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29, 2016

大不同












  來到高處,先避開埃斯泰爾戈姆聖殿的人群,首先來到崖邊,回望斯洛伐克,遠眺多瑙河景色。平原有時未能找到焦點,多了山丘豐富了層次。
  遠處傳來甚有節奏的鼓聲,似是划艇的拍子,但並不像他們的傳統聲音,待至他們划近時,覺得有點詫異,原來他們正練習扒龍船。那時端午未過,想不到幾千里外的地方,有人懷念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
  轉過一個山丘,崖邊豎立一像雕像,新派設計外形獨特,像十字的兩個半圓交接,有點像宗教故事般神聖,不過似乎講是加冕。匈牙利歷史曾有國王,布達佩斯亦有加冕教堂,至於加冕者的是誰,看來又要上網翻翻資料才可知道。
  他們的課外活動就是參觀教堂認識自己的過去,從中找到將來的志向,孩童的他們有點跳皮,愛吵愛鬧愛搗蛋,在犯錯中學會承擔責任,這和我們的文化與方法大不同。

星期六, 2月 27, 2016

講故事










  回到匈牙利的埃斯泰爾戈姆,與剛才從對岸看過來的人山人海情況完全兩樣,街道回復平靜,經過宗教博物館也沒有遊人,令我們打消了入內參觀的念頭,找不到上山的途徑,於是沿著大街回到廣場,一面欣賞兩旁風景,偶然有人探頭出來,看來大家都在尋找捷徑。
  沿馬路登上山丘大致不會走錯,途中新斜坡埋有舊建築,這種保留增加很多神秘感,因為遺跡對遊人來說已不可考,反而期待新與舊如何融合和對原有建築有胡亂幻想。路旁也有豎立雕像,可惜不懂匈牙利文,未能猜測是誰。
  經過一個形如隧道的通道,地圖上有標示地名。內裏可沒有安裝照明,不要說以前沒有,今天也沒有,至於原因,相傳有個故事和這裏有關,可是我們並不知道內容。外國人很喜歡在睡前給孩子說故事,講的大部分都和童話或是英雄故事,有傳說有古代爭城奪地有城堡,好像《魔戒》,一座城堡裏除了城牆亦有教堂,有光明也有黑暗,誰有勇氣在黑夜裏走過那沒有照明的通道,如經過重重考驗一樣,將來必承擔大任,所以歐洲仍然保留很多像這樣的建築物,直至今天雖然已經現代化,但沒有遺失他們的傳統。
  中國人有些不幸,不要說親子睡前講故事,而是根本沒有太多這類故事值得每晚講,《西遊記》未知真義,《三國演義》有太多計謀,偶然講〈鑿壁偷光〉,小孩會說怎可弄壞鄰家的圍牆,遺憾中國人沒有幻想,一切從實際出發,倒不如大家睇電視或上網算吧。
  至於這條黑暗隧道般的通道是否如此,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走了過去便可沿古時的舊路登上山丘。

星期四, 2月 25, 2016

種樹


  南區地鐵開工之時,曾聽一位工程師說港英時代立下的法例,凡因建築工程時需要砍掉一棵樹,當建設完成後,規定在原地附近種回三棵補數,所以樹木的數量不會少,只會增多。
  因不熟悉法例,所以不知道是否如此。
  近日南區地鐵接近完成,見附近一幅斜坡空地上工人忙著種樹,一種幾十棵,看來這條港英留下來的美意,暫時仍然得以保存,不過從觀察所見,不要說五十年,未夠二十年已經開始變樣。
  英國人原意減少過度砍伐,需要砍一棵日後種回三棵,即是除了建築之外,也要留有空間,讓樹木與其他動植物包括人都有一個合適的距離,彼此才能和諧。
  如今所見,周圍的樹木的確砍了許多,但種回的數目也的確是原來的三倍,但是集中在一個小地方,人固然享受不了樹木的遮蔭,樹木也因不能提供舒適的居所給其他動植物同感失望,結果樹木躲在一旁看著人間日曬雨淋,萬物之靈的人類則看著樹木風雨飄零,這就是中國人當家作主的結果,將美意化作數字,從來只將人作奴隸。

星期三, 2月 24, 2016

誰看電視?

