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27, 2009

懷舊冰室(文華冰廳)

  現在「冰室」這名稱的食肆已經很少出現,只有在一些舊區才發現,內裏的裝修多是木椅子、吊扇、磚地的設計。
  以前回娘家,總愛鑽進這店嘆杯熱奶茶,有時還加件蛋球,但蛋球現在已經沒有售賣,太可惜!
  這店很少見到高朋滿座的場面,但卻總有一份悠閒,令食客可慢慢享受進食的樂趣。今天兩口子來到這店,因午膳時間關係,決定柯打兩份價錢與份量尚算合理的午餐,唯一最為失敗的就是那件牛油三文治,麵包的質感有點濕濕淋淋的感覺,厚度也太厚,個人不能接受,其餘食物也算可以。
  這店除了提供套餐、三文治、麵食外,還有供應蛋糕、飽點……,除了停售的蛋球外,合桃蛋糕及雞尾飽,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食物,這店的服務員也十分好,一改某些老店員工「大牌」的陃習。
  是次消費: 每人約HKD$22(午餐)
(摘自「鄉下婆食評」)

星期五, 6月 26, 2009

Ben

  Michael Jackson剛去世,對於他沒有太深刻印象,只記得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張唱片〈Thriller〉出版,立刻瘋魔全球,大家一起學他的太空舞步——行路打倒褪。
  稍有點印象的,是他還和其他兄弟組成的Jackson 5時所唱的其中一首歌「Ben」,是電影〈鼠王〉主題曲。那時米高積遜十來歲,仍未轉聲,已經參與演出,初從電台收聽時,還以為是一個女歌手所唱。
  〈鼠王〉沒有看過,後來手塚治蟲改編成為一輯漫畫,至於和電影有沒有關係則不得而知,內容大致是說一個少年沒有人可以理解,孤獨的生活中和老鼠做了朋友,可是沒有人相信他所說,也沒有人寬容與諒解,連他最親的哥哥也不相信,最終悲劇收場。



  成年人世界往往失去了想像力,不相信奇妙的事情、不再相信離奇的夢想、不相信簡單就是美,自己沒有了夢想,卻偏偏要破壞別人的夢想。

Ben (Michael Jackson)

Ben, the two of us need look no more
We both found what we were looking for
With a friend to call my own
I'll never be alone
And you, my friend, will see
You've got a friend in me

Ben, you're always running here and there
You feel you're not wanted anywhere
If you ever look behind
And don't like what you find
There's one thing you should know
You've got a place to go

I used to say "I" and "me"
Now it's "us", now it's "we"

Ben, most people would turn you away
I don't listen to a word they say
They don't see you as I do
I wish they would try to
I'm sure they'd think again
If they had a friend like Ben

Like Ben
(Like Ben)
Like Ben

班,我倆不需再尋覓
我倆都已找到想要的
屬於自己的朋友
我不再孤獨
而你,我的朋友,你會明白
你找到了知己

班,你總是東奔西跑
你覺得再也沒有人需要你
如果你曾回頭望
卻不喜所見
你必須明白一件事
有個地方是屬於你的

我過去常說「I」和「me」
現在,改成了「us」和「we」

班,大部分的人都拒你於門外
我不想聽他們的說詞
他們不像我一樣了解你
我希望他們能試試看
我相信人們會重新思考
只要他們有個像班一樣的朋友

像班一樣
(像班一樣)
像班一樣

星期四, 6月 25, 2009

亂講

  警員原本在今個星期日(28日)遊行,後來不知怎樣又決定不遊行。
  至於警員為甚麼遊行,相信和薪酬有關,因為同為「做好呢份工」的打工仔,不為薪酬又為了甚麼?
  至於為何又會決定不遊行,聽聞警務署長從外國回來,之後便取消了遊行。
  遊行不遊行,好像都是隨便說說,從來都沒有認真想一想,有如小朋友玩泥沙。
  怪不得電視有個節目叫「警訊」——警察講嘅嘢千祈唔好信。

