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12, 2007

《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

  十一下旬接連兩個星期看了兩部電影,其一是《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另一部就是《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雖然有點不明白中文片名《命運迷牆》的意思,不過又覺得命運頗神奇,看似不由得自己所操縱,可是自己的決定,又起著可能影響最後的結果,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衝破這堵看似如「迷」一般的圍牆。
  已十多年沒有一個人去看電影,感覺有點奇怪,一部只得八十八分鐘的《Lions for Lambs》,由三個獨當一面的演員參與演出,而全電影院又只得十多個觀眾,這電影究竟又有甚麼吸引?
  因為中文名字未必是電影的原有意思,所以得先查明Lions for Lambs何解。Dr. Malley(羅拔烈福)在電影中段和學生對話中點題:「World War I. German Soldiers wrote poems about the bravery of British Grunts. Admired them. Almost as much as they laughed at the British High Command who just wasted those same Grunts by the hundred-thousands. A German General wrote, "Nowhere else have I seen such Lions led by such Lambs".」(根據字幕大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曾有詩歌讚賞英軍英勇作戰,同時德軍亦嘲笑英國高級軍官的愚昧,引致成千上萬的士兵犧牲。這名德國軍官亦寫道:從未見過一群獅子由羔羊來領導。)
  六個人物,各有理念,各有追求,故事由一個來自中上家庭的白人大學生,約見由羅拔烈福演的大學教授的對話開始。為何會對政治課沒有了興趣?也失卻了對社會的熱誠?因為政治從來都是污穢的,例如訪問參議員,問會不會競選總統,答案總說不會,但最後還不是出來參選!管治社會,永遠由一群站在上層的管治精英掌握,提出改革或是提供良策美意的,總是受制於制度。說到戰爭,除了是為了掠奪資源而戰,同樣也為喜歡追求刺激的人提供了場地。隨著時間的消磨,自問不是改革者,也不是參學者,為何不去追求學業上的名成,將來工作上的利就?
  羅拔烈福當然沒有提供答案,卻說了他另外兩名學生的故事。兩名學生來自社會低下階層,一個黑人,一個西班牙裔,能夠入讀大學,靠的是體育獎學金及銀行貸款,為了對國家的熱誠與效忠,為了自己將來能夠生活好一點(軍人薪金較佳),同時也為了實踐對國家與社會參與的理念,選擇了參軍。從軍不是尋找刺激,也不是喜歡殺人或戰爭,更不是抱著以殲滅恐怖分子為己任的「崇高理想」,參軍就是要對自己的國家負起責任。
  走當兵這條「捷徑」,「理想」或可達到,可是要活著回來才可實現。時代不同,上戰場的意義已經改變,以前是徵兵制,當不當兵不是由自己決定,如今是募兵制,參軍是自願的。從徵兵與募兵這兩制,亦可看見以前(越戰)和現今(伊拉克戰爭)反戰方式之不同,以前比現今來得有力得多,尤其是越戰時,因為可以反對送子女上戰場送死,抗議沒有意義的戰爭。兩名士兵盡忠職守,完全按照高級軍官(又是白人)的指示作戰,不問理由,亦不會問原因。美國有最先進的科技,有先進的武器,可是高級軍官不會上前線,上陣的都是來自低下階層的士兵,沒有他們(低下階層)為掠奪資源而戰,那有國內平民百姓(中上階層)的繁華與盛世?
  他們真的是為了追尋刺激?他們真的是為了打仗而上戰場的嗎?戰場如煉獄,不經歷傷痛不知戰爭的可怕;戰場不是追尋理想,也絕不是實踐的理想地方,年輕的生命往往被犧牲。有人說,電影中最後兩個士兵要站著死亡,有點美化美國和大美國主義以及煽情。這個也不應苛求,畢竟這是美國電影,羅拔烈福只是給了他們一點尊嚴地死去,如果被俘,結果極可能又多兩段短片,內容是美國大兵被斬首。
  羅拔烈福演的教授,有點遲暮,一切都俱往矣,當年所堅持的信念,今天起了質的變化;當年身體力行,今天希望仍能思想教化。和學生對話中說:「對,你可以選擇高薪厚職,之後過著營營役役的生活,可是當你獲得優厚的收入,駕著名貴跑車招搖過市之際,四處卻是破爛的道路,這樣又有何意義?若你要離棄政治之前,請先親身參與政治運動,直接體驗於其中。」想學而優則仕很容易,可是我們還有應負的責任,未嘗試就已經放棄,政治醜陋只是一個藉口,站在哪一邊就看我們如何選擇。
  電影同樣沒有提供答案,結尾時,突襲阿富汗的消息於一個娛樂節目下層流動的文字訊息中播出,我們會留意熒幕畫面中的美少女?還是會讀讀下面滾動的文字?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