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首位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杭思朗(Neil Armstrong )所說的一句話。
人家有大氣魄,在香港這個小地方,只能夠小心眼。從小處看,會不會變成是個人遲五分鐘,全世界(起碼應該有四五十萬人)遲四十五分鐘呢?
我們又不是足球員,又不會落場踢場波,如何拿黃牌紅牌?說一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說話,比起說狼來了的小孩還不如!
星期六, 6月 30, 2007
星期三, 6月 27, 2007
沐恩堂
早在出發去上海之前,已聽聞南京路及外灘一帶,經常有衣著性感美少女會向遊客兜搭,不要說上海,就算連尖沙嘴東部噴水池附近也有,想想也不知這是甚麼世界。
不是想說甚麼思想正派,而是覺得很煩擾,本想一個人靜靜的欣賞沿南京路兩旁的一些舊建築,但是剛從南京路書城走出來,買了一張地圖及兩本書,還未拆開地圖封套,背後已有人問:「你一個人到上海?……」
沒辦法,只好加快腳步,向前行了一條街,正想停下將書放入背囊,又有人拉一拉背囊的背帶,說:「你走得這麼快去哪?……」
我來上海的目的只是隨便逛逛、買幾本書而已,幸好這時已到人民廣場前,心想應該告一段落吧。「請問現在是幾點鐘?……」連忙向左轉,經過一間百貨公司門前,見幾個十多歲的女孩,拿著一張海報,不知在喊甚麼,好像是支持她們所喜歡的偶像。沒有細看,繼續向前走,無意之中到了沐恩堂。
這天是星期日,沐恩堂內有崇拜,門內站著一大群人,為免影響他們,選擇了沒有入內。繁囂鬧市有一間教堂,植物沿著紅磚牆生長,優雅中點點翠綠,被煩擾的心情,經過這裏時找到了一刻的寧靜。
上海沐恩堂,位於上海市中心的西藏中路,原來屬於基督教監理會教堂。
沐恩堂原名慕爾堂,由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傳教士李德創立,位於虞洽卿路漢口路口(今西藏中路316號)。早期的慕爾堂建在漢口路雲南路口,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教徒劇增,舊堂不敷使用,後來籌劃募捐,將原中西女塾(即現堂址)讓給慕爾堂建造堂,1929年開工,1931年落成。
教堂最初創建於1887年,那時名叫中區監理會堂,由於在創建時,美國監理會得到了一名叫慕爾的美國信徒巨額捐款,所以1890年改名為慕爾堂,以表示對他的記念。1929年,該教堂向西遷移,建造了現在的這座教堂。
教堂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為134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138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擔位建築設計,屬於新哥德式風格,1931年建成。鄔將建築平面和造型設計得自由組合,外牆以凹凸紅磚相併,體現了他設計的特性。建築群正中為大堂,三跨空間,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圍有桃台,共設 1000個座位,其中正廳560人,樓座380人,唱詩班處60人;大堂的長方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杆以及講經台都用斬假石飾面,室內露出水泥幔尖拱頂。西南角有塔樓一座,毗鄰有四層附屋和附屬學校。外立面為深褐色面磚,牆角和窗框鑲嵌隅石,顯得古樸和神秘。
教堂建成後,被當時稱為「建築雄偉,居全國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國教徒捐款,在塔樓頂部安裝5米高的霓噔十字架,底座裝了馬達,可使閃亮的十字架四面轉動,使教會名氣更大。
1958年,上海基督教各派在這裏舉行聯合禮拜,並正式把她的名字定為「沐恩堂」。文革期間停止宗教活動,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學使用。1979年起恢復宗教活動,教堂歸回基督教管理使用。
不是想說甚麼思想正派,而是覺得很煩擾,本想一個人靜靜的欣賞沿南京路兩旁的一些舊建築,但是剛從南京路書城走出來,買了一張地圖及兩本書,還未拆開地圖封套,背後已有人問:「你一個人到上海?……」
沒辦法,只好加快腳步,向前行了一條街,正想停下將書放入背囊,又有人拉一拉背囊的背帶,說:「你走得這麼快去哪?……」
我來上海的目的只是隨便逛逛、買幾本書而已,幸好這時已到人民廣場前,心想應該告一段落吧。「請問現在是幾點鐘?……」連忙向左轉,經過一間百貨公司門前,見幾個十多歲的女孩,拿著一張海報,不知在喊甚麼,好像是支持她們所喜歡的偶像。沒有細看,繼續向前走,無意之中到了沐恩堂。
這天是星期日,沐恩堂內有崇拜,門內站著一大群人,為免影響他們,選擇了沒有入內。繁囂鬧市有一間教堂,植物沿著紅磚牆生長,優雅中點點翠綠,被煩擾的心情,經過這裏時找到了一刻的寧靜。
上海沐恩堂,位於上海市中心的西藏中路,原來屬於基督教監理會教堂。
沐恩堂原名慕爾堂,由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傳教士李德創立,位於虞洽卿路漢口路口(今西藏中路316號)。早期的慕爾堂建在漢口路雲南路口,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教徒劇增,舊堂不敷使用,後來籌劃募捐,將原中西女塾(即現堂址)讓給慕爾堂建造堂,1929年開工,1931年落成。
教堂最初創建於1887年,那時名叫中區監理會堂,由於在創建時,美國監理會得到了一名叫慕爾的美國信徒巨額捐款,所以1890年改名為慕爾堂,以表示對他的記念。1929年,該教堂向西遷移,建造了現在的這座教堂。
