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30, 2007

《硫磺島戰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第一次去金鐘AMC看電影,看的是《硫磺島戰書》(Letters From Iwo Jima)。中文片名叫「戰書」好像有點奇怪,但如果叫「家書」又過於文藝,似乎現今看電影也沒有多大留意電影的名字,也沒有留意名字背後的意思。
  自美國對日本投下原子彈,結束太平洋戰爭,之後美國對日本就一直有一種罪疚感,雖則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傷亡慘重,但是對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頃刻間死亡人數接近十萬,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曾有。提早結束戰爭是對,但所背負的後果至今未忘。
  美國是戰爭的得益者,亦是戰勝國,對戰爭的解釋權亦得由美國作主。以前看戰爭片,大部分美國的敵人,包括越南(越戰)、德國(二次大戰)、北韓和中國(韓戰),可以說這些所謂「敵人」不是面目猙獰,就是全都印象模糊,有名有姓的沒有幾多個。
  撇開電影拍得好不好不談,看電影之前曾開玩笑說這齣電影是「美日勾結」之作,打擊對象是中國。也不談民族感情,生活在香港,看這些電影也不會帶任何包袱。不過,日本曾侵略中國,香港亦淪陷三年零八個月,戰爭片以日本人作題材,觀感上始終都要打個折扣。
  戰爭之殘酷,不用經歷也知道,在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場上,本來就沒有對與錯,分別可能在於為何而戰。日本自中途島一役,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太平洋逐島戰根本就是節節敗退,能夠負隅頑抗,全因日本崇尚武士精神。不知電影是不是帶有諷刺,幾個日本有名有姓的士兵都是自殺收場,而不是戰死沙場,包括渡邊謙所飾演的栗林忠道陸軍中將(雖然是假手於人)。而想戰死沙場的呢?無論怎樣也死不掉,連他自己也不明白那種荒謬。
  要忠於國,但在這孤島上,如何報國也是一個問題;記掛着未出生的女兒,才是求生的意志。當為國而戰變得模糊時,倒不如為自己而戰。麵包師傅與陸軍中將的選擇,本來是同出一轍,可惜的是地位的不同,結果亦有不同。
  電影有着反戰的訊息,欣賞敵人到向敵人學習,根本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我們做不到,美國人是可以做到的。另一方面,因為日本始終是戰敗國,美國倒拍得輕鬆,但美國人也有他們的盲點,如果敵人是拉登,不知又會不會拍得如此正面?他們也是為他們所說的「正義」而戰的呀!

星期日, 4月 29, 2007

  為何要慶祝回歸十周年,因為我們懷念從前。回歸十年有甚麼好慶祝,只不過是過了十年。今趟特區政府拿出接近一億元大搞節目,北京政府又拿出名畫《清明上河圖》到港展出,又送出兩雙熊貓。十年已經如此,到回歸二十年又如何?到那時應該搞甚麼節目?北京又送甚麼給香港好呢?
  送禮物愈隆重,即表示北京政府在特區的施政愈失敗。《清明上河圖》是名畫,曾一度流落民間,後經證實是真迹,但無論是真還是拓本,此畫作具有歷史價值及藝術成就,但為香港慶祝回歸十周年而運港展出,根本沒有甚麼意義。真的要看,倒不如去北京的博物館欣賞。
  熊貓更是可憐,一種追不上進化的動物,本來就是要絕種。生在中國這地方,如果能夠吃進肚子的,老早就已絕種了,幸好的是肉不能吃,毛皮並沒有甚麼用途(收藏除外),所以還能苟延殘喘。熊貓不是甚麼國寶,熊貓是屬於大自然的,也不是甚麼禮物,倒不如送牠們往森林,享受自由的樂趣。

星期六, 4月 28, 2007

歷史的一天

從淡路島眺望的明石海峽大橋

世界最長吊橋通車(1998年4月5日)

