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譯作《贖罪》(Atonement)的英國電影,在2008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於倫敦頒獎禮中獲得十二項提名,最終拿下了最佳影片和最佳藝術指導兩個獎項。
頒獎禮明珠台有轉播,某日下班回家看了下半部分。鄉下婆常說大鄉里喜歡姬拉麗莉,其實這個不是真實情況,只是由《我愛碧咸》開始,至《傲慢與偏見》時開始記得她的名字而已。姬拉麗莉身高可以,可惜過於纖瘦,側聞還有厭食症,背後看還有點吸引,正面看時,不知應該將視線放在哪裏。外國傳媒說她的鼻子絕佳,可惜這是外國人的觀點。
姬拉麗莉拿不到最佳女主角是意料中事,雖則她是英國演員,受力捧並不為奇,不過想拿最佳女主角確是有一段距離。《愛.誘.罪》是全英國製作,拿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兩個獎項,只可說是作為補償。
電影中的愛情,怎看也不夠刻骨銘心,出於妹妹貝安妮的嫉妒、自私、自大、狂妄、自以為是、作假證供、由愛而生恨、歧視等等所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最後也由她自己來懺悔。不過,階級的分野、姊姊茜茜莉亞的高傲,從不將妹妹放在眼內,隱隱將貝安妮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罪惡喚醒,雖不能成為必負的責任,但也是誘因。後半段的愛情,是妹妹的杜撰,還是真實發生已不重要,畢竟兩人從分手那刻開始再不能見面,提早結束了一段愛情,扭轉了各人的命運,留下了遺憾。
莎愛絲露娜成功演出十三歲時的貝安妮,能夠將複雜的心情不動聲色表達出來。其實男主角羅比和茜茜莉亞的愛情能否開花結果,現實中應該存疑,因為兩人階級的不同,要衝破障礙,就算是今天也未必如願。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的功力與表現,一場書房激情,姬拉一襲綠色長裙,可能是全片最美的服裝,情到濃時身體以十字架般張開,似乎有明知犯禁也要一解欲拒還迎、既愛且恨的內心世界,但又不能宣示於口,於是一切付諸行動來證明。
另一場是沙灘大撤退,一個長鏡頭直落,表達戰爭的殘酷,不用血流成河;表現戰爭的慘烈,不用槍林彈雨;說到戰爭的荒謬,不用製造敵我矛盾。戰爭的無聊、戰爭的恐怖、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戰爭之毫無人性,在這約十分鐘裏,導演不費一槍一彈,全表現出來,從這可看到導演功力、創作之高超與另有懷抱。
最後,找來雲尼莎韋姬芙演貝安妮,剖白贖罪之路。是贖罪也好,是創作也罷,逝者已矣,總得留點希望在人間。從觀影角度,如果說兩個主角一早去世,那電影怎可完場?
說點題外話,聽聞馮小剛的《集結號》拍得如《雷霆救兵》加《戰火旗蹟》加《太陽旗飄揚》迫真,雖則此片沒有以往中共電影般歌頌共產黨軍隊,但以《太陽旗飄揚》的班底拍《集結號》,得出來只是一套「迫真」的電影,是高是低,就看我們(觀眾)如何選擇。
1 則留言:
前天上網看報,剛巧看到這篇文章。「畫公仔畫出腸」已成風氣,某大報簡直當讀者如白癡,例如二月二十二日截止報名,內文必然是這樣寫:二月二十二日(今日)截止。過農曆新年時,每天就是年初一、年初二、年初三……,過了幾天,認為新年過去了,年初幾就不重要了。
《愛.誘.罪》今年盡出鋒頭,應該只是指英國吧,因為從導演至演員都是英國人。同意所說,導演是有意表演功架。
世無高人(陶傑)
《愛.誘.罪》是今年盡出鋒頭的戲。既然《色,戒》沒有獎,這一部是不是更出色?
不是不好,而是有點怪。劇情講一個貴族的女兒,暗戀上管家的兒子,愛得不到回報,男生愛上她的姐姐,變成了恨,小妹妹誣告管家的兒子強姦,累他被送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場,而且在鄧寇克大撤退的前夕,病死灘頭。《愛.誘.罪》就是女主角老來的懺悔。
英國閨秀小說的題材,導演和男女主角都是英國人。片中鄧寇克沙灘的一個五分半鐘的長鏡頭:遠方的硝煙,灘上零散狼狽等待上船的官兵,有的人在閒聊,有的人在唱歌,一個軍官在鎗斃帶不走的戰馬,天空一片灰黃,導演在表演功架,令人印象深刻。
可是,感覺為什麼還是有點怪呢?因為這樣的大題材,在英國導演手上,是只為已故的大衞連度身訂造的。如果大衞連來執導這齣戲,效果會不一樣。例如,他會省掉女主角的姐姐最後在倫敦地鐵避空難、炸彈炸毀了水管、在水淹車站時,女主角在水裏載浮載沉的這一場。
這場戲,女主角的姐姐死得很淒美,像一朵水蓮。由她的妹妹來憶述,用畫面交代。在視覺上,相當的震撼,但是大水衝湧進地鐵的管道,人家寇比力克在《閃靈》裏早就用過了,不見得新鮮。女主角的姐姐姬拉麗莉的屍體浮沉在水裏,是很有美感,但令人覺得有點浮麗。
浮麗,英文叫做Flowery,一般形容過份雕飾的文筆。英國的文風,一向崇尚淺易中求深奧,太多花巧,像巴洛克的建築,最易令批評家皺眉頭。
看《愛.誘.罪》,不禁懷念起大衞連來。如果這齣戲由他老人家掌導,會更加深沉而潛歛。不錯,今天的荷里活,為了遷就年輕一代的愚昧,越來越愛玩視覺效果,也越來越「畫公仔畫出腸」了。但如果大衞連在,他是會堅持含蓄的。
如《齊瓦哥醫生》,最後講到女主角的前度男友,加入了紅軍,戰死在前線,也只由另一角色把死狀說出來,不必用一個畫面,戲的大格局,在整體,導演有自信,不必在這種細節上繡花,這是大衞連與美國荷里活的分別。
即使玩影像,大衞連絕不玩二手的,像《沙漠梟雄》中黑武士奧馬沙里夫出場,在太陽和黃沙的氤氳中自遠而近,一個定鏡,也是五分鐘,是電影有史以來最難忘的畫面。
這就看出功力之差異。《愛.誘.罪》的導演,太着跡於表現,太想做大師,荷里活也要浮誇奢麗的影像。一代不如一代,是鐵定的事實,英語電影也人才凋零了,大衞連的時代,英美領袖是邱吉爾、艾森豪和麥美倫,當今荷里活,合該出一個奧巴馬的時世,人類也快完了。
(摘自2008年2月20日《蘋果日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