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2, 2006

維根斯坦小傳(八) 梁錦祥

(摘自《人民部落》「人與事,事與人」分類)

維根斯坦小傳(八) 梁錦祥

  有空翻閱前文,發現大量手民之誤和錯字。簡單的錯誤大概不會妨礙讀者的理解,但關節的資料錯誤非改不可,尤其是有其他網頁轉載,為免謬種流傳,有必要盡早更正:
  其一是維根斯坦的出生年份應是1889年,與希特拉同年,入讀的是奧地利林茨市一所中學,而非小學。維根斯坦進校的時間是1903年,應該是14歲。他較早熟,比同齡孩子高一班,而希特拉則遲熟,較同齡孩子低一班,兩人的差距是兩個年級,相遇的時間應在1903、1904年之間。
  其二是維根斯坦被指向蘇聯提供的是破解德軍Enigma密碼的資料。Enigma的意思是「謎」,是德國海軍潛艇的通訊密碼。當時成功破解這個密碼的英方人員是電腦和人工智能理論家圖靈。他曾修讀維根斯坦的數學哲學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因同性戀行為被揭發而自殺。)
  一般人物傳記的常見毛病是過份突出主角的完美一面,忽視其弱點和缺點,寫正面的人物時尤其容易墜入這類陷阱。假如走向極端的話,便變成是為聖人立傳,而不是完整的人物傳記。
  McGuinness的《少年盧維特》正是犯了這種毛病。作者得到維根斯坦家族的支持和配合本來應該是一個優勢,但由此而引致傳記避免詳細觸及這個家族的痛史和忌諱,倒反過來變成書的主要缺點。
  卡爾.維根斯坦生有五子三女,其中三個兒子自殺,維根斯坦是孻子,年輕時經常受自殺的念頭困擾。為甚麼這個家族有這麼多的成員輕生?原因恐怕是與卡爾.維根斯坦極度嚴苛的生活態度,以及大家長的專制所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有關。
  與此同時,維根斯坦的兩個長兄都是同性戀者,其中大哥漢斯是家族中最富音樂天份的莫扎特型神童,長大後立志成為音樂家,卻被父親逼迫繼承家族企業,終於導致父子不和,漢斯出走,繼而「失蹤」。二哥魯道夫一年後在柏林服毒自殺,死前曾向支援同性戀者的志願組織求助,但不果。(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