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30, 2012

等轉機



  計劃了五個多月,大鄉里與鄉下婆終於出城,第一站不是來到甚麼地方,而是呆在卡塔爾多哈機場等轉機。

星期三, 4月 25, 2012

山城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部意大利黑白電影,內容早已忘記,只記得主角為了尋找某人(尋人或逃避都唔記得),要乘長途巴士到一處地方。
  巴士離開了城市,徐徐向郊外進發,時在迂迴小路,時在丘陵上落,在莊稼改變了地貌的田野穿插,遠處農舍三兩間,小麥隨風搖擺,送來陣陣稻草香。
  太陽開始西斜,將背影接得長長,這時巴士爬了一段陡峭山路,來到有口水井的小廣場停下來,主角下了車,環目四顧,只覺冷清,似有點無奈。
  巴士在其他乘客下了車及拿了行李後也開走了。
  廣場又回復了平靜,主角取了一張字條,走到廣場旁的一間生果檔,向老闆問路。
  老闆指著左方,然後說:「向前走,見到教堂後左面第二路往上走,見到高塔轉右便可見到。」
  主角似乎仍摸不著方向,從城市走到這個小地方,難道連街道的名字也沒有嗎?辦完事後還是早點離開,於是隨口問:「幾點鐘有車回去?」
  「剛剛開走,要等一個星期了。」
  那時看這電影,最深印象就是一座水池,一個小廣場,綠油油起伏丘陸,一望無盡的田野,還有一座躲在深山無人識的小山城。
  主角後來怎樣應該無人知道,只記得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如一個過客,曾經留下匆匆的足迹,但又畢生難忘。

後記:伊朗電影「風再起時」也有類似情況,不過這些都是較冷門的電影,有時亦很難看得懂。

星期二, 4月 24, 2012

越南明信片

  收到一張從越南寄來的明信片,封面是一群豬仔困在籠中,正運往市場販賣。
  困在籠中本來已動彈不得,豬仔有些睡著,有些張開雙眼躺著,一隻回望,一隻更帶著笑臉。
  這些豬仔只得一年半載的生命,不過已盡了責任,犧牲了自己,給人溫飽,總算不枉此生。
  微笑可能連豬仔也知道,生命不在長短,而是在於有沒有付出過努力。
  封面欣賞完,然後看內容。
  因看見封面而記得大鄉里與鄉下婆,令我們老懷安慰。
  不過內裏的日期可有些奇怪,最後竟然寫著16-04-1990。
  難道這封明信片花了二十二才收到,至於是何原因,會不會又是一個謎?

後記:其實多少都知道為何,只是看了這日期,覺得開懷的歡樂,足足笑了一分鐘。

星期一, 4月 23, 2012

小事

  傍晚等巴士,突然下起小雨,雖然帶備雨傘,見雨勢不大,也懶得撐,反正一會便可上車。
  可惜等了十分鐘仍未見巴士蹤影,部分排隊的乘客紛紛拿出雨傘,沒有的只好站到樹下暫避。
  自己仍呆著不動,只希望巴士早點到來,省卻撐傘功夫,扮保持不變應萬變。
  誰料排在前面的乘客,竟然轉個頭來,說:「不如遮埋你。」
  「唔使啦,仲可頂多一陣。唔該。」
  幸好雨勢減弱,巴士亦來到,不然雨再落下,真係唔知點算。
  雖然小事一樁,不過倒希望不要因為別人的拒絕而放棄了自己所追求的夢。

星期日, 4月 22, 2012

皮蛋

  維基百科皮蛋條下:「根據《益陽縣誌》記載,皮蛋於明朝初年在中國湖南省益陽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
  明初究竟在何年?明朝在一三六八年一月二十三日成立,明初大概算一四零零年,距今已六百年多年,即皮蛋大概六百年的歷史。
  以前沒有雪櫃,保存方法大部分以鹽或醋醃製。鴨蛋或鵝蛋新鮮食不及雞蛋香甜,醃製後保存留待冬天享用,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傳至今天,雖然樣樣講健康,間中伴以佐餐入粥,特別惹味。
  小時候幫母親弄皮蛋,剝殼後以線開,一分四或一分六,雖然顏色不怎麼吸引,但如果蛋白部分出現雪花花紋,覺得那種晶體圖案很神奇。蛋白部分爽口,蛋黃中心流質成稀,甘香濃味,成形則鬆軟帶甜,加入麻油醬油幾滴,美味無比。
  這些都是以前的事。
  近年不知何解,所買的皮蛋,大部分食後蛋白尚可,蛋黃則嗆澀封口,不能下咽,只能吐出。每次如此不禁暗生問號,為何以前沒有今天尤甚?想想這現象從何時開始,大概應該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超英趕美以來。
  難怪。