  日本神戶的明石海峽大橋,是目前世上最長的公路吊橋,連接神戶和淡路島之間。全橋總長三千九百一十一米,橋墩跨距一千九百九十一米,寬三十五米,橋身呈淡藍色。橋面有六條行車線,車輛可以時速一百公里行走。
  大橋在一九八八年開始動工,歷時十年,花了五千多億日圓建成,設計上可承受八點五級的強烈地震和每秒八十米的強風侵襲。施工期間經歷了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當年震央只距離大橋約四公里,但大橋一樣安然無恙,只有南岸墩和錨錠裝置輕微移位,令大橋長度比原設計增加了一米。大橋於一九九八年三月完工,四月五日正式通車。加上原有的大嗚門大橋,日本本州與四國在陸路上已連成一線。
(摘自《經濟日報》)

星期四, 4月 26, 2007

《天地良心》李純恩

邏輯
  一個大學生偷拍女人裙底春光,被抓了,上法庭,很多人求情。報紙記者報道這段新聞,說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犯了事,經「專家分析」,如何如何。
  又是「專家分析」。
  「專家」從這個學生的精神狀態着手,少不得又是甚麼情緒壓力呀、學業壓力之類。這就令人想起沸沸揚揚的徐步高案,「專家們」竟然可以為一個說不出話的死人,分析出那麼「不為人知」的「性格原因」,真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專家」就「專家」,我們不說他了。但「品學兼優」,是不是應該商榷一下呢?
  大學生功課好,讀到博士,「學優」應無疑問,但拍人裙底春光,乃一個具有基本品格之人都不會犯的事情,一個「品優」的人卻犯出,是不是很矛盾呢?
  「品學兼優」不過是個搭配名詞,「品」和「學」是沒有必然聯繫的,「學」優而無「品」之人,比比皆是,從前的嚴嵩、秦檜,都是狀元之才,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們又何嘗有「品」可言?
  如今這一位犯事者,明明是品格出了問題,記者居然還強調他「品學兼優」,那麼記者對於品和的理解,是不是也出了問題呢?
  在人們對文字已愈來愈不重視的今天,靠文字吃飯的記者和編輯,是不是應該稍為尊重一下自己的文字,嚴謹一點,少些胡作亂用,下筆之前,用用腦子,對己對人,都好呀!
(摘自2007年4月17日《經濟日報》)

星期一, 4月 23, 2007

《與神對話》(Conversation with God)

  近期有一齣電影《與神對話》(Conversation with God),一看名字已經不大想看,但近日看了關於這本書的介紹,又想跑去看一看。
  Gaelgaelman上次提到看電影要連工作人員名單都看完才可以離場,因為間中可能會有導演及演員出來謝幕,而《與神對話》則是演員及工作人員表升起時,另有字幕打出敬請觀眾留座,因為電影的結尾才是點題所在。看了電影多年,今次總算是每位觀眾都乖乖地靜靜的坐在座位上,等候最後一格菲林放完。
  神存不存在,電影沒有說,不過倒相信「上帝自有最好的安排」。有些事情究竟要問還是不應該去問?如果是祂早有安排,問也沒意思;如果沒有安排呢,問又會不會沒有答案?很多事情很想有答案,但答案又是否和自己想像中一樣?
  人有醜陋與缺點,同樣也有善良與優點,每當得意時,總以為可以自比上帝;但當失意時,又問為何上帝離棄了自己。有些事情像是老生常談,抑或是我們選擇去忘記?其實無論是順境或是挫敗時,我們是失去了我們自己、失去了謙卑、失去求真的心、失去付出的誠懇,沒有了愛而只有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智慧,分別在於我們有沒有放棄了自己。
  電影拍得很平淡,正切合了這個大題目。據聞是加拿大電影(沒有資料在手),不認識大部分演員,全片幾乎看夏利徹尼演戲。選了兩張照片,並非電影劇照,而是拍攝的背後,工作人員為拍從垃圾桶向外望,不惜躲進垃圾桶內,可見是就地取材。另一張是外景現場,只見攝影師和兩個工作人員。拍電影是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如果是,為何香港又成立甚麼電影發展局,將三億元浪費。

