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7, 2008

優雅的英倫文人復古搖滾——Procol Harum

轉載自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優雅的英倫文人復古搖滾——Procol Harum

林碩彥

  西洋樂壇這數十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名曲,大多集中在六十年代中後到七十年代晚期。排除掉省視歷史的角度,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努力嘗試的優秀人才較多,也或許是那份高亢的文人情懷現在早已不復見吧!在充斥著解構、拼貼、重組各式音樂的九十年代,標榜文學與藝術的音符能讓我欣賞而不會感到虛矯造作的,不紡聽聽 A Whiter Shade Of Pale (Brooker / Reid 1967)……



We skipped the light fandango
我倆輕舞於曼妙燈光裡
Turned cartwheels 'cross the floor
優雅地環繞著舞池
I was feeling kinda seasick
我感到有些暈眩
But the crowd called out for more
但人群不斷喝采
The room was humming harder
整個房間都鼓噪起來
As the ceiling flew away
連天花板都要被掀出去
When we called out for another drink
當我們另外點飲料
The waiter brought a tray
侍者只端來碟子

And so it was that later
然而過一會兒之後
As the miller told his tale
主人開始訴說她的故事
That her face, as first just ghostly,
她的臉龐如初生般的朦朧
Turned a whiter shade of pale
變為一抹幽暗的蒼白

She said, there's no reason
她說,人世間是沒有理性
And the truth is plain to see
且真相是顯而易見的
But I wandered through my playing cards
但我卻迷失於紙醉金迷裡
And would not let her be
不致使她成為
One of sixteen vestal virgins
獻身神祇的女尼
Who were leaving for the coast
孤伶地前往海濱
And although my eyes were open
雖然我的雙眼是雪亮的
They might have just as we've been closed
它們仍好像是閉起來似的無知

She said, I'm home on shore leave,
她還說,我在返家的陸岸上
Though in truth we were at sea
即使實際上我們還身在大洋中
So I took her by the looking glass
因此我帶著她透過鏡子
And forced her to agree
強迫她不斷去妥協
Saying, you must be the mermaid
我說,妳必定是人魚
Who took Neptune for a ride
傳說中帶著海神遨遊
But she smiled at me so sadly
但她對我的笑意是如此悲戚
That my anger straightway died
以致使我怨憤消失殆盡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倘若音樂是愛情的食糧
Then laughter is its queen
笑聲則是音樂之根本
And likewise if behind is in front
同樣的如果後者顛倒在前方
Then dirt in truth is clean
灰塵實際上也可說是乾淨的
My mouth by then like cardboard
我的嘴當時如同紙板
Seemed to slip straight through my head
溜也似的滑過腦海
So we crash-dived straightway quickly
因而我們急速地往下潛航
And attack the ocean bed
到達無人探知的深海底