星期四, 4月 19, 2012

朝聖

  幾個人閒談,問到下次旅行目的地,隨口回答:「意大利。」
  「有何目的?」
  「朝聖。」
  「你是教徒嗎?」
  「不是。」
  「不是教徒,朝甚麼聖?」
  不是教徒,難道不可以朝聖?
  有人喜歡流水,有人喜歡高山,有人喜歡古蹟,有人喜歡名畫,有人喜歡自然風景,有人喜歡建築,有人喜歡雕塑,有人喜歡名人,有人喜歡歷史……等等等等。
  並不一定有宗教信仰才可以朝聖。喜歡歷史古蹟,一生人可能要去一次秘魯天空之城馬丘比丘,或柬埔寨的吳哥窟,或埃及的金字塔。喜歡名畫一定要看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最後的審判,喜歡自然風景要看大峽谷撒哈拉沙漠蒙古大草原,亦可以弔古戰場,緬懷前人足跡……等等等等。



  雖然不一定是宗教,但同樣超凡入聖。

星期三, 4月 18, 2012

昆明巴士



  昆明巴士最特別的地方,和特區香港有同一間巴士公司,名為昆明新巴,連顏色外形設計都一樣。
  和昆明其他巴士比較,昆明新巴的巴士明顯較殘舊,部分更沒有冷氣,部分車頭也不是一塊大玻璃,這可能與選用的巴士車身有關。









  至於雙層巴士,已經比初期的有改善,但引擎不如外國完全裝在車尾或車底,所以樓下座位不多,樓梯設計每級較高,上落並不怎樣安全,由於車速較慢,生活沒有特區香港的匆忙,尚可應付。



  昆明正興建地鐵,通車後可減輕巴士的擠迫及改善交通。話說回來,昆明有著民族特色,本來節奏較慢,興建地鐵,除要與其他大城市看齊之外,不特別吸引。大興土木的後遺,只會失去本身的光彩。

星期二, 4月 17, 2012

「欣慰」

  特區香港地方細細,可是在世界上行走雙層巴士最多,每天起碼有三千多輛穿梭港九新界(注意:今天仍有新界這名稱),接載二三百萬甚至三四百萬乘客,比起以前宗主國都唔知多幾多,英國亦應感到自豪,因為特區香港的雙層巴士多來自英國,包括最新歐盟五型。
  雙層巴士座位雖多,集中上層,下層不用踏高一級的座位,十一米的十個至十二個,十二米約十二個至十四個。由於喜歡看風景,所以多選擇坐樓上,較少留意下層的情況,今天陪母親外出,搭巴士時為陪她同坐,所以選擇樓下。
  今天留意到不知為何,部分乘客很喜歡坐在通道座位,將隨身物品放在靠窗的座位上,遇上有乘客需要座位,才將物品拿開讓乘客閃身內進。
  早上車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中途站可能有年紀較大的乘客上車,站在通道等候坐好的乘客拿開物品再閃身內進,對行動不那麼敏捷的既要扶穩又要移動身體內進,多少有些不便,不過這些年紀並不太大的乘客大多可愛理不理。
  坐英國巴士,具中國特色。
  樓下的座位本來已不多,同是乘客,不讓座不打緊,為何還要霸佔座位不給別人一個方便?究竟這霸佔座位的情況與心態又在何時開始?
  答案很肯定,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中國人喜歡作賤,好的唔學壞的學到齊,回歸之後話要回歸中國,貪污靠阿爺報喜不報憂爭先恐後驚蝕底弄虛作假自私等等等等全部回歸,殖民地時代已成過去,特區香港全面中國化,真係欣慰。

