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9, 2023

法國航空與卡達航空

  影這張相時究竟有心定無意?

  看似正在跑道中滑行,而另一條跑道有一架法航起飛。

  是否如此?

  2014年6月17日離開法國,幸運坐在機翼旁兼窗口位,飛機準時駛向跑道,遠處見一架法航像在起飛,看清楚原來是一架模型。

  單憑外表難以判斷屬甚麼型號,不過以機頭機尾的尖,貌似英法合製的和諧式客機。當時和諧客機早已停飛,放在機場展出,增加乘客對飛機的興趣。

  忙了一整天,接近收工偷閒上網,無意中看到這張相片,特別之外亦有覺得以為兩架飛機真的相遇,也算難忘。

星期五, 1月 27, 2023

陳百強《偏偏喜歡你》

  絕對不是陳百強的歌迷,當時亦不太喜歡他的歌,只不過卻喜歡這首,也許與歌名中的「偏偏」兩個字有關。

  這首歌出版於1983年,那時幾乎全部粵語歌,或許不喜歡無綫獨大,偏偏喜歡了國語歌。

  喜歡國語歌一件事,過了三幾十年,工作做得悶悶地,腦海中會閃出幾句歌,「台北不是我的家……」「為何我心分秒想着過去……」「變化比計劃還快……」或是「每當變幻時」,立刻放下工作,上youtube找首歌來聽,給早已低落的情緒帶來鼓勵。

  因為是那個世紀,對於陳百強張國榮也說不上喜歡與否,只知年輕受歡迎的一代,奈何大機構沒有海納百川之量,結果大家有目共睹。

星期三, 1月 25, 2023

上海外灘

  照片攝於2012年,現時應多了幾座摩天大廈。

  自從浦東多了高樓,拍攝上海會從黃浦公園附近向着這個方向,有時也覺得科幻,感覺像去了另一個地方。

  從前站在浦東看浦西,沿着黃浦江邊一排英國三四流建築物,那個是舊上海。

  內陸的人來到上海,站在江邊以為看到了海,誰不知要看真正的大海,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唔緊要,已經來到大城市,看的是另一種風景。

  我們懷念農村的純樸,卻愛上城市的繁華,以為離棄了窮困,仍舊找不到滿足。

  回頭一看,才發覺像一隻螻蟻,而那片美麗的土地亦早已消失。

星期一, 1月 23, 2023

轉載:羅馬混凝土

  轉載網上一則翻譯新聞,內文如下(如有版權,請通知刪除):

研究顯示鬥獸場之所以千年不倒

是因為古羅馬混凝土可自我修復

  據意大利媒體報導,奮斗在意大利綜合編譯: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羅馬鬥獸場和古羅馬的一些建築屹立千年不倒原因,竟然是古羅馬混凝土可以自我修復。

  研究顯示鬥獸場之所以千年不倒 是因為古羅馬混凝土可自我修復

  據意大利媒體報導,奮斗在意大利綜合編譯: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羅馬鬥獸場和古羅馬的一些建築屹立千年不倒原因,竟然是古羅馬混凝土可以自我修復。

  報導稱,古羅馬文明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混凝土的文明,古羅馬的渡槽、港口、道路、橋樑、溫泉浴場和許多建築都是用當時的水泥建造的,這是自公元三世紀以來的一種技術,是一種基於水泥質的混凝土。其延展性號,價格低廉,但最重要的是堅固耐用。

(資料圖:古羅馬水泥配方)

  而堅固耐用的原因,近日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這種古羅馬的混凝土竟然有自我再生的特性。

  報導稱,該研究顯示,古羅馬水泥配方涉及石灰,火山灰和火山凝灰岩的使用,這些物質通過海水活化,然後再將這種混合物使用在需要的地方,隨後硬化。

  古羅馬水泥與今天的水泥相比,配方大有不同,今天最常見的水泥實際上是通過高溫的黏土和石灰石、石膏等的混合物,俗稱熟料。當代的水泥與古羅馬的水泥相比顯然有許多優勢,但在耐用方面完全無法和古羅馬的相媲美。因為現代混凝土使用壽命在50年至100年之間,超過就注定會垮塌,因此如果不拆除重建,那麼就需要持續維護。

