁邊便算,一兩小時內較容易捱,長途車真係頂唔順,幸好那時年紀輕尚可接受,見很多當地人就是這樣乘長途巴士。
  上車後在加座坐好,接近開車時間,見旁邊有兩個空位放了背囊,於是向坐在窗口位的香港人問怎麼這兩個座位用來放背囊咁浪費,他非常神氣的回答:「我們就是花多兩個座位的價錢買下來,因為可以用來放背囊,不用將行李放車頂嘛。」
  望一望與他一同來的兩個人,他們三個人佔用了——不能說佔用因有買票——五個座位,印象中當時不置可否有點疑惑,誰知另一個即刻向我「教路」:「記得下次買多張飛用來放背囊,我哋次次都係咁。」
  記得之後曾經和朋友討論過,有些贊成——去相對落後的地方,大部分反對,自己亦無咁做過,因為自問沒有多餘的金錢買多張飛用,至於去相對落後的地方,例如三十年前的中國或是今天的印度尼泊爾緬甸非洲等,你有錢當然可以這樣做,別人可一票難求。

星期三, 2月 14, 2018

醜陋的特區香港人


  某日坐巴士,欣賞街外風景時傳來一陣橙的氣味,轉頭一望,見一位打扮斯文的女士正在剝橙皮,心生奇怪,為何咁趕要利用搭巴士的時間來剝個橙來食。
  別人的喜好顧不了這麼多,繼續留意街外不停移動的圖畫。想想怪不得巴士公司條例中有「請勿在車廂飲食」,橙的氣味不算太濃烈,如果是榴槤香味四溢,喜歡的話也許令人垂涎欲滴,遇上不喜歡隨時暈車浪,加上現時所有巴士全密封,氣味難以即時散去,如果在車上飲食,殘留的氣味未必令人舒服。
  未幾,巴士接近目的地,乘客陸續落車,這時才見那位剝橙食的女士早已下車,不過在座位的地下留下了一堆橙皮。想不到外表斯文穿著入時憑樣貌相信也是特區香港人,不知是否也受了外來影響或自甘墮落,開始向某邊靠齊,不遵從車廂內請勿飲食之外更亂丟垃圾,給很多人添了麻煩。
  如果有醜陋的中國人,同樣也有醜陋的特區香港人。

星期二, 2月 13, 2018

「智能」

  幾個月前的一則新聞機管局下月推「行李通」程式 方便旅客追蹤行李,不知現時推行的情況如何:

  機管局下月在手機應用程式推出「行李送達通知服務」的新功能,方便乘客掌握航班情況及追蹤行李的位置。
  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表示,「行李通」新功能將在下月推出,旅客只要在香港機場的網上商店或客戶服務中心,購買指定行李標籤及下載香港機場的應用程式,即可在返港時追蹤行李,當行李即將送達輸送帶時亦會收到通知。
  另外,機管局預計年底推出流動智能登記櫃檯,於不同地方讓旅客自行辦理登機手續,未來會考慮在酒店、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主題公園等,設置流動智能登記櫃檯,讓市民進行自助辦理登機手續。


  聽落的確高智能,那個「行李通」的標籤含有無線射頻識別碼(RFID)的高科技產品,聽聞要付三十元或九十元一個,仲要在智能電話下載程式才能使用,目的為咩呢?就係知道自己件行李已經或即將送抵輸送帶。
  今年已經是二零一八年,回想二十一年前即大概一九九七年左右,啟德機場不要說,即使赤鱲角機場,那時無論從海外或大陸乘飛機回港,從飛機步出來,經過長長的通道來到免稅店買排朱古力,之後排隊入境,雖然未有電子通道,但一般不用太久已可辦妥。終於來到行李輸送帶前,找對了位置推架行李車準備,未夠十分鐘行李開始轆出,都唔知幾快。
  當家作主唔使十年,一切和殖民地時代不一樣,快則等二十分鐘,慢則說行李運送時遇上阻滯要延遲,或要等上三十分鐘。
  也許機管局有見及此,為乘客著想,等行李時可以去飲杯咖啡去免稅店幫襯去洗手間都可以去耐一點,終於想出這個高智能程式,不解決運送行李的滯後,卻以「智能」蒙混,確是特區香港之福。

