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25, 2007

肥豬一家慶新年

  今年是豬年,留意到一個廣告,是國泰航空。廣告既富中國傳統特色,又充滿農曆新年一家慶團圓的氣氛,一家英資公司可以設計這個廣告,誰說中國農曆新年已離我們遠去!放棄的只是我們自己。
  第一日的廣告在過年前,肥豬一家大團圓,互相恭賀,一起吃團年飯,門上掛上對聯:「國泰民安 家肥屋潤」。屋內必然也是佈置一新,貼上揮春,準備糖果盒,兩老給孩子壓歲錢;小孩在天井燃點爆竹,興高彩烈迎接新年的來臨。
  第二日的廣告見於農曆年初二,新年來臨,肥豬一家笑開顏,吃過開年飯,一家大細出外去拜年。此時對聯也換成:「國泰民安迎新歲 家肥屋潤慶豐年」。桃花開滿屋,飛雀來報喜,完全配合農曆新年的喜氣洋洋。

星期五, 2月 23, 2007

1989年2月9日漫畫大師逝世

1989年2月9日漫畫大師逝世

  阿童木、怪醫秦博士、藍寶石王子……手塚治虫筆下的漫畫人物,不單陪伴著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長,手塚以電影角度畫漫畫的手法,更成為現代漫畫的構圖標準。多產的他共創作出四百五十部漫畫,累計銷量已達一億。這一代漫畫家、動畫家及醫學博士,於1989年2月9日逝世,享年六十一歲。
  手塚治虫雖然擁有醫學博士學位,但並未有戀壺濟世,反而全情投入漫畫世界。他先是發明了以電影技術來繪圖,擺脫了傳統四格漫畫的框框,後來又製作出日本第一部少女漫畫《藍寶石王子》及第一部日本國產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成為日後日本電視漫畫的雛形。
  手塚治虫認為:「只要故事好,就算是兩張紙片也可一樣可以吸引人。」他的題材廣泛,往往滲進東方智慧及對未來的思索。他的著名弟子,藤子不二雄及鳥山明,均成為日本的殿堂級漫畫家。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2007年2月9日)

星期四, 2月 22, 2007

不明白

  世界有一個地方,可以養四隻熊貓,一年放三次煙花,跟著有「環保」局長出來,說不吸煙自然會有「藍天」,這不是癡人說夢話是甚麼!
  又有兩個人,近日天天出來說競選,坊眾個個支持曾某人,但不知可到哪裏去投票。
  另有一個人,說要環保循環再用,例如利市封,不要選用有膠水自動封口的,因為利市封可循環再用云云。但這個人可否明白,派利市和收利市的基本上是兩批人,收利市的會否收集利市封,然後轉交派利市的人留待明年再用?想想也覺沒可能。
  又例如說不要換新紙幣來封利市,這點更是不明白,是否新紙幣封了利市,那些錢就不能再拿出來用?銀行會否因為應付農曆新年而要多印新紙幣?那些紙幣不是每年都有折舊而要銷毀的嗎?銀行不是待農曆新年才推出新紙幣的嗎?
  錢是用來使的,跟環保有甚麼關係?除非那個人有收集新紙幣的習慣,但收集也跟環保沒關係呀!
  想來想去就是不明白!

星期二, 2月 20, 2007

探路

鴨脷排

鴨脷排

海洋公園

觀景(遠方是南丫島)

利東邨(後方是香港仔)

  約一個月前,有同事約去行山,當時比較事忙,沒有應約,只隨便提供了路線,閑談間提到可以去行玉桂山。
  玉桂山山頂是鴨脷洲最高點,約高一百九十六米,山並不高,只是從足球場旁邊開始上山時,沿途比較陡斜,一時間要適應,還好有前人留下繩索,上山容易,落山時會有點困難,但一到山頂,豁然開朗,遠眺左邊可見海洋公園、深灣遊艇,右邊橫過東博寮海峽遠望南丫島,三支煙卣加一架發電風車,回望就是鴨脷洲和香港仔。
  據聞那架發電風車,小風時故然發電量少,但當大風時又不能使用,看來是電力公司的環保道具而已。談到環保發電,香港三面環海,理應發展潮汐發電,以前是要建於岸邊,這樣會影響景觀和生態,但近年發展是只要將收集能量的裝置放於海洋便可,不用固定,便可將影響生態與景觀減至最低。
  趁這個農曆新年大年初二,抽空跑上了玉桂山探路,沒有準備甚麼,又要趕著回家吃飯,到達高點處,略為休息便回程。