星期二, 6月 23, 2009

全港只得一種病

  自從五月一日傳入香港第一宗人類豬流感起,至五月八日維景酒店解封,初時係威係勢,又拉人又封酒店,結果搞出個大頭佛,到如今煞有介事每天更新感染人類豬流感個案,至近日數字突然大增,內裏藏有不可告人之玄機,證明了當初拉人封艇到今天天天報數,完全是做騷。
  當美國及歐洲視人類豬流感只是流感的一樣時,當世衛是由中國人來作主,把警戒級別提升至六級,但是又不發出旅遊警告,便知這是得個講字的警戒級別,試問香港日日報告最近染疫數字又有甚麼作用。
  難道香港只得一種病?一種叫「人類豬流感」的病,沒有了其他?要一次過買五百萬劑疫苗全民注射?莫非這豬流感在香港會大肆虐,會有超過五百萬染病?禽流感突然消失了嗎?日本腦炎也消失了嗎?登革熱也消失了嗎?白紋伊蚊產卵指數為何不見了?……
  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可以證明豬流感只是流感的一個問題,亦可預測豬流感在香港,過了七月初便可「慢慢」消失……

  在特區官員眼中,全港只得一種豬流感病,前幾天在巴士站等巴士,前後不到五分鐘,雙臂已給蚊叮了九口,可知蚊患嚴重,但可敬兼可愛的特區衛生官員,早已把蚊患拋在腦後了。在此無意冒犯,只是不禁奇怪,在衛生署工作的醫生,可以每天站在咪前宣布豬流感患者數字,卻不告訴市民為何豬流感突然間患者急增、從何傳染、源頭在哪等等,頗有點為虎作倀之感。

星期一, 6月 22, 2009

「奉政府諭」

  記得以前看電影,播播吓廣告,突然間畫面一轉,會爆出一句「奉政府諭,戲院場內,嚴禁吸煙,違例者,最高罰款港幣5000元……」,那時候,好像還是殖民地時代,那個「諭」字可圈可點,是「上對下的命令告語」的意思,政府諭就是政府諭,嚴禁吸煙。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好像不會「諭」,改為由電影院自行製行短片,提醒觀眾不要吸煙。美其名是港人治港,實際上政府依然是政府,總是喜歡管。
  話說電影〈少女香奈兒〉原先在香港上映的海報,香奈兒是手執香煙的,可是政府衛生署覺得有鼓勵吸煙之嫌,於是告之發行公司說吸煙危害健康之類的說話,而發行公司經過自我審查、自我改動之後,改成了一張香奈兒沒有手執香煙的海報重新宣傳。
  找來這張原本的海報,立此存照,無聊再加上一句「奉政府諭,吸煙危害健康!」

星期五, 6月 19, 2009

香奈兒

  柯德莉塔圖 Audrey Tautou——從《天使愛美麗》起就對她有了好感,喜愛她有著法國人的優雅,淡淡的舉止絕不造作,所以每回她上演的電影都總會入場歡看,上回看她是《珠光寶氣》,今回來看《香奈兒》。
  電影中講述一個少女由無到有的故事,是一齣不俗之作,此片並沒有刻意將女角神化,只是帶出一個簡單的故事,從孤兒、歌女、貴族的情人,到真正尋到愛情以至創業的過程,整套電影都是淡淡的帶出,高潮欠奉,但對女性觀眾,輕易取得她們的歡心。對愛情,女主角似乎知道甚麼是可以擁有,從不強求,名份更有何需要呢?只要切實擁著愛情便已心滿意足夠了。
  此片的賣點當然是該著名品牌,在片中也出現不少,如:騎馬服、黑色橫間T恤、黑色晚裝、帽子、套裝等等……,而場景方面也不算太多,多在巴山的古堡內,但仍能拍出法國情懷,至於男主角方面表演也是不錯,兩位男角對香奈兒的一生有著莫大的影響,對其後她的事業及愛情有一定的影響。
  *只需準時入場,便能觀看此品牌的由塔圖演出的香水廣告。