  正在懷疑今天還有多少人在家看電視之際,某間電視台改頻換名,誰料連BBC都有報道,以再度敏感 香港電視普通話新聞配簡體字幕為題。
  自問沒有看過更不會投訴,因為這個電視台不是給特區香港人看的,既然唔係給香港人看,為甚麼要投訴呢?
  況且特區香港人千萬不要阻人搵錢,人家千辛萬苦搭個雞棚,特區香港區區只得七百萬人,難道再有傻人願意花錢投資電視?邵逸夫未去,這間電視台早已投誠,邵逸夫一走,除了仍有點錢賺之外誰有興趣再搞下去,雖然一台獨大但投資唔少開支又巨,萬一真係觀眾日漸減少如何維持,終於有人想出一個方法,除了慢慢給特區港人洗腦之外,又可吸引另類資金,何樂不為。
  電視廣播講收視,試問特區香港人誰會收看一個講普通話刊殘體字的節目?除非這個人有被虐待狂和特別愛國,再加上今天個個都有個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閒時唔係睇網上電視就係滑魚蛋(FB),六十歲以下還坐定定睇電視還有幾人之下,收視日漸下跌而仍然日播夜播,何解呢?
  莫非喜歡和錢鬥氣?特區香港觀眾唔睇無所謂,因為有其他鄰近的人睇,最重要係有好多人想做亞洲CNN與亞洲梅鐸,到時這個雞棚水到渠成,特區香港人有無電視睇關人鬼事。

星期二, 2月 23, 2016

埃斯泰爾戈姆的天空與多瑙河


  上網整理匈牙利照片時,見一張埃斯泰爾戈姆的照片,心想點解拍得咁靚,自問無咁好技術,看真點,原來係google自動將幾張照片合併,成了這一張。
  從斯洛伐克看匈牙利埃斯泰爾戈姆,一條橋橫跨兩岸,多瑙河在橋下流過,三兩艘豪華遊船停泊,河中間就是兩個的邊界,照片左面埃斯泰爾戈姆聖殿,一座古老建築,兩個尖頂隱約在綠樹叢中,早上的天空開始一片藍,遠處煙霞未散,雲層仍捨不得離去,太陽的光芒灑下來。
  有時就是這樣,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匆匆留下腳步,搞不清方向時已經離開。偶然翻開相簿,又將記憶帶到那裏,重拾當時的樂趣與錯過的惆悵。
  真是神奇。

星期一, 2月 22, 2016

講價

  要辦理BNO續期,於是去影印身份證和舊護照。來到影印店,前面有位穿著漂亮手執最新iPhone 6的女士正在問價,問影一張幾多錢,影印大叔答每張五毫。五毫都算廉宜,外面很多都收一蚊,免找續。
  以為這位女士會拿出文件來影印,誰料她繼續問:「咁影十張幾多錢?」影印大叔依然木無表情答:「五蚊。」
  「咁影二十張呢?」
  「十蚊。」
  既然五毫一張,十張五蚊二十張當然收十蚊,無錯噃,唔通個女士唔識計數?原來唔係。
  「影咁多無得平嗎?」當女士問完這句,有如燃點起炸藥般,只見那位影印大叔兩眼發出光芒,踏前了半步,開始發表他的偉論:
  「你去蘋果買部iPhone 6,一部收你六千,你會唔會問個店員話如果買十部二十部有無得平?唔講蘋果喇,你去麥當奴買個漢堡包,會唔會問買二十個有無得平?你當然唔會,因為你唔敢問。人家明碼實價,這裏也是明碼實價,係未小店好蝦!」
  影印大叔對牛彈琴了,女士似乎唔明這個道理,有點不忿,低頭悻悻然離開。
  的確又係,部份特區香港人不敢向大公司挑戰,卻向小店苛求減價,還說出大一堆似是而非的理由,實在難頂,怪不得特區香港已沒有了昔日的活力,因為全部早向大財團大企業低頭,不懂得珍惜人情味濃厚的小店。