星期一, 2月 19, 2007

Cooking In The Danger Zone《尋嘗世味》


  早幾個星期前開始,國際台有一個飲食節目,由BBC製作,主要去一些認為是「危險」的地方,瞭解當地的飲食文化與習俗,其中包括阿富汗、烏干達、東加群島與斐濟,最後一集是中國——竟然是中國,中國何時變成一個危險的地方?
  去阿富汗,那裏仍處於戰爭狀態,離開城區要有美軍沿途保護,自然知道這是「Danger Zone」,其中一節介紹軍隊即食食物,因為供應美軍食用的食物,全是高科技產品,例如撕開包裝會自動加熱、食物含豐富蛋白質、各種維他命等等。至於阿富汗美食,除了是烤羊肉外,便是街邊小吃。論食物與賣相,可知小吃可一試和美味,但周遭的環境則有點吃不消,房子是破爛的木加鋅鐵而建成,後面是一條污水小河,城市所有污水都是向這條小河排放。主持人擔心的不是食物,而是所用的食水會不會由這條小河抽取。
  當地一個大家族邀請主持人吃晚飯,問到阿富汗在塔利班統治時的情況。看到這時候,隨口答上一句:這家族以前一定也是塔利班。妙就妙在族長真是說他們以前也是塔利班一分子,隨著時局的改變,現已脫離塔利班,但仍是當地的大家族。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是敵是友,或是時局的變遷,不是一個局外人可以分辨或明瞭。
  烏干達有種族之間的屠殺,進入有紛爭地區,也要僱用軍隊保護,個個荷槍實彈,不是「Danger Zone」是甚麼?導遊回到家鄉,看到家園被破壞,不禁悲從中來;和母親堅持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煮一頓午餐,簡單之中不失其色香味。同行軍官自豪地說,烏干達的女性可能是非洲最出色的廚師。戰爭只為資源的掠奪,受苦的仍是人民,失去土地、失去家園,最終連食物也會失去。
  東加群島與斐濟,探討的是癡肥與糖尿病,因為當地人極喜歡吃肥肉與含糖量高食物,例如一罐罐頭牛肉,英國規定脂肪含量只可佔百分之十,但在東加,可以是含量百分之二十五;澳洲和新西蘭都不吃含脂肪極高的羊腩,全部出口至東加群島變成美食,難怪當地超過三至四成人口患有糖尿病,而且是高危糖尿病,很多人因此而要截肢。東加群島鄰近地區斐濟,同樣遇到這個情況,奇怪的是從印度移民過來的沒有這種現象,因為他們烹調方式仍然是印度式,另一原因是以蔬果為主。「Danger Zone」是指食物,不是指地點。
  當看見預告片介紹是中國時,想來想去也想不通,怎麼會是中國,中國又有甚麼危險?過了一個星期,謎底終於揭曉。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就說,為拍這個飲食節目,先向中國有關當局申請了三個月才獲得批准;去農村訪問,連翻繹在內,有十二位官員陪同,看到的是「現代化農民」,農田已被收歸國有,用來發展地產項目,賠償用作建新房子,每個月並有津貼。耕地沒有了,房子翻新了,但仍然是農民,因為永遠不可能得到城市戶口。情況確是荒謬,但實情是如此。
  中國以農立國,看不到農民與耕地,主持人似乎不能滿足,於是停車自己去找,這種做法,嚇得陪同的官員有些狼狽。為了建設國家,很多耕地已被徵用,到處都是被翻起的土地,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仿法國式建築在北京效區落成,銷售對象是「先富起來」的一群。農民除失去土地外,也失去了謀生的技能。中國人口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也是農產品入口的「超級大國」。
  苿莉花加玉米粉可煮成小吃;餃子從機械化製作到改回人手包的流水作業,分別與家中所包並無兩樣,只有新鮮之分;中式快餐也可與西式快餐抗衡,中國的飲食文化自有其智慧。
  但一間高級食府,招待的是高幹或是富有人士,供應的又是甚麼呢,除水牛鞭、狗鞭之外,竟然還有牦牛鞭。甚麼,牦牛鞭?牦牛不是瀕臨絕種的動物嗎?只要有錢,就算是牦牛鞭也有供應,這個是甚麼樣的共產國家!中國人迷信以形補形,食鞭可以壯陽,誰不知回到最基本,當初連鞭都食埋,主要因為食物少,不浪棄而已。
  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面對今天急促的發展,不難發覺處處有矛盾。現代化的建築不代表人民思想有自由;農業大國不代表農民有地耕;從珍惜食物至今天特權階級獨享的奢華;傳統小食被拋棄至標奇立異的討好西方,以為自己是地球村的一分子,可惜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塊奇怪而危險的地方。這個仍然由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的共產國土,不是「Danger Zone」是甚麼?!

