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31, 2017

大陸化的結果

  一場颱風,澳門上了國際新聞,連BBC都問「問題在哪裏?」

強颱風天鴿:澳門傷亡慘重 問題在哪裏?
強颱風天鴿:解放軍首次介入救災「盡露澳門政府不濟」

  聽聞澳門居民歡迎解放軍救災,既然有開第一次,請以後繼續,也許將來有一日,根本無需要一國兩制,反正澳門都係依靠強大的祖國作後盾。
  從新聞片中見班解放軍徒手清理垃圾,非常有效率。徒手都唔緊要,唔該派架垃圾車或泥頭車,聰明的中國人竟然將垃圾放在軍車,試問一架軍車可以載幾多垃圾?見微知著,天災與人禍點解會係一齊。
  澳門唔講講回特區香港,這裏可算國際城市,但係點解近年咁多工業意外,次次都要死人,為何如此,一切都是大陸化的結果。
  工人用大陸新移民,管理漸漸也跟隨大陸,用的是大陸來料,漸漸標準也跟隨大陸,結果唔使講,一出事所受的災害當然也跟隨大陸的結果了。
  為了自求多福,避免天災加人禍,以後做人做事千萬不要跟隨大陸,包括中文,連用字用語也絕不跟隨,或許還可自保與延續。

星期二, 8月 29, 2017

機場巴士


  間中都會坐機場巴士,可以一面欣賞風景一面計劃行程,暑假更多人出外旅行,聽聞機場巴士經常爆滿,乘客企位都上,幸好在最後兩三個站才上車,駛上高速公路後約三十分鐘到達,不算企太耐。
  特區香港負責運輸的官員懶惰,只顧向鐵道傾斜,無向市民提供良好的交通,結果要付出高昂的票價與建造成本。
  幸好特區香港仍有幾間巴士公司,每日提供優良服務,特別取了幾幅圖片,向所有巴士員工致敬。

星期日, 8月 27, 2017

特別

  早上等巴士,經常見一個女人唔排隊,只顧住玩智能電話,間中都會打尖上車,初時都唔理佢,因為唔係打自己尖,只覺得中國人係咁,因為中國人特別自私,唔排隊仲要破壞良好秩序。
  某日,這個女人又唔排隊企在兩條隊中間,依然耷頭耷腦玩電話,這時有兩個外國人從遠處走來,一見這個中國女人立刻打招呼,互相以流利英語對話。
  外國人以英語對話唔出奇,但這個唔喜歡排隊的中國女人,聽她所說的流利英語都唔多似係香港人或中國人,多數也是從外國回流特區的華人,從外表與所用的語言,大概猜測受過良好教育,但係諗極都唔明點解在中國人的地方立刻又復本性,做回一個自私的中國人。
  無聊間想起了中國成語「橘越淮而枳」,本來生活在外國,學懂了西方的行為舉止,談吐得體識得起碼的禮貌,但係一來到中國人的地方,自然又會回復原始獸性,和其他中國人無異,說話大聲喜歡爭拗唔遵守秩序等。
  中國人的確特別。

星期六, 8月 26, 2017

簡體字


  某日等巴士,見一位女士拿著一疊紙,於每條鐵柱逐張貼上,原來是一張招聘啟事。
  一向都有找兼職的興趣,趁巴士未到立刻仔細留意內容,但一看見第一個字已經睇不下去,雖然特區香港早已成了共產中國的某一個沿海城市,但行文仍然使用正體字,但不知何解總有人希望早日大一統,既然連用字都要跟隨大陸,咁點解行車方向,政府公文等唔改埋呢。
  再睇真一點,用簡體字都唔緊要,也許所聘請的對象主要從大陸而來的新移民,但內文的「請電」卻寫成「清電」。為何如此?因為簡體字中的「請」,驟眼睇真係似個「清」,連印了出來個老闆都唔識分,無所謂,反正中國人根本唔想識中國字。
  又話要愛國,但愛中國唔識中文點算愛國?最近連愛國法官寫判辭都用了中文(聽聞也寫錯字),多愛國。至於愛黨愛國愛香港幾位副局長卻不願承認自己愛黨愛國愛香港,難道愛黨愛國愛香港有錯嗎!
  為了表示愛黨愛國愛香港,唔該凡以前殖民地留下來的所有,必須跟隨現時中國所規定而作更改,如果唔改,是否特區政府內有班人始終戀殖?