星期三, 6月 17, 2009

自認

  網上流傳一張照片之類,說特首曾蔭權自己承認了。
  特首自己承不承認是他自己的事,對於他煞有介事走出來,說那個在旺角鬧市擲通渠水的人是冷血之類的說話,便和他自己身份不符,這些總是喜歡立功、標榜自己的事,他早早就做著了。

星期二, 6月 16, 2009

點解減人工

  行政長官曾蔭權今天宣布,全體問責官員自願減薪5.38%。為何這班沒有用的官員會自願減薪?內裏必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曾特首「競選」時說要做好呢份工,財政司長曾俊華今年公布預算案時一開口就說明官員減薪沒有用,可是不到幾個月,由貴為特首的曾蔭權卻要帶頭減薪,看來在曾俊華眼中沒有用,在曾蔭權身上卻很有用,連帶所有問責官員都要減薪,等於踢了曾俊華一腳。
  照道理,打工仔被減薪,原因不出幾個,一是經濟不景集體減薪、二是員工力有不逮減薪降職、三是做錯事姑息減薪,也許還有第四第五個理由,不過作為打工仔沒有太多議價能力,所以基本上不存在。
  先看第一個理由經濟不景集體減薪,可是特區政府儲備太多,正所謂大把錢,何須減薪?第二個理由和第三個理由可以一同看,對於這班廢柴而言,全部都力有不逮兼做錯事,根本做不好呢份工,既沒有降職處分,只是減薪難以息民憤。
  曾特以為很高明,想出減薪來挽民望,卻埋下了他的下屬仇恨的種子,受苦的正是全港市民,這個債,曾特進了地獄也要還!

星期一, 6月 15, 2009

厚顏無恥

  正生學校遇到的是甚麼問題?特區政府叫市民多以包容和助人之心,幫助青少年重新融入社會。但是政府可有想想,為何每當政府推出甚麼政策或是如正生學校搬往梅窩的事等等,就一定有大批市民反對,問題正是這個自稱港人治港的特區政府,從來都沒有包容和助人之心,只懂叫市民有包容,但特區政府可曾有包容?
  既然要幫助青少年重新融入社會,只得一間舊校舍讓正生學校搬進來,究竟又有甚麼幫助?特區政府有龐大的儲備,應該如大嶼山神學院般,闢一處地方開墾,建成一間讓青少年認識從無到有、知道建立的重要的學校。如今政府只取一間舊校舍,可知特區政府只是貪其方便,同樣沒有真心包容,真正的心是歧視這班學生。
  特區政府從來都是講反話的,叫市民多包容,實際上是政府從來都沒有包容;叫市民幫助青少年,實際上是特區政府從來都沒有幫助過青少年;俗稱軟性毒品泛濫,特區政府又做過多少功夫減少毒品的流入?特區政府的失職,卻叫市民包容與接納,這個特區政府真是厚顏無恥。
  這裏不是反對正生學校的搬遷,而是覺得那些傳媒和一些支持者很虛偽,曾蔭權既然如此包容與支持,為何不將正生學校搬在港督府旁?那裏環境好、空氣清新,絕對有利學生重新融入社會。一聽這問題,曾蔭權立刻說禁毒人人有責。好呀,禁毒人人有責,哪保安局、海關、警察、禁毒處還有甚麼工作?

