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05, 2011

拉雜

  真實的勇氣以「The wicked flee when no man pursueth. - Prov 28:1」作引言,怎知還有下一句。全句是:「The wicked flee when no man pursueth: but the righteous are bold as a lion. - Prov 28:1」(惡人雖然沒有人追趕,仍然逃跑;義人卻像獅子,放膽無懼。——箴言二十八章第一節)原文見舊約聖經經文彙編
  記得好像又是高安兄弟,開始時來一段俄羅斯傳說,又係出一句故事才展開,但想極都記唔起是哪一部電影。
  看「六十分鐘時事雜誌」,講到馬克吐溫頑童流浪記內裏的一個出現了二百一十九次的「黑鬼」(nigger)在新書再版時改為「奴隸」所引來的爭論:

2011年再版的《哈克費利貝恩歷險記》引起了軒然大波。出版編輯更改了小說中經常出現、會冒犯非洲裔讀者的一個有爭議的字眼。馬克·吐溫使用了當時通用的俚語來稱呼小吉姆,包括「黑鬼nigger」一詞。在哈克費利貝恩那個蓄奴時代,美國南方普遍用「黑鬼」來稱呼地位低下的非洲裔美國人。但是幾十年後,到了1950年代中期以及民權運動中,這個詞就變成了帶有強烈種族侮辱的稱謂。美國已故詩人蘭斯頓·休斯說,這個稱謂凝聚了有色人種在美國被羞辱和奮起抗爭的苦難歲月。而這個字眼在小說中出現了219次,使這本書引起一些讀者的反感。為了使這部名著讓現代讀者們更容易接受,研究馬克·吐溫的學者、奧本大學教授亞蘭·格里本在他修正過的版本中,把「黑鬼」一詞全部改成了「奴隸」。(出自「維基百科」)

  黑鬼可以是奴隸,但奴隸不一定是黑鬼。將黑鬼改為奴隸,如何瞭解那時的確是如此。
  「真實的勇氣」開首的一段問吊,印第安人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便被黑布蒙上,公雞和少女來到印第安領地的商店,兩次將印第安小孩踢下欄杆,這會不會是種族歧視的表現?
  當年的確是這樣,電影或文學作品不能反映當時,難道已發生的事情不曾存在?不能從過去的錯誤釋放出來,只用所謂「正確」來掩飾錯誤,反成正確的奴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