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15, 2013
睇畫
沒有受過訓練,完全不懂怎樣欣賞畫,單從外表喜歡並不足夠,一幅畫可以包含一個故事,還有內裏的意思,有了簡介,能增加觀賞時的興趣。
米高安哲羅繪於西斯篤小堂內兩幅壁畫,台灣視覺素養學習網有介紹,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有以下說明: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完工二十四年之後,反對宗教改革的教皇保羅三世委託米開蘭基羅為祭壇牆壁繪製一幅壁畫。當時,米開蘭基羅正經歷著精神與信仰的危機。他選擇《最後的審判》這一主題展現他的痛苦。
這幅壁畫的中心主題是人生的戲劇,人注定要不斷背離上帝,罪孽深重,但終將得到拯救。由於牆壁面積廣大,要將大約四百個人物安排在這一空間,必需有一種像旋風一樣的主要力量將整個空間結合成一體。米開蘭基羅於是採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複雜結構。畫中人物進量畫在水平面上並組成群體,同時隨著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側升入天堂和右側走向毀滅的畫面中突出的豎向運動。因此產生一種周而復始的活動,將上升與墮落的人群和掌握整個人群活動的中心人物,即審判者基督聯結在一起。
米開蘭基羅為了解決畫中人物在從下面仰視時所應呈現的比例這一難題,他將上面的人物畫得大些,底部的小些,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在 1541 年揭幕時,這幅獨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轟動。然而,巨作中的裸體人物卻引起爭議,一些人認為猥褻了神靈。在米開蘭基羅剛去世不久,教皇庇護四世即下令給所有裸體人物畫上腰布或衣飾。受命的畫家們於是被謔稱為「內褲製造商」。不過這些「內褲」在一九八零至一九九二年之間,經過清理修護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計畫之後又被清除了。
至於西斯篤小堂拱頂(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的《創世記》(Genesis)也有說明:
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的一整幅濕壁畫展現了一位藝術家用個人之力所能創作的場面最宏大的裝飾畫。米開朗基羅為整個建築結構注入了生命,他將拱頂分隔開以組織畫面空間;在這空間中,他畫了三百多個人物形象,代表著新柏拉圖理論中安魂的根源及其返回到上帝的主題。
在拱頂的最高部分,米開朗基羅用《創世記》﹝Genesis﹞神話中的九個故事分別畫了九幅巨型濕壁畫。其中五個畫面稍小些,周圍有四個裸體人像各佔一角。這些畫面分別是:《諾亞之醉》﹝Drunkenness of Noah﹞、《諾亞的獻祭》﹝Sacrifice of Noah﹞、《創造夏娃》﹝Creation of Eve﹞、《分開海水與陸地》﹝Separa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Waters﹞以及《分開光明與黑暗》﹝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另外四幅大一些的畫面被安排在幾對拱弧之間,即:《大洪水》﹝The Deluge﹞、《原罪與逐出樂園》﹝The Fall and Expulsion from Garden of Eden﹞、《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和《創造眾星》﹝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Plants﹞。
話說米高安哲羅開始畫拱頂時,人物較多和造型較細,完成部分後下來一看,站在地上很難看得清,於是改為將人物放大,成了今天的模樣,讓我們可以看清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另外,當時可沒有今天的電燈與工作台,可以想像當時米高安哲羅的工作如何艱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