與神對話(Conversation with God)
導演:史提芬西門(Stephen Deutsch)
主演:夏利徹尼(Henry Czerny),維瑪絲華(Vilma Silva),英格列保庭(Ingrid Boulting),布斯柏治(T. Bruce Page)
片種:劇情傳記
  一個結過五次婚、有九個小孩的男人,在他最潦倒的時候,神來之筆「寫」出了這本「驚世之作」。
  尼爾對於自己生活的不順遂十分憤怒,他質疑自己的信仰與及一直相信的神,為了發洩不滿,他給神寫了一封信,竟然得到回應……
  神「直接的」回答了尼爾的種種問題,包括所有生命與生活中各個層面堪的問題:
  「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是否永遠也不會有足夠的錢?」
  「我到底做過什麼事,活該要有如此不濟的一生?」
  「如果真有萬能的神,這世界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災難?」
  尼爾的生活亦因為「與神對話」而得到改善,他遂將這份信念帶給其他人:「我無意說服你接受我的信仰,信不信都無所謂,我只是與你分享經歷而己。」


星期五, 4月 20, 2007

廢話

  偶爾看報章,其中一段新聞謂:

「……昨早發生懷疑「飛天蠄蟧」出師未捷身先死事件。一名男子由西邊街5號一後巷,徒手沿水渠攀至2樓一單位窗外,見房中近窗台放有一個手袋,伸手入內欲偷走之際,失平衡直墮地面,頭部重創昏迷,附近居民聞巨響探頭發現有人墮樓,於是報警。救護員到場證實傷者已斃命,由於懷疑竊匪已死,案中無人被捕,被竊單位亦無損失。

疑欲偷窗台手袋出師未捷

現場為西營盤……」

  文中有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究竟語出何處?於是上網一查,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甫其中一首詩作《蜀相》,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時所作。

《蜀相》杜甫‧唐
丞相柌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仇兆鼇《讀杜心解》評《蜀相》時,稱「盡空作者」。他認為這是詠武侯祠的最佳之作,詩中充滿著詩人對諸葛亮崇仰欽慕之情,詩人借著庭草自春,新鶯空囀,表現詩人感時傷情的一面。詩人寫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聯,表達自己志在匡國而未能遂意之感慨,故此時除抓緊諸葛亮一生動人的功業事績加以抒發外,更表達了詩人對人生際遇無常的感懷。」

  詩作最後兩句有壯志未酬之意,原句經過一千二百四十七年之後,由壯志未酬演變成偷手袋不遂致跌死之謂,不可謂不是中文退步的表現。

  不過也不用太悲觀,時移世易,在這個是非不分的年代,也許有一天,當年的殺人犯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人民英雄;當年的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在今天也會變成挑起民族仇恨的罪人也說不定。

星期三, 4月 18, 2007

豬巴

  電腦當機,幾乎失去所有照片,重新組裝,花了幾天時間,有點失望。等候之際,找來幾張城市巴士的豬年巴士來欣賞,今次要前後左右都看齊,欠的只是從天空看下來的一張。

  豬太頸掛項鍊,一身貴氣,帶著孩子,是去購物?還是去拜年?

  豬先生究竟去了哪裏?待豬太一叫,慌忙從花叢中走出來。可知道,以豬先生的重量,不是想壓爛嬌艷的桃花吧。

  豬先生不用兩頭望,豬太就你在左面。


  豬仔當然要坐頭位!

