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09, 2014
舊屋
說這間是舊屋,其實並不太舊,建成至今只有二十多年左右,拍攝時剛落成不久,前面沒有圍牆,也沒有幾棵樹。
上海雖然與北京不同,不過建屋的模式大致一樣,四面建成房子,圍成中間一片空地,基本上住滿了同姓一家或數家人,中央空地有井,形成一個屬於公共的地方,洗衣服晾衣服遊戲擺放農耕工具,後面正中一間屬於廳堂,任何事情討論或儀式都在這裏舉行。
因為第一次回上海老家時,已是文化大革命之後改革開放之初,一座整體如四合院模式的建築結構已被共產黨制度之下被破壞,除了廳堂中央水井空地和幾間房屋保存之外,其餘已經拆去原有木瓦建築,改建成一層或兩層的磚泥房屋。
那時老家的舊屋仍保存木瓦,後面兩間房,進門是廳,後面是廚房,還有一間柴房之類,可養雞和堆放工具,已有百多年歷史,除了歲月痕跡,木瓦可以修補,不過房間地板早已鬆脫,走起路來會吱吱作響,其他不便之處,當然沒有廁所。
整體建築當有人拆了幾段,自然對原本結構有影響,漸漸不能不考慮重建,但原地重建除了面積不夠,亦會對主體構成破壞,於是申請改在附近另一地點建新樓,建成之後就成了照片這一間。
初時廚房仍使用木柴(農作物的枝幹)為主要燃料,再加煤餅,因為煤餅要用錢購買,所以較少使用,大多用來煲水。也因後來種植面積逐漸減少,木柴供應不足,亦要注意防止空氣污染,而罐裝煤氣民用漸多,廚房亦作了改裝,拆去燃柴灶,增加了空間,成了有灶有檯有櫃有洗碗盆的廚房。
轉眼廿多年,上海的土地不再用來種植莊稼,一變成了可賺來花碌碌的金錢,於是徵地賣地拆遷,建成一座座高樓大廈,終於連偏僻一角也未能倖免。
記得羅大佑〈鹿港小鎮〉幾句歌詞,「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門上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子子孫孫永寶用,世世代代傳香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