教堂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為134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138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擔位建築設計,屬於新哥德式風格,1931年建成。鄔將建築平面和造型設計得自由組合,外牆以凹凸紅磚相併,體現了他設計的特性。建築群正中為大堂,三跨空間,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圍有桃台,共設 1000個座位,其中正廳560人,樓座380人,唱詩班處60人;大堂的長方形柱子和樓座的欄杆以及講經台都用斬假石飾面,室內露出水泥幔尖拱頂。西南角有塔樓一座,毗鄰有四層附屋和附屬學校。外立面為深褐色面磚,牆角和窗框鑲嵌隅石,顯得古樸和神秘。
教堂建成後,被當時稱為「建築雄偉,居全國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國教徒捐款,在塔樓頂部安裝5米高的霓噔十字架,底座裝了馬達,可使閃亮的十字架四面轉動,使教會名氣更大。
1958年,上海基督教各派在這裏舉行聯合禮拜,並正式把她的名字定為「沐恩堂」。文革期間停止宗教活動,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學使用。1979年起恢復宗教活動,教堂歸回基督教管理使用。
星期五, 6月 22, 2007
甘棠第
星期三(20日)下午往中環律師樓辦點事情,之後順道乘行人登山電梯,至堅道右轉,無意中看見甘棠第,即今的孫中山紀念館,碰巧是星期三免費入場,於是入內參觀。那時已是五時許,記念館於六時休息,沒有太多時間細看,只是略為瀏覽。
孫中山,幼名帝象,譜名德明,上學時取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受洗時署名),逸仙是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於日本流亡時,取名中山樵。很明顯,孫中山的中山是日本名字。館中所見,他簽名時很少用中山這個名字,大多數是用孫文。其中有一對聯,是他贈給黃興,亦是唯一的一副對聯:「安危他日終須仗 甘苦來時要共嘗」。
讀書時認識的孫中山,是被神化後的孫中山,及後出來工作,聽老一輩上海人說,孫中山亦有背後的一面,例如有「孫大砲」之名,當年和宋慶齡私奔至日本結婚,宋家是極力反對的,另外就是關於孫中山和岳父宋嘉樹之不和等等。當年聽來很有趣味,現在只當作故事。
參觀甘棠第反而有興趣的是關於香港的,例如康有為曾到香港,寫下:「薄遊香港,覽西人宮宅之瑰麗,通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
另外還有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首名華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伍廷芳記下:「自西洋報紙輸入中國,開人智慧,映入眼簾,知新之士,漸次仿行。香港為開風氣之先。」
一個講法治,一個講言論自由。回歸十年在即,時代好像離我們遠去,但又好像回到從前。「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如今吳邦國卻說:「中央給多少權,香港就有多少權。」康有為說對西人「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如今的中國卻是「以古舊之夷狄居之」。
「開人智慧……香港為開風氣之先。」百多年前的確如此,可惜不用十年,報紙傳媒向中國共產黨效忠唯恐落後於人前。
原先以為何甘棠或是甘棠第與孫中山究竟有甚麼淵源,或者是孫中山曾居於此,可惜答案是沒有。保護古物有很多方法,但隨便找座古宅來作孫中山紀念館,確是有點不倫不類。從另一方面看,特區政府對於這些歷史建築或是如何對待歷史,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可能也要摸透北京的意思。
關於韋基舜談甘棠第:http://www.singpao.com/20050222/local/678029.html
星期四, 6月 21, 2007
流傳
中午飯後,母親拿來兩個橙,跟著又到生果籃檢查,發覺有幾個橙已經開始變壞,於是一面撿起一面自言自語:「爛柑甜、爛橙「甩」*、爛綠柚,唔食得。」
然後對我說:「這是外婆說的。」
外婆跟母親說,母親跟著對我說,這些民間智慧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的流傳下去。
以前是口傳,現在是筆錄。
* 註:「甩」是指壞橙所誘發出來的味道,原字不知如何寫,只寫上同音字。
然後對我說:「這是外婆說的。」
外婆跟母親說,母親跟著對我說,這些民間智慧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的流傳下去。
以前是口傳,現在是筆錄。
* 註:「甩」是指壞橙所誘發出來的味道,原字不知如何寫,只寫上同音字。
星期三, 6月 20, 2007
地圖
每到一處地方,習慣先買一張地圖,除要對一個陌生的環境先分辨方向,也要知道如何乘搭交通工具。
第一次去上海時所買的地圖較簡單,那時多叫旅遊地圖,提供公車路線、名勝古蹟所處地點及介紹,易找亦易明。漸漸地,發展的地方多了,東面多了浦東機場,北部崇名島也可以成為旅遊區,加上從長江三峽一帶部分遷徙過來的居民,以及南邊的世博會址等等,簡單的一張地圖很難容納這麼多的資料,於是最近買的一張交通旅遊圖,大小有如一張寫字檯面般面積。
城區的擴展、新社區的形成、跨黃浦江天橋隧道多至數不清有多少條,地鐵線多至六七條、公車路線更是隧道線天橋線浦東線浦西線等等來劃分。當大部分資料都刊在一張地圖上,用最小的字號來印刷,密密麻麻,想看得清已是不容易,想詳細看、想仔細研究如何從東走到西究竟如何走,根本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當拿著這樣的一張地圖,心忖著會不會買來是得物無所用?但幸好,出版地圖的出版社真是會替顧客們著想,每張地圖附送放大鏡。字小不要緊,地大也無妨,只要拿著放大鏡看清楚,東南西北任你闖。