(資料圖:古羅馬混凝土自我修復的秘密)

  為了研究古羅馬建築技術的秘密,麻繩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意大利Latina省Priverno的一處約2000年的考古遺址採集了古羅馬水泥樣本,在麻省理工的實驗室中進行分析。他們在古羅馬水泥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沉積物,這種沉積物像是石灰石的碎片,此前一直被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雜質,是古羅馬原始技術造成的結果。

(資料圖:研究人員採集古羅馬水泥的地點和成分分析)

  然而,根據該研究團隊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正是這些石灰質的碎屑起到了混凝土自我修復的作用,當建築出現裂口時,一旦與水混合,這些石灰質碎屑就會很快被水溶解(實驗室用雨水),然後再次凝固。似乎並不是古羅馬人技術缺陷造成,而是古羅馬人似乎已經發現了這種材料可以建造可屹立千年的建築。

(資料圖:古羅馬混凝土中的石灰屑)

  根據麻省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的說法,這種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改進今天的建築材料,使用生石灰或具有類似特性的化合物會讓混凝土更加耐用。(奮鬥在意大利)

星期六, 1月 21, 2023

歎咖啡

  照片攝於2014年6月6日法國魯昂。

  成日見人飲杯咖啡坐半日,這天妹仔軍仔跟住兩個廢廢老,點了杯咖啡和一個法包,仲要加火腿芝士,結果都係坐咗大半個鐘。

  妹仔真係唔明白,飲杯咖啡坐半日,咖啡只係幫襯,然後搵個位坐定定,任意讓時光消逝,莫非這才是享受人生?

  放慢腳步,偶然回望已經逝去的青春,一杯咖啡何止坐半日,還希望時間來個停頓,好好珍惜。

星期四, 1月 19, 2023

Uncle Ray逝世

  轉載BBC報道Uncle Ray逝世。

  陶傑也有講兩句:

  「香港電台英文台音樂主持人郭利民Uncle Ray以98高齡逝世。還有林樂培與顧嘉煇,一個月內,三大音樂人帶來走了香港的音樂文化世紀。

  Uncle Ray殖民地時代啟蒙兩代香港人英文流行曲欣賞,其懶洋洋的播音在低悠中有一泓葡萄牙地中海的空闊,以香港的一連串符號連接着:樂宮戲院、新法書院、英軍、大會堂、辰衝書店、海運大廈,由廣播道一路到啟德機場的瞭望台。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Moon River、My Way、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西洋流行曲無數,都是當年香港中產子女在太子道住宅的書桌上,枕着一本朗文出版的英文教科書一個筆盒,在飯後做功課時由Uncle Ray的聲音中流出來的。其時香港並無紅舘,但有尖沙咀碼頭的五枝旗桿,上有龍獅旗,下有你等待藉口還書給她的那個英華女生。她雖遲到十分鐘,卻帶來一卷她錄的「麵包」樂隊(Bread)卡式錄音帶,並告訴你:其中那首Aubrey,是直接由Uncle Ray的節目、收音機的喇叭裏錄過來的。

  這樣你還不明白?青蘋果般的人生初次約會,好像有Uncle Ray的微笑著的聲音在一路呵護加持着,暗中提示:Come on, just hold her hand, you coward.

  (不過,以上這代Uncle Ray 有份湊大的香港人,怕不有七成已經做了祖父母,有幾多個移民溫哥華之後打太極、唱粵曲,閒來幾個圍爐聲討美帝與黑暴,原來已淪為加燦老藍C?)