星期一, 4月 16, 2012

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



  前年東歐旅行,坐長途車期間,鄉下婆喜歡拿著「我在伊朗長大」的漫畫來看,也曾經嘗試看過頭幾頁,可惜因字太細而放棄,因為那時仍未配好老花眼鏡。
  年輕時到四川旅行,認識一位曾去過伊朗旅行的旅者,他的遊歷早已忘記,只記得他說伊朗的馬路路基厚達一英呎,所以行車起來特別平穩。
  伊朗古稱波斯,或如電影英文名稱波斯波利斯,和阿拉伯人不同,信仰有異,後來種種原因改信伊斯蘭教,再經巴列維國王統治,後來的伊斯蘭革命,直至今天。
  主角有幸經歷其中,小時候對國家的熱誠,對革命充滿憧憬,亦曾狂熱,後來時局變遷,也許今是昨非,父母選擇送女兒出國,接受西方文明洗禮。在東西夾縫中迷失,電影(或漫畫)如維基百科中作者所言:「……從古波斯文明的波斯波里斯, 直到現代伊斯蘭下的神秘面紗。我永遠記得奶奶的話:『不要忘記妳從哪裡來。』這是我純真的革命童年,我青春的愛情流浪。這是我的伊朗,我的家鄉。這是我的《茉莉人生》。」

星期日, 4月 15, 2012

開始諗



  大鄉里問鄉下婆:「如果去旅行,應該去法國?還是去義大利先?」
  鄉下婆想也不用想:「當然係義大利。」
  「點解?」
  「起碼多古蹟睇,又畫又石又廢墟又山城又小鎮,諗諗都唔知點睇。」
  「係咩係咩?」
  「係。」

星期五, 4月 13, 2012

轉載

  一向沒有看蘋果日報,不是嫌作新聞,而是沒有多餘錢(幸好還可以上網)。
  開始自掏腰包買報紙,應在剛出來學師時。那時另一位同事也有買,一人買兩份交換來看,即四份,左中右看齊。
  中右不知何處去,如今只剩左,其他扮中來禍港。
  無辦法,反正文化界都係垃圾,今天只能揀來看,想再出錢買報紙?甚艱難。

黃昏的約會2012年04月02日
  把「老人癡呆」改稱為「腦退化症」的那個人,為世上造了很大的福。
  家裏的父親開始腦退化?像一闋淡淡的哀歌。每天你發現失去了他一點點。一天比一天,他離你遠,一天比一天荒涼。
  本來父親很健談,他漸沉吟不語。本來很開懷,時時說笑話,他此刻時時在沉思。本來他能豪飲啤酒,現在他只能喝一杯稀淡的蜜糖,持杯的手開始顫抖。
  他沒有病,只是對人生有點困惑。何不換一個角度看這一切?生命本來是一個謎,當你初來這個世界,你不明白。你眼前的父親教會了你:何謂生老病死,什麼叫恩義情仇。你成長,他把着你的小手扶你上路,你曾經倉皇跌倒,他一把扶起你,勸慰你的嚎哭──不要怕,前面的路還很艱嶇,但爸爸和你一起同行,他說。
  父親沒有爽約,他帶過你攀岩石,看浪花,與你一起騎自行車。在日落的時候,幼小的你,看見他怔怔凝視着天邊的雲彩,沒有說話。像想起他的前半生,想起他的童年和你早逝的祖父,也就是他自己的父親。你問他為什麼不說話,他撫摸你的腦瓜子,嘆一口氣,搖搖頭,說:沒什麼,上路吧,讓我們回家。
  他老來坐在客廳,多麼像許多年前看着滿天的晚霞。只是他需要你坐在身邊,握着他的手,用你的臉頰抵着他的肩頭:還記得小時候你帶我攀過那山頭嗎?親愛的爸爸,從前的路,你帶我攀涉過,往日的教誨,你在我耳邊叮嚀,我一度以為我懂得生死是什麼,曾經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但現在我跟你一樣不太明白。
  他茫然,緩緩抬頭看着你。他灰褐而略有白內障的瞳孔燃燒着一閃日漸冷熄下去的蒼燄。不,他沒有病,只是在今生裏他有點過早地過渡到來世,正如許久前,你三個月大,在父親的襁褓裏,他用情深地盯凝着你,看你從前世的濛鴻中醒來,對你母親說,看,這是我們的孩子。
  腦退化症不是病。只是生命在幼年,是一幅蠟筆畫,盛年是一幅絢爛的油畫。老年只是改習水墨,而在煙水迷茫之處,一片淡綻的曖昧渲化,最終沒入了濛鴻。腦退化的父親,只是化了諸般色相,只是留白的地方最是動人。緊握着他的手,你在耳邊告訴他:爸爸,謝謝你,人生的妙諦,雖你都忘懷,我卻永記你的大愛,像那天我們擁有的黃昏,西天最迷人的一片雲彩。(陶傑)

