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05, 2007

聯合國懂個屁

  聯合國在用中文的時候,會不會去繁就簡用簡體字,引起很大的反響。
  其實首先應該澄清,所謂「繁體字」的稱法是不妥當的,「繁」是相對「簡」而言。但中國漢字二千年流傳下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幾十年,才出現了所謂的簡體字。
  以傳統而論,簡體字既是變化而來,應稱「異體字」,而傳了二千年的漢字寫法是「正體字」。
  用「正體字」來證明身份,然後你再稱「繁體字」,那只是代表了書法的筆劃和程序,本無不妥,本來就應該如此寫,但不證明身份,而相對「簡體字」而稱「繁體字」,那有累贅之感,就授人「去繁就簡」的口實。
  「去繁就簡」並不一定是好事,中國發展到今時今日,人民的生活習慣簡陋將就,思想簡陋將就,做事簡陋將就,究其根源,就是文化上的簡陋將就;文化上的簡陋將就,始於文字上的簡陋將就,一個國家的人,連寫自己的文字都貪圖「多快好省」,這個國家的品質與品味,必將江河日下。
  我們反對簡體字,應該從這一點出發,要認清楚簡體字破壞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品質與品味。品質與品味乃傳世之物,好壞都傳,好的傳下去,愈傳愈好;壞的傳下去,愈傳愈壞。
  簡體字,就是後者。
  前兩年在一家出版機構做顧問,有個機構派來協助我工作的男人,三十多歲,最高資歷是做過一本飲食雜誌的總編輯,識字不多不要繁,有次竟跟我說他喜歡簡體字。
  我問為甚麼會喜歡簡體字,他煞有介事地回答:「我覺得簡體字好型,似日文。」
  結果我把他炒了魷魚。
  炒他不是嫌他識字少,而是品味差。
(摘自2007年8月1日《香港經濟日報》「天地良心」,作者李純恩。)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個人本來不反對簡體字,如簡得來是有意思的,也就不妨去簡一下,例如大部分形聲字,如機器的「機」,可以同音且更簡單的「几」字邊取代「幾」字邊,因為反正本身的「幾」字也只是聲符,用簡單與複雜也是一樣。
不過,我非常不贊成由形變音的簡,例如戰爭的「戰」變成「占」字邊,因為原來「單」是一輛戰車,「占」則只屬聲符,沒有意思。閃電的「電」字削去了雨字頭,又失了天氣的原意。最令人悲哀的是,本來姓氏「簫」,竟然變了僅只同音(只是國語)卻全無關係的「肖」,令姓蕭的新一代也完全不知自己原來是姓蕭,而不是肖。可以說整個氏族都無端被消滅了,你說是不是很慘。幸好你的姓氏沒有變成「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