星期日, 6月 14, 2009

循環

  有親戚開二手店,上星期母親看粵劇時附送了一個按摩器,回家後不懂得操作,既然沒有用,倒不如拿到二手店寄賣。一個用每邊12cm長闊高的白色四方盒盛載的按摩器,拿去作廢物回收肯定不值錢,與其這樣浪費,於是二手店標價五元,希望有人垂青。
  因為是新貨品,放於店舖當眼處。第二天,一個師奶似認定了目標,直線走進來,拿著這個白色盒問是甚麼。為求直截了當,立刻拿出如鼎狀的按摩器兼附三枚AAA電池,告訴她只售五元,希望她會購買。怎知她立刻拿在手,追問有沒有多十個八個,並說上個星期在銅鑼灣一個特價場,見到同一款按摩器,極之好用,可是售價卻是八十五元一個,結果十多人中只買了一個,如今才五元一個,買十個要五十元,用來送給朋友也划算。可是這裏只得一個,只好如實告訴她,結果她沒有買下便走了。
  回頭想想,其實是應該這樣告訴她:「就賣剩這一個!」她肯定立刻買走。
  另一個親戚是做廢物回收的,這天經過回收店,順便問問他最近廢紙的行情。閒談間他告訴了一個奇怪現象,他說不知為何,這幾天收集了幾十個用白色四方盒的物品,裏面全是一個三腳的物體,不知有何用途。
  哪三枚AAA電池呢?咩電池呀?個盒還可以當廢紙,那個鼎都唔知係塑膠還是金屬……

星期五, 6月 12, 2009

5月35日

  亞洲電視國際台和高清12台逢星期日有一個日語節目,名為〈日語大放送〉,內容主要是介紹日本旅遊,還包括了日本神奇產品研究過程,最重要的是有抽獎遊戲和旅遊日本省錢方法。
  不知道女主持人的名字,只知2000年移居香港,網上有一個Blog,內容全是日文,當然看不懂,最新有一篇題為「5月35日維園」。連旅居香港的日本人對六月四日都有她的看法與感受,可知這個日子不單是和中國人有關,六月四日,已經成為了全世界人民都關心的日子。
  題目是「5月35日維園」,有點戲謔,知道中國政府的忌諱,每年接近六月,神經開始過敏,一提月份,以為是講六月,一提日子,以為是講四日,一有反對聲音,必是六四議題,幾個人出街以為去示威遊行,這種反應,任何人都不會理解,為何會有一個自稱愛人民的政府,會這麼害怕六月,為此,五月將盡,唯有日子繼續,出現了5月32日、5月33日、5月34日、5月35日,接著便是六月五日,六月四日對於愛中國愛共產黨愛香港愛澳門的人來說,自以為不存在。
  在國內採取了封鎖政策,新聞封鎖、資訊封鎖,對人民灌輸接近洗腦式的宣傳,也許新一代會不太瞭解當年發生的事情,但是不瞭解六四是怎樣是一件事,為何政府會害怕又是另一件事,除非當新一代是傻的,否則有朝一日,他們必會追問。
  5月35日,對當代中國人而言,確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星期四, 6月 11, 2009

無所不用其極

  本港今日再確診十四宗北美流感。
  究竟應該怎樣稱呼這次發生在全世界的「流感」?亞洲電視稱為「甲型H1N1」、無綫電視稱為「人類豬型流感」、網上新聞稱為「甲型H1N1流感(北美流感)」、香港政府一站通上稱為「甲型豬型流感」或「H1N1(豬流感)」,簡稱「豬流感」、BBC中文網稱為「人類豬流感」、明報稱為「甲型H1N1流感」、蘋果日報依然是「豬流感」,而世界衛生組織正名是「Influenza A (H1N1)」。
  無論怎樣稱呼,這個流感已經在全世界爆發,至於會否像以往一樣,全世界幾年間有數千萬人死亡,抑或只是一場流感全球感染,再加上特區政府誇大其事,有待時間去證明。
  另一則新聞:
  對於下月舉行的「七•一遊行」,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重申,有流感病徵的人應避免參加。
  他表示,這純粹是健康考慮,無其他原因,又說,不應減少健康成年人的正常活動,然而有病的話會影響他人,故建議不應參與,長期病患者則應作慎重考慮。
  局長真是難得,以往有病見醫生,醫生頂多會說:「在家多點休息,喝多些水。」但是今天多了幾個人感染,局長竟然叫有流感病徵的人避免參加遊行,倒是奇事一樁。他還說是純粹是健康考慮,無其他原因。
  正是因為他這樣說,絕對相信他是有其他原因的,如果不是有其他原因,為何他會突然這樣說?原來廢曾特提早回來,不是為了應付豬流感社區爆發,而是為了七•一遊行。