上海立體地圖:http://sh.edushi.com/
第一次去上海時所買的地圖較簡單,那時多叫旅遊地圖,提供公車路線、名勝古蹟所處地點及介紹,易找亦易明。漸漸地,發展的地方多了,東面多了浦東機場,北部崇名島也可以成為旅遊區,加上從長江三峽一帶部分遷徙過來的居民,以及南邊的世博會址等等,簡單的一張地圖很難容納這麼多的資料,於是最近買的一張交通旅遊圖,大小有如一張寫字檯面般面積。
城區的擴展、新社區的形成、跨黃浦江天橋隧道多至數不清有多少條,地鐵線多至六七條、公車路線更是隧道線天橋線浦東線浦西線等等來劃分。當大部分資料都刊在一張地圖上,用最小的字號來印刷,密密麻麻,想看得清已是不容易,想詳細看、想仔細研究如何從東走到西究竟如何走,根本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當拿著這樣的一張地圖,心忖著會不會買來是得物無所用?但幸好,出版地圖的出版社真是會替顧客們著想,每張地圖附送放大鏡。字小不要緊,地大也無妨,只要拿著放大鏡看清楚,東南西北任你闖。
上海立體地圖:http://sh.edushi.com/
星期二, 6月 19, 2007
起步
上海東亞飯店地處鬧市中心的南京東路。前身是上海先施公司的一部分,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是上海著名飯店之一。
今次去上海,有時候會覺得很疲倦。並不是上海地方大,也不是上海沒有了引起興趣的地方,更不是上海的舊建築已經拆光,而是如今一個單人男人走在南京路上,會比以前麻煩。
家在浦東,每天外出必先乘巴士到陸家嘴地鐵站,即東方明珠附近。登上東方明珠兩次,兩次都是陪伴家人前往。暫時對這些新興建的建築物沒有多大興趣,登高望遠本來有吸引力,但是在上海是很難看到藍天,除城市設計追不上人口急速增長之外,另外就是國民缺乏對環境的保護。上一次登上東方明珠,看見蘇州河就像一條黑色的流水,此情此景,想多看一次,還是選擇逃避?個人會選擇後者。
話說回來,近年上海對蘇州河的治理有一點成績,起碼沒有以前般的污濁。管理一個超過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並不容易,這樣說並不是等同贊同現時政府的做法,而是政府真是管不來,不如放放手,讓群眾自己管自己,好讓人民知道行與不行,亦希望可以有積極方面的回應,總比現時那種帶發泄與破壞的不合作態度式的反抗為佳。
從陸家嘴乘地鐵,只是一個站便到南京東路,比以前方便得多,路著便是人民廣場站,這裏正是地鐵的轉乘站,所以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同一路線出發。南京路是遊客區,兩旁有不少舊建築,亦有不少舊上海的名店,如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或是有名的粵菜館、照相館、南貨店等等,曾有一段時間,這條路上有一間性文化展覽館,不過後來因為不知道的原因沒有了。近和平飯店對面有一間性商店,但見國內遊客眾多,每人都充滿好奇的目光,反倒沒有興趣入內。
今次去上海,有時候會覺得很疲倦。並不是上海地方大,也不是上海沒有了引起興趣的地方,更不是上海的舊建築已經拆光,而是如今一個單人男人走在南京路上,會比以前麻煩。
家在浦東,每天外出必先乘巴士到陸家嘴地鐵站,即東方明珠附近。登上東方明珠兩次,兩次都是陪伴家人前往。暫時對這些新興建的建築物沒有多大興趣,登高望遠本來有吸引力,但是在上海是很難看到藍天,除城市設計追不上人口急速增長之外,另外就是國民缺乏對環境的保護。上一次登上東方明珠,看見蘇州河就像一條黑色的流水,此情此景,想多看一次,還是選擇逃避?個人會選擇後者。
話說回來,近年上海對蘇州河的治理有一點成績,起碼沒有以前般的污濁。管理一個超過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並不容易,這樣說並不是等同贊同現時政府的做法,而是政府真是管不來,不如放放手,讓群眾自己管自己,好讓人民知道行與不行,亦希望可以有積極方面的回應,總比現時那種帶發泄與破壞的不合作態度式的反抗為佳。
從陸家嘴乘地鐵,只是一個站便到南京東路,比以前方便得多,路著便是人民廣場站,這裏正是地鐵的轉乘站,所以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同一路線出發。南京路是遊客區,兩旁有不少舊建築,亦有不少舊上海的名店,如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或是有名的粵菜館、照相館、南貨店等等,曾有一段時間,這條路上有一間性文化展覽館,不過後來因為不知道的原因沒有了。近和平飯店對面有一間性商店,但見國內遊客眾多,每人都充滿好奇的目光,反倒沒有興趣入內。
「賺回」
最近有齣電影《愛情回水》,英文原名是《Cashback》。自己不懂英文,不知Cashback何解,真是「回水」的意思?抑或是解作賺回來呢?這真是有如一個謎。
名字用於十八分鐘短片可能很配合,但變成長片時,不單止回水這麼簡單,確實是要把所付出的,數倍的賺回來。
只因說了幾句真實但無聊的說話,就和女朋友鬧翻了。失戀令人失眠、令人胡思亂想,精神沮喪不是因為失戀,而是因為失戀弄至的失眠。既然時間不可化淡一切,倒不如善用時間,每天失眠八小時,就能夠比別人多了這八小時的空閑時間,即是多了三分之一的生命,想想也應該試試失戀的滋味。
失眠可以看書,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可以觀察人生百態,可以參透人生理想,也可以找到自己所愛,更可以找到治療失眠的方法。另外是可以找到真善美,找到甚麼是真正的牽掛,找到如何欣賞,找到學會欣賞,找到別人的優點,找到自己的缺點,找到我們所要關心的,找到需要幫助的,找到平日沒有留意的地方,找到停頓一刻的可愛,找到悲傷的無奈,找到得失在於一瞬間,找到時光之不可再,找到自信與希望,找到……還可找到更多更多,不過是要有前提,究竟你有沒有信心!
