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04, 2013

找回自己

  早幾日前,電視新聞訪問了一個支持特區政府的年輕人,大概說遊行沒有甚麼用,到達終點後回家睡覺,明天繼續上班下班,甚麼也沒有改變。
  好像很有道理。
  遊行或每做一件事有沒有用真係天曉得,像愚公移山一樣,沒有人能給愚公一個答案,何時可以移走門前的一座山。
  遊行所表示的只是一種態度與立場,能否改變不是參與遊行的人所能控制,已經告訴了你順潮流者昌逆者亡,你都要繼續,大家也沒有辦法。
  到遊行真係有用之時,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到時唔好怨。
  附2013年7月2日頭條日報一座城市的共識

油尖多士(2013-07-02)
一座城市的共識

  一座城市有沒有獨特身份,看這個城市的人有多少共識。
  譬如,要有屬於自己的一支球隊;譬如,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之後,紅襪隊在主場開賽前哀悼,萬眾沉默,向全世界顯示波士頓人的堅韌、勇氣、抵抗的決心。
  還要有標誌建築,可以是教堂、車站,或者歌劇院,年份久遠最好: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歷經戰火災劫,屹立不倒,已經是一座精神象徵;紐約的中央車站是許多荷里活電影取景的地方,人來人往,像世界的十字街頭,令人驚歎於一個大城市的浩瀚與包容。
  還有一些老店,可以代代相傳,巴黎的「美心餐廳」的晚餐,倫敦FortnumandMason的下午茶,已經是世代之集體回憶。這種老店,絕不可以因為地產經濟而遭拆遷,甚至關門。找不到原本的「老地方」,或面目全非,對於後來的世代,即無吸引力。
  香港是一個習慣剷除記憶的城市:老店、舊街、地標一一消失,香港本來的獨特身份,十五年來,已遭葬送得七七八八。香港人的共識,因為移民、自由行、所謂文化衝突,每天遭到衝擊,已經難以為繼,失去了自我。
  但不要緊,只要可以堅持一種傳統,這個城市就有自己的身份。傳統不可以中斷,年復一年,無論風吹雨打,每一代接着做下去,直到找回自己的那一天。(陶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