星期日, 2月 21, 2016

回到匈牙利










  坐著欣賞多瑙河大半個小時,從斯洛伐克不用十分鐘又回到匈牙利,如果沒有國界之分,只像過一條橋,沒有檢查站,沒有出入境,只用了自己步行的方法橫跨兩岸。
  剛才從對岸看過來,見遊人登上一條捷徑上山,但現時站在山下卻找不到登山捷徑,有點沮喪,連經過宗教博物館也沒有興趣,匆匆而過,從來時的路繞出大街,再經馬路才能上山,浪費了太多時間。
  出外旅遊,有時候真係太過貪心,每天想著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去最多的地方,但往往得不償失,回來後根本唔記得曾經去過哪裏,以及當地有甚麼值得留意與欣賞,重看照片時才發覺錯過了精彩的人和事。
  市內早已熱鬧起來,一群群遊客從四方八面行上山丘,只為參觀埃斯泰爾戈姆聖殿以及附近的遺址。

星期五, 2月 19, 2016

有趣新聞

  係雅虎睇新聞,一則中國駐聯國代表:李波自願協助調查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侯賽因日前發聲明關注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事件,促北京當局公正、透明處理案件,並促請中國立刻無條件釋放被捕維權人士及律師。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在日內瓦發表聲明反駁指李波是自願協助調查,目前安然無恙,希望事件不會被炒作,而書店老闆桂民海的案件複雜正進一步處理,其他書店人員則被內地有關部門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聲明又強調中國是法治國家,批評侯賽因的言論無視事實,不負責任。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聲明指,根據《基本法》及中國國籍法,李波是中國公民,而且是自願返回內地協助調查,目前安然無恙。
  李波太太最近在內地與丈夫會面,亦確認李波狀況良好,指李波希望公眾尊重其個人選擇及私隱,不要炒作事件。
  聲明又提及桂敏海在○三年十二月醉酒駕駛後撞死女學生後,翌年八月被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他十一月非法出境被寧波公安局江東分局通緝,至一五年十月向中國警方投案,由於他涉及其他非法刑事活動,案件複雜正進一步處理,其他書店人員則被內地有關部門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正接受審查。
  聲明強調中國是法治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中國法律強調維護人權,但任何法治國家都不容許以人權和表達自由為名,破壞社會穩定和秩序,批評侯賽因的言論無視事實,不負責任,希望他全面理性客觀檢視中國的人權情況。

  新聞內容其中一段「……他十一月非法出境被寧波公安局江東分局通緝,至一五年十月向中國警方投案,由於他涉及其他非法刑事活動,案件複雜正進一步處理,其他書店人員則被內地有關部門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正接受審查。」
  睇極都唔明,非法出境可以被通緝,為甚麼幾個人又可以非法出境(特區香港及泰國)和非法入境(大陸)呢?
  還有「聲明強調中國是法治國家」,如果一個人「自願協助調查」,為何這個人要非法出入境?真係一個謎。
  另外一則新聞李少光稱參與騷亂人士如禽獸內容非常吸引,但不知會否被刪,所以記錄如下:

李少光稱參與騷亂人士如禽獸
更新:2016/02/15 11:13
  前保安局局長、人大代表李少光形容參與旺角騷亂的部份年輕人有如「禽獸」,失去人性,認為他們使用暴力手段,不能達到「推翻暴政」的目的。
  李少光又認為該晚騷亂,是市民反對行政長官梁振英演變的政治衝突,趁年初一警力少而突襲成功。他指「為反而反」的風氣滲透年輕人,歸咎近年有政黨及學者逢政府必反,將是非顛倒,非香港之福。

