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05, 2016

一張剪報

  早上找本書來看,跌出一張剪報,題目「卷和冊」,重看一遍,再次認識卷與冊的來源與分別。
  這些都屬於日常知識,可惜日漸失傳,現在已是網上世界,早已難分卷冊,加上中國人自己破壞,唾棄本身文化,擁抱蘇俄渣滓,成了今天的殘缺。
  以前報章副刊如果某個作者沒有交稿,或是有一個空位,因為不能開天窗,所以大多以一些常識軼聞填補,那時很多知識都從這裏得來。
  不像今天,報刊錯字連篇,更聽聞編輯不能改某些「名作家」一粒字,甚至連錯字也不能改。
  因沒有記下日期也不知從何報剪下,謹記錄在此。

卷和冊
  對於書的名詞,通常用的有卷、冊、篇、帙、函等,那是計算書的單位數字,概括地說,就是書和書套。冊、卷、篇是一類,帙、函又是一類。
  古代的書籍,因為還沒有發明紙張,把書寫在竹片或木片上,叫作簡。用繩子把許多簡編聯起來叫作冊。竹簡上寫不了多少字,把許多簡上的一篇文章穿在一起,便是一篇,實際也是一冊。詩經三百篇,論語稱二十篇,都是以篇為計算單位。
  秦漢以後逐漸用絹和紙代替竹簡,但是絹的價錢貴,紙的生產還不多,不能普遍使用。直至隋唐才大量用紙,這是書的一大改進,於是書的形式從古時的一冊、一篇,也就變成了一小卷,因此把書稱為卷了。
  至於帙、函,簡單地說都是書套。帙的最初形式只是一塊包袱,或以一個小袋(古稱書囊),後來改為竹簾式的,最後成為書套的形式。函字據字書說是封套,所以信一封說是一函,書一套亦稱一函,實際也是書套,和帙差不多。(荷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