電影好不好看全是個人喜好,反而會喜歡背後的積極意義。
為何會重提這電影,因為最近有位同事好像有點煩惱。說實在,我倒沒有興趣知道內裏原因,有些事情的真相只是願打願捱,怎樣做得甚麼結果有時是可以預知,既然希望結果是這樣,又為何介意何解要這樣做呢?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硬要找一些理由去合理化,問別人的意見只是想確定自己的想法。對不起,答案又豈會如你所料!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外間的事物不會影響個人對事情的看法或是做法,但世事又怎會是依自己的意願為依歸?現不現實不太清楚,我只知這叫功利。投資講回報,處於這功利的社會,做人做事又怎會事事不講回報?說別人為何如此,自己何嘗不是有這個想法?
功利也許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明白功利的真諦。幫忙別人,但又處處計算著回報,付出的和回報的並不相等,以為這就是煩惱的所在,從來就不明白原來煩惱是自尋。
讀書時老師教我們寫日記,說日記中不要寫太多的「我」字,因為日記是寫自己,不是寫別人,例如不要寫成「我今天工作很忙碌」,寫成「今天工作很忙碌」便可以。老師還開了一個玩笑,說如果日記中有很多「我」字,表示這個人眼中只有自己,不懂關懷別人。
真是多年以後,才真正明白老師的意思。謝謝老師!
名字用於十八分鐘短片可能很配合,但變成長片時,不單止回水這麼簡單,確實是要把所付出的,數倍的賺回來。
只因說了幾句真實但無聊的說話,就和女朋友鬧翻了。失戀令人失眠、令人胡思亂想,精神沮喪不是因為失戀,而是因為失戀弄至的失眠。既然時間不可化淡一切,倒不如善用時間,每天失眠八小時,就能夠比別人多了這八小時的空閑時間,即是多了三分之一的生命,想想也應該試試失戀的滋味。
失眠可以看書,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可以觀察人生百態,可以參透人生理想,也可以找到自己所愛,更可以找到治療失眠的方法。另外是可以找到真善美,找到甚麼是真正的牽掛,找到如何欣賞,找到學會欣賞,找到別人的優點,找到自己的缺點,找到我們所要關心的,找到需要幫助的,找到平日沒有留意的地方,找到停頓一刻的可愛,找到悲傷的無奈,找到得失在於一瞬間,找到時光之不可再,找到自信與希望,找到……還可找到更多更多,不過是要有前提,究竟你有沒有信心!
電影好不好看全是個人喜好,反而會喜歡背後的積極意義。
為何會重提這電影,因為最近有位同事好像有點煩惱。說實在,我倒沒有興趣知道內裏原因,有些事情的真相只是願打願捱,怎樣做得甚麼結果有時是可以預知,既然希望結果是這樣,又為何介意何解要這樣做呢?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硬要找一些理由去合理化,問別人的意見只是想確定自己的想法。對不起,答案又豈會如你所料!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外間的事物不會影響個人對事情的看法或是做法,但世事又怎會是依自己的意願為依歸?現不現實不太清楚,我只知這叫功利。投資講回報,處於這功利的社會,做人做事又怎會事事不講回報?說別人為何如此,自己何嘗不是有這個想法?
功利也許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明白功利的真諦。幫忙別人,但又處處計算著回報,付出的和回報的並不相等,以為這就是煩惱的所在,從來就不明白原來煩惱是自尋。
讀書時老師教我們寫日記,說日記中不要寫太多的「我」字,因為日記是寫自己,不是寫別人,例如不要寫成「我今天工作很忙碌」,寫成「今天工作很忙碌」便可以。老師還開了一個玩笑,說如果日記中有很多「我」字,表示這個人眼中只有自己,不懂關懷別人。
真是多年以後,才真正明白老師的意思。謝謝老師!