星期四, 2月 18, 2016

Picasa Blog: Moving on from Picasa

Picasa Blog: Moving on from Picasa
   來自Picasa的消息, Picasa將被合併成Google Photos,始終覺得有點可惜。初使用Picasa時剛被Google收購,如何在眾多產品中生存已經成為談論話題,但後來又好像沒有太多人理會,一直使用至今。
  最初使用網上相簿時是使用Flickr,那時仍未yahoo收購,使用原因是睇了一集講關於互聯網的電視紀錄片中所介紹,後來更被yahoo收購,立刻改變免費使用方式,改為最多可存放二百張照片,再加上與yahoo相簿合併,結果yahoo眾叛親離。
  這是yahoo失敗的原因之一,其後取消Blog是另一個原因,不過這是另話。
  有時候的確搞不清Picasa與Panoramio的分別,兩者有著相同的用途,Picasa可以有著不同的相簿,而Panoramio則獨立一張張,雖然可在地圖中顯示位置,除了個別幾個較熱心的讀者或作者有興趣每張標示地圖位置之外,其餘只想將自己所拍的照片間中打開來睇睇而已。
  世界變化快,沒有會想到今天每人一個智能電話,已經知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與影像,不幸令現代人缺乏了常識。

星期二, 2月 16, 2016

香港暴動





  今天上網睇立場新聞一則港府:「旺角暴亂」不能與「60年代騷動」相提並論 無需設委員會調查 因現時民主程度高

  一群學者及專業人士日前發起聯署,要求政府就上週的旺角警民衝突,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事件經過的真相、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同類事件。港府發言人今日回應指,港府不認同有關建議,認為不能把今次旺角「暴亂」事件與六十年代香港的「騷動」事件相提並論,又指香港現時資訊開放及民主度高,市民有各種渠道表達意見,故無需另行成立由法官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

  港府在新聞稿中指,旺角暴亂是嚴重暴力事件,警方正進行刑事調查,全力緝拿肇事暴徒歸案,並將由法庭作公正的審訊和裁決。因此,政府不認為有需要另行成立由法官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有關事件。

  對於有人提出六十年代香港發生「騷動」事件後,港英政府曾就事件成立調查委員會,港府認為有關事件不能與上周旺角暴亂相提並論,指今日香港是一個資訊開放、民主程度和透明度高的社會,市民享有言論自由,可以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各級議會、諮詢組織,以至和平遊行、示威、集會等,表達對各種社會問題和政府施政的意見和訴求;市民亦可通過司法程序,覆核政府的行政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港府以「騷動」字眼來形容六十年代的群眾事件,但無論是天星小輪加價引發的1966年九龍騷動,抑或是六七暴動,情況均較今次旺角「暴亂」來得嚴重。在66騷動中,不但出現放火燒車和搶掠商店,更有人企圖向油麻地警署及旺角警署縱火,事件造成1人死亡,近千五人被捕。六七暴動更加導致51人死亡。

  學者及專業人士發起的聯署,已有逾千二名學者、專業人士及公眾人士聯署,要求港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聲明指出,是次衝突有大批市民參與,反映問題不能諉過於一小撮「暴徒」,不是拘捕幾名參與者便能平息,以高壓手段對付恐會激發更暴力的抗爭,製造更嚴重的衝突。

  他們認為,五十年前的彌敦道騷動事件,港英政府尚能成立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就事件的成因作出分析,其後亦接納報告建議,改善溝通,完善施政。今日的政權為何不能?


