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31, 2007

上網看文章

1908年蔡元培在德國柏林。

  黃毓民有本新書,書名是《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而「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是出自邵力子在蔡元培追悼會的特刊中,以「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九個字形容蔡元培。
  黃毓民在此書自序中其中一段: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學貫中西」的以嚴復(又陵)為第一人,他將西方近代典型的學術思想介紹到中國來,他翻譯穆勒(JohnStuartMill 1808-1873)《論自由》,把《論自由》譯作《群己權界論》,將英國的自由主義介紹到中國文化來,在「譯凡例」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須知言論自由,只是平實地說實話求真理,一不為古人所欺,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使真理事實,雖出之讐敵,不可廢也。使理謬事誣,雖於君父,不可從也。此之謂自由。亞理斯多德嘗言,吾愛吾師柏拉圖,勝於餘物,然吾愛真理,勝於吾師。即此義耳。蓋世間一切法,惟至誠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百世不惑,未有不重此而得為聖賢,亦未有背此而不敗者也。使中國民智民德而有進今之一時,則必自寶愛自由始。仁勇智術,忠孝節廉,亦皆根此而生,然後為有物。
  嚴復是在一九零三年翻譯《論自由》,他是在戊戌政變後避走天津,由於清廷迫害變法人物,剝奪言論自由,刺激了嚴復要翻譯這本英國自由主義經典作品。
  「使真理事實,雖出於讐敵,不可廢也。」真理和朋友毫不相干,真理是超越敵友的。所以,追求真理,很多時候必須有「以樹敵為樂,交友為苦」的心理準備。
  「無論事之善惡,必順我者為厚交,無論人之姦賢,以敬我者為君子。躡足附耳,自謂知心,接膝拍肩,濫許刎頸,大家同陷小人而不知,可哀也已。是故物相反者相成,見相左者相益。」明儒呂坤的「友道」,庶幾近矣!
  「使理謬事誣,雖以君父,不可從也。」西方人有真理獨立於人事的傳統,中國人則把情感、友誼、名位、利害放在是非的前面。
  嚴復提倡「使真理事實,雖出之讐敵,不可廢也。使理謬事誣,雖以君父,不可從也」的道理,一百多年來,又有多少中國人聽得進去?
  另外,《信報》(2007年7月19日)中有一篇文章也談到黃毓民的新書,作者是余錦賢,內容提到:
  ……至於書名,更別具深意,「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乃係國民黨元老邵力子致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輓辭,以褒揚其仁者有容乃大、狷者有所不為的風骨(打趣補一筆,九十年前,北大文學院院長陳獨秀被人「踢爆」狎妓以至於弄傷她的下體,但蔡元培不以為意,繼續聘用這位中共老祖宗;事隔九十年,廣播處長朱培慶卻因猥瑣地躲在豔女背後而黯然提早退休。這是歷史的諷刺,還是時代的反喻?)。……
  對於黃毓民論政,一向都不大喜歡,只見他常青筋暴現;反而喜歡他講歷史,因為可能會有另一番見解。今年年初曾去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一行,找到了蔡元培墓地所在,原在蔡元培葬於香港也有一段故事: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次日入養和醫院治療,因胃部出血過多,終於3月5日病逝,享年73歲(1868-1940)。遺體於7日下午在灣仔摩利臣山道福祿壽殯儀館入殮。10日,蔡元培舉殯,香港各學校及商號均下半旗誌哀。靈柩由禮頓道經加路連山道入南華體育場公祭,參加之學校及社團共萬餘人,極盡榮哀。其後靈車經波斯富街、軒尼詩道、皇后大道駛至薄扶林摩星嶺道東華義莊,沿途圍觀者甚眾,中國電影協會更將這些片段攝製成新聞片,於12日在中央戲院公映。
  蔡元培靈柩初移厝於東華義莊月字七號殯房,以待運回故鄉浙江紹興安葬,但因戰事迭起,未能成行,遂移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從此,這位「五四元老、新文化的褓母」就長眠於香江。
  蔡墓位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只要越過上山的斜坡,至「同登僊界」的石牌坊,再向右行至「四望亭」,然後向山丘望去,在不遠處「資」字號地段即可見「蔡孑民先生之墓」。昔日蔡墓只有由葉恭綽刻書的「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紅字的小白石碑,今天所見的墓碑和「蔡孑民先生墓表」是1978年由北京大學同學會重修的。
  有感於皇后碼頭所謂清場在即,做新聞的只懂看熱鬧的心態。閒來無聊,在網上找來這些文字。爭取的不是不拆碼頭,而是還有的一點自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