星期日, 2月 18, 2007

香港人之質素下降

  香港人在回歸後的質素下降,有幾件事可作例子,首先說說維園的年宵市場。記得回歸之前,每年大年初一早上約十時至十一時經過維園,總見場地已經清理得八八九九,清潔工人大都在灑水清潔地面。但回歸之後呢,一年比一年差,今天早上又是約十時經過維園,只見昨晚熱鬧非常的年宵花市,大部分攤檔仍然存在,但仿如受到風災或是雨災的蹂躪而東歪西倒、滿目瘡痍,垃圾車是比以前增多,但清理尚未開始似的。
  據新聞報道,清理維園要到黃昏六時才完成。不是因為垃圾多了,而是管理及執行的效率差了。清潔時間比回歸前多六至八小時,這就是差別。
  另一件事更證明香港人不止是質素下降,更甚者是更中國化。
  事緣早上乘巴士,大年初一兼早上,乘客並不多,樓上每個人都可坐單邊位。在灣仔上車,坐在樓上左邊,巴士徐徐經過維園,沉思著質素這問題。巴士經過北角,有一家四口和兩個親友上車,坐在右邊兩排座位及我的前排。本來沒有多大注意旁人,只因他們談話比較大聲,有些內容自然飄入耳中,甚麼初幾開工、甚麼當IT人要一早開工等等。巴士前行中,沒有興趣聽說話,反而有興趣街外的冷清,商舖休息、滿地垃圾、一片蕭條,為何如此景象就是農曆新年?
  突然身旁座位「隆」然一響,像有乘客坐下,心想沒可能吧,空座位還多著呢,奇怪的是此時還未停站,沒有可能有乘客上車,於是轉頭一看,發現原來是右邊的乘客將禮品放在我旁邊的座位。他見我回望,理所當然的說「不好意思」。這還算了,更甚的是,他更將手挽袋也一併放上。大佬呀,跟著可能還有乘客上車的呀,你將物件放在我的座位旁,待會有乘客要坐,其他乘客會以為這些物件是我放的,我可是最不喜歡做事情的。他見我像是有些不滿的表情,但也只說「不好意思」。
  他究竟在想甚麼呢?我可沒有細想,也不敢去想,這六個人可能是有問題的,於是立刻起身,坐到更後的座位——依時是無敵海景單邊靚位。
  世事往往就是如此,隨後這名乘客施施然的坐了我原本的座位,禮品仍然放在身旁。看著這情景,會覺得有一點可笑,明明後面有幾排空座位不坐,偏偏要坐較前的;明明座位有乘客,也可以將物件放在別人的旁邊;說「不好意思」只是空洞無物的一句說話,受過高等教育而不懂得禮貌,以為這些事情只會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想不到短短十年間,香港會變得如此「中國化」。

星期一, 2月 12, 2007

  看電視新聞,記者報道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今天起開始營業,說到今年有甚麼特式,答案如往常一樣,只有一個字:

城巴MAN單層巴士

城巴的MAN單層巴士,披著類似當時股東英國Stagecoach巴士所用的車身顏色作試驗。(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上個星期往伊利沙伯醫院,途經加士居道與佐敦道天橋底,見一班人躲在馬路中間的花槽中,個個神色凝重,還以為發生甚麼事情。待走近一點,才發現他們是一群中學生,每人手持一部數碼相機,等待的是巴士經過。剛巧有一部車身全是廣告的巴士經過,那群學生先拍了巴士的右邊,跟著快跑過馬路,又拍巴士的左邊。
  自問也很喜歡巴士,但沒有他們的熱情與熱誠,一來沒有數碼相機,二來覺得巴士模型的售價頗貴,雖然工作多年,仍只是擁有五架巴士大模型,以及數架Q版,都是自己喜歡的型號。偶然上維基百科,看到另一架喜歡的型號,於是下載下來,作為欣賞。