  六七暴動時剛上小學,未知詳細發生咩事,現在大概知道「騷動」與暴動完全是兩回事,至於「暴亂」多是大陸的叫法。
  如果六七暴動今天可稱「騷動」,那麼今天的「暴亂」,將來怎樣呢?
  香港電台拍的鏗鏘集中雖然講了大概,一九六七年暴動實際受大陸文化大革命所影響,二零一六年二月十五晚光明頂(h。t。t。p。s://archive.org/details/sd20160215b)中也提到,所以如果想認識當年歷史,值得留意。另一段長毛講暴動。

星期一, 2月 15, 2016

投向光明

  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仍有很多中文報紙,可惜大限一到,不是結束就投向光明,或許將來有一天,某一張報紙其中一個作者以「舊朝」這個筆名撰寫另一段「香港報紙史」之時,不知從何寫起?

世界公益報
——香港報紙史
  《世界公益報》,創刊於一九零三年癸卯,由日本橫濱華僑鄭貫一創辦,鄭氏最專在日本辦《清議報》,與馮自由及馮斯欒等辦《開智錄》,都是宣傳革命,後來不容於梁啟超,孫中山推薦他來港任《中國報》編輯。後來鄭氏脫離《中國報》,另創《世界公益報》。
  《世界公益報》每日出紙兩大張,那時用四號字,兩張紙的篇幅共四萬八千字。
  報紙的作風,注重副刊,它的副刊包羅萬有,歌謠、粵謳、諷刺漫畫。對廣告的編排,也由美術家設計,這是《世界公益報》開創先河。
  對外地通訊,特別重視,聘京滬通訊員,每日將當地政治新聞拍來香港,可算是香港報業的一大革新。
(新朝 「每日一知」一九八七年三月四日)

第一張小報出版
——香港報紙史
  鄭貫一後來放棄了《世界公益報》,另創辦一家《廣東報》。
  鄭貫一創辦的《世界公益報》與《廣東報》,對孫中山的革命行動採取同情態度。
  鄭貫一放棄《世界公益報》,它的股東卻爭著接辦,弄至訴諸法律,法庭的判決令人出乎意表,竟將《世界公益報》清盤,把資產與版權拍賣,後來由姓呂的股東投得,繼續開辦。
  一九一七年,《世界公益報》經濟出現困難,被債權人控告,查封出投,辦了幾個月宣告停刊。
  鄭貫一在本港的報業史中,是創辦小報的第一人,他在《世界公益報》出版的第二年,即一九零四年,辦了本港第一張小報——《有所謂報》。
(新朝 「每日一知」一九八七年三月五日)

星期四, 2月 11, 2016

沒有昨天

  有些事情先要認識一些歷史,然後才知點解。以前剪報時剪過一些關於香港報紙史,可惜日子一久都唔知放係邊,找到幾張但又不連貫,沒有前文後理。現在覺得這些已經不重要了,找來幾則記載了舊日,沒有今天也沒有昨天,更沒有明天,一切如過眼雲煙。

中國報三個階段
——香港報紙史
  「中國報」因虧累過巨,由國民黨南方支部撥款維持,李煜堂仍常接濟。
  一九一一年辛亥五月,「中國報」再改組,由檀香山同盟會會員盧信出資接辦。九月廣州光復,「中國報」由香港遷廣州,陳炯明叛亂,「中國報」竟被龍濟光封禁。
  綜合「中國報」史,分為三個時期,從己亥至乙己的七年,報務由陳少白主時,經費多由李煜堂負擔。
  丙午至乙酉的四年,業務由馮自由主時,經費仍由李煜堂接濟。
  庚戍至辛亥兩年,報務由謝英伯主持,經費仍由李煜堂贊助。
  「中國報」出版十四年,執筆人多為國民黨元老,如東少、白鄭貫一、馮自由、黃世仲、陳春生、廖平庵、何冰甫、何雅選、鄧兆侶、謝英伯,著作最多,是朱執信。
(「每日一知」新朝 一九八七年三月三日)