星期日, 6月 17, 2007
站在天橋上
站在不知是金陵東路,還是延安東路的行人天橋上,見一HSBC的招牌。原先是想拍下這廣告牌,但是從另一角度看,亦可看到上海駕駛者的駕駛態度。一架私家車從小路駛入主要道路,竟然可以橫越四條行車線,駛至行車方向的最左線,大有想做就去做的「豪氣」。
根據資料統計顯示,2006年全年,中國每年因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數超過十萬,平均每五分鐘約有一人死亡,受傷人數更超過五十萬。
未到達氣象信號台時,從行人天橋上望去,已知信號台改建成餐廳或酒吧,天台更是露天茶座。走了一大段路,背囊又有幾本書,感到有點疲倦及炎熱,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會,這處應該可以一歇吧。
氣象信號台前有這古蹟的歷史,探頭內望,裏面像是餐廳的布局,於是入內問可否參觀,女侍應答曰是可以的。據她簡單的介紹,地面一層可任意參觀,而二樓至天台則是餐廳。
地面的一層應該不是以前的擺設,牆壁上掛有以前外灘一帶的舊照片,有興趣的可以一看,可惜屋內燈光稍暗,又不想用閃光燈拍攝,所以沒有拍下照片。地板像是以前的木地板,打理得光亮,行起來「咯咯」有聲,接近盡頭的酒吧放滿各式的酒類,心忖上面的一層應該可以喝一杯吧。走至屋內盡頭,有一旋轉樓梯上樓,樓梯下面的空間則是洗水間,男女各一間,位置及設計有點物盡其用,正想仔細研究木建築的材料及手工,但身後的女侍應帶一點不耐煩的語氣說:「樓上是餐廳!裏面沒有啦!」似乎暗示著上去便要付費了。
本來便想上去天台喝一杯,一面休息,一面欣賞黃浦江兩岸的景色,但是有點不喜歡被監視的感覺,於是扮作從後窗欣賞街外的景色,慢慢原路退出。
氣象信號台因擴建外灘防汛堤及延安東路行車天橋,而要整體向東遷移二十米。早幾年來時,就覺得這條天橋頗奇怪,有點破壞了外灘的景觀,而且由延安東路左轉入外灘,彎位亦頗急,並不能融入環境中,這是當時急於發展的結果。從延安東路行人天橋向浦東方向望去,就是被這條行車天橋阻擋了視線。浦東的高樓大廈有點雜亂無章,金茂大廈(圖右後面那兩座)旁另建一座更高的,可能是世界最高大廈的前三名之內。建摩天大廈,似乎是發展中國家所熱衷,證明你能我也能。也許將來有一天,當發現摩天大廈的壞處時,一切已經太遲了。
當年建摩天大廈有很多原因,一是鋼鐵大量生產,二是人類以為有此能力,證明可與天比高。壞處是甚麼呢,維修保養困難,能源損耗大。
不過,這照片的主角其實是前面的巴士。接近黃昏,遠方灰濛濛一片,建築物並不相配;天橋從右至左攔腰劏開,前後像是兩個世界,巴士來得比較真實。
根據資料統計顯示,2006年全年,中國每年因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數超過十萬,平均每五分鐘約有一人死亡,受傷人數更超過五十萬。
未到達氣象信號台時,從行人天橋上望去,已知信號台改建成餐廳或酒吧,天台更是露天茶座。走了一大段路,背囊又有幾本書,感到有點疲倦及炎熱,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會,這處應該可以一歇吧。
氣象信號台前有這古蹟的歷史,探頭內望,裏面像是餐廳的布局,於是入內問可否參觀,女侍應答曰是可以的。據她簡單的介紹,地面一層可任意參觀,而二樓至天台則是餐廳。
地面的一層應該不是以前的擺設,牆壁上掛有以前外灘一帶的舊照片,有興趣的可以一看,可惜屋內燈光稍暗,又不想用閃光燈拍攝,所以沒有拍下照片。地板像是以前的木地板,打理得光亮,行起來「咯咯」有聲,接近盡頭的酒吧放滿各式的酒類,心忖上面的一層應該可以喝一杯吧。走至屋內盡頭,有一旋轉樓梯上樓,樓梯下面的空間則是洗水間,男女各一間,位置及設計有點物盡其用,正想仔細研究木建築的材料及手工,但身後的女侍應帶一點不耐煩的語氣說:「樓上是餐廳!裏面沒有啦!」似乎暗示著上去便要付費了。
本來便想上去天台喝一杯,一面休息,一面欣賞黃浦江兩岸的景色,但是有點不喜歡被監視的感覺,於是扮作從後窗欣賞街外的景色,慢慢原路退出。
氣象信號台因擴建外灘防汛堤及延安東路行車天橋,而要整體向東遷移二十米。早幾年來時,就覺得這條天橋頗奇怪,有點破壞了外灘的景觀,而且由延安東路左轉入外灘,彎位亦頗急,並不能融入環境中,這是當時急於發展的結果。從延安東路行人天橋向浦東方向望去,就是被這條行車天橋阻擋了視線。浦東的高樓大廈有點雜亂無章,金茂大廈(圖右後面那兩座)旁另建一座更高的,可能是世界最高大廈的前三名之內。建摩天大廈,似乎是發展中國家所熱衷,證明你能我也能。也許將來有一天,當發現摩天大廈的壞處時,一切已經太遲了。
當年建摩天大廈有很多原因,一是鋼鐵大量生產,二是人類以為有此能力,證明可與天比高。壞處是甚麼呢,維修保養困難,能源損耗大。
不過,這照片的主角其實是前面的巴士。接近黃昏,遠方灰濛濛一片,建築物並不相配;天橋從右至左攔腰劏開,前後像是兩個世界,巴士來得比較真實。
氣象信號台
延安東路外灘有渡輪碼頭,可以乘船往浦東。記得以住乘渡輪只是幾角錢,為何如今是二元?雖然有空調,但是乘坐地鐵從南京路往浦東也是三元,有點猶豫之際,隨便在附近閑逛。延安東路渡輪的對岸是東昌路,從十六鋪乘渡輪同樣是往東昌路,收費則是五角,沒有空調,看來延安東路渡輪也可看成為遊覽線。
碼頭附近有一氣象信號台,以前來上海時,很多時候都只是路過,沒有多大留意這座建築物。今天走畢了南京路,還穿過橫越的小路走到福州路,在上海書城買了幾本書,跟著沿路走至外灘,走至這座每次路過都有點興趣想看看的建築物,今天終於可以入內參觀。
氣象信號台
