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02, 2016

Saints and Soldiers



  無意中在網上看了這部電影,台灣中文譯作馬爾梅第戰役,這電影似乎沒有在特區香港上映,所以沒有太多內容介紹,更沒有比較好的中文名稱。
  翻查維基百科,在突出部之役條下,內容提到了馬爾梅第屠殺,約一百五十名已解除武裝的美國士兵俘虜,被德國士兵亂槍掃射屠殺,內容如下:

  在北部,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的主要裝甲矛頭派普戰鬥群(Kampfgruppe Peiper)的4800名士兵和600台載具,在武裝親衛隊約亨·派普上校的指揮下,向西往比利時方向前進。他們在12月17日早上7時奪取了美軍靠近布林根附近的一處存油基地,稍停補充油料後,他們繼續向西,在12:30接近一個小村落包格涅茲(Baugnez),位於馬爾梅第和李格諾維爾(Lignéville)之間半路的山頂上。他們在此遭遇屬於美國第285砲兵觀測營的小部隊,短暫接火後美軍投降,他們在被解除武裝後和其他更早被俘虜的美軍(約150人)一起被趕去站在一處靠近路口的空地。他們在這裏被掃射,是什麼原因導致開火並不明朗且沒有記錄顯示黨衛軍團軍官下令開火,不過此類槍殺戰俘事件對於在東線的雙方較為普遍。此事件迅速傳遍盟軍戰線,此後,士兵們便普遍不留武裝親衛隊或德國傘兵的戰俘。被俘虜的派普戰鬥群士兵戰後被送往馬爾梅第屠殺審判法庭。

  電影描述其中四個美國士兵從屠殺中逃了出來,途中救了一名英國偵察飛機的機師,五個互不認識的人因為這場戰爭走在一起,每個人從過去至現在所背負的責任,對生命的追求與探索,對將來的渴望與憧憬,或因一場戰爭而找到了救贖與方向。
  用戰爭來比喻也許比較沉重或能夠推卸很多責任,但放諸日常生活,我們何常不是如此,犯下錯誤時講成社會的錯,沒有幫助別人時推說自己能力不夠,貪圖小利時安慰自己說每個人都會這樣,結果自己從來沒有付出過。
  電影看得斷斷續續,因為一面工作一面偷看,網上有一篇介紹文字寫得較好,所以也一併記錄下來。至於電影介紹也只有英文版本,屬於被低估了的電影。後來亦拍了兩部續集,似乎不及這部細膩,同是以戰爭描寫人性,在惡之中找出善。
  至於百度百科的影片評價,寫著「在美國戰爭片中,士兵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像國產片的無敵戰聖。」值得留意,所以也記錄如下:

  影片中依然充滿了好萊塢大片的諸多元素:家庭,宗教信仰,英雄歸來等等。但片中英雄們悲壯的命運卻向人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善惡。在美國戰爭片中,士兵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像國產片的無敵戰聖。他們也會害怕,他們也會流血,他們中槍也會死去。在一次次的戰鬥中,身邊的戰友不斷地倒下。戰爭就是這樣的殘酷。但在這血肉橫飛的環境下,也有超越國籍,超越敵我的友誼。迪恩在戰前傳教時遇到的一名德國人卻在關鍵時刻救了他們的命。影片在告訴我們,戰爭是無情的,但人性總有向善的一面。
  片中五人性格各異,也有不少衝突。但在戰爭殘酷的洗禮下,每個人都有所改變。吝嗇而倔強的英國人在“吻痕”臨死前拼命的想給他點燃一支香煙;誤殺德國婦女兒童的迪恩在死前看到了被自己誤殺的一家人,他一直不能原諒自己,也許死後在天堂他會救贖自己的靈魂吧;衛生員在到達盟軍基地後,拿起了迪恩留下來的聖經,並給一名德軍戰俘治療。影片也在悲壯的音樂聲中結束。


馬爾梅第戰役1944(Saints And Soldiers)
Saints and Soldier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