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22, 2007

甘棠第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星期三(20日)下午往中環律師樓辦點事情,之後順道乘行人登山電梯,至堅道右轉,無意中看見甘棠第,即今的孫中山紀念館,碰巧是星期三免費入場,於是入內參觀。那時已是五時許,記念館於六時休息,沒有太多時間細看,只是略為瀏覽。
  孫中山,幼名帝象,譜名德明,上學時取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受洗時署名),逸仙是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於日本流亡時,取名中山樵。很明顯,孫中山的中山是日本名字。館中所見,他簽名時很少用中山這個名字,大多數是用孫文。其中有一對聯,是他贈給黃興,亦是唯一的一副對聯:「安危他日終須仗 甘苦來時要共嘗」。
  讀書時認識的孫中山,是被神化後的孫中山,及後出來工作,聽老一輩上海人說,孫中山亦有背後的一面,例如有「孫大砲」之名,當年和宋慶齡私奔至日本結婚,宋家是極力反對的,另外就是關於孫中山和岳父宋嘉樹之不和等等。當年聽來很有趣味,現在只當作故事。
  參觀甘棠第反而有興趣的是關於香港的,例如康有為曾到香港,寫下:「薄遊香港,覽西人宮宅之瑰麗,通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
  另外還有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首名華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伍廷芳記下:「自西洋報紙輸入中國,開人智慧,映入眼簾,知新之士,漸次仿行。香港為開風氣之先。」
  一個講法治,一個講言論自由。回歸十年在即,時代好像離我們遠去,但又好像回到從前。「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如今吳邦國卻說:「中央給多少權,香港就有多少權。」康有為說對西人「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如今的中國卻是「以古舊之夷狄居之」。
  「開人智慧……香港為開風氣之先。」百多年前的確如此,可惜不用十年,報紙傳媒向中國共產黨效忠唯恐落後於人前。
  原先以為何甘棠或是甘棠第與孫中山究竟有甚麼淵源,或者是孫中山曾居於此,可惜答案是沒有。保護古物有很多方法,但隨便找座古宅來作孫中山紀念館,確是有點不倫不類。從另一方面看,特區政府對於這些歷史建築或是如何對待歷史,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可能也要摸透北京的意思。

  關於韋基舜談甘棠第:http://www.singpao.com/20050222/local/678029.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