  來一張豬巴的側面,真是羨慕。

星期四, 4月 12, 2007

轉載

癌關

  這天經過賽西湖門口,見到勞念慈。勞念慈是找我去《博益出版社》出書的人,那時她是機構大當家,管零售、管出版,這話一說十幾年了。
  後來她自己出來創業,跟丈夫攜手打天下,正幹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聽說她病了。
  告訴我她生病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說實情,我打電話去找她,她也說得輕描淡寫:「沒事啦!現在沒事啦!」
  那是二○○三年的事情。
  香港人事多事忙,也沒覺得跟她失去聯絡,但就是有幾年沒有聯絡,直到那天在賽西湖大門口碰上。
  於是約了喝茶,這才細談起來。原來她在○三年驗出得了末期乳癌,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醫生跟她說,生命只能夠以月來計算了。
  她想到至愛的丈夫,想到分別只有七歲和四歲大的兩個兒子,可以告訴自己的只有一句話:「我不能死!」
  就憑這一股信念,她做了手術,然後在五個月內,做了十八次化療,又在五個星期內,做了二十五次電療,並在以後的一年零八個月裏,做了三十次輔助性化療。猛烈的醫樂,把人折磨得不成樣子,一上廁所就便血,口腔潰爛,任何美食吃進嘴裏都帶著一股腥臭。
  然而她挺過來了,肝臟裏的兩顆腫瘤消失了。在生命依然受到癌魔威脅的時候,她把自己跟病魔搏鬥的經歷寫了一本書,叫《勇闖癌關,活出新命》,書中很令我動容的一句話是:「在生的過程中,我曾失去人生,但是在死的經歷中,我再次發現它。」

李純恩《天地良心》(摘自《經濟日報》2007年4月2日)

星期三, 4月 11, 2007

《戰地春夢》的一句話

  阿紀躺在牀上,自言自語地說:「人如何面對死亡。有些人喜歡在不知不覺之間死去,例如在麻雀枱上食出一鋪十三么,收錢之際突然心臟病發,含笑死在麻雀枱上;又或是睡至半夜,美夢正酣時自然死亡。這樣的死法,看似無牽無掛,但如果真的有得選擇,倒希望是知道自己何時死去,因為可以將未完成的事,在臨死之前去完成。」
  有得選擇當然希望是如此,可是有時候並不是可以去選擇的問題。記得李敖來香港訪問時,曾經引述海明威《戰地春夢》中的一句話:「我不怕死,可我不喜歡死。」

星期二, 4月 10, 2007

做到死

  溫家寶昨天和曾蔭權會面,並頒甚麼委任令,還引《論語》幾句「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溫家寶叫曾蔭權「死而後已」,溫家寶是不是傻㗎!
  溫家寶以為曾蔭權是甚麼?是自己的子孫?還是後輩?一見面就教訓幾句,說甚麼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之類的說話。這還算了,溫家寶是總理,頒委任令給曾蔭權當特區行政長官,講幾句無可厚非,但是,溫家寶你可知道,曾蔭權在那個已知道結果的所謂「競選」,不是一早已說了嗎:「我要做好呢份工!」既然曾蔭權是打工仔心態,溫家寶要他「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是不是太抬舉了曾蔭權?
  照道理,溫家寶貴為一國總理,沒有理由不瞭解曾蔭權「醒目仔」的處事方式,莫非溫家寶就是看穿了曾蔭權的蠱惑,著他不要學董建華做到腳痛,而是要做到死為止或是做死為止。

