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14, 2008

《愛‧住‧巴黎》

  六月尾時,柯德莉塔圖有新電影在香港上映,兼電影名字有「巴黎」兩個字,鄉下婆嚷著要立刻去看,奈何兩個星期六的例假大家都有點事情要辦,終於在星期三有假期,處理好下午的事情後,抽空上網查看,當日最後一場就只剩下最前兩行有座位,大家遲疑了一會,會不會又撲個空?
  鄉下婆當機立斷,挽著小手袋出發,要趕在五時下班前到達電影院,而大鄉里則在網上全程監控售票情況,終於在半小時後,屏幕上最前第二行的其中兩個座位打上了交叉符號,這時電話響起,「購票成功,幸好早一步,否則要排長龍。」
  電影取材自法國著名現代作家安娜戈華達的暢銷小說《在一起就好》,聽聞柯德莉塔圖為配合角色需要,更要減肥。
  一段愛情小品,故事情節一般都是較適合女觀眾,就是輕鬆愉快個半鐘。觀影後上網查看這電影的資料,得知電影有另一個英文名字「Hunting & Gathering」,又和男女大不同有關?
  首先,電影說明了愛與性的不同,有性並不一定有愛,有愛也不一定要有性,如果愛只是局限在男女之情,那未免太少看了愛。同樣,恨可能是愛的反映。為何會有恨?恨愛分了彼此,恨愛得不足夠,恨不被愛,恨愛中沒有接納,恨失去了所愛,恨愛沒有宣於口,也恨愛沒有全心全意付出來。
  愛是無私的付出,愛是願意犧牲,愛之中有寬恕,愛當中更要有包容,愛是支持,愛也是動力,愛不是也不能將自己的缺點掩蓋,愛是將人性中僅餘的色彩發揮出來。
  法國的浪漫愛情電影就是這樣,看似老生常談,不過最重要的都是要去實踐。鬥氣冤家最終變戀人,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也有《一板之隔》,看似年代久遠,和時代脫了節,如果生活小節能夠拍出趣味,仍然可以歷久常新,內容豐富。如果要說有甚麼不同,以前較喜歡是鬥氣,現在則是直接對話,不是強迫別人接受,而是有話直說,喜歡與否在乎彼此體諒與瞭解。
  一個被工作所困的肥仔法蘭(鄉下婆說他是「帥哥」肥仔版),知道愛是有犧牲,為求平衡,可不能隨便找幾個人來發洩問題就可了事,人可以獨居,但離不開群體,互相遷就是無可避免。菲力知道自己的缺點,但他知道,愛可以是動力,也是繼續追求的決心,克服絕對是困難,愛之中,是接納別人,同樣要接納自己。卡美總結喜歡將愛藏於心中,你要愛嗎?她是用恨來表達,當慢慢變成習慣時,害怕將愛付諸實行。人生並不美好,人生絕不完美,人生會有煩惱與悲傷,我們會知道大限將至,我們會知道可一不可再,但又怎樣呢,我們不能失去愛與希望。
  看電影,會看見我們(指中國)失傳的很多東西,例如傷風感冒(受冷)會用擦背來治療,外國可能另加薄荷膏來使血氣運行。又例如公司洗手間內一個垃圾桶,本來是盛載抹手紙的,但最近桶面貼了一張提示紙,寫著請勿用來拋棄飯盒、即食麵杯。每次看到這些事情,不禁覺得很可笑。一間大公司,工作的樓層大部分員工受過高等教育,竟然將工作上的不滿和對公司的不滿,發洩在低下層的員工身上,洗手間是如此,茶水間的洗水盆同樣塞滿茶葉渣,可知中國人多虛偽,表面上熱愛公司,實際上尋找機會用破壞來表達心中的恨。
  下面是電影介紹:
《愛‧住‧巴黎》(Ensemble, C'est Tout)
  取材自法國著名現代作家安娜戈華達(Anna Gavalda)的暢銷小說《在一起就好》(Ensemble, C'est Tout)。曾經在生活上吃盡苦頭的四個人,因緣際會在巴黎一所公寓裡一起生活,從磨擦到接納,從猜疑到了解,由相知、相識到相愛,四人重新學習活得更精彩。
  卡美Camille(柯德莉塔圖飾演)是個藝術家,日間作畫,晚上在辦公室當清潔女工維生。而身為貴族後裔、膽小但感情豐富的男主角菲力Philibert (勞倫特斯托克飾演),則守在家族偌大的公寓裡,同住的還有他的廚師朋友法蘭Franck(吉洛姆簡納飾演),法蘭行為粗魯,但其實內心善良,並一直照顧著年紀老邁的婆婆寶麗Paulette(法蘭絲巴汀飾演)。四人經歷共同生活後,隔膜消失了,並彼此相助擺脫煩惱和憂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