星期六, 2月 10, 2007

跌槍

  昨天特首曾蔭權出巡,特警竟然跌槍,如果萬一走火,曾蔭權不幸喪命,世界歷史會不會因此而改寫?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由一響槍聲引發,蘆溝橋事變亦是日本人說中國軍隊先開槍射殺日本人,導致中國全面抗日、八年抗戰,電影《巴別塔》故事串連亦是由一枝槍、一發流彈開始。
  回歸十年,今次特警跌槍事件,反映出香港人,猶其是香港紀律部隊的質素急劇下降。自英國人撤走後,警察制服多番改變,現時的警察根本不像紀律部隊,制服比銀行的巴籍或印籍護衛、或是一些高級洋房的尼泊爾籍護衛更差,看上去不是似護衛員或管理員,而是似一群穿上恤衫的爛仔。由於自以為裝備先進,不斷將配槍、通訊設備、甚麼伸縮警棍之類往身上掛,造成警察在街上「巡邏」永遠都像大搖大擺。由於威風八面,對付手無寸鐵的公公婆婆時,總是愛擺出一副窮兇極惡的樣子。
  早幾個月前有一個廣告是最佳例證,一個無知女孩,拿著一隻玩具熊跑到街上,說著甚麼她的爸爸快要死了,她的媽媽不能呼吸的說話,但又竟然沒有一個香港的紀律部隊人員問她發生甚麼事,而最可笑的是,那個警察聽到這話後,竟然垂下了頭,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
  面對十多廿名老弱殘兵的示威者,一名特警竟然可以在保護特區首長時跌槍,如此質素,在英國管治時代一定不會發生。

星期五, 2月 09, 2007

Great Artists 2 With Tim Marlow《名畫大師》

Whistler(惠斯勒,1834-1903)

  有人認為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是英國畫家,其實並不盡然;他在俄羅斯出生,父親是美國人,於法國接受繪畫訓練,後來到英國定居,乃美國首屈一指的印象派畫家。
  不太重視輪廓和素描,特別著重色彩與音樂的關係;不難發現大部分作品,都以音樂命題:「灰色與黑色的交響:畫家的母親」(Arrangement in Grey and Black No.1 The Artist’s Mother),「藍色和金色的夜曲:老巴特西橋」(Nocturne: Blue and Gold-Old Batter sea Bridge),「第二號:白衣姑娘」(Symphony in White, No.1: The White Girl)等等。能否傳出畫外之音,實為其次,強調不單單著眼於視覺上的滿足。當時,作品遭著名藝評家羅斯金(John Ruskin)苛刻批評,兩人更因此對簿公堂,最後歷史還了惠斯勒一個公道。

內容:
  惠斯勒是現代繪畫的先驅,是其矛盾精神和精力的化身,他自信得近乎自大,高雅得近乎自視過高,聰明、口齒伶俐,惹人爭議和匠心獨運,他是首個舉世聞名的美國畫家,周遊列國,他是畫家,也是版畫家,重現了英格蘭裝飾繪畫的生機,連繫了印象主義巴和象徵主義倫敦,他極力提倡繪畫不是為了說故事,或記錄視覺世界,而是就其本身體驗,不像音樂那樣。
  詹姆斯艾博麥尼惠斯勒1834年7月11日生於麻薩諸塞洛維爾,其父是西點軍校畢業,當上鐵路工程師,惠斯勒六歲前和家人經常坐火車搬家,他父親的工作讓他從麻薩諸塞,搬到康涅狄克,然後再搬回麻薩諸塞,然後在1842年,惠斯勒只有八歲,其父獨聘幫忙在俄羅斯建造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第一條鐵路。在聖彼得堡,一個繪畫老師看出了他的不凡天份,不過當地爆發霍亂,惠斯勒一家不得不搬到英格蘭,他在這裡受教於畫家威廉博素,他在咸頓宮等宮殿裡,讓惠斯勒觀看古典畫家的畫,惠斯勒決定以他們為榜樣。不過惠斯勒剛在倫敦定居時,其父去世,一家人再次遷居,於1849年回到美國。兩年後惠斯勒和父親一樣入讀西點美國軍事學院,他是受歡迎的學生,卻不守紀律,最終被學院院長羅拔伊李驅逐出校,不過他的繪畫和蝕刻科成績優異。為了鑽研這些技術,惠斯勒1855年決定離開美國,自此一去不返,前往西方世界的繪畫之都巴黎。