  後記:「我要做好呢份工」是有下一句的,就是「唔使日日褲穿窿」。

龍門大酒樓

  位於灣仔莊士敦道的龍門大酒樓,1949年開業至今,店舖曾三度易名,由最初的「龍鳳茶樓」至六十年代的「龍門茶樓」,及至七十年代才取名「龍門大酒樓」,直到今天。
  一向對飲茶沒有興趣,一來沒有這麼多時間,二來這十多年來都是上夜班,相約親朋戚友飲茶的機會甚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覺得現時茶樓的點心沒有以前般好吃。對上兩年,有一次從香港仔行山至灣仔,經過龍門大酒樓,見門外竟有日文介紹這家酒樓的點心,於是入內飲茶作中午飯,吃了幾碟點心,埋單時要百多元,感覺是很貴,心中暗忖這間古老茶樓是不是只為遊客而設。
  前兩天也是假期,同樣由香港仔徒步至灣仔,不過行了另一條路線。今次時間晚了一點,已是二時半過後,站在龍門大酒樓門外,也是看著點心介紹。今次清楚看見下午茶有特價,二時半起點心一律七元,另有特價炒粉麵,於是抱著再被騙的心情再試一次。
  龍門大酒樓是標準的幾十年不變,用了起碼十多年的檯檯櫈櫈,仍舊是用檯布,這種做法,以前只有較高級的茶樓才會用,如今仍然維持,即表示設備雖舊,但仍有昔日光輝。蝦餃和魚翅餃沒有驚喜(指味道),稍覺好的是保持傳統做法,不似很多茶樓已將點心交由偉大的祖國製做。
  飲茶是很閑適的生活方式,一份報紙、一壺茶、兩籠點心,已可消磨一至兩小時;沒有報紙在手,可以留意人生百態。龍門大酒樓雖舊,環境並不理想,但仍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日本人,見他們手上一本旅遊指南,價錢可能不是第一考慮,重要的是可以一嘗點心的滋味。

  今趟的價錢才差不多,三款點心加一碟乾炒牛河,盛惠六十一元。閑坐了個多小時,見鄰座一檯外國遊客興高采烈地吃著點心,我們也被感染,之前的不快也一掃而空。不過下次再來的時候,龍門大酒樓還存在不存在。

星期日, 4月 08, 2007

可惜

  對於香港人民廣播電台可能要停播,感到有點可惜。聽網上廣播只是這兩三年的事,原本以為不受時間限制,只要將節目下載,再轉至iPod便可。及後出現的恩恩怨怨、事事非非,也不是我們這些只聽而不理背後的人所能瞭解。
  以前可以聽到張翠容或是國際漫遊協會所主持的節目,間中也可以聽聽蕭若元講詩詞和《資治通鑑》,增加知識之餘,有時候也甚富娛樂。雖然另一個網台已開始,亦會如常下載,誠如梁錦祥所說,一些事情的結果並不是能在短時間之內可以知道,意氣之爭亦於事無補,不過無論如何,對於香港人民廣播電台要停播,始終覺得有些可惜。

有誰收取?

  龔如心因癌症逝世,坊間報刊只從她有多少身家、有這麼多身家也無福消受等等來大造文章。華懋的孤寒眾人皆知,但又有沒有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世情,一個女子如何在幾乎是清一色男性世界的商界打滾?當年龔如心和家翁的爭產案,原審法官任懿君曾在原審時引用了《聖經》詩篇的一句﹕「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聚財富,不知將來有誰收取?」
  是誰收取並沒有關係,我們仍會懷著看熱鬧的心情,報刊仍然有著像娛樂一般的新聞。

某年某日

1979年3月28日 三里島核電廠洩漏
  自三里島核電廠發生洩漏以來,核電一直是美國的「禁忌」。位於賓夕凡尼亞州的三里島核電站,於1979年3月28日凌晨四時,發生核能史上首次的堆心溶化事故,雖然安全系統已發出放射性物質洩漏的警報,卻未被及時被發現,導致意外發生。儘管意外並未導致傷亡,甚至任何即時後遺症,例如在以核電站為圓心的五十英里範圍內,二百二十萬名居民中無人發生急性輻射反應、附近未發現動植物異常現象、當地農作物產量未發生異常變化,但二號堆嚴重損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十億美元。而自此以後,三里島一直成為反核人士的有力證據,公眾對核電站興建的信心,也由原先的百分之七十,降至百分之五十。