  慶幸未係如最後一段所說。開始聽Uncle Ray,才子可以係中產,吾等剛出來學師,十幾歲學人聽英文台——商業電台英文台,那位DJ應與Uncle Ray同等資歷,下午播歌只係偶然講幾句,唔似今日未講先笑,一係講自己係教徒個個星期返教會。

  至於錄歌如才子所說,不過唔係對於個喇叭,而係直接錄收音機。Bread好似後少少,最初係聽木匠Carpenter的Please Mr Postman開始。

  BBC報道內文可省去最後一段:

  香港廣播界重量級人物,前香港電台(RTHK)英語唱片騎師郭利民(Ray Cordeiro)1月13日逝世,享年98歲。

  香港電台14日報導,郭利民於中文大學醫院離世。報導並未提及死因。

  獲廣泛暱稱為「Uncle Ray」的郭利民1924年12月12日生於香港,葡萄牙人,1949年入職香港麗的呼聲(Rediffusion Hong Kong)踏足廣播界,1960年轉投公營香港電台第三台,1970年起主持《All The Way With Ray》節目至2021年退休,歷時51年。2000年,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金氏世界紀錄)認可郭利民為「全球持續主持電台節目最長久的DJ」。

  郭利民被稱為香港「樂壇教父」,其唱片騎師生涯中曾專訪的國際巨星包括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奇里夫·李察(Cliff Richard)與東尼·班納特(Tony Bennett)等。

  郭利民於1987年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

星期二, 1月 17, 2023

「計劃」

  影印機使用多年,修修補補亦一段日子,最近終於壞機,不打算修理,只好找人回收。

  原本預定1月12日運走,11日專程一早開工,拆開成兩件,以保鮮紙包裝,可惜最後才接到未能使用電梯,因為師傅兩個星期才到來一次,下一次要待19日。

  那天已是年廿八,運輸司機則未必得閒,經過商量,或許要改至二月才能運走。

  經常以為可以預先計劃,但世事卻不按計劃實現,隨時有變。

  無辦法,看來要放多一個月,至於下次能否回收,留待上天決定。

星期日, 1月 15, 2023

海邊留影

  攝於2003年11月5日台灣頭城。

  頭城近礁溪,坐火車過去非常近,那裏有一個碼頭,可以出海觀鯨和海豚。未必每個月份都有,11月則肯定沒有,現時可以上網查時間。

  台灣東面面向太平洋,因曾被日本統治,有些地方留有日本風味,與日本漁港相似。

  頭城沿着海邊建有堤岸,那時年輕,喜歡走一段遠路,享受燦爛的陽光,然後留下一張照片。

星期五, 1月 13, 2023

背囊

  一九八八年四月旅行便是使用這個背囊。

  背囊不是自己,當年屬普通中型新款,是弟弟露營時使用,至於是不是他的也不太清楚。

  背囊一年大概只用三兩次,買一個買唔起,那時多數向同學朋友借,這個最為簡單。

  膠架更輕,下面可以放睡袋。旅行時不帶睡袋,可以把一兩件厚衣服捲成圓形包好,綁在底部托起內膽,背囊才能立直。

  出發時大概八至十公斤,外加一個相機袋,使用背囊的好處是較靈活使用雙手,也可以背着走一段遠路。

  從前的皮篋很重,坐飛機住酒店當然使用皮篋較為優雅。背囊則可以追火車坐地下甚至睡在火車站,可說完全兩回事。

  近年多使用帶轆的大牛龜,前兩年再加一個烏龜仔,但是那個黃色的背囊仍在,因為如果行李過多,仍然喜歡揹個背囊加個烏龜仔,這樣不用揹太重,又可拉着篋仔行,輕鬆太多了。

星期四, 1月 12, 2023

相機袋

  照片攝於一九八八年四月成都。

  成都多數住在交通飯店,聽聞錦江也有床位,曾經詢問過,以外國人入住居多。還有一些旅館,只供本地人入住,如有工作證也會招待,床位大概兩三元人民幣一天。

  來到成都除了遊覽古蹟外,還可以坐在河邊的茶館裏,叫一杯茶坐上半天,享受難得的自由時間。

  下棋鬆骨採耳全公開,那時年輕,喜歡躲在一旁,任由時間流逝,不知世界艱難。

  一向少拿出相機拍攝陌生人,因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拍攝,除非偷拍,否則多數會先詢問。

