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02, 2009

「國際視野」

  先來看一段出自〈蘋果日報〉的新聞: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最近反口不肯公開駐伊美軍的虐囚照,對妻子米歇爾(Michelle)卻一諾千金。他前晚(周六)履行競選時的承諾,出動空軍專機和她飛紐約百老匯看舞台劇兼二人晚餐,度一個浪漫周末。浪漫有價,共和黨隨即狠批他在通用汽車瀕臨破產時,竟浪費公帑與妻子私人享樂,實在不知民間疾苦。
  ……
  飛抵時,紐約市已低垂夜幕和初上華燈,迎來白宮主人。奧巴馬夫婦先到西村(West Village)的Blue Hill餐廳「撐枱腳」,餐廳被譽為「綠色巿場天堂」,許多食材都由主廚和店東親自栽種。
  二人晚餐一吃逾兩小時,奧巴馬之後再牽着米歇爾登上豪華房車,到百老匯看舞台劇《喬.特納的來與去》(Joe Turner's Come and Gone)。百老匯大道幾個街口,早就聚集了大批市民,等着兩人抵達時揮手歡呼拍照,有的士司機更爬到車頂看熱鬧。雖然整個旅程有助手、有保鑣、有記者隨行,更有群眾看望,兩人對能到紐約「食飯睇戲」很高興。
  再看另一段:
  南韓首都首爾,昨日(周五)變成一片黃海,一個悲情城市。前總統盧武鉉的國民葬禮,在景福宮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50萬人夾道灑淚送別。他們為心中的「人民總統」離世哀傷,為他跳崖自殺悲憤,認為是政治迫害,總統李明博獻花時,遭反對派議員喝罵,市民鄙夷。
  又有另一段:
  昂山素姬堅強面對緬甸軍政府多年無理拘押和軟禁,獲全球同情。
  ……
  自辯的這一天,昂山素姬身穿簡樸的傳統衣裙出庭,身體有點虛弱,臉色有點蒼白,但仍不時展露笑容,在約30分鐘盤問,回答了10條問題,都圍繞美國退伍軍人耶托(John William Yettaw)游水潛入她寓所的事,軍政府指她接見他是違反了軟禁令。
  不再抄太多,這三段新聞究竟有甚麼關連?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留意,不知可否叫做「國際視野」——只是崇洋的國際視野。以前沒有多大留意,只知有些並不常見的名字、地方名稱、原作書名、未有中文譯名的電影名等等,才在尾後加上英文原文,例如西村(West Village)。但是近期不知為何,上網看新聞時,才發覺凡名字後必加上原文英文名字,如米歇爾(Michelle)。這個做法,是想叫我們多學英文?認識中文譯名的原文?但是想來想去,如果是有國際視野,單單認識英文卻不能「國際」,這種做法可能是崇洋——崇英語系國家的表現,另一種當然是虛偽的表現。電影中文譯名或舞台劇名後加上英文原名還可以理解,因為容易找到原著,免於混淆,但是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後加上(Barack Obama),難道美國總統還有另一個叫奧巴馬?
  本來這些小問題也都算了,反正也弄不懂,可是想深一層,歐美強國的名人地名後才加上原英文名,想來這是一種歧視,歧視非英語系的人種。何以會這樣說,在轉貼新聞第二段中,「南韓」、「首爾」和「盧武鉉」肯定不是原中文名,為甚麼在「南韓」、「首爾」和「盧武鉉」之後不加上英文或是韓文?轉貼的第三段新聞中,「緬甸」和「昂山素姬」也肯定不是原有的中文名,甚何在「緬甸」和「昂山素姬」名字之後不加上英文或是原有的緬甸文?卻只刊出那美國退伍軍人耶托的英文名(John William Yettaw)?連「西村」都有原文,怎麼「緬甸」、「首爾」卻沒有?
  以前看中文報章很少會有這種情況,近日多如此,可能是想讀者也應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多點「國際視野」也說不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