星期日, 2月 11, 2018

聖伯多祿鎖鏈堂


  上一次來羅馬,最後一天來到聖伯多祿鎖鏈堂,這次再來,第一天就到這裏,因為想再次見見摩西。
  摩西,天主教稱為梅瑟,不過相信摩西比較多人認識。
  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雕像名為「憤怒的摩西」,先從我們所見的角度嘗試瞭解。摩西右手腋下夾著石板,左腳向後微縮,右腳正在發力,而身體稍傾向右面,大概準備從椅中站起來,面帶憤怒,右手觸及長鬚顯示內心的忐忑與憂慮。
  至於頭上雙角,找到網上有一段解釋:

  摩西攜帶石版第二次上西奈山,耶和華神在雲中降臨,和摩西同在,要以色列人謹守祂的吩咐。摩西再次待在山上四十晝夜,當他拿著兩塊法版下山時,「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出埃及記34:29)。舊約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發光」譯成「滿有榮耀」,雖然並未忠於希伯來文原意,但至少可以讓人意會,看出摩西的臉在「發光」。不過,我們進一步看看希伯來文「發光」的原文qāran,這個動詞的名詞型態為qeren。在希伯來文字典中,qeren有以下三種解釋:
●山羊的角。
●力量的象徵。
●有角的祭壇、聖所及神的同在。

摩西的角:從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座像談起

  在公義漸失,已成一個更腐敗的年代,人們早忘卻是非戒律,憤怒的摩西在今天有著另一層意義。
  另一篇網上文章詳細解釋這尊雕像:摩西像

  朱利阿斯二世受命米開朗基羅製作自己的墳墓,雖是一偉大的計畫(包含四十尊石雕像),但卻困擾了米開朗基羅長達四十年,終究沒有完成,至今由米開朗基羅親手完成的僅留下摩西像、及未完成的奴隸像,其中四尊奴隸像收藏於學院畫廊,另兩尊則在羅浮宮,朱利阿斯二世墓除了摩西像是米開朗基羅完成,因疾病的關係,,大部份由他的助手,但近來1999年學者研究及維修工作發現第二層的朱利阿斯二世像也是米氏所作。
  摩西像(moses)是舊約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物,當他上何烈山取了十誡法版下山,看見山下百姓祭拜金牛犢,憤而將法版砸毀,米開朗基羅就是描寫這故事;依據1914年sigmund freud認為摩西的這種姿態是一種對內心性格的掙扎,正試著將一觸及發的怒氣克制下來。抓著鬍子的動作並非摩西很平常的動作,可以解釋成一種憤怒,也可說是陷入沉思中。當我們審視這件作品,學者發現似乎有些缺點,譬如下半部太過複雜,細節太多,又摩西下顎的鬍子太厚重,太突出,但是當我們從下往上仰視,這些缺點都消失了,為什麼?因為摩西像本來就是計畫放置陵墓的第二層,這是作者刻意為觀者所創造最美的角度。至於頭上長角,根據經上所述,摩西從山上下來,臉上泛光,是否就是米開朗基羅用頭上的角來做此敘述的詮釋。尚不得而知。


  從旅館走出來過了馬路,上樓梯穿過這個隧道便到教堂,當時休息時間未過,眾人大多坐在門前休息,我們心情未能平靜,一時開心未能坐好,從柱上滾了下來,幸好不高,坐好再影,慶幸很快又可以再見摩西,提醒自己不要忘記。