  悠閒享受飲茶的日子不想打擾別人,於是坐到對面座椅,對着自己的相機袋拍攝一張,把當時的環境記錄下來。

  座椅大多以竹製作,檯則是木。印象中還有一張矮矮的竹椅,椅背以超過45度傾斜,人坐下向後靠可以成半躺,也很舒適,只不過郁動時會發出「吱吱」聲。

  成都印象仍有舊時五六十年代的紅磚綠瓦,現時可不知仍有沒有茶檔,讓老人們享受着屬於他們的退休時光。

星期三, 1月 11, 2023

麗江舊照片

  當所有機壞晒,只能找點事做,於是繼續幾個月前的事——掃描舊照片,然後把不再保留的菲林回收。

  找了其中一袋,菲林套上寫着「884-5月」,即1988年4月至5月,就由這一袋開始,直至忙別的事才暫停。

  那年去了雲南省,包括麗江大理昆明,行程大概要找到日記簿才知詳細,這張照片不用猜,一睇門前流水,便知麗江。

  現在有沒有人關懷農村?有沒有人知道很多偏遠的農村,農民每個月平均收入是多少?

  這些留待總理去關心,我們只知收地後興建別墅式的房屋,有沒有田有沒有流水不大重要。

  相信麗江風景亦不是三十多年前的模樣,多了高速公路也有了機場,不過仍然喜歡那流水的聲音,隱若還在耳邊。

星期二, 1月 10, 2023

電影「路直路彎」


  約二十多年前的電影,亦早已忘記內容,偶然找到兩張戲飛,上面印着2001年6月30日晚上六時,堂座30元,影藝戲院1院。

  單憑戲票未必知睇過咩戲,於是在背面寫上戲名「路直路彎」。

  回憶了一陣,猜測是外國電影,於是上網找,打入「路直路彎」已知美國電影「The Straight Story」,製作於1999年。

  維基無中文,豆瓣有介紹「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1999)」,講述一位老人家走一段人生旅程。

  記不起任何片段,大概上天給了一個機會,無論如何也要開始,也無論結果會怎樣。

  來到2023年,有人問2022年有咩好電影。自從這三四年已很少入場睇電影,「壯志凌雲 獨行俠」算娛樂豐富,反而在網上多看了日本電影,未必太好,但可放慢腳步,欣賞日本電影始終如一,夠慢及不太多花巧。

  豆瓣另一篇文章「路直路彎——放下之旅」較詳細談這電影。

星期一, 1月 09, 2023

舊照片

  Google經常提醒時間飛逝,偶然顯示一兩張照片,然後問還記得這一天嗎?

  那一年那一月有時會記得,至於邊日則較難,除非特別的日子。地點則較為容易,因為有景睇。

  這張照片攝於二零一二年五月六日,地點羅馬台伯河近天使堡的橋上。

  數碼照片不用記錄日期,菲林仍可知年月,若在當時有記錄或日記,部分也可知邊日。

  那麼幾點鐘呢?

  印象深刻拍攝艱難和特別時間,每睇一次菲林沖印的照片,真的可以知道大概幾點鐘,甚至連當時的心情和影前影後和動作也幾乎歷歷在目,唯一可惜就是那段美好時光早已遠去。

星期日, 1月 08, 2023

耶穌出世



  上個月初經過聖伯多祿堂的梯間,佈置了馬槽的模樣,那時未到聖誕,未見耶穌。

  那天影了一張照片。

  十二月二十五日再次來到,這天聖誕,馬槽內多了耶穌。

  回家後母親問起照片,和她說耶穌出世了。

  有馬槽未見耶穌,始終不夠完整,鄉下婆過了兩天再去聖堂,幸好佈置仍在,於是補回照片,把整個過程完成。

  誰料妹仔又問,怎麼不見三王來朝?