外灘標誌建築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台,在「洋涇濱」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台,信號台是直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杆,根據天文台傳來的氣象信息而懸掛各種信號旗。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台,台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築。為保護這個建築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因拓寬馬路,修建新的防汛牆,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1883年5月27日,法租界公董局會議決定建立外灘氣象信號台,地址選在外灘「洋涇濱」和黃浦江交界處,即今延安東路外灘。1907年3月9日,信號台旁落成了一座「阿脫奴婆」式的圓柱形建築,成為永久的氣象信號台。
這座信號塔總高約50米,其中塔身高36.8米,塔台上豎有裝著風向儀和供懸掛各種信號旗的桅杆,由徐家匯天文台將測得的氣象變化數據用電話通知信號台,再掛出標誌風向、風力和氣象變化的各種氣象信號,供遠近船隻和陸上民眾觀閱。
上海老畫刊《點石齋畫報》曾介紹外灘信號台報告氣象消息的奇特方法:「按旗於每日上午十點鐘扯起,遞報吳淞口外風信,其視風之所向或大或細或晴或雨,隨時改懸,每日五次。另外,桅桿上有一隻可以上下升降的球體,每日十一點三刻鐘升起至半桿,十一點五十五分鐘時升至桿頂,至十二點鐘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驗對時刻。
碼頭附近有一氣象信號台,以前來上海時,很多時候都只是路過,沒有多大留意這座建築物。今天走畢了南京路,還穿過橫越的小路走到福州路,在上海書城買了幾本書,跟著沿路走至外灘,走至這座每次路過都有點興趣想看看的建築物,今天終於可以入內參觀。
氣象信號台
外灘標誌建築之一,列入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1884年,法國天主教會創建的徐家匯天文台,在「洋涇濱」外灘(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氣象信號台,信號台是直豎地上的一根長木杆,根據天文台傳來的氣象信息而懸掛各種信號旗。1907年,重建圓柱形的氣象信號台,台統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們稱為「阿脫奴婆」式建築。為保護這個建築物,1993年外灘改造工程中,因拓寬馬路,修建新的防汛牆,將它向東整體移位20米。
1883年5月27日,法租界公董局會議決定建立外灘氣象信號台,地址選在外灘「洋涇濱」和黃浦江交界處,即今延安東路外灘。1907年3月9日,信號台旁落成了一座「阿脫奴婆」式的圓柱形建築,成為永久的氣象信號台。
這座信號塔總高約50米,其中塔身高36.8米,塔台上豎有裝著風向儀和供懸掛各種信號旗的桅杆,由徐家匯天文台將測得的氣象變化數據用電話通知信號台,再掛出標誌風向、風力和氣象變化的各種氣象信號,供遠近船隻和陸上民眾觀閱。
上海老畫刊《點石齋畫報》曾介紹外灘信號台報告氣象消息的奇特方法:「按旗於每日上午十點鐘扯起,遞報吳淞口外風信,其視風之所向或大或細或晴或雨,隨時改懸,每日五次。另外,桅桿上有一隻可以上下升降的球體,每日十一點三刻鐘升起至半桿,十一點五十五分鐘時升至桿頂,至十二點鐘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驗對時刻。
星期五, 6月 15, 2007
星期二, 6月 12, 2007
無言
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特區政府都大肆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令我想起電影《布拉格之春》其中一幕,當日不知是要慶祝國慶,抑或是慶祝建黨,每家每戶都要在窗戶懸掛上捷克國旗。懸掛國旗為表愛國,屋內翻雲覆雨則繼續。愛國與否,不是一支國旗所能表達。
這也罷了,你有你愛國,我有我生活,河水不犯井水,如果真的如此,各不相干。妙就妙在經常自稱自由無價的新聞媒體,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又有甚麼搞作?
首先,找來第一屆特首董建華來訪問。這個真是不明白,一個因為腳痛而辭職的特別行政區首長,未有盡最大的責任、未有盡全力完成任期,即表示他是一個失敗者。訪問一個失敗者,不去追究他失敗的原因,反而要一個失敗的人談他的過去,例如新機場啟用時引致混亂,他要向中央求助;SARS爆發,他又向中央求助,要中央動用外匯儲備向外國購買醫療用品等等。這些失敗的種種,那些自命充滿責任感的報刊傳媒,竟然可以不加追究責任誰屬,而且還要冠冕堂皇地印刷出來,替他歌功頌德。這是甚麼道理?
另外,又找來因偷步買車而辭職的梁錦松來訪問。梁錦松說他當了財政司長學會了謙虛。結果記者又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梁錦松說學會了謙虛,是指當了財政司長後,還是辭去財政司長之後呢?之前之後也不要緊,反正對梁錦松來說都不重要。謙不謙虛是梁錦松他自己個人的事,至於學會學不會,或是之前之才學會是他個人修為,與廣大市民有甚麼關係呢?難道他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還有,今天見報可以是訪問富豪後代。
我真是想知道,回歸十周年,何時才到因SARS而死的二百九十九名人士的故事。
這也罷了,你有你愛國,我有我生活,河水不犯井水,如果真的如此,各不相干。妙就妙在經常自稱自由無價的新聞媒體,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又有甚麼搞作?