星期三, 6月 10, 2009

按摩器

  某個政黨很喜歡搞活動,目的都是想拉攏老人家在選舉日投他們一票。活動有多種,包括聚餐、旅行、欣賞粵劇等等,結束時會有禮物贈送給出席的老人家,近期多是環保袋,結果是家中環保袋氾濫。昨天母親參加了粵劇晚會,回家時除了手挽一個環保袋之外,內有附加贈品——一個按摩器。
  按摩器外型像一個鼎,有三隻腳,即接觸部分,上面一個把手,內藏電箱,表面平滑。初看時並不知道如何打開電箱的封蓋,反轉研究才發現把手下方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電箱蓋即彈出,這個設計比好多了,因為以前的不是向橫推便是向外拉,用力太小打不開,用力太大很容易弄壞電箱蓋接口位置的對準楔位。
  電箱蓋難打開,已經對這件免費贈品的信任程度減少了一半,萬一再弄壞了電箱蓋,更再無興趣使用,所以很多時都得物無所用,總是想不通,為何這個世界會有這些工廠專門生產這些無聊兼質素差的產品,包括要用電池的按摩器、捲髮器、開酒器之類,另一些是不用電池的盛器如鹽瓶、胡椒瓶、不知怎用的盒等等,還要大量生產,而物主多是從抽獎、免費贈送、朋友轉送、迎新禮品得到這些浪費地球資源產品。
  這些贈品大多都是沒有用的,一個三隻腳的按摩器,或是如量度心電圖的兩片插了電線的膠貼貼在需要按摩處,或是以前的甚麼磁力貼、磁力項鍊、磁力指環,用時不禁會懷疑功效如何,第一次用貪其神奇產品,第二次漸覺得根本沒那麼神奇,結果放於雜物處,待下次大掃除時又重新發現,終也逃不過被拋棄。
  一件產品花了這麼多時間設計、測試、投產,繼而大量生產,到頭來只變成一堆等待回收的廢物,這等奇怪的城市化消費現象,真是想極都唔明。

星期二, 6月 09, 2009

蟬聲

  站在球場與草場之間通道旁的樹叢與灌木叢中,四周都是人,空氣不是太流通,開始時有點難以忍受的悶熱,跟著靜靜地站在一旁,開始適應了周圍的氣氛,汗滴中感受到有另一種熱。
  球場中央的揚聲器與草場的可能相距太遠,聲音傳送不是一致,草場上的先響起來,未及一秒才到球場中央的響起,變成兩把聲音一先一後說著同一句說話,開始時還勉強聽到,但到後來國語演說則聽來十分吃力,雖是如此,所有人都耐心聆聽著。
  無論這裏多沸騰,蟬卻有自己的節奏。場內偶爾一片寂靜的空白,蟬聲正在這時響起,似是填補了這空檔;場內說到激昂,蟬聲也會同時響起,似是配合,似是爭鳴。
  蟬聲響亮,有如和應了那一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附:《李敖文集》諫諍——「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最後幾段:
  歷史上關於臣子勸皇帝的故事,很多很多。為勸皇帝而挨刀流血的,也很多很多。可是一些不要命的臣子們,還是要一個接一個,勸個沒完。宋朝一佔做過諫官的,叫做范仲淹,他曾有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他還做過一篇《靈島賦》,高叫作為知識分子的人,要——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表示一個人只有為「鳴」不計一切,才算是一個人。一個人要寧肯為「鳴」而死,也不要因沉默而活。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並不見得止確,目標也不見得遠大,但是他們的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那基本精神就是:
  看到壞的,我要說;
  不讓我說,不可以!