1983年4月2日 張大千逝世
  1983年4月2日,別號「大千居士」的張大千逝世,享年八十五歲。張大千在生時,其才華已受重視,死後畫作就更值錢,如《林壑幽居圖》,拍賣價值超過四百萬。
  作品所帶來的財富,藝術家在生時未必享受到。張大千出生貧窮,原名張正權,啟蒙老師是母親、兄長和姊姊。長大後家庭環境漸好,隨兄到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和繪畫。回國後到上海拜曾農髯和李瑞清為師,受二人影響下學習唐宋元明清中國傳統繪畫,尤得石濤等大師神髓,故亦被稱為「當代石濤」。
  1941年,張大千在敦煌旅居兩年多,大量臨萶了石窟壁畫,畫風亦不知不覺受影響,變得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兼瀟灑磅薄。1949年他到印度舉行展覽,之後旅居阿根廷、巴西及美國,得到西方人的賞識,與畢加索齊名。張大千善於繼承和發揚傳統畫藝,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的新貌。1976年,張大千到台北定居,一直至1983年逝世,最後作品是《廬山圖》。

1783年4月3日 美國文學之父誕辰
  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在1783年4月3日出生。家境富裕的他從小已有機會接受教育,最熱愛文學。
  後來,他因病到歐洲休養,遊篇英、法、意等國,寫下大量旅遊筆記,成為日後創作的豐富材料。1809年,他發表第一部著作《紐約外史》,作品具民族色彩並富幽默感,代表美國獨立後的新興文學作品,並成功擺脫英國文學的束縛,受到文壇的一致讚賞。1815年,他重遊歐洲古跡名勝,寫成包括小說、散文及雜記等三十二篇作品,出版《見聞札記》,以幽默的筆調和富於幻想的情節,描寫了英國和美國的古老風俗習慣及善良質樸的舊式人物。書出版後受到歐洲文壇注視,歐文亦頓時成名。其後的《哥倫布傳》、《攻克格拉納達》及《阿爾罕拍拉》等作品,揭露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並甚受歡迎。
  人生最後的十七年,歐文在美國度過。由於他為美國文壇打開了新創作之路,故被譽為。美國文學之父」。

星期三, 4月 04, 2007

5A

  偶爾過九龍,要在尖沙嘴乘巴士往紅磡,一見5A進站,感覺有點親切,不過也覺得這巴士和時代脫了節。
  以前住土瓜灣,上班地點在尖沙嘴,除間中會徒步上下班外,大多數都是選乘5A,一來較正常路線5號廉宜,二來5A繞經海旁經尖東往碼頭方向,可避過漆咸道的交通阻塞,三來因為班次較疏而較少乘客選乘。
  香港島這邊早於幾年前,所有巴士已經全面空調化,座位也是二乘二,加上上下班時間並非繁忙時間,大多乘車時都有舒適的座位,時間一久,以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怎知這次一見5A,除對5A這路線有親切感外,但對於這架巴士則覺得像一架古董——除不是空調巴士外,連座位也是三乘二的,怎麼現今香港還有這樣的巴士?
  並不是不喜歡非空調巴士,曾有一段時間,特別是在夏天時,專揀選非空調巴士來乘坐,因為可以推開窗,感受迎面吹來的熱風。三座位中的非空調巴士,最怕就是坐在兩個人的中間,如果能左擁右抱則另計。從巴士的變化可看到時代的變遷,現在似乎找不到兩軸的巴士。當非空調巴士日漸消失的同時,也要留下這些曾經每天都追趕的蹤影。