星期三, 2月 10, 2016

兩則新聞

  先看兩則新聞,一則來自特區香港政府新聞網
內地函覆警方 四失蹤者受查,另一來自BBC銅鑼灣書店案:另三名員工在內地「接受審查」
  終於知道那五個人的下落,不過為何沒有解釋一個不用回鄉證可以入境,但又沒有出過境,一個在泰國全無出入境又可以「被內地有關部門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現正接受審查」。愈來愈神奇。
  真係一個謎。

星期二, 2月 09, 2016

愛國報紙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以前有所謂愛國報刊,那時好像稱為「八報一刊」,可惜數來數去都數唔到哪八報一刊,今天仍有的文匯報、大公報和香港商報,加埋已停刊的新晚報、晶報,印象中好像還有香港夜報、田豐日報,是否還有一份新午報不得而知,因為有些在一九六七年暴動之後已沒有再出版,如果係的話就有八報,至於一刊,真係唔知邊本。
  愛國報紙本來沒有甚麼好講,但係近日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爭取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新聞,只要打開報紙一看,非常有親切感,也知道其實唔止有八報係愛國報紙,簡直有如回到火紅年代,彷彿美好的日子即將來臨,讓我們重拾昔日時光。
  按傳統,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初選都在愛荷華展開,如果報紙刊登這消息時用上愛荷華州,唔使講這份一定是親台灣或是西方,如果用上「艾奧瓦州」,這份一定是愛國報紙。
  愛荷華,一睇個名,除了音譯更有意思。「艾奧瓦」就只是一個名,無感情無色彩無幻想,想繼續瞭解的欲望也沒有。
  何以這樣說?以前香港比較親西方,報紙譯名有自己一套,絕少跟大陸或國語或普通話(國語和普通話是有分別的),香港政府和英國政府官員或地方譯名更有專人負責。今天不同了,為了表示自己也愛國,自然所有一切都緊隨大陸,包括譯名在內,所以如今只要一睇誰用上「愛荷華」或是「艾奧瓦」,就知那份是愛國報紙了。

星期一, 2月 08, 2016

新聞及天氣報告



  這段亞洲電視國際台的新聞會不會被洗唔知道,不過今天尚且記下。
  不是因為亞洲電視執笠或停播覺得可惜,一切都是大陸化的結果,但點解特別留意國際台的新聞和天氣報告?正因為羅馬。
  幾年前去意大利旅行,阿嫲每天看電視時都會注意天氣報告,知道羅馬好不好天或是冷不冷,回港之後阿嫲就話羅馬都幾好天,那幾天不冷也不熱,但係唔知點解無綫的天氣報告無羅馬,係得亞視有,所以有時都係要睇返吓亞視。
  如今亞洲電視新聞及天氣不再,於是阿嫲走出來對妹仔講,你哋暫時都係唔好去羅馬,因為已經睇唔到那裏的天氣了。
  在此祝願所有工作人員事事順利。

星期日, 2月 07, 2016

埃斯泰爾戈姆聖殿







  雖然一會返回匈牙利時仍上山參觀埃斯泰爾戈姆聖殿,不過如今在斯洛伐克這邊卻可遠眺,不要說四季,一日也可有不同景色。這天陽光暫時躲進雲中,加上早上煙霞,從對岸看有點朦朧,下午陽光普照再配藍天之時將更加吸引,可惜我們未能待至下午。
  坐了大半個小時,然後沿河堤公園繞到另一邊,這時遊人開始多起來,不論從斯洛伐克過去還是從匈牙利過來,我們亦係時候回到匈牙利,開始參觀埃斯泰爾戈姆這個地方了。

