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深圳地鐵可從羅湖連接機場,比以前方便得多,全長二十九站,約一個小時,車票九元。交通快捷,乘飛機多了一個選擇。
在市區時乘客較多,過了世界之窗逐漸減少,其中廣播有一段很特別,但始終聽不到開始時的四個字,內容大致是:「????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美德,請讓座給小孩及老人。」
讓座普通不過,關中華民族或五千年或美德甚麼事?連讓座也要搬中華民族或五千年或美德出來,可是在今天的中國,中華民族與五千年和美德早已失傳。
今天的中國全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實和傳統中國毫無關係,硬要搬出甚麼中華民族或五千年還講美德,講出來自覺有愧。
讓座簡單不過,人類(包括動物植物)自古有互助,不獨中華民族,沒有五千年文化,也應該有這個美德,當宣傳口號不停這樣說,只能證明五千年早已滅亡。
還有,這句話也毫無邏輯可言,難道不是中華民族,沒有五千年文化,就不能讓座?
真係一個謎。
星期三, 11月 02, 2011
星期二, 11月 01, 2011
十佳旅遊城市
下午經過便利店,報紙架上仍有一大疊報紙未銷出,順便打報釘,只見頭版刊登了一則李兆基辭33董事 八成交幼子的新聞。
城中首富娶新抱是新聞,抱孫是新聞,再抱孫又是新聞,如今辭三十三董事的確係新聞,還要放頭版,怪不得這份報紙下午仍剩一大疊。
城中首富的一舉一動或與每一個人有關,如經濟,或民生,但是否每一件都要作頭條?除非要向首富靠攏則作別論。
另外,Lonely Planet選出明年最佳旅遊城市,AM730一則簡短新聞港入十佳旅遊城市說出了特區香港上榜的原因。這才應該是大新聞,特區香港尚有自由示威遊行。
來自BBC網上的新聞:人權團體:又有訪民欲探陳光誠被毆,探訪都可以被毆,荒謬至極。這些奇聞,難道只管城中首富的報章夠膽做頭條嗎?
城中首富娶新抱是新聞,抱孫是新聞,再抱孫又是新聞,如今辭三十三董事的確係新聞,還要放頭版,怪不得這份報紙下午仍剩一大疊。
城中首富的一舉一動或與每一個人有關,如經濟,或民生,但是否每一件都要作頭條?除非要向首富靠攏則作別論。
另外,Lonely Planet選出明年最佳旅遊城市,AM730一則簡短新聞港入十佳旅遊城市說出了特區香港上榜的原因。這才應該是大新聞,特區香港尚有自由示威遊行。
來自BBC網上的新聞:人權團體:又有訪民欲探陳光誠被毆,探訪都可以被毆,荒謬至極。這些奇聞,難道只管城中首富的報章夠膽做頭條嗎?
星期一, 10月 31, 2011
空氣
昆明四季如春,較香港乾燥,出發前恐怕皮膚受罪,帶備潤膚膏一大支,結果旅途中只用過一次。
回來時在深圳一下飛機,覺得小腿開始痕癢,莫非皮膚乾燥與天氣無關,卻與污染有關?
乘火車到九龍,何止小腿,全身幾乎同一時間發作,難道特區香港比昆明更差?無辦法,潤膚膏依然有用武之地。
回來時在深圳一下飛機,覺得小腿開始痕癢,莫非皮膚乾燥與天氣無關,卻與污染有關?
