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一地的小說,多多少少反映當時當地的情況。最近連續看了阿嘉莎.克莉絲蒂幾本偵探小說,包括長篇和短篇,多數寫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算比較近一些,都已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距今起碼五六十年。其中《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寫於一九二零年,幾乎相距一個世紀,但今天看來內容沒有和時代脫節,甚至很多偵探小說仍以這種敘事方式,內裏的法律觀點依然適用。
上個世紀多紛亂,所以偵探小說流行,今天人心不古,卻連偵探電影也不多見,不見得今天比昨天好,而是連動機也失去,一切隨意而行,殺人追求影像效果,更覺恐怖。
短篇中《瑪波小姐的完結篇》其中一段,講一位叔叔年紀越老越不信任別人,原來瑪波小姐也覺得明智:
《瑪波小姐的完結篇》
「……越來越老後,疑心病也越來越重。他對任何人都不信任。」
「他這麼做很明智,」瑪波小姐說。「他是不該相信墮落的人性。」
長篇《幕後黑手》說到醫生:
《幕後黑手》
謀殺對醫生而言雖非司空見慣,但他的職業,應該訓練他在面對苦痛、人性的醜惡及死亡時,較能持平常心吧。
至於《十三個難題》(包括十三個短篇)其中一段講到死刑。今天全世界都反對死刑,但似乎瑪波小姐則贊成死刑,她有她的解釋。本來現金刑法著重懲教,但對於謀殺犯和現今的恐怖分子則又應該如何處置?有一次聽《光明頂》,講到盟軍吊死納粹戰犯時,有意將絞刑的繩索不依體重度長短,用意在於吊死之時不立刻斷氣,讓戰犯一嘗死亡滋味。是真是假無人得知,但也贊成這做法,因為既然已經做了上帝的角色,當然更要讓納粹戰犯知道死亡的痛苦,不然太便宜了他們。同樣用詭計謀殺,今天只是換來終生監禁,過得十多二十年又可假釋,法律原意本來就不是如此,謀殺同樣要讓謀殺犯嘗嘗死亡的滋味,所以瑪波小姐絕不手軟,親手將謀殺犯送上絞刑台。
《十三個難題》
「桑德斯被處以絞刑。」瑪波小組說得很乾脆,「案子破得很漂亮,我從不後悔我參與了把這惡棍送上斷頭臺的行動,我絲毫也沒有當今人們對死刑的那種人道主義的態度。」
那時黑白分明,今天模糊不清,連殺人都有一套解釋,的確是人性的墮落,還是瑪波小姐乾淨俐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