俄國鎗擊案2012年04月11日
  議員「長毛」率眾擾亂一個論壇,判囚兩月。
  法官的判詞,講了一番大道理:你「長毛」爭取民主,堅持始終,年輕人應該學習,但刑毀公物,滋擾公安,一定要判囚。
  判決之後,我認識的一些人都叫好:抵佢死啦,最憎這種行為啦。
  我微笑聽着,沒答話。在一個紛亂而愚昧的社會,許多時候,像英文說的:保留你的意見( Reserve your opinion),更好。
  但我想起俄國史上的一件事。
  十九世紀末,俄國沙皇專權,關押異見人士,壓制言論集會。但俄國的知識分子,受到英國和歐洲影響,推動建立自由的公民社會,反抗也很強烈。聖彼得堡的總督,名叫德里波夫,是沙皇的親信,執行沙皇的命令尤為殘暴。
  一八七八年,一個叫維拉.莎蘇麗治( Vera Zasulich)的年輕革命女黨人,拿着一把鎗,在一場聚會向德里波夫開了一鎗,總督沒有擊斃,只受了傷,女刺客當場就擒,移交審判。
  沙皇的時代,俄國的政治不算暗無天日,因為沙皇治下的法院還有相當獨立的司法。法庭召來陪審團,陪審團商議之後,認定莎蘇麗治無罪。
  陪審團認為:被告意圖謀殺,這一點無可爭議,但陪審團接納被告辯護律師的觀點:被告的「行兇」,是「為了一個意念」( Fighting for an idea),她的罪行,與搶劫銀行、謀財害命之類的動機不同,明顯「並無一己之利」( No personal interest in her crime),因此,陪審團不理會法律「意圖謀殺」和「蓄意傷人」的條文如何寫,一致裁定莎蘇麗治罪名不成立。聽審的市民,響起熱烈的掌聲。法官呆了半晌,宣布被告無罪釋放。
  陪審團是何等人?歷史沒有紀錄,相信一定是當時有點教育水準的人。他們一定聽過法國大革命時期女刺客夏綠蒂歌黛( Charlotte Corday)在浴室刺殺革命領袖馬拉的史蹟,在一個不公義的時代,陪審團的眼光很遠大,他們知道何謂真正的大是非。
  這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外國先例」。了解一點歷史,就會對許多問題人云亦云的看法與眾不同,對於分辨賢愚,是有用的。(陶傑)