首先,找來第一屆特首董建華來訪問。這個真是不明白,一個因為腳痛而辭職的特別行政區首長,未有盡最大的責任、未有盡全力完成任期,即表示他是一個失敗者。訪問一個失敗者,不去追究他失敗的原因,反而要一個失敗的人談他的過去,例如新機場啟用時引致混亂,他要向中央求助;SARS爆發,他又向中央求助,要中央動用外匯儲備向外國購買醫療用品等等。這些失敗的種種,那些自命充滿責任感的報刊傳媒,竟然可以不加追究責任誰屬,而且還要冠冕堂皇地印刷出來,替他歌功頌德。這是甚麼道理?
另外,又找來因偷步買車而辭職的梁錦松來訪問。梁錦松說他當了財政司長學會了謙虛。結果記者又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梁錦松說學會了謙虛,是指當了財政司長後,還是辭去財政司長之後呢?之前之後也不要緊,反正對梁錦松來說都不重要。謙不謙虛是梁錦松他自己個人的事,至於學會學不會,或是之前之才學會是他個人修為,與廣大市民有甚麼關係呢?難道他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還有,今天見報可以是訪問富豪後代。
我真是想知道,回歸十周年,何時才到因SARS而死的二百九十九名人士的故事。
為藍天……
每次乘巴士時,聽見或看見特區政府的宣傳短片所說的旁白「為藍天打氣」就覺得很討厭,為藍天打氣,是想藍天變得更藍?還是為藍天打入更多污染空氣?
天空原本就是這樣,不用特區政府多事來「打氣」,不用變得更藍,保持原貌已經可以。「為藍天打氣」,我相信是後者,是特區政府為這個蔚藍的天空注入更多烏煙瘴氣。
為減少汽車排放廢氣,為何特區政府不大幅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又為何不大幅增加私家車牌費?又為何不控制汽車增長?為何不加快要貨車轉換符合更高排污標準的貨車?
為鼓勵使用集體運輸,如鐵路、巴士、小輪等,為何不將資助車主轉換所謂環保車的金錢用於資助使用集體運輸的市民?凡每天使用集體運輸交通工具兩次以上的市民,就可得到資助,相信會有部分車主願意轉乘集體運輸交通工具。為何有助減少使用私家車而特區政府不去做呢?
為減屏風效應,特區政府應該監管新落成樓宇的高度,一來照顧較舊樓宇的視野,二來也要配合山景線的景觀,三來更可持續發展,但為何特區政府沒有去做呢?
特區政府所謂的用者自付,用水可要付排污費,但為何用車就不用付排污費?
種種為何,不是不可為,而是特區政府負責環保的官員們的私心與虛偽。
天空原本就是這樣,不用特區政府多事來「打氣」,不用變得更藍,保持原貌已經可以。「為藍天打氣」,我相信是後者,是特區政府為這個蔚藍的天空注入更多烏煙瘴氣。
為減少汽車排放廢氣,為何特區政府不大幅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又為何不大幅增加私家車牌費?又為何不控制汽車增長?為何不加快要貨車轉換符合更高排污標準的貨車?
為鼓勵使用集體運輸,如鐵路、巴士、小輪等,為何不將資助車主轉換所謂環保車的金錢用於資助使用集體運輸的市民?凡每天使用集體運輸交通工具兩次以上的市民,就可得到資助,相信會有部分車主願意轉乘集體運輸交通工具。為何有助減少使用私家車而特區政府不去做呢?
為減屏風效應,特區政府應該監管新落成樓宇的高度,一來照顧較舊樓宇的視野,二來也要配合山景線的景觀,三來更可持續發展,但為何特區政府沒有去做呢?
特區政府所謂的用者自付,用水可要付排污費,但為何用車就不用付排污費?
種種為何,不是不可為,而是特區政府負責環保的官員們的私心與虛偽。
星期一, 6月 11, 2007
《愛情回水》(Cashback)
下午去看《愛情回水》(Cashback),想看原本由長約十八分鐘的短片,如何拍成一百零二分鐘的電影,也想看愛情怎樣「回水」,結果輕輕鬆鬆看了一部愛情小品。
電影中最奇妙的就是賓仔,沒有甚麼表情,連笑也只是嘴角向上翹一翹,不是大人賓仔才如此,連小孩賓仔也是這樣,拍出來甚有吸引力,可知導演選角之成功。現今電影鏡頭之短,每三五秒便轉一個鏡頭、還加上下左右搖擺的拍法,在這電影中全不適用,因為畫家的眼中,原來還有停鏡,可以凝住。
分手可以沒有理由,同樣,愛也可以沒有理由。被女朋友飛,找個好身材、好樣貌的女生來約會,話唔定女朋友會回心轉意,這招可能有用。至於最終會選擇那一個,則是在兩秒之間怎樣看之後的一秒,誠如電影宣傳語「時空凝結的一剎 愛情,原來就在分秒之間」。
失戀與挫折不是世界末日,失眠夜可以重讀幾本心愛的書,可以找份兼職觀察人生百態,可以加入義工行列幫助別人,可以發展專長與喜好找回人生的目標,可以學習尋找自己的興趣,勇於尋找答案才可自信再起步。
就如導演所說,「這齣戲的主要訊息是,我們苦苦追求的東西,往往近在眼前;只要懂得停步細看,我們不難找到自己渴望的東西,或是找出得到這些東西的方法。……」
故事並不複雜,細節亦很有趣,導演是攝影師出身,電影中有裸露,沒有淫褻與不雅的觀感,可以從美的角度去欣賞。每位配角都有獨特的性格,鬼馬配合,展現英國風趣幽默的一面。女主角開始時並不出眾,當凝住那一秒發生時,之後就會發現每一天的變化,也許這是導演高明之處。
全片沒有出現手提電話,但當波士一用手提電話後即中「頭獎」;也不見mp3、iPod之類,是否導演有所表達則不去猜想,「感愛敢性」,只是真實反映;那一刻來臨之時,就要誠心相信。
電影介紹及導演訪問見於:http://www.hkfilms.com/?http://www.hkfilms.com/Films/2006/ParisJeTaime/ParisJeTaime.shtml
或:http://www.goldenscene.com/home.html
十八分鐘短片:http://www.dailymotion.com/video/xsq0b_cashback-vostfr
星期四, 6月 07, 2007
「和諧」
甚麼是和諧?早前聽見胡錦濤總書記說和諧,跟著特首曾蔭權也說和諧,到底和諧是甚麼?怎樣才算和諧?