星期日, 6月 07, 2009

「專家」之言

  六四二十週年燭光晚會,警方稱有六萬二千八百人參加,而支聯會司徒華則在現場宣佈,包括球場內、球場外、球場兩旁通道、籃球場、草地場等,總共有十五萬人參加了紀念六四二十週年燭光晚會。而根據現場所見,整個維園都是人,就算沒有二十萬,也應該有十八萬,燭光晚會結束後個多小時乘車回家,幾班巴士都滿座,要步行至馬場附近巴士站轉乘從中環開過來的巴士才找到兩個座位。
  第二天看有線新聞,請來一位專家研究維園當天到底有多少人參加了燭光晚會。一聽見有專家分析,立即坐正聽好,一心以為有科學的見解。專家說,警方一向錯估人數,所以數字偏低,而支聯會也一向高估人數,所以偏高,而現場確實很難準確估計有多少人出席,因為球場內人數可以坐得很密,也可以坐得很疏,現場也可以一個人拿兩枝蠟燭,也可以一枝也沒有拿,所以單是點算燭光更難估計,但經他推算,估計有八到十萬人左右。
  專家即是專家,講了等於沒有講,既然任何人很難準確計算,為何專家自己卻能夠推算?兩邊各打五十,跟著取一個中間約數,又說不出科學根據,這樣的專家真是「專家」——專講廢話自成一家——的專家。

星期三, 6月 03, 2009

拿出證據來

  馬力於2007年5月15日曾經這樣說:「不應該說共產黨屠殺、屠城……指著一攤就說是(學生)被坦克車輾過,那不如找一隻豬,用坦克車輾過,看看是否會變成肉餅?」
  曾是港大學生會會長的陳一諤指著坦克車輾過人的照片這樣說:「同一條屍體有人說是解放軍,同一條屍體有人說是平民,究竟那條屍體是解放軍還是平民,我們不知道,我們應透過討論看看哪一方較有理據。」
  另一位來自廣東省的學生也這樣說:「民主牆上有一幅相是有人躺在地上,旁邊有單車,就說這是tank(坦克車)壓過死人的畫面,我想問,為何這個tank 壓完之後會有人樣呢?那些單車還是單車的樣子?」
  一位同學這樣說學生領袖:「在六四屠城一刻之前逃走了……一開始他們就臨陣退縮,我覺得好痛心,為何學生領袖會在最後一刻逃走呢?」
  最近又聽到有人這樣說:「有人話死咗好少人,有十幾人、幾百人、幾千人,說這是屠城,請拿出證據來。」
  說得真好,請拿出證據來!
  近年這些言論日漸增多,是我們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還是我們刻意去遺忘?是我們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還是企圖抽出點點,好讓大家去瞎子摸象?大家都說自己所說的是真相,為何不向中共要求拿出證據來?
  看著這班人胡言亂語,倒不如大家坐下來,這些事情中共最清楚,因為中共有最完整的資料,也有最完整的檔案,有最齊全的文字紀錄,也有最齊全的影像紀錄,有軍隊調動的資料,也有會議記錄的文獻,既然中共知道一切、掌握一切,為何不把證據拿出來,免得那班自認「愛港愛國」的人在胡說瞎猜,也免得我們花時間聽這班人講廢話。
  請拿出證據來!