  惠斯勒似乎善用在巴黎的時間,他首先跟隨畫家查理基里學畫,他學到的不只是畫技,然後他拿到羅浮宮臨摹古典畫,也許最重要的是,他開始和巴黎當代畫家交 往,這是放蕩不羈的情景,畫家是時髦的局外人,有點貧窮,在咖啡廳閒聊、交流意見,惠斯勒當然受到耳濡目染,不過還有另一情景,喜愛打扮的惠斯勒,惠斯勒 似乎更專注於變成這種人,他認為自己是西點的花花公子,不過在巴黎批評家兼詩人波德萊爾說花花公子就是自戀,擺姿態的畫家,同時為自己尋找獨特個性,我想 這一切都能從惠斯勒這幅早期自畫像看出來。畫家在黑暗中向外凝視光亮之處,認著擺自己的姿勢,發展自己的個性,引伸而言也就是他的繪畫觀。這幅畫完成後他 開始繪畫事業上第一幅主要油畫。


《鋼琴旁》

  《鋼琴旁》是一幅家庭肖像畫,畫裡是惠斯勒的妹妹迪波拉和女兒安妮彈鋼琴,不過看來空洞而憂愁,這鋼琴原本和家人都在聖彼得堡,迪波拉會和父親一起演奏,他父親會吹簫,他死後鋼琴運到迪波拉在倫敦的家,她和丈夫同住。惠斯勒畫中的妹妹身穿黑衣,她女兒則穿白衣,分別是維多利亞時代成人和小孩的喪服顏色,畫上棕色後,增添了此畫的愁緒。這幅畫讓人回憶和哀傷,因喪父而感到悲傷,所有多餘細節都省去不畫,惠斯勒只專注於簡單而有效的直線繪畫方式,幾乎像是五線譜,往後幾年這畫法會越來越強烈和明顯。惠斯勒1859年早春畫成《鋼琴旁》,將之呈交巴黎沙龍,畫家正是靠此地獲得肯定和賣畫,不過當權團體佔有支配地位,任何看似實驗和非學術性質的畫,他們都會抱持懷疑態度,惠斯勒的畫自然受到拒絕。

《冰封泰晤士河》

  1859年,惠斯勒因為畫仍被巴黎沙龍拒絕等原因搬到倫敦,結果在華比租了房間,那時是歐洲的繁忙港區,這讓惠斯勒接觸到啟發他餘生大部分佳作的倫敦這一地方--泰晤士河,起源自東部這裡,最終流入西部的切爾西。倫敦正經歷困難,惠斯勒來到倫敦不到一年,泰晤士河結了凍十四個星期,惠斯勒因此在1860年冬天繪畫《冰封泰晤士河》。
  景象是提高了的,惠斯勒俯視泰晤士河,你看到幾個人試著做日常工作,試著破冰,卸下這艘煤船的貨。這幅畫的編排很有趣,是一分為二的,這邊的船和高桅表現出垂直重心,和這裡前景這個人相呼應,帶領我們這些觀看者進入畫中,他向橫畫出雪或冰條紋,或有點陰鬱的雪或水的泥地,然後遠處是倫敦工廠。畫的繪畫方式頗激進,他將顏料塗在畫筆上,沒有攪拌的顏料,將顏料塗在畫布上面,揭示底下的織畫法,你就看到這出色的質感,展示出結冰的河上的泥和冰。