  或許不夠地方佈置,所以沒有咁多人物。

  佈置只為告訴我們,耶穌一家在他出世前已受到迫害,流離失所,來到伯利恆,至馬槽產下耶穌。

  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星期六, 1月 07, 2023

供應鹹水

  全世界除了特區香港之外,不知哪裏也以鹹水來沖廁?

  香港雖然山多,水資源並不豐富,開埠以來還可應付日常用水的需要,直至後來南移的人愈來愈多,由一個小漁村變成一個城市,人口急劇增加,食水不敷供應,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不停興建水塘,更有海水化淡廠,才勉強維持。

  印象中六十年代某年因降雨量不足,夏天起實施制水,嚴重時每隔四天供應四小時食水,帶挈紅A膠桶膠袋,亦引領香港從漁農業走向工業。

  因為淡水資源少,而隨着人口增加,食用水已應付不了,還有每天的排污如何處理?可在這時不知是誰想出以鹹水來沖廁(那時抽水馬桶仍未普及),既要興建供應食水的配水庫,更要興建供應鹹水的配水庫,即兩套供水系統,的確唔簡單。

  成日以為薄扶林山上這個配水庫是淡水,這天經過認真一看,才知是鹹水。

  英國鬼真有一套,懂得善用資源也懂得變通,對住一班盲字都唔識多個的漁民或農民,已經為未來開化打算,不然今天這個亞洲國際都會仍然使用踎廁——已比茅廁好——也說不定。

星期五, 1月 06, 2023

港澳碼頭

  從山頂坐巴士下來,中環落車後徒步去西環,不知在哪裏過馬路,於是沿着天橋一直走到港澳碼頭。

  從前很熱鬧,今天只有匆匆而過的路人。

  近十多年間已不大喜歡去澳門,不過仍喜歡在這個繁忙的碼頭看着頻密的渡輪從前面開出後面駛來,一艘接一艘,好像永不停止。

  誰料這三年間,一切已經改變,這些雙體船像發了霉一樣停在一旁,毫無生氣,呆呆等待出海的日子。

  唯一令人覺得這裏仍然沒有改變的是那獨特的氣味,說不出是酸是霉,和那令人覺得像去了衛生間的顏色與瓷磚。

星期四, 1月 05, 2023

點解無中文?

  連接鴨脷洲的跨海大橋前幾年安裝了燈箱,可以顯示文字及簡單圖案,每逢特別日子都會換上不同字句,例如早前亮了一個月的「Happy National Day」。

  前兩天收工經過香港仔海傍,已換成「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照片影得不好,手震兼曝光不足,智能電話大概只有如此。

  真係唔係好明,點解只有英文唔見中文?現今科技難道不能解決?

  還有,足足亮了成個月的「Happy National Day」,明明係Day,即只有一日,當十幾廿號睇見,已唔知邊個Happy,仲以為舊時樂聲牌的廣告。

星期三, 1月 04, 2023

賣書

  清理舊書,其中兩本《澳門歷史一刻》和《尋常巷陌》。

  《尋常巷陌》是黃志強鏡頭下的香港及澳門,而《澳門歷史一刻》除了記錄一九九九年澳門和發展歷史。

  基本上凡書都有記念價值,可惜家中地方不大,不可全部保留,只能留下其中最喜愛的幾本。

  把這兩本放於網上出售,想不到不夠兩個星期已售出,每本五十元,延續書的生命。(20121229)

星期二, 1月 03, 2023

The Menu(五星級盛宴)

  有人請睇戲,於是去了睇五腥級盛宴。

  電影院係設施最好的一間,座位可以向後靠,走廊通道極寬敞,保證唔會踢到椅背,還有可以放出承接腳部的裝置,讓觀眾幾乎可以躺臥式觀影。

  電影好睇難臥,唔好睇可以瞓,但好唔好之間應如何?都係坐直算吧。

  入場前無睇過介紹,憑預告大概知道帶黑色。有人說電影有很多隱喻。明的話或瞭解,唔明就等於無。而最唔明的地方,懲罰那班貴賓或說得通,但全部人都要死(包括其餘廚師保安侍應)則無人問過明白,唔多似西方人的精神。

  近十年個個人都講初心,但初心其實係乜?回到從前?回到石器時代?回到自己未發迹之時?還是利用初心矇騙世人?