艾格納斯.比喊黃油2012年04月13日
  將軍澳 Agnè s b餐廳,因為餐牌用簡體字,名詞大陸化,不叫牛油,改稱「黃油」;不叫沙律,改叫「色拉」,香港八十後網民維護尊嚴,強烈譴責。
  大陸人民雖然被迫通用簡體,但也看得懂正體,不是那麼弱智,來到香港,他不知道「曾蔭權」是個什麼東西,非要「曾荫权」才明白?
  一味的把字體主動簡化來逢迎,是把中國大陸人民的智商蓄意看得很低,像三歲小孩,譬如你上餐廳,叫一碟咕嚕肉,女侍應把食物先放進自己嘴巴,嚼爛了,吐出來,才餵你吃──她把你當做三個月大的嬰兒,或九十八歲的老翁,食物不先嚼爛,怕你哽死,她蹲在你面前,把嚼爛了的食物盛在匙上,哄:食啦,乖。
  簡體字是鄰近地區的國情,他們用是他們的事,香港一向用正體,不必遷就。正如你去了馬來西亞,人家的餐牌,不會把沙爹羊肉改為「烤羊肉串」,「炒貴刁」改為「乾炒辣河粉」,馬來菜的 Lasak,一百年來,都叫叻沙,魚湯底和香料熬成的湯粉,叻沙就叻沙,看懂就叫來嚐,看不懂,馬來西亞沒有義務遷就你改成「香料魚湯河」,不喜歡?沒得投訴,滾蛋好了。
  正如香港人叫的士,香港人到了新加坡,人家叫德士,你只消眼珠轉一轉,也猜到指的是計程車,那邊的中國移民,定居下來,也不叫「打的」,跟着本地人說「叫一輛德士」。
  入鄉隨俗,客從主便,是做人起碼的禮儀。香港人做殖民地太久了,連高官和議員都把中國稱為「宗主國」,大陸自由行的大爺,都是「宗主」,自己都是「下奴」。
  百般逢迎,也有粗疏的地方。譬如這家 Agnè s b,來自河南四川來的大款哪都懂得這個洋文的複雜發音呀?人家美國的 Haagen-Dazs,大陸不都「漢語音譯」叫「哈根達斯」,像 Kentucky一樣,叫「肯特基」嗎?
  那麼將軍澳這家,先把招牌大陸化的改一改,叫「艾格納斯.比」。
  但「艾格納斯.比」唸得快,會唸成「愛死那個 B」。自由行豪客,大包小包抱着回到山西太原,向鄉親大叫:「俺在香港吃東西,愛死那個 B,在將軍澳,那個 B裏面的黃油,素質可高了,俺閉上眼睛一舔,鹹鹹的,香香的,一舔就知道不是地溝裏流出來的東西,俺一吃就是三塊,打包了二十塊,香港那個 B的黃油,就是好,鄉親們嚐嚐,看,人家香港不也共產黨領導?聽說叫梁震陰呢,真有水平……」(陶傑)

星期四, 4月 12, 2012

無題

  有規範,並不表示會遵從;沒有規範,也不表示會違反。兩者沒有必然關係。
  從小開始,父母教導甚麼是對甚麼是錯,雖然不一定正確,起碼知道甚麼能做與不能做。到讀書受教育,有所追求有所唾棄,自己開始懂得選擇,至有信仰或找到目標踏足社會,有權衡量對與錯或「對」與「錯」,無知已不再是理由。
  規範只不過讓人有一個依據,模糊讓人有更佳的藉口,這時候,所謂對與錯留待上天判斷,因為人間的只掌握在少數手中。
  不過,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上天應該係唔識分辨的。
  ……

星期三, 4月 11, 2012

好快好快……

  舊文重刊。原文寫於2010年4月26日,一轉眼已經兩年,情況依舊,一切只會變得更壞。
  曾經聽過有人說,做人為甚麼要進步?沒有錯,做人不一定要進步,就算回到盤古初開時代都唔緊要,但係千祈唔好身處二十一世紀,左手拿智能電話,右手推四核電腦,眼觀六十吋熒幕,買賣網上解決,但腦袋與辦事方法,竟停留在遠古。
  可能係世界資源太豐富,點都要浪費浪費,反正自己不浪費,別人都會浪費。

好快好快……

  某幾個人最喜歡用把口講好快好快,但在工作上從來都唔見快,這種人真奇怪。
  日日得把口講好快好快,究竟係要咩嘢快?是上牀快?落牀也快?抑或只要求別人快,自己只得把口叫好快好快?
  成日叫別人好快好快,都已經遲咗一個鐘,仲叫乜Q快?
  這好快好快是叫給別人看,表示自己已經好快好快,這種快掛在這種人口邊,但從來唔知道咩叫做快,別人已經通街有得派,自己還在賣口乖,這種人才是最最壞。
  最Q憎就係講好快好快,為了表示催人快,沒落全因這種人,死剩把口講好快!

星期二, 4月 10, 2012

點綴

  「六十分鐘」已退休著名記者華萊士逝世,報章全版報道,稱為典範。華萊士是美國記者,和特區香港有甚麼關係?就算他訪問過鄧小平,也沒有理由如此隆重。
  稱之為模範,應該是學習對象或是目標,奈何特區香港缺乏獨立自主,一見阿爺個個跪低,口口聲聲民主自由,心裏極之欣賞獨裁專政,那麼華萊士是另一個世界的人,相距甚遠,又有甚麼值得吹捧?
  何以特區香港如此吹捧華萊士?理由無他,因為虛偽。
  那些人最喜歡扮追求民主自由,口中經常罵共產政權獨裁高壓,其實為虎作倀,暗中投誠,可惜一見美國金漆招牌難免趨之若鶩,又找不到藉口不報道,起碼可將美國自由民主的金往自己的臉上貼,點綴一番。
  世界就係咁荒謬。