星期六, 2月 06, 2016

什圖羅沃回望









  過到斯洛伐克這邊,地圖上寫著什圖羅沃(Štúrovo),是一座優美的小鎮,馬路對面有一個小廣場,另一面有個大停車場,除了私家車,亦可停旅遊巴士,這時時間尚早,暫時未有太多遊客,商店亦未開門。
  走到河邊,對岸就是匈牙利的埃斯泰爾戈姆(Esztergom),從這裏欣賞另有一番美景,看似平靜但湍急的多瑙河緩緩流過,埃斯泰爾戈姆大教堂以及高聳的圓頂,旁邊一座遺址建築,隱約可見樹叢後的博物館。
  我們躲在一旁坐在河邊,想著曾經是首都的城市,當她回歸平淡仍然散發著古雅,像洗淨鉛華重拾真我。

星期五, 2月 05, 2016

一張剪報

  早上找本書來看,跌出一張剪報,題目「卷和冊」,重看一遍,再次認識卷與冊的來源與分別。
  這些都屬於日常知識,可惜日漸失傳,現在已是網上世界,早已難分卷冊,加上中國人自己破壞,唾棄本身文化,擁抱蘇俄渣滓,成了今天的殘缺。
  以前報章副刊如果某個作者沒有交稿,或是有一個空位,因為不能開天窗,所以大多以一些常識軼聞填補,那時很多知識都從這裏得來。
  不像今天,報刊錯字連篇,更聽聞編輯不能改某些「名作家」一粒字,甚至連錯字也不能改。
  因沒有記下日期也不知從何報剪下,謹記錄在此。

卷和冊
  對於書的名詞,通常用的有卷、冊、篇、帙、函等,那是計算書的單位數字,概括地說,就是書和書套。冊、卷、篇是一類,帙、函又是一類。
  古代的書籍,因為還沒有發明紙張,把書寫在竹片或木片上,叫作簡。用繩子把許多簡編聯起來叫作冊。竹簡上寫不了多少字,把許多簡上的一篇文章穿在一起,便是一篇,實際也是一冊。詩經三百篇,論語稱二十篇,都是以篇為計算單位。
  秦漢以後逐漸用絹和紙代替竹簡,但是絹的價錢貴,紙的生產還不多,不能普遍使用。直至隋唐才大量用紙,這是書的一大改進,於是書的形式從古時的一冊、一篇,也就變成了一小卷,因此把書稱為卷了。
  至於帙、函,簡單地說都是書套。帙的最初形式只是一塊包袱,或以一個小袋(古稱書囊),後來改為竹簾式的,最後成為書套的形式。函字據字書說是封套,所以信一封說是一函,書一套亦稱一函,實際也是書套,和帙差不多。(荷花)

星期四, 2月 04, 2016

橋上過







  連接兩國的橋除了遊客之外,間中亦有當地市民經過,早上從斯洛伐克過來的比較多,大部份兩手空空,有幾個踏著單車綁上空籃,至於由匈牙利過去則較少。
  接近斯洛伐克時,從匈牙利那邊騎著單車過來的趕過了我們,見他們的單車上載滿了蔬果日用品之類,大概猜想因為物價的原因,所以市民來往頻繁。
  雖然斯洛伐克與匈牙利已加入歐盟與神根公約,但是匈牙利仍然使用自己的貨幣,待經濟有所改善時才改用歐元。斯洛伐克早幾年已改用歐元,和西歐國家往來貿易無疑比較方便,但加入歐元區之後,除非經濟持續增長,否則國內物價只有隨著歐元浮動,但工資又未及西歐,加入近年匈牙利貨幣貶值,所以如果有得選擇,斯洛伐克那邊的市民多會選擇前來匈牙利購物。
  過了橋,來到斯洛伐克,第一件事找洗手間,剛巧有一間在河邊,於是上前詢問收費若干,看守的阿嬸很爽快答:「兩角歐元。」
  兩角歐元?西歐起碼五角至一歐元,這裏才兩角,可知物價相差幾遠。
  可是我們沒有零錢在身,問如果給福林怎樣?阿嬸仍舊笑容滿臉答:「就一百福林吧。」雖然比兩角歐元略貴,不過也沒有所謂,大家都沒有零錢找續,倒不如彼此遷就,帶著愉快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