還有很遠

  BBC有一輯紀錄片《大貓大記》(Big Cat Diary)已播了多年,最近另有一輯《Big Bear Diary》(不知中文名)剛在明珠台播出,暫只看了一集。熊有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北極熊,一種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動物。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邱吉爾港,北極熊受人類所殘留的食物吸引,間中會走近民居找尋食物,這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加拿大自有一套解決方法。凡進入邱吉爾港警戒範圍內的北極熊,狩獵隊便會出動追捕,先用麻醉槍將北極熊麻醉,跟着將北極熊關進熊監獄。
  熊監獄只有較小的活動空間,沒有食物供應,只有冰雪作解渴用,這用意就是要讓北極熊知道,進入這地區是沒有好「結果」的,除暫時不能獵取食物外,也不能四處走動,更加找尋不到食物,並要囚禁一段日子,目的是讓北極熊留下記憶,這地方沒有適合牠的食物之外,進入這地方也沒有好處。
  過了一至兩星期,熊監獄安排釋放北極熊,同樣先麻醉北極熊,然後再用直升機吊運至幾十公里或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好讓北極熊返回野外求生。
  看完這一段,感覺有點「不可思議」。記得早於一年半載前,新界地區間中有野豬出沒,市民一投訴,特區政府便會派出狩獵隊,將野豬一家大細一律射殺。據報道,狩獵隊成員都是打獵愛好者,被獵殺的野豬不會被埋葬或火化,而是烹成野味大餐供成員享用。
  野豬怕人,多於人怕野豬,人類霸佔了野豬的生存空間,反過來更要將牠們殺絕。獵殺的目的大半不是為了阻截野豬滋擾,而是有野味大餐在其後,這又是甚麼道理。
  人類為求生存、為求食物而要獵殺動物是無可厚非;如今香港食物供應豐富,野豬只不過是重遊舊地,竟遭如此下場,證明我們離文明還有很遠的距離。

星期一, 4月 02, 2007

大鄉里帶你去掃墓


  臨近清明,是掃墓的日子。香港雖是一個小地方,自1842年割讓給英國,二次大戰給日本佔領了三年零八個月,之後是國共內戰的避難所,及後亦逃過共產禍國一劫,因緣際會,能夠有今天,也是一種運氣。
  正因為這個獨特的地理環境,連墳場也有值得一遊的地方。很早已經知道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蔡元培是葬於香港,但那時候沒有多大留意是葬在哪裏,及至搬進鴨脷洲,終於從書本中得知是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既不是北大學生,也沒有機會進入大學,對蔡元培先生有興趣的,是關於他的人和事。曾經看過李敖寫過關於蔡元培的一篇文章,對他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可惜這幾天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這本書(可能借了給別人而又沒有還),要待找到時才補回這文章。
  一直都提不起勁去憑弔一番,去年李敖到港,第一件事就是跑上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拜祭蔡元培。上個星期六(3月31日)工作至下午五時左右,覺得並不是太順利,於是出外,在聖伯多祿堂旁邊的樓梯拾級而上,找了一會,終於找到蔡元培先生的墳墓。

星期日, 4月 01, 2007

豬巴照

  今年是豬年,三家巴士公司各自有自己的豬年巴士,因為新巴城巴由同一間母公司經營,所以這兩家巴士公司的豬年巴士設計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所選的巴士型號不同而已。每部巴士模型是二百八十八元,如果要擁有三部實在太貴,於是只能買一部九巴的豬巴Q版,另想擁有一部城巴的豬巴。
  為何會選擇城巴?原因可能是偏愛,而另一個可能原因是……
  約十一二年前,正計劃搬去香港島的南區——鴨脷洲居住,由於在鰂魚涌當夜班,一個重要考慮點是交通問題。那時候,原本是有兩條巴士通宵線往南區(如果沒有記錯),N90由中環至海怡半島,N72由銅鑼灣(摩頓台或北角碼頭)至華貴;而另一個選擇則是乘搭通宵小巴,不過也要先乘車到達銅鑼灣或灣仔才可轉乘。既然要搬,雖然在交通上有點不方便,但這些都是可以適應的,沒有甚麼大不了。
  世事往往有些奇妙,臨近要搬之際,城巴將N72路線延長,出市區的終點站改在鰂魚涌的海澤街,這樣每天下班便可直接乘車回家(香港仔隧道口N72、N90免費轉乘除外),三十五分鐘至四十分鐘後便可安坐家中,自覺也非常方便。自此,對城市巴士有另一種好感。
  怎料今年豬巴模型極之好買,城巴和新巴的豬巴供不應求,亦可能已經售罄,沒有辦法之餘,只好找張照片來滿足「擁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