星期三, 8月 23, 2017

字體


  小學時候學寫毛筆字,那時有教字體,後來教到中國文字的由來,也由象形文字甲骨文講起,至後來宋體楷書魏碑,也有因為亡國皇帝愛寫的一種字體——瘦金體——被稱為「亡國體」。
  工作之後無再寫毛筆字,寫字的機會不多,將所有字體都忘記了。後來要印一張歌詞,問喜歡甚麼字體,幸好記得宋體楷書,講到喜歡還是橫幼直粗的宋體,清晰而有美感。
  現在的電腦字體更多,部分來自日本,比中國更有研究,可是有些錯別字,經過台灣多年的努力,終於改回,可惜今天給簡化字連累,再加上中國人唔願意學中文,錯別字更多。
  以前物質沒有咁豐富,人還會追求美感,為求吸引願意花心思,用上不同字體,報紙的標題主要新聞用上宋體,輕鬆花邊可以使用隸書行書或少女體,後來唔知點解要統一跟大陸,全部標題只可用一種字體。電腦化時代來臨,中國人只求溫飽,再沒有閒情,大部分招牌改由某地統一生產,不要說思想,連字體也統一了,失去了美的同時,也失去了善,更沒有真可言。

摩登字體無襯線:是簡約美還是悶平庸?

星期一, 8月 21, 2017

變色


  早幾年,上海想保留一些帶有民國時代的文化與建築,將一條多倫路改成「文化名人街」,初聞覺得新鮮,去過之後才知大概屬聊備一格,當地政府是否有心讓市民認識二三十年代時期的面貌值得存疑。
  這幾年每次去畢虹口區,離開時經過這裏三兩次,只覺大部分建築物外貌並不吸引,初時還有點規模,後來像日久失修變得破落,那幾個銅像幾對鞋印,對今天只顧拿著手機耷頭耷腦的年輕人來說,管他是魯迅茅盾郭沫若,他們更懂得政治風向,會說魯迅若不是「解放前」逝世,他就是第一個批鬥的對象。
  建築不吸引,舊居大部分重門深鎖或是門前放滿雜物,其他商店多售日常用品,只有一間「名著書店」像是賣舊書,正寫字線裝書看來不多,名著的意思大概是指今天罕有出版的書籍,因為也是路過,趕著去其他地方,所以沒有停留。
  至於三四層高的樓房保養更差,從外觀看似乎沒有人居住,窗前的露台似是裝飾,原本的模樣是否如此的確考起,因為通往露台沒有門,除非從窗口攀出去,否則唔知點出去。
  為何趕著離開多倫路,因為要去黃陂南路。黃陂南路以前屬法租界,為何印象深刻,因為初到上海展開紅色之旅,參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會址就在附近,乘地鐵的話就在黃陂南路落車然後步行。
  今天那裏當然變了另一個模樣,由追求的所謂紅色,全部變成金色了。

星期六, 8月 19, 2017

關不住

  特區香港再次揚威國際,再度登上歐美報刊頭條,唔知咁叫唔叫輿論呢。
  星期四下午BBC第一時間報道了香港「衝擊廣場」案:黃之鋒羅冠聰周永康改判監禁,852郵報則刊登了紐約時報社評《紐時》:重奪公民廣場三子倘判囚勢成港歷史分水嶺 法院已受壓成中共工具部分中譯,原文Three Young Voices Versus a Superpower
  BBC新聞其中一段:

  律政司不滿判刑提出覆核,東區裁判法院裁判官張天雁9月駁回律政司申請,律政司繼而上訴高院。在此期間,黃之鋒與羅冠聰已服刑完畢。

  報道中指改判,但黃之鋒與羅冠聰已服刑完畢,今次「改判」,是否等同加刑呢?
  另外,「黃之鋒說在入獄前夜:在獄中會好好讀書」。沒有錯,牢寵關不住追求自由的思想,既然躲也躲不過的時候,趁機讀多幾本書。如果夢想與理想因坐牢而消失,那麼這些絕對不是理想與夢想。

香港法院改判黃之鋒羅冠聰周永康入獄:你要知道的六件事

星期四, 8月 17, 2017

智能電話惹的禍



  記得初出手提電話時,那個電話像水壺,每次見到使用的人都喜歡一邊拿著個水壺一面大大聲,驚死無人知道佢講緊電話。
  漸漸科技進步,電話愈出愈細,功能更多,由手提電話變成智能電話,除了通電話之外,更可上網打機傳短訊,科技是進步了,但人好像愈來愈忙,無時無刻無個電話唔得,或許有一天,個智能電話就裝在眼前,不再需要用手撥,如霍金一樣,利用眼球的轉動就可控制,幾方便。
  科技的進步無非為了減輕勞力的付出,但係同時亦剝奪了人類其他本能,一心又怎可能二用,跌在水池碰到路牌事少,萬一搞出人命連累別人,那麼科技無論怎樣進步都是害人害物。
  究竟智能電話令人更輕鬆?還是令人更忙碌?結果更可能令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星期二, 8月 15, 2017