  音符是如此吸引人而詩意又隱諱難解,所以這幾十年裡探討詩中涵義與旋律出處的文章到處可見。有人說它是出自Bach第三號管絃樂組曲(Suite No3 in D major)的第二樂章(Air),那段虔誠祈禱般的G弦上之歌﹔有人說歌詞中的故事是出自希臘神話,而且帶有藉古諷今的用意。就算是對巴洛克時期的古典樂或希臘神話不了解的,還是可以聽聽盪氣繞樑的管風琴獨奏與蒼涼凄美的歌聲。那是一種令人憂鬱而又無從宣洩的愁緒,不須震耳欲聾的重搖滾來釋出,而是深沉凝重的藍調搖滾就可悄悄地掃除了平日淤積在我們心底的瑣碎與殘渣。
  原先出自The Paramounts樂團身兼鋼琴與主唱的Gary Brooker,在英國R&B(節奏與藍調)與靈魂樂界中被與當時的Elton John視為並駕齊驅的才子,但是都缺乏了一種寫詞的才能(後來Elton John也有了Bernie Taupin)。1966年有天在某個DJ家他碰到Keith Reid,在英國的文學圈子裡被認為是年輕新秀的才子,兩人一拍即合。Brooker解散了原先的樂團而另組Procol Harum,而Reid是關鍵的「看不見的那支手」負責營造樂曲的內涵與深意。此外重要團員還有Matthew Fisher演奏管風琴、B. J. Wilson負責敲擊樂器、Robin Trower彈奏吉他。
  1967年,英美都籠罩在反戰運動的風潮裡,所有樂團都瀰漫著迷幻搖滾的氣息。Procol Harum的首張專輯A Whiter Shade Of Pale(1967)由於發行商的策略問題,全面發行已經延到1968年了。在這之間也發生了一件影響音樂史的大事,就是同期The Beatle的經典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裡的立體聲錄音與表現出的多重聲道音場為之後的音樂產業帶來無可估計的影響,加上Procol的求好心切,連帶使其處女作面臨重新錄製的命運。但上述意外卻不能絲毫湮蓋這張專輯的價值,〈A Whiter Shade of Pale〉開頭如神啟、空靈般的管風琴旋律是最令人永難忘懷的,三十多年來有關它的傳說不斷,同時也是後代試圖探討或詮釋六十年代精神的最佳曲目(註 1)。當然不要忘了其他在這首恆久傳唱的金曲之外同樣優秀的好歌。如第二首石破天驚、電吉他搖滾為主的〈Conquistador〉。〈She Wandered Through the Garden Fence〉簡單的旋律與歌詞吟誦搭配得宜,organ同樣扮演起獨奏與伴奏要角。〈Mabel〉是明顯的將迷幻搖滾元素大雜繪的小品,在 〈Keleidoscope〉裡玩地更瘋狂。Brooker招牌中慢板的〈Cerde〉使人聯想到黑人靈魂樂的影響。五分鐘的演奏曲〈Repent Walpurgis〉,它結合了管風琴瑰麗的音色、纖細的鋼琴獨奏、鼓與電吉他完美緊密的搭配,是頂級的結尾。
  第二張專輯Shine On Brightly(1968)的錄製時間跨越了67與68年,曲風與上張類似,多了些搖滾的風味。〈Shine On Brightly〉與〈Quite Rightly So〉都是當時電台強力放送的熱力搖滾。〈Rambling On〉有段神妙的小故事。〈In Held Twas in I〉是十七分鐘令人印象深刻的長篇敘事曲,包含了所有Procol的音樂風格,五個完整的段落緊密結合而不突兀。由Brooker的口白開始,歷經人聲清唱、東方色彩濃厚的詩詞內容,Trower的頻臨瘋狂的吉他結尾。別忘了當時是1968年,所謂的前衛搖滾才剛啟蒙而已。這首曲子與同年英倫入侵時期代表團The Pretty Things的短篇歌劇S.E.Sorrow(1968)共同被認為是The Who於次年發表的搖滾音樂劇Tommy(1969)的主要影響來源。
  第三張專輯A Salty Dog(1969),延續著以往風格,只是較為清淡了點。也有難忘的經典名曲,但這又不得不提到我的當兵生涯。漫漫役期伴隨著我最久的就是海水的鹽味與海洋的遼闊,然而在這段看海的日子裡音樂是我的避風港。這首與專輯同名單曲描述的不是那伏特加與葡萄柚的調酒,而是一名水手在港邊對汪洋大海的記憶。剛開始是海鷗叫聲與海水拍打岸邊的景象,伴隨沙啞的嗓音續說著感傷的往事。曾在咱們船(役齡逾半世紀的陽字號驅逐艦)於台灣海峽高速航行時大聲地用隨身聽放著這首曲子,讓它不斷刺激我腦海深處與淚腺分泌。其他的曲子也是不錯的,〈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Juicy John Pink〉有精湛的藍調吉他演出。〈Too Much Between Us〉乍聽下像John Lennon,美麗的抒情歌謠。〈Devil Came From Kansas〉詭異的合聲與Wilson駭人的鼓擊震撼著耳膜。〈Wreck of the Hesperus〉有鋼琴與氣勢壯大的交響樂團襯底。
  Home(1970),有些低調陰沉的傑作,是早期concept album的先驅者之一。它觸及了一般人避談的,以節奏對比的方式、戲謔的封套插畫與幽默的歌詞來體現惡夢與死亡的概念。樂團的成員也有些為變動,核心團員Fisher離開,前Paramounts的Chris Copping成為貝斯手而作詞者Reid則彈起管風琴起來了。〈Whisky Train〉是Trower最有名的吉他搖滾,有向貓王Elvis Presly的Mysterious Train致敬的味道。〈Still There're be More〉有著粗暴狂野的歌詞。〈Barnyard Story〉卻是憂傷自憐的ballad。〈Whaling Stories〉是總結前述的概念,一場超現實的海上噩夢。由慢至快,經由樂手們暢快淋漓的重力搖滾合奏後回歸平淡。〈Your Own Choice〉作為專輯的結尾是很合適的,神經質的唱白與Larry Alder擔任口琴獨奏(不掛名)。