星期六, 2月 10, 2018

Casa per ferie Santa Sofia


  這次再遊羅馬,選擇住在聖伯多祿鎖鏈堂附近的Casa per ferie Santa Sofia,因不用五分鐘路程,每次經過都可以先探探摩西才回旅館。
  初在網上找到這間旅館,預訂時可以投標價方式,在旅館定價之內出一個自己認為全理的價錢,然後待旅館回覆。因為羅馬旺淡季的價錢相差很遠,這間旅館的標價由四十至一百二十歐元之間,五月在羅馬已屬旺季,絕不可能以四十歐元訂一間雙人房,但總希望能低過一百二十元,究竟出價多少才算合理呢?
  相信這個「出價遊戲」主要看日子,星期四五六應該最貴,日一較廉宜,二三介乎中間,我們預訂的日子剛巧在三四五,平均計能否一百歐元一晚呢?於是嘗試輸入九十歐元,立刻收到回覆說價格太低不能接納。一百又如何?同樣不接納,但這次不等我們再出價,回信中建議每晚約一百一十元之間,詢問我們如何。遊戲到此為止,看來電腦程式棋高一著,比最高價格略低,客人自然心滿意足,樂意預訂。
  旅館離地鐵不遠,面向一個小廣場,旁邊就是一間教堂,我們沒有詳細研究過,但相信旅館由教堂或修道院所經營,接待大部分都是修女或神職人員,內裏佈置簡樸。登記時修女問我們喜歡住在向廣場還是向內院的房間,任由選擇,我們選擇了向廣場方向,喜歡可以望向大街。房間在三樓,初時以為只有樓梯,正準備托行李上房,轉頭一望原來有電梯,於是改乘電梯。
  電梯內貼有一張紙,貼在電梯當眼地方,我們略為一望,見全是意文沒有多大留意,結果有些事情發生而我們事後才知,所以以後就算唔識睇都要嘗試睇睇,因為意大利文可以唔識,但阿拉伯數目字就無可能唔識。
  房間如圖所示,一張床一個櫃一張寫字檯一張行李架,無電視但有個電話,非常合我們心意,推開窗下面就是廣場,更可望向鄰座大廈,有如住在家一樣,有著家的感覺。

星期五, 2月 09, 2018

餐車


  從博洛尼亞乘火車回羅馬,全程兩個多小時,十分方便,同時經過翡冷翠,看著窗外熟悉的景色,不禁懷念這兩個地方。
  這列火車由米蘭至拿坡里,附有餐車,妹仔非常感興趣,因為睇歐美電影電視劇時,每次見乘客在餐車購物都想一試,究竟車上的食物如何,會否如幻想一樣同樣美味呢?
  平日在快餐店購買試得多,火車上其實沒有多大分別,價錢稍貴,見illy才買兩杯,另加一件三文治,可以一面消磨時間一面欣賞窗外風景,然後拿本書回憶旅程中去過的地方,也許又會問點解時間像火車一樣過得咁快。
  火車同時停Roma Termini總站與Roma Tiburtina站,當火車來到Tiburtina時,我們決定在這個站落車,這裏同樣與地鐵站相鄰,附近亦有一個往全國的巴士總站,選擇在這裏下車,喜其沒有太多人,不像Termini般必然要經過出口再落地鐵站,而地鐵上落的乘客也多。
  在Tiburtina站落車時,就只得我們兩個,因為火車很快就會開,列車員恐怕我們落錯車,提醒我們這個是Roma Tiburtina,不是Roma Termini,我們答是並向他道謝提醒,然後拖著行李往地鐵站。
  以前常聽聞意大利人滑頭不負責任,從這件小事看,他們也不是如此,可能有時候他們不懂得如何向亞洲笨人表達而已。
  羅馬住在Casa Santa Sofia,離聖伯多祿鎖鏈堂五分鐘路程,放好行李執拾一下,就可以先探探摩西仔,再計劃要去的地點。