  真的要講初心,你的初心和我的不同,為何一定要跟隨你的初心?況且你的初心根本就是錯,咁初心應該是怎樣?

  真的要講初心,你們還可以選擇,當初選擇喜歡對住一班阿諛奉承,而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風光一世後,再和別人講初心,咁初心只是騙人的技倆,並無這回事。

  你說顧客各有代表,如今世界無論一間餐廳一個行業一間公司一個社會甚至一個國家,大概也如此分類,並非全部人死光世界可以重來,僥倖生還也不值得笑,因你還是一個人——如果可以稱為人的話,或只剩下你一個。

  美國電影有言論自由,無必要有太多隱喻,嘲諷已可,但小嘲小諷無補於事,開始時講得太大,結局唔夠震撼,實際都係夢一場。

  演員無太發揮,對手戲亦不多,基本上只得一個人做戲,觀眾難有共鳴。

  美國電影始終有些浮誇,日本電影或者能有更好表達,亦來得更冷酷。

星期一, 1月 02, 2023

意大利新聞 意大利專家:流感比新冠更危險 但人類無法擺脫新冠了

  由新冠肺炎爆發開始,意大利感染人數眾多,而且死亡率也高。根據新聞內容,初時死亡率達1%-2%,至現在約為0.045%,可以說比流感的死亡率更低。

  附新聞:意大利專家:流感比新冠更危險 但人類無法擺脫新冠了

  點解咁關心?,因為來自意大利,貝加莫一別,都唔知邊年可重遇。

星期日, 1月 01, 2023

聽首歌:我來人間一趟

我來人間一趟

曲:徐信 詞:陳紅衛 唱:魏佳藝 和聲:姚斯婷

一路上跌跌撞撞受過不少傷

再回首半生已過猶如夢一場

我望著天空愈發地迷茫

不知道未來究竟在何方

一輩子匆匆忙忙虛度著時光

所謂的詩與遠方還只是奢望

我隨著人潮四處在漂蕩

心中的話卻不知和誰講

我來人間一趟本想光芒萬丈

誰知世人模樣只為碎銀幾兩

我來人間一趟歷盡風雨滄桑

無意打碎夕陽卻被勸返天堂

我來人間一趟也曾年少輕狂

怎奈世事無常終難如願以償

我來人間一趟受盡世態炎涼

回顧前塵過往徒留滿腹惆悵

一輩子匆匆忙忙虛度著時光

所謂的詩與遠方還只是奢望

我隨著人潮四處在漂蕩

心中的話卻不知和誰講


我來人間一趟本想光芒萬丈

誰知世人模樣只為碎銀幾兩

我來人間一趟歷盡風雨滄桑

無意打碎夕陽卻被勸返天堂

我來人間一趟也曾年少輕狂

怎奈世事無常終難如願以償

我來人間一趟受盡世態炎涼

回顧前塵過往徒留滿腹惆悵

我來人間一趟本想光芒萬丈

誰知世人模樣只為碎銀幾兩

我來人間一趟歷盡風雨滄桑

無意打碎夕陽卻被勸返天堂

我來人間一趟也曾年少輕狂

怎奈世事無常終難如願以償

我來人間一趟受盡世態炎涼

回顧前塵過往徒留滿腹惆悵

回顧前塵過往徒留滿腹惆悵


  第一次聽以為是男,後來才知是女。

  聽聞受歡迎,只覺甚似香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歌曲內容,但仍差一段距離。

  有時不禁會問,為何會眾口一詞,容不下另類聲音?甚至連沉默也不能。

  結果?只有集體無個人,也沒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