留意到一個現象,近來變本加厲,不由得不由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說起。
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很少空調巴士,那時九巴、中巴及城巴雖然有提供空調巴士服務,但大多數都是過海繁忙路線。當年的空調巴士沒有現今的豪華,如超時代巴士、超低地台巴士(方便坐輪椅的傷健人士上落),那時大部分巴士都是三乘二座位,即時一邊坐三個人,一邊坐兩個人。
繁忙加大熱天時可以想像,坐在沒有空調的巴士三座位中間(左擁右抱豪華位)位置,那種滋味是如何可想而知,簡直就是動彈不得。三座位那邊不用說,就算是兩座位這邊也好不了多少,外出的一位只能佔座位三分之二。平民化的交通工具只為接載乘客由一地到另一地,巴士公司沒有想過提升服務質素,就算是有也是有心無力。
及至一九九八年,中巴全面退出巴士服務,改由新世界第一巴士公司接辦,由這時開始,港島區逐步將巴士全面空調化,座位亦有三乘二更改為二乘二,服務得以全面提升。九巴也是由那時開始,大量增購空調巴士,取代原有的非空調巴士,但現時九巴仍有很多非空調巴士及保持有三乘二座位的空調巴士。
回歸後,市面一片欣欣向榮,人民當家作主,既然巴士提供二乘二座位,鄰座理應不是讓給其他乘客坐下的,而是可以放置書包、背囊、貨物、飯盒、雲吞麵、汽水、雨傘(一是勾在前座背後)、薯條漢堡包,甚至是化妝品。
回歸初期,雖然乘客開始將物品放在鄰座,但一見巴士有人滿之患,也會主動拿起物品「讓座」。但是正準備慶祝回歸十周年之際,近日發覺乘客已不會主動「讓座」,而是當有乘客「要求」坐在裏面的乘客拿開放在外面座位的物品時,一個人佔兩個座位的乘客一臉不願意,面露不肖之色,慢條斯理下才將物品拿起「讓座」給後來者。
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呢?我不知道。可能這是慶祝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也可能是胡錦濤、曾蔭權所說的和諧社會下的產物,亦可能是香港人為表示回歸中國後可以當家作主,向中國內地的人民看齊,自我將生活質素下降;又可能是巴士公司提供的改善服務還不夠,抑或是我們自我閹割,回歸至太自私!
星期日, 6月 03, 2007
出發前後
本來陪父母親往上海,但臨行前父親進了醫院,飛機票又不能全退,結果只得自己成行。
對上一次往上海是五年前的事了,近年對於回國內旅行或是探親總是提不起興趣,一來是覺得每一處地方都是遊人,二來是假的風景名勝愈來愈多,當每一處都有著同一個的模樣,試想想又怎會有興趣想去這些地方旅行?
弄虛作假由得共產中國去弄虛作假,一向就是愛抬槓,當人群喜歡往上海新天地跑時,自己則選擇去一些現時已很少人去的地點,例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周公館、孫中山故居等等參觀,自稱為「紅色之旅」。至於能否去齊所有地方,則有待下回分解。
上海的歷史很短,參觀博物館沒有甚麼珍藏,美術館也許還可一看,至於其他如玉佛寺、靜安寺和龍華寺,除玉佛寺尚可一看之外,其他的相比於其他地方的寺院,無論規模與建築都有所差別,加上經過新中國的「洗禮」,除非你是寺院的「愛好者」,否則不去也無妨。
出發日,有太多東西要想,亦有太多東西想做,但都沒有時間了,只能帶著疲倦去乘車。
怎麼好像還有很多事情未辦妥?如今未做的依然是未能做妥,一切都已成了過去,不過回來之後,發覺以後再也不可以像從前一樣——一個人去旅行。
一排朱古力
去了上海六天,回來後發現抽屜內多了一排朱古力,又一位同事離開了。
臨飛上海前一天,同事問幾點鐘飛機。「下午一時半,不用來送機了,反正去幾天。」「下午要上班,怎會送你飛機呢!」
同事說離開的日子剛巧是自己去了上海,不能請吃蛋糕。我說這不要緊,可買朱古力,放在抽屜內便可。
以為開開玩笑,怎知真的收了一排朱古力。
看著人來人往,但萍水相逢,將來再見面的機會也許不會有,一點心意,我是心領的。
臨飛上海前一天,同事問幾點鐘飛機。「下午一時半,不用來送機了,反正去幾天。」「下午要上班,怎會送你飛機呢!」
同事說離開的日子剛巧是自己去了上海,不能請吃蛋糕。我說這不要緊,可買朱古力,放在抽屜內便可。
以為開開玩笑,怎知真的收了一排朱古力。
看著人來人往,但萍水相逢,將來再見面的機會也許不會有,一點心意,我是心領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