後記:這樣寫好像替他們「宣傳」,不過謊言始終是謊言,謊言無論說多少次都是謊言。

星期二, 6月 02, 2009

「國際視野」

  先來看一段出自〈蘋果日報〉的新聞: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最近反口不肯公開駐伊美軍的虐囚照,對妻子米歇爾(Michelle)卻一諾千金。他前晚(周六)履行競選時的承諾,出動空軍專機和她飛紐約百老匯看舞台劇兼二人晚餐,度一個浪漫周末。浪漫有價,共和黨隨即狠批他在通用汽車瀕臨破產時,竟浪費公帑與妻子私人享樂,實在不知民間疾苦。
  ……
  飛抵時,紐約市已低垂夜幕和初上華燈,迎來白宮主人。奧巴馬夫婦先到西村(West Village)的Blue Hill餐廳「撐枱腳」,餐廳被譽為「綠色巿場天堂」,許多食材都由主廚和店東親自栽種。
  二人晚餐一吃逾兩小時,奧巴馬之後再牽着米歇爾登上豪華房車,到百老匯看舞台劇《喬.特納的來與去》(Joe Turner's Come and Gone)。百老匯大道幾個街口,早就聚集了大批市民,等着兩人抵達時揮手歡呼拍照,有的士司機更爬到車頂看熱鬧。雖然整個旅程有助手、有保鑣、有記者隨行,更有群眾看望,兩人對能到紐約「食飯睇戲」很高興。
  再看另一段:
  南韓首都首爾,昨日(周五)變成一片黃海,一個悲情城市。前總統盧武鉉的國民葬禮,在景福宮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50萬人夾道灑淚送別。他們為心中的「人民總統」離世哀傷,為他跳崖自殺悲憤,認為是政治迫害,總統李明博獻花時,遭反對派議員喝罵,市民鄙夷。
  又有另一段:
  昂山素姬堅強面對緬甸軍政府多年無理拘押和軟禁,獲全球同情。
  ……
  自辯的這一天,昂山素姬身穿簡樸的傳統衣裙出庭,身體有點虛弱,臉色有點蒼白,但仍不時展露笑容,在約30分鐘盤問,回答了10條問題,都圍繞美國退伍軍人耶托(John William Yettaw)游水潛入她寓所的事,軍政府指她接見他是違反了軟禁令。
  不再抄太多,這三段新聞究竟有甚麼關連?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留意,不知可否叫做「國際視野」——只是崇洋的國際視野。以前沒有多大留意,只知有些並不常見的名字、地方名稱、原作書名、未有中文譯名的電影名等等,才在尾後加上英文原文,例如西村(West Village)。但是近期不知為何,上網看新聞時,才發覺凡名字後必加上原文英文名字,如米歇爾(Michelle)。這個做法,是想叫我們多學英文?認識中文譯名的原文?但是想來想去,如果是有國際視野,單單認識英文卻不能「國際」,這種做法可能是崇洋——崇英語系國家的表現,另一種當然是虛偽的表現。電影中文譯名或舞台劇名後加上英文原名還可以理解,因為容易找到原著,免於混淆,但是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後加上(Barack Obama),難道美國總統還有另一個叫奧巴馬?
  本來這些小問題也都算了,反正也弄不懂,可是想深一層,歐美強國的名人地名後才加上原英文名,想來這是一種歧視,歧視非英語系的人種。何以會這樣說,在轉貼新聞第二段中,「南韓」、「首爾」和「盧武鉉」肯定不是原中文名,為甚麼在「南韓」、「首爾」和「盧武鉉」之後不加上英文或是韓文?轉貼的第三段新聞中,「緬甸」和「昂山素姬」也肯定不是原有的中文名,甚何在「緬甸」和「昂山素姬」名字之後不加上英文或是原有的緬甸文?卻只刊出那美國退伍軍人耶托的英文名(John William Yettaw)?連「西村」都有原文,怎麼「緬甸」、「首爾」卻沒有?
  以前看中文報章很少會有這種情況,近日多如此,可能是想讀者也應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多點「國際視野」也說不定。

星期一, 6月 01, 2009

有病!

  現在是不是一個喜歡玩倒數的年代,如果是,沒有話說,如果不是,怎麼那些自命不凡的傳媒報章,為甚麼特別喜歡玩倒數這遊戲?
  連「六四」二十週年都要玩倒數,甚麼「倒數5天」、「倒數4天」……倒數真是很好玩嗎?不如每天都倒數、事事都倒數、倒數2010年1月1日、倒數……
  這個世界真是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