  Broken Barricades(1971),這是筆者唯一找不到的專輯,連Amazon.com也長期缺貨。一般樂迷來說,它是還不錯的作品,但是沒有前四張來的精采。〈Simple Sister〉是Procol演唱會開場常拿來激起情緒的重節奏作品。Trower在結束本專輯的宣傳後宣佈離團,第一代的經典陣容到此宣告瓦解。 Live in Concert(1972)與加拿大的Edmonton交響樂團合作,包括五十二名團員與二十四名的合唱團的大編制。〈 A Salty Dog 〉保持著原曲憂愁的美感、〈 In Held Twas in I〉也持續著攝人的音樂張力。〈Conquistador〉或許是一大寶藏,加入管絃樂的伴奏效果出奇地好。
  1973 年Procol離開原來的東家轉到Chrysalis,同年發表Grand Hotel(1973)。失去了創團兩位大將的Procol並未使人失望,仍舊有Brooker殷實的男中音與Reid超現實主義啟發的詩詞,封套內頁攝影與插畫也頗有看頭。〈Grand Hotel〉有華麗的交響樂編曲,與熱力澎湃的電吉他相互輝映。〈A Rum Tale〉是招牌式的中慢板抒懷歌謠、〈TV Caesar〉是另外一首有美妙旋律與絃樂映襯的小品、〈A Souvenir in London〉裡Wilson演奏著許多不知名的敲擊樂器。〈Fries〉仍舊有默契極佳的演出與管絃樂配合,還有清澈秀異的女高音獨唱。
  Exotic Birds and Fruit(1974)是一張備受冷落而竟有此遭遇的好專輯,只能說是它宣傳不夠吧?它是一張從頭搖滾到底的傑作,只不過在激昂之餘還保有Procol式的氣質。〈Nothing But the Truth〉開頭便是Wilson強勁的鼓擊,Brooker有較野性的表演,英國的名DJ John Peel便相當欣賞這支單曲。〈As Strong As Samson〉有流暢的旋律,B.J Cole有精采的串場演出。〈Butterfly Boys〉、〈Monsieur〉亦是標準的藍調與硬式搖滾,只是比其他樂團多了管風琴的演出。封面繪畫的作者是Jacob Bogdani(1670-1724),內容頗符合專輯名稱。
  Procol's Ninth(1975),顧名思義是Procol的第九張專輯。它不尋常的原因有兩個。一在於它換了個製作人,由原先熟悉的班底轉為曾為Elvis Presly製作許多熱門單曲的Jerry Leiber與Mike Stoller,他兩位老兄的風格著實不大像大家熟悉的Procol反而傾向草根性的美式節奏藍調。另外有了首翻唱曲,The Beatles的〈Eight Days a Week〉,也是個很奇怪的決定。雖然這不能算是一張有創意的作品,至少〈Fool's Gold〉、〈Typewriter Torment〉還勉強保有了Procol的水準。
  有不少樂評對 Something Magic(1977)感到失望,我覺得它是ok的﹔能以那樣的專輯內容放在當時熱門的Disco與Punk風潮來看是些許過時,但是它的固執在老樂迷耳中或許是欣慰的。〈Something Magic〉還是Procol Harum,不變的中慢板歌謠。〈Wizard Man〉有典型英國佬的幽默與譏諷、〈Stranger in Space〉也是不為人注意的佳作,好聽的抒情歌。〈The Worm and the Tree〉久違的十七分鐘長曲,若單就音樂部分可說是相當細膩精采,不過Brooker在這裡以唸白方式反而削弱了其音樂張力。若以歌唱方式來演出也許會更好。分三段敘述著一株大樹被蟲侵蝕由盛轉衰,最後被人類解救的歷程。
  前張專輯市場與樂評上的失利使他們消失了好一陣子,在這段期間團員們各自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Brooker組成以自己名字為名的五重奏,發表數張個人專輯不脫早期Procol的框架。九十年代初期Brooker與Fisher、Trower終於重新聚首,發表了當年算是重大回歸的作品Prodigal Stranger(1991),但是鼓手BJ Wilson稍早已不幸逝世,這張就提獻給他。整張專輯一路聽下來,歌詞不再具有Reid時期的詩意與想像力。早期的古典樂編曲影響也已不再,接替的是八十年代摩登氣息的搖滾風味。最令人滿意的是Brooker的嗓音仍維持在極佳狀態,〈The Truth Won't Fade Away〉、〈Learn to Fly〉仍是不錯的搖滾佳構﹔〈Perpetual Motion〉、〈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依舊有著Brooker深邃優美的聲音表情。
  The Long Goodbye(1995)其實不能算是Procol的正規作品,充其量只是Brooker掛名與倫敦交響樂團與倫敦愛樂合作把Procol的代表性作品重新編曲錄製的專輯,製作人之一是前Curved Air的Darryl Way。〈Repent Walpurgis〉是唯一有老團員參與的曲子,莊嚴肅穆的管風琴演出為一大賣點。其他的樂曲大都是守成有餘創意不足,〈Grand Hotel〉找來男高音獨唱我就不覺得是好主意、〈Simple Sister〉更莫名其妙地找來Tom Jones。我應該是為了蒐集齊〈A Whiter Shade of Pale〉不同版本才買下來的。
  也許是Keith Reid對於海的迷戀或是源於他本身經驗,Procol Harum在他的影響下有好幾張專輯內容與封面都是以海洋或船舶的神秘與玄幻為主題,對於我這個當過海軍的小兵而言當然就有其致命的吸引力了(註2)。現代巴洛克、古典藍調、藝術搖滾,都可以用來形容Procol Harum的音樂風格。看似復古幽情的搖滾樂團到處都是,但聽聽那優美雋永的管風琴聲響、渾厚婉轉的歌聲、時而伴隨過往記憶的動人旋律,我的選擇或許只有 Procol Harum。