《白色交響樂一號:白衣少女》

  惠斯勒吸收了英格蘭繪畫場景,同時展現出英格蘭、法國畫家的特質,在這作品中表露無遺,《白色交響樂一號:白衣少女》,不過惠斯勒初次展出時畫名不同,只是《白衣少女》,畫中人是祖安希法蘭,他的情婦兼模特兒,也是這時的靈感來源,當時身處巴黎畫室內,他1861年夏天回到巴黎,他在窗戶上掛上白簾,叫她站在前面,然後畫穿白裙的她,一條毫不起眼的白裙,我們看來也許並不普通,不過記住,當時女人穿硬布裙,她拿著白色百合花,站在熊皮上。畫有甚麼意思?有人認為這幅畫表達失德或失貞,惠斯勒說不是,惠斯勒堅稱只是想畫較大膽的畫,在不同色調的白色對比下,畫穿白裙的女人,他試著畫中性的形象,他故意將畫畫得神秘而讓人不知所措。這幅畫說的是繪畫和描繪過程,這只是一個身處畫家畫室的女人,因為這些原因和另一個原因,惠斯勒將這幅畫呈交皇家學院被拒,另一個原因是人們認為這裡用的顏料不夠嚴謹,他們認為畫尚未完成,惠斯勒對此不怒反喜,因為幾個月後在倫敦伯納街一個商業畫廊展出該畫,旁邊的標籤寫上「被學院拒絕」,一年後他將畫帶到巴黎,那個著名的沙龍,再次被拒,事實上,這幅畫其後在「拒絕沙龍」展出,所有被學院拒絕過的作品都集中於此,包括也許是十九世紀最著名、最具爭議的畫,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奇怪的是,這幅畫和馬奈的畫招致相似騷動。

《陽台》

  惠斯勒和先進或先鋒畫家拉上了關係,惠斯勒突然讓自己處於倫敦和巴黎繪畫界最前線,除了十九世紀中葉發展緩慢的攝影的影響,對西方繪畫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繪畫,因為1854年日本和美國簽訂條約,日本開始出口工藝品,這成了西歐畫家和男女的時尚,這時尚在惠斯勒《陽台》這幅畫中反映出來,此畫於1860年代末畫成,惠斯勒正揣摩他的風格,所以這算是過渡繪畫。前景你可以看到四個女人在陽台開日本茶會,風格上日本對扁平形式感興趣,也是截短了的,這是不對稱的繪畫,截短了的,似乎在右邊截短了,然後這些杜鵑花好像飄過畫在表面,左上角落和右下角落的蝴蝶,惠斯勒沒有在畫上簽名,開始用蝴蝶當作他的標誌,不過這幅畫充滿對比,這是混合繪畫,因為事實上,看看這些女人的臉,她們不是日本人,她們是穿成日本人模樣的西方女人,你可以說是矯揉造作,然後在背景你看得到工廠和一條河,這條河其實是泰晤士河,這是惠斯勒在倫敦西區切爾西家裡的陽台,他將兩個真實的地方結合,這條單色的河和前景工廠、日本茶會鮮亮顏色形成強烈對比,平凡和珍奇的對比,幻覺繪畫和顏色和形式的裝飾繪畫的對比,成了惠斯勒餘生的繪畫生涯作畫的主要特色。


《灰色與黑色的交響:畫家的母親》

  37歲的惠斯勒和母親一起住在夏納步道96號的切爾西大屋,她給朋友寫信,說兒子很喜歡清晨在河中划船,然後和她一起吃早餐,然後他會去畫室,將自己關起來畫畫,不過1871年夏天將盡時,界線變得模糊,他決定叫母親當模特兒。她本來其實是站著,不過三天後惠斯勒知道這樣對六十七歲的女人來說是太累,所以她坐著向前方凝望,展示她高貴而逆來順受的側面,這幅作品成了極著名的肖像畫,奇怪在於這是一幅黑色和灰色主導的畫,不過這正是吸引力所在,畫的莊嚴引來你同拙劣模仿和幽默,這也是一幅令人感動的畫,男人畫母親,表現親情,兩人關係不太融洽,不過他的確對她敬愛有加。安瑪娜迪達惠斯勒是虔誠美國主教派教會教徒,不管在哪裡她星期日都會上教堂,她隨遇而安但不屈不撓的表情,反映了物質舒適的生活,卻顯示了母親的哀傷,她痛失兩子和丈夫,女人從沒對喪親釋懷,而且永遠不會,惠斯勒卻畫出了她的耐性、堅毅和尊嚴。惠斯勒在一幅舊畫在背面畫她的肖像畫,這種節約做法也許得到母親贊同,讓繪畫有一種平順飽和粗糙的表面,讓她的頭越加明顯,彷彿人是活的,頭快要向我們轉過來。儘管最初他母親坐著繪畫幾個月後完成,因為孝心而認真繪畫,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藍色和金色老巴特西橋》

