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16, 2011

垃圾桶


檢視較大的地圖
  台灣處理垃圾的方法與香港不同,香港十步一個垃圾桶,最經典的地方是尖沙嘴鐘樓附近的椰樹走廊,三排樹中間有水池一條通道,本來漫步其中尚覺閒適,不過樹與樹之間以垃圾桶作點綴可圈可點。
  為何台灣街道甚少垃圾桶?原因鼓勵個人垃圾帶回家處理。
  特區香港垃圾桶氾濫,表面看非常方便,變相鼓勵市民不用考慮隨街拋棄垃圾,不但沒有分類,更將可循環再用與不可循環再用的垃圾混在一起,不是焚化便是堆填,從來沒有人考慮處理垃圾的後果。
  帶回家才拋棄垃圾,多一層手續亦多一層考慮,間接鼓勵垃圾分類,將可循環再用與不可循環再用分開,避免處理垃圾的一刀切,減少使用燃料焚化或騰出更多地方堆填,使空氣污染較少和堆填區可使用更長時間。還有,政府並無責任替個人處理垃圾。
  相信台灣的制度師承日本,特區香港則跟隨殖民地時代。管治殖民地較困難(台灣曾是日本殖民地),殖民地一般民智未開,衛生常識較差,處理不好,隨時爆發傳染病,於是英國殖民地政府廣設垃圾桶收集垃圾,不會教育市民垃圾也可能另有用途。日本對台灣人民絕對殖民地統治,但管理上與日本同級,因為日本視台灣不止殖民地咁簡單,成功的話可是另一幅日本國土。
  特區香港的政府官員只管執行,從不敢過問為何如此,結果垃圾桶滿街,同樣垃圾也滿街,尤其煙花排隊「集會」之後隨地垃圾,可見當家作主同樣失敗,因為從來不會問原因。
  不要少看垃圾,中國改革開放初年,從提煉鋼鐵之中產生的鋼渣,當廢料棄置有點可惜,唯一用途作鋪路原料,但日本竟然出高價購買,中國研究來研究去也不覺得鋼渣還有甚麼用處,也恐怕日本拿來另有作為,交易只好交罷。至於鋼渣還有甚麼剩餘價值,變成中國不知的一個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