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4, 2007

《巴別塔》(Babel)




  電影《巴別塔》,名字出自聖經故事,至於有沒有說到關於塔的內容則不得而知,因為英文名字只是巴別(Babel)沒有塔。結尾時瞥見字幕寫著獻給某某,看時不知是誰,及後聽岑朗天介紹,是導演艾力謝路依拿力圖獻給兩名兒子。
  說到溝通,父母和子女兩代人之間究竟又如何溝通?以為送一枝獵槍給兒子,他們放牧時會威風一點,又可作為沒有給他們富足的生活的補償,誰不知正因為這獵槍闖了禍,大兒子犧牲了性命,小兒子抱憾終身。但女兒呢?在一個對女性歧視與忽視的社會,似乎僅餘原始的價值。
  但能給子女富足的生活又如何,住在人間天堂,填補不了心靈空虛。不能溝通不是有口難開,而是慣於將心事埋藏,美其名是兩代鴻溝,實際上是希望有愛。既然愛是如此重要,又為何總不對身邊的人開懷去愛。最後一刻才發現真實的寶貴,每個人都有心事放不開,這世上又豈會只有自己才如此孤獨。
  在外辛勞半生,開一次小差回鄉慶祝兒子結婚,怎料平凡的人生不一定有平凡的結局,又豈料所託非人,在一個充滿歧視與成見的國度,一個小錯可以是無可挽回,幾乎是命喪沙漠,還有兩個小孩來陪葬。不是壞人,只是做了蠢事,可說是個交代。
  說到男女主角,男的因為小兒子睡眠窒息夭折,不能面對現實而離家出走。為了逃避責任,將家庭陷入破裂邊緣;女的又質疑為何為了避靜,選擇一個神秘而又不可理解的異國?結果陰差陽錯,一聲冷槍,差點客死異鄉。一句坦誠的說話,是否真的如此難於啟齒?
  偏見、成見、傲慢、狂妄、自大,放不下所謂的尊嚴,國與國之間的不信任,造成無辜的平民受苦;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會愈走愈遠,莫非這是上帝所希望見到的結果?富裕國家還有很多物質去修補裂痕,但窮困的地方只得付出沉重的代價。導演拍來有點野心,雖則仍要賠上性命,但結尾仍來個大團圓結局,畢竟冷酷的世界還要有點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