  惠斯勒畫完母親的肖像畫,開始他一生最匠心獨運、最激進的系列畫作,稱為《夜曲》,這幅畫副題為《藍色和金色老巴特西橋》是最著名,或許也是最激進的畫。你看著這幅畫,看到的是一部分老巴特西橋,而不是完全畫出來,惠斯勒給我們提出勾起記憶和詭秘美麗的東西,所以畫名叫做《夜曲》,這幅畫顯然是晚上畫的,不過《夜曲》其實源自蕭邦的音樂,他試著將畫作比喻音樂。惠斯勒傾向抽象,將繪畫移離真實描繪,因為照片開始這樣做,他提出在英格蘭繪畫中前所未有的事,這種觀念在法國發展,為藝術而藝術,惠斯勒說藝術該從所有廢話中釋放出來,只該訴諸視覺和聽覺的藝術觀感,沒有加入不相干的情感。
  惠斯勒繪畫的規模和雄心,在他1876年開始的計劃大大提高,這幅畫稱為《孔雀室藍色和金色的和諧》,是十九世紀裝飾畫的一大傑作,這房間是船運大亨費迪南利蘭的飯廳,他在倫敦有一所房子,利蘭有一個室內建築師,這個叫積高的人設計房間,展示他的陶瓷收藏,惠斯勒受邀只是為了問他門和百葉窗顏色的意見,惠斯勒買了一幅惠斯勒的畫,這裡,在這面牆的正中,稱為《陶瓷國公主》,惠斯勒說這幅畫在沒有紅色皮鑲板的房間裡更好看。房間本來是這樣設計的,他和利蘭商量後,他會在牆上添上黃色,帶出這幅畫的生氣,利蘭答應了,惠斯勒全權負責,這就是結果,想像一下,你同意一件事,然後回來,房間是這樣的,惠斯勒接手,將所有皮革牆壁髹成藍色,然後在百葉窗和牆壁上加上金色畫這些美麗羽翼已豐的孔雀,最後營造了一個藝術環境,他將此畫命名為《孔雀室藍色和金色的和諧》。利蘭回來時並不高興,因為惠斯勒要他付二千基尼,最終他們講好一千英鎊,惠斯勒在最後一面牆畫這兩隻搏鬥孔雀的濕畫以報復,一隻身上掛滿了錢,地上也有錢,另一隻孔雀羽毛稀疏,讓人想起惠斯勒漸白的曲髮,他將之命名為《藝術和金錢這房間的故事》。結局是正面的,利蘭將這地方當作飯廳,後來這裡給美國鐵路大亨查理斯費里爾買下,最後放在華盛頓費里爾畫廊。惠斯勒視此為最大成就之一,巨型上漆箱,他去威尼斯的時候看到聖馬克的馬賽克,覺得相差無幾,惠斯勒從來都這麼驕傲,《孔雀室》的紛爭和成就,讓惠斯勒得到另一種名聲,不過他也招致壞名聲,影響更大的紛爭快將發生,這會是繪畫史上最著名的訴訟,