乘火車到九龍,何止小腿,全身幾乎同一時間發作,難道特區香港比昆明更差?無辦法,潤膚膏依然有用武之地。
星期六, 10月 29, 2011
星期日, 10月 23, 2011
星期六, 10月 22, 2011
旅程
選擇雲南旅行,除了喜歡雲南之外,就是喜歡上路的感覺,穿越群山的公路,變幻莫測的天氣,熱情好客的民族,璀璨多彩的文化,還有躲在深山人未識的美景。
走進元陽,為的看梯田,走進建水,認識以前的臨安,路過昆明,緬懷昔日情懷,重拾閒逛樂趣,背囊追巴士的日子。
雖然曾有舊日的足跡,不過早已事過境遷,一切又再重新開始,踏上歷險的旅程。
走進元陽,為的看梯田,走進建水,認識以前的臨安,路過昆明,緬懷昔日情懷,重拾閒逛樂趣,背囊追巴士的日子。
雖然曾有舊日的足跡,不過早已事過境遷,一切又再重新開始,踏上歷險的旅程。
星期五, 10月 21, 2011
星期四, 10月 20, 2011
星期日, 10月 16, 2011
垃圾桶
檢視較大的地圖
台灣處理垃圾的方法與香港不同,香港十步一個垃圾桶,最經典的地方是尖沙嘴鐘樓附近的椰樹走廊,三排樹中間有水池一條通道,本來漫步其中尚覺閒適,不過樹與樹之間以垃圾桶作點綴可圈可點。
為何台灣街道甚少垃圾桶?原因鼓勵個人垃圾帶回家處理。
特區香港垃圾桶氾濫,表面看非常方便,變相鼓勵市民不用考慮隨街拋棄垃圾,不但沒有分類,更將可循環再用與不可循環再用的垃圾混在一起,不是焚化便是堆填,從來沒有人考慮處理垃圾的後果。
帶回家才拋棄垃圾,多一層手續亦多一層考慮,間接鼓勵垃圾分類,將可循環再用與不可循環再用分開,避免處理垃圾的一刀切,減少使用燃料焚化或騰出更多地方堆填,使空氣污染較少和堆填區可使用更長時間。還有,政府並無責任替個人處理垃圾。
相信台灣的制度師承日本,特區香港則跟隨殖民地時代。管治殖民地較困難(台灣曾是日本殖民地),殖民地一般民智未開,衛生常識較差,處理不好,隨時爆發傳染病,於是英國殖民地政府廣設垃圾桶收集垃圾,不會教育市民垃圾也可能另有用途。日本對台灣人民絕對殖民地統治,但管理上與日本同級,因為日本視台灣不止殖民地咁簡單,成功的話可是另一幅日本國土。
特區香港的政府官員只管執行,從不敢過問為何如此,結果垃圾桶滿街,同樣垃圾也滿街,尤其煙花排隊「集會」之後隨地垃圾,可見當家作主同樣失敗,因為從來不會問原因。
不要少看垃圾,中國改革開放初年,從提煉鋼鐵之中產生的鋼渣,當廢料棄置有點可惜,唯一用途作鋪路原料,但日本竟然出高價購買,中國研究來研究去也不覺得鋼渣還有甚麼用處,也恐怕日本拿來另有作為,交易只好交罷。至於鋼渣還有甚麼剩餘價值,變成中國不知的一個謎。
星期六, 10月 15, 2011
十個救火的少年
作詞:潘源良
作曲:黃耀明
合唱:秀萍/翠玲/啟華/德恕/以達
唉呀呀唉呀呀呀 唉呀呀唉呀呀呀
唉呀呀唉呀呀呀 唉呀呀唉呀呀呀
在某午夜火警鐘聲響遍
城裡志願灌救部隊發現
站立在橋邊
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
其中一位想起他少鍛鍊
實在是危險 報了名便算
另有別個勇敢的成員
為了要共愛侶一起更甜
靜悄靜悄 便決定轉身竄
又有為了母親的勸勉
在這社會最怕走得太前
罷了罷了 便歸家往後轉
十個決定去救火的少年
來到這段落 祗得七勇士
集合在橋邊
為了決定去救火的主見
其中三位竟終於反了臉
謾罵著離開 這生不願見
尚有共四個穩健成員
又有個願說郤不肯向前
在理論裡 沒法滅火跟煙
被撇下了這三位成員
沒法去令這猛火不再燃
瞬息之間 葬身於這巨變
在這夜這猛火像燎原
大眾議論到這三位少年
就似在怨 用處沒有一點
在這夜這猛火像燎原
大眾議論到這三位少年
亂說亂說 愈說祗有愈遠
十減一得九 九減一得八
八減一得七 七減一得六
六減一得五 五減一得四
四減一得三 三減一得二
達明一派雖不是所好,不過有幾首歌倒喜歡,包括這一首。
八九十年代是回歸前,今天則是荒廢十四年後,重聽這有另一層意義,真係要留意歌詞。
以前十個剩三個,今天個個識講唔識做,自己跪低,仲要問別人點解唔跪低,阻住佢發達咁話。
係一個顛倒是非的黑暗時代,尚有自由之時,都係唱吓歌,冷看世事變遷。
中文歌詞較難表達,潘源良這首算成功。隨著歌聲遠去,特區香港難再香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