星期一, 4月 09, 2012

《聖訴》(Doubt)



  維基百科聖訴條目有以下一段:「另,雖然電影沒有直接提及,但故事發生時正值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而會議其中一個討論項目正是電影的主題之一:教會應否與時並進。」
  改革或創新沒有對或錯,同樣傳統與保守也沒有對或錯,一切留待實驗去證明。
  學校或教會是社會縮影,階級分明,難越雷池半步。創新由下而上困難,由上而下容易,本應如此,可惜神父是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究竟有或無電影沒有說明),不幸落在捍衛傳統或妒忌偏執的人手上,完全是另一回事。
  電影中有幾幕很奇妙,例如神父進入修女(校長)室,招呼打過,第一件事便坐了修女的座位,暗示男女之不平等,在天主教中更甚。
  以誅心之論而為,再加謊言,為求目的,最終違背信仰,信念亦失去。

星期日, 4月 08, 2012

飢餓遊戲

  如果不是有兩張贈券,也不會看這電影。
  電影拍給十來歲連公仔麵都唔識煮的觀眾,怪不得有代溝,劇情進展緩慢,花了一半時間講解,打都未打過,到打時只係小兒科,更要待成年人出術。
  人類不會天生殺人,況且謀殺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其中一個更是自己族群的人(其實所謂十二個區都是同一類),何以會成導師?
  做人不一定求生,解決不了為何而生,為榮華富貴?為個人名利?為族群?原來一切只為娛樂,所謂十二個區全部不是人,只不過徒具人形的奴隸而已,怪不得互相廝殺可以變成娛樂。
  今天電腦時代,為討好年輕人,鼓勵一天打機打足二十四小時,看電影如同打遊戲機。單是沒有問點解,連造反的念頭想都唔敢想,真係值得恭喜。

星期五, 4月 06, 2012

坐火車



  去旅行唔坐過火車,似乎有所欠缺。2011年去雲南,路程太遠,坐火車的話要先往廣州,再在火車上過兩晚,時間太不划算,幸好坐了一程臥鋪巴士補數。
  2010年攀桂林龍脊梯田,可從深圳坐火車到桂林,黃昏上車早上到達,接上長途巴士,第二天中午可到梯田,比起坐飛機只慢了半天,又不用趕往機場兼等待。









  阿妹第一次坐臥鋪火車,心情難免特別興奮與緊張,不過有軍仔陪伴,自然化緊張為探索,對每事每物充滿好奇,包括車票換車牌,行李擺放,取熱水位置,每節車廂分別有坐廁與蹲廁(一頭一尾),去餐車吃晚飯買消夜食早餐(不過頗多油),一早刷牙睡醒洗臉,最好就係停站時可落車走走,不過記緊夠鐘上車,唔係……對火車瞭解愈多,從此更愛上火車旅行。


星期四, 4月 05, 2012

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



  在香港上映時譯名為「金枝玉葉」(一九五三年出品),不過多數錯記為「羅馬假期」。
  上映時都未出世,印象中重新數碼化後在電視播出過,看過其中幾小節,像伸手入真理之口,穿梭羅馬大街小巷,西班牙廣場吃雪糕,還有一座外貌像打字機的唔知甚麼廣場。
  看完電影能夠對一個地方鍾情,這電影肯定是其中之一。男主角格力哥利柏,看過他主演的電影已是後期,如「凶兆」、「麥克阿瑟將軍」。女主角柯德莉夏萍絕無僅有,只知道一頭短髮清新脫俗稱為「夏萍裝」,名稱正因她而起。
  重看預告,原來當年已經有三軸單層巴士(1:05),單是這些經典,半個多世紀雖然已經過去,但值得找來電影重溫,和今天對照找不同。
  電影中愛情沒有結果,留下了難忘回憶。