《黑和金夜曲散落的煙火》

  導火線是一幅惹爭議的畫,惠斯勒這大膽嘗試畫的是黑夜發放的煙花,是《夜曲》系列的畫作,作品名稱為《黑和金夜曲散落的煙火》,當時最著名的畫評家約翰羅斯金檢視過此畫,他是畫家,不過是較出色的作家、歷史學家,參與論戰者,他形容惠斯勒叫價二百基尼的畫,就像將一罐顏料扔到公眾面上,惠斯勒勃然大怒,控告羅斯金犯誹謗罪,這案件在法庭聆訊兩天,傳媒和公眾蜂擁而至。這件事富有趣味而且不光彩,也關係到幾樣事情,惠斯勒為藝術而藝術的想法,他畫的《夜曲》不是河景,也不是倫敦一部分,而是線條、形式和顏色的編排,預示了二十世紀的抽象繪畫發展,不過案件關鍵是羅斯金執著藝術品「完成」質素,及勞力和價錢相等。首席檢察官問惠斯勒:「你畫《黑色和金色的夜曲》時費時嗎?你多久就畫完了?」惠斯勒語帶譏諷地說:「我兩天就畫完。一天畫成,另一天潤飾。」「你畫了兩天,就想要二百基尼?」首席檢察官問。惠斯勒說:「不,我定這個價錢,是因為從一生難得的工作中得到的知識。」眾人聽到此話掌聲不絕,最終惠斯勒勝訴,不過罰款只有四分一便士,惠斯勒受到侮辱。
  惠斯勒因為訴訟而破產,卻覺得沉冤得雪,所以他決定離開倫敦,前往威尼斯。告別泰晤士河後,惠斯勒和端納一樣前往威尼斯,不過他冒險前往更遠的地方,離開大運河,進入後巷和運河的水道迷宮。惠斯勒寫道:「我學會怎樣瞭解其他人不曾瞭解的威尼斯。」不管是真是假,惠斯勒於1881年回到倫敦,威尼斯繪畫是大為成功的商業繪畫。惠斯勒的遊歷成了英格蘭繪畫史的重要註腳,1883年12月他來到康瓦耳漁鎮聖艾佛士,他可說是跟隨端納的腳步,成了眾多英格蘭畫家中第二個在此定居的人,使這地方成為歐洲一個很重要的畫家聚集地,以一百年後的建築聖艾佛士泰德展覽館作結。


  惠斯勒五十一歲時精力不減,同事曼柏斯憶述,惠斯勒聽到雞啼就起床,以乎總是精力充沛,大聲喝罵、教導、取笑和命令一群渴睡的追隨者。不過這畫家似乎也收歛了脾氣,他認識了一個剛去世建築師的妻子,比翠絲戈德溫,她1886年這幅畫的模特兒,她本身也是畫家,相同經驗讓兩人漸生情愫,兩年後惠斯勒和比翠絲結婚。

《藍色和金色的和諧》

  1894年美國鐵路大亨查理斯費里爾買下《孔雀室》,叫惠斯勒給他畫一幅春天的畫,惠斯勒的畫呼應《孔雀室》,因為畫題前部是《藍色和金色的和諧》。年輕裸女,副題為《小藍女人》。如果你看這幅畫,感覺不到春天,儘管一個快將成年的少女,自古以來都象徵春天,惠斯勒由開始繪畫到完成中間發生了一件事,他開始繪畫這幅畫時,人生比較順遂,他和比翠絲恩愛有加,不過一年後比翠絲證實患上癌症。惠斯勒畫了平版畫,一連串感人的畫,最好的一幅是《陽台旁》,他的妻子躺在兩人留宿的沙佛房的床上,惠斯勒還畫了倫敦,他一生常畫倫敦,倫敦似乎在遠處閃爍,幾乎消失。1896年5月10日比翠絲逝世,惠斯勒悲痛欲絕,後來寫了一封信給費里爾,為沒有與他聯繫道歉,解釋發生了甚麼事,說他只能以畫布表達他的哀傷,在這種情況下,我想我們應該看這幅畫,因為這女孩看來幾乎要被灰藍色披肩掩蓋,這充份表達出哀傷,你可以用這種方式看畫,費里爾要到惠斯勒死後才收到這幅畫,他說要畫春天景象,不過我覺得像是畫秋天。
  卡的晚年有點百無聊賴,比翠絲的死讓他一蹶不振,他賣掉巴黎房子和畫室,一如既往繼續遊歷,足跡遠至羅馬、直布羅陀、北非,他獲得很多榮譽,舉辦過幾次慶祝展覽,不過沒有畫出甚麼名畫。1903年7月17日,惠斯勒過了69歲生日後幾天於倫敦去世。惠斯勒在遺囑裡寫明所有作品都不得放在英格蘭畫廊裡,儘管他鄙視英國人,主要因為訴訟,他也許是英格蘭現代繪畫最關鍵的人物,尤其是抽象繪畫,有些人看待惠斯勒的畫和個性太流於表面,側面他偏重品味和美學外觀,他一生得到的毀譽繼續模糊了一個事實,惠斯勒除了精良細緻的畫技,也是實驗畫家,不斷提問,繪畫是甚麼,和繪畫會變成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