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三個星期前看的《追風箏的孩子》,上半段是兩個小孩的成長故事,本來情如手足,但種族、階級之分別而各有不同的結局;後半段似乎過於美國電影的公式,以電影來說並不是太出色。不過,始終覺得電影談父子情多於小孩手足之情,父親知道兒子性格軟弱,所以對兒子的態度多是嚴厲,但亦有鼓勵,知道嬌生慣養的害處。到後來,往日的輝煌殘留腦海,終於讓兒子有自己的決定。
據聞外景是在新疆拍攝,記得早年去新疆旅行時,由於是去伊寧和北疆一帶,沿途則較少見如電影般的貧脊山區,不過高原氣候與景致,對我們住在沿海一帶的人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地貌,看似是長不出奇跡的土地,綠洲可是富庶的地方,遠古時是河谷,今天是萬物聚居的樂土,如今找不到歡樂的笑聲,全因戰火的無情與人類的自私。
較喜歡電影的海報與照片,內陸與高原氣候,孕育了豪邁的情懷與堅毅的面容,風箏在天空爭持,反映了昔日美好的時光。阿富汗可能太遠,有機會真要再去新疆走一趟。
對於我們來說,阿富汗很陌生,只知位處中亞,是一個內陸國家。
電影拍得不怎麼樣不要緊,反而是網上書店關於這本書的介紹則寫得吸引得多。
這是旅美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本小說,作者以阿富汗裔以及美國移民的雙重身分,書寫並關注這幾年國際的焦點──中東問題,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描述在一起長大、情同手足的主僕,其後隱藏的種族問題、政經地位、身分位階……等等衝突;整個故事的舖陳及轉折扣人心弦,架構完整強烈,讀來彷彿看一部紙上電影,對於了解第三世界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參照。
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情節震撼感人,本書問世後,不但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甚至也改拍成電影;繁體中譯版在讀者口耳相傳的介紹下,也登上台灣各書店暢銷書排行榜,諸多在出版市場的耀眼成績,使本書成為2005年極為亮眼的文學書籍。
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