註1:提到〈A Whiter Shade of Pale〉或以本曲為討論主軸的如雅痞懷舊電影大寒(Big Chills)、Alan Parker的追夢者(The Commitments)、MartinScorsese其中第一小段的大都會故事(NewYork Stories)。筆者手邊翻唱過這首歌的有靈魂樂的Percy Sledge、藍調搖滾的Joe Cocker、德裔女子金屬偶像Doro Pesch(前Warlock主唱)、國內早期pub唱將蘇芮、新浪潮音樂女伶Annie Lennox及最近在平面媒體上密集強打、令人直起雞皮疙瘩的Sarah Brightman。
註2:如A Salty Dog與Something Magic的封面繪圖及數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單曲,不過它們大都是偏重黑暗與夢境式的描述。
註3:參考資料——所有重新再版的專輯內頁簡介,由Henry Scott-Irvine撰寫。內容詳盡的樂迷網站http://www.geocities.com/Area51/2202/proc_albums.html
註4:專輯列表與推薦
Procol Harum(1967又名Whiter Shade Of Pale)*****
Shine On Brightly(1968) ****
A Salty Dog(1969)****(an extra * for the title track)
Home(1970)****
Broken Barricades(1971) ?
Live in Concert(1972)**
Grand Hotel(1973)***
Exotic Birds and Fruit(1974)***
Procol's Ninth(1975)**
Something Magic(1977)***
Prodigal Stranger(1991)***
The Long Goodbye(1995)*

(本文轉載自: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