  後記:看完電影片段,發覺有法國的「費加羅報」,最近在敘利亞殉職的其中一名記者,正是在費加羅報工作。

星期三, 4月 04, 2012

伊朗式分居



  利用宗教壓迫,對我們來說看似很遙遠,其實近在眼前,不過以另一種形式。
  以法律解決,是現代或西方的方法,最後竟然藉古典來發誓,對受過教育或接受現代一套的人來說並不困難,可是對於傳統或低下階層的人又應該如何面對?
  看似兩夫婦為下一代選擇而對簿公堂的日常瑣事,內裏卻是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父親既傳統,教導女兒波斯語,面對錯誤完全另一套,不會找本可蘭經來看看應否如此,既不畏強權,力爭到底,如告訴女兒老師教錯或油站工不找零錢等,包括編做謊言。
  相信傳統的可陷於兩難,未經世俗洗禮,每做一件事每個決定都問過天,結果只成宗教的奴隸。
  宗教國家利用宗教束縛人民,男性主導同樣利用宗教欺壓女性,文明何來不衝突?
  交給下一代面對或處理結果將如何,電影沒有答案,不過肯定將責任推卸給下一代,手段方法可能更極端,因為實力懸殊。
  既然接受了現代文明,為何又拿出古老的一套?問題永遠沒有解決,一如東西方,衝突只有與日俱增。
  難得的伊朗電影。附BBC一則新聞:

阿富汗婦女遭囚禁只因逃避家庭暴力

星期二, 4月 03, 2012

十元


查看大图

  來到元陽梯田,雖然大霧兼下雨,但又不能呆在房中等待晴天的來臨。第二天一早,帶備雨傘雨衣先訪老虎嘴。
  大霧籠罩,十公尺外已模糊不清,停在客運站附近的小車司機沒精打采,看來今天又泡湯,對我們的詢問也愛理不理。直至找到已上了三個乘客的小車,司機一見我們找車,立刻跑上來。
  「去哪裏?」
  「老虎嘴。」
  「上車。」
  「多少錢一個?」
  「十五塊。」
  今天的中國,沒有理由不講價,也沒有理由立刻上車,於是站著猶豫了片刻。司機似乎也意會到兩個人三十元未免太貴,未等我們回答,已經減價:「好吧,十塊錢一個,到老虎嘴門口。」







  由客運站至老虎嘴小車的價錢是否真的每人十元,我們不知道,於是回程時在攀枝花再問價,彝族女司機沒有早上的司機那麼多考慮便答:「十塊,馬上走。」
  第三天去多依樹,出發前問問又是十元,回程時再問都是十元。之後從箐口梯田走錯路回到新街鎮時再也不問了,下車給司機每人十元便算。再之後下雨又走錯路從勝村回程時一見小車便上,也不管司機答不答應,下車時給了二十元便算。司機拿著二十元,一臉疑惑看著,我們可猜不透這疑惑究竟代表甚麼,每人十元太多(應該每人五元便可)?還是怎知道一定是十元(因為當時下雨兼小車難找)?
  步行回旅館時我們終於想到了答案。
  以我們全副「武裝」,一看便知是遊客。遊客無論前看後看左看右看,如何掩飾,額頭都刻有一個「笨」字,單是這個笨,問的話可能更貴,唔問當然係「十」元。

  地圖是分叉路,一面往老虎嘴,一面往多依樹,附收費站。

星期一, 4月 02, 2012

燒豆腐

  能將大豆化成多種食物,是人類智慧的發揮,亦促成農業社會發展的成就。大豆因生長過程會分成不同品種,直至近幾年才知常吃的毛豆原來是未成熟的大豆。



  古稱臨安今之建水,傳聞先有井後建城,正因如此得天獨厚,今天仍見幾口古井。用井水製成的豆腐可能特別美味,礦物質豐富,張力足拉力強,所以建水也以豆腐聞名,除常吃到的幾個品種,這裏有一種約一吋多點丁方的豆腐,質感較鹵,與臭豆腐差不多,吃法則完全不同。









  大板井附近數間豆腐廠,正是取用井水製做。這裏的小塊豆腐,多放在炭上燒來吃,外硬而充實,淨吃有豆香,味道較淡,可加入醬油辣椒伴吃。天氣冷時一碗米線圍爐而坐,邊吃邊點豆腐,另一種風味。




星期日, 4月 01, 2012

現代語言

「無嘢啦,可以去得,不過仲要改少少!」

「唔趕嘅,但係最緊要快!」

「你走先啦,唔使理我,……最好等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