星期四, 2月 08, 2018

博洛尼亞印象


  永遠都是如此,以為住在博洛尼亞幾天,必然可以參觀畫廊博物館,結果臨離開時,才知錯過太多,留下一點遺憾。也許因為如此,永遠有一個理由給自己多一次機會,下次再來。
  以前只聽聞羅馬威尼斯米蘭,相信第一次聽聞博洛尼亞這個名字,大概從睇意大利足球開始,後來電視多了旅遊藝術文化節目,火車佬講解「肉醬意粉」與瑪莎拉蒂的標誌來自海神的三叉戟,一個教授一個廚師駕駛著瑪莎拉蒂由南部到北部,同樣經過博洛尼亞。
  博洛尼亞給我們的印象,一落火車走出廣場,心想點解這裏好似咁陳舊,雖有拱廊特色,但像塵封了數十年,沒有吸引的廣告字句,更沒有美麗誘人的色彩,只有那一片深沉的暗深紅色——比翡冷翠略深。
  沒有華麗的外表,但有陳舊的香醇,沒有喧鬧的誘惑,卻有沉默的內涵,同樣有過輝煌的歷史,卻沒有沉醉於過去,如引水道隱藏於繁華中,有著意大利中部的代表,缺少大城市的滑頭,比不上北部的富裕,同樣令人覺得自豪,反映意大利踏實的一面。如果有時間,值得在博洛尼亞住上幾天,欣賞那陳舊之外,同時領略滲出來的韻味。
  早上在火車站等火車,發生了一件唔知叫咩事的小事。等火車時,一個來自大陸的女人在月台四圍行,唔知想尋找咩目標,我們比較在意,立刻遠遠離開,火車到站前才返回登車位置。可是那位女人還在,竟然走過來和我們以「普通話」企圖搭訕,我們當然無反應,連望她一眼也免,她連說幾聲「去哪裏」,我們都沒有理她,直至她自言自語說「聽不懂」才走開。
  這些來自大陸的人很奇怪,無論已移民當地或在旅行時都喜歡聚在一起,形成唐人街和成群中國人,大聲講大聲笑,以為這個世界屬於他們一樣,而僑居外國更喜歡佔別人便宜。曾和一位前同事談起,他說喜歡在外國碰上同鄉,我們說千萬不要見東方人面孔特別是中國人,但日本人除外,因為通常有日本人出現,必然有值得參觀遊覽的地方。
  記得上一次在羅馬的時候,碰上落雨,一面尋找前往萬神殿的方向一面避雨,走到一間教堂前見有兩名日本人從內出來,我們立刻轉身入內,原來這間正是聖王路易堂,內有卡拉瓦喬所畫三幅關於聖馬太生平系列畫。單是這一發現,可知日本人識貨。

星期二, 2月 06, 2018

聖多明我聖殿


  搭了兩個站巴士來到聖多明我聖殿,其實不太遠,不過見有巴士票順便遊車河。
  維基百科中文不算詳盡,意文Basilica di San Domenico (Bologna)比較清楚,不過睇唔明。教堂始建於十三世紀初,十八世紀重建,教堂外豎立了聖多明我銅像和玫瑰聖母像,教堂內有著名的聖多明我墓。這座令人讚嘆的聖多明我石棺(1267)是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的傑作,石棺帶有雕像的頂飾由尼科洛.達.巴里(Niccolo da Bari,後來被為Niccolo dell' Arca)擔當創作(1468-1473),並且由米高朗基羅於1494年完成(兩位聖人像及右面的天使)。尼古拉.皮薩諾的淺浮雕描繪了聖多明我的生活和神蹟,而尼科洛創作的頂飾則讚美了天地萬物的創造,分別通過小天使(象徵天)、花飾(象徵地)和海豚(象徵海)來體現。
  至於教堂內有一幅菲利皮諾.利皮(Filippino Lippi)的名畫《聖卡特琳娜的神秘婚禮》(Matrimonio mistico di santa Caterina d'Alessandria),畫中每個人物每樣物件都有解釋,不過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幅畫,而且距離甚遠,如能認識多一點,欣賞之餘會多一些樂趣與知識。
  教堂外另有幾座懸空的石棺,再加門前的廣場,整座建築古雅之餘亦有特別之處,想再仔細睇真,奈何走了一天,雙腿已有些不聽使喚,雖然可以搭巴士,但亦要等及未必有座位,終於又搭了兩三個站來到主教堂。初時真係唔知是一間教堂,直至見有人出入才知,內裏除了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裝潢,右方有一組名為「耶穌之死」的複製品。

星期一, 2月 05, 2018

常識

灣仔沙中綫地盤再發現戰時炸彈非常不穩 警方指挑戰大

  這兩個星期灣仔接連發現兩個美軍投下的戰時炸彈,幸好由幾個英裔——相信來自英國——領導的拆彈小組安全化解危機。
  本來發現炸彈沒有甚麼好寫,但因為發生在母親身上卻與炸彈有關的小事卻值得一提。
  母親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約十歲十一歲左右,在日本侵略中國時正值入學年齡,當年外祖父正想送她入學,可是戰爭一起亦要逃難,正因為這場戰爭所以沒有讀過書,這些事情對她來說印象深刻。她亦記得美軍反攻時轟炸駱克道卻誤炸軒尼詩道,她和外祖母趕上山頂避難。
  這些事情已過去七十多年,雖然她不識字,但清楚知道如果沒有英軍包括加拿大士兵英勇抵抗,香港更早淪陷,亦知道沒有盟軍——主要是美軍——反攻日本,「抗戰」不可能勝利。雖然她會稱日本仔蘿蔔頭,但說話間並不會帶仇恨。
  灣仔發現炸彈後,她早上如常到運動場做運動,和一班同好講及這回事,誰料其中一個突然說:「最衰就係美國佬,無端端落炸彈炸香港,搞到依家仲有咁多炸彈未爆。」
  母親聽後有點氣,當時沒有直接駁斥,但另外兩個已即時反駁,說炸彈是當時轟炸日本人留下的,並不是轟炸香港。
  平日母親很少談及誰對誰錯,但這天回家後談起這事仍覺氣憤,除了講那個人不懂事沒有常識之外,還說「我唔識字都知美國炸日本仔啦。」
  母親說得沒有錯,就算今天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回事,也應該知道香港被日本佔領三年零八個月,美國轟炸香港,是轟炸當時日本佔領時的香港,如果唔知或不懂,可以睇新聞上網查,但千萬不要像被人洗了腦一樣,一聽到「美國」兩個字,立刻聯想是和中國「對抗」。
  晚上收工回家,母親還說:「又話當家作主,二十年囉,點解幾個拆彈專家都係鬼佬呢?」
  係噃,點解呢?

星期日, 2月 04, 2018

漫步博洛尼亞


穿入四方街附近,被商店櫥窗內的醃漬的水果及糕點所吸引,一面欣賞已有一段歷史的街道,一面看著傳統的食物,不禁想雖然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事物毫不相干,但彷彿又如此接近,今天擁有豐富的物質,但那種模式沒有改變,仍然能夠相通。
博洛尼亞有一種獨有的米糕,焗出來的模樣與我們的年糕差不多,都是一底底,初時以為要整個購買,後來入內瀏覽時見可以切開零售,於是買了兩件,不算廉宜,味道可不錯,一間店鋪可以製作這麼多,看來也受市民歡迎。
再次經過聖雅各伯聖殿,拍了一張較正面和清晰的照片。來到大街(Strada Maggiore),主要欣賞兩旁排列著一些漂亮的宮殿,其中有木質柱廊的Isolani院,是罕見的十三世紀居民樣式。走入民居的「捷徑」出來,已到七教堂前的廣場,這天天氣較佳,清楚見到這一帶漂亮的環境。教堂內光線亦亮,可以仔細欣賞了教堂的圓頂,這座耶穌受難教堂最為感人。


以木作支架的樓房現在已很少見,能夠保存至今,必然有賴眾人的保護。博洛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曾受轟炸,戰後修復工作絕不馬虎,保持同一顏色,保持特色的拱廊,外表好像陳舊,內裏卻自然滲出雅致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