湯丸與雲吞


  印象中上海的湯丸略大,餡料大多是芝麻花生碾磨成粒粉包在糯米粉內,亦有豆沙等,這些小食主要都是講手工,加一點技巧,簡單而美味。
  製作小食講究閒情,以前生活以農耕為主,農忙沒有時間,收成後慶祝一年來的辛勞,同時亦寄望明年,所以弄食物特別有心機,包含色香味。
  不過近年想在上海吃到美味的小食,似乎比較難找,看來原因也和香港一樣,舊的房屋大部分已經拆掉,能夠維持傳統手工的老師傅也沒剩下多少,再加鋪租貴,賣幾粒湯丸幾塊葱油餅幾碗油豆腐粉絲才能足夠付鋪租維持生計,隨著新商場落成,食店已被大財團連鎖店壟斷,食以傳統小食逐漸淘汰。
  十元八塊一碗湯丸,想追求的不是美味,而是希望仍有湯丸的味道,可惜有點失望。至於在另一小店所吃的雲吞,可以用只能吃飽來形容,其他一切欠奉,也許來自其他省份的勞工或連鎖店來到上海追求溫飽的結果。

星期日, 8月 13, 2017

梯田


  偶然在CUP看了一篇迷失在龍脊金坑梯田,想起了數年前曾遊覽的龍脊梯田,找來兩張照片,攝於匆匆而過的第一次,第二次再來時已經有些變了樣。
  那天拍攝時天氣並不佳,又不是插秧季節,田中沒有水,不能見倒影更沒有嫩綠,但那種波瀾壯闊開天闢地那種艱苦依然難忘。
  第二次再去時,已有汽車通至小寨,雖然一切只為旅遊業,對當地瑤族人來說的確多了收入來源,但不要忘記他們也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既要付建設費用也要付出體力,幸好同胞對農田的興趣不大,大部分一天來回順道而遊,對當地破壞不算最大。
  想再去一次,不過只怕再吃不消走那些山道。

星期六, 8月 12, 2017

送佢一程

  今天星期六,早上學人睇報紙,首先睇份免費報紙,頭條屬港聞,報道專家最新評估 破壞屬「毀滅性」 九寨溝勝景難復原貌,另一份好像屬於同一機構的報紙中國新聞以這則九寨勝景面目全非 自然遺產難復修排在頭條位置,內文第一段最後兩句交代了當地情況,「地震死亡人數昨天增至二十四人,四百九十三人受傷。」
  愛國報章文匯報內地新聞也報道了九寨溝地震,九寨居民擠帳篷等回家,內文也沒有詳細說明九寨溝地震之後的情況,只大概說了「漳巴鎮有二十九個安置點,共安置八千多名受災人員」,另外十七個鎮「設置安置點二百四十九個,臨時安置群眾二萬三千七百七十七人」。
  連在特區香港一份知識分子大報也以「九寨景毁 專家倡不修復 指不應改變自然 或有新風景出現」為題報道地震消息,已經知道全國——注意是全國——統一了如何報道九寨溝地震消息。
  值得注意,二十九個安置點共安置了八千多名受災人員,即是一個安置點大概安置了超過二百七十五人,而另外十七個鎮的二百四十九個安置點中,大概每個安置近百人,才可臨時安置二萬三千七百多人。至於當地交通,房屋,糧食,食水,人及家畜,大自然環境等所受的破壞如何,新聞中再沒有詳細報道了。從幾份報章中所報道的新聞取態,給讀者的印象就是一切就好像已經回復正常,地震只是對旅遊勝地造成毀滅,對其他並無太大影響。
  十九才子——並無貶意——在他的面書上再寫一篇長文【再次邀請你耐心看完這篇長文及覽閱此一名單】,講印刷媒體包括報紙不應被淘汰。沒有錯,報紙不應該被手機打敗,但每一次看見報紙這樣報道新聞,請問報紙存在還有甚麼價值?今天特區香港的所有報紙根本就是跟隨大陸的資料來源與取態來報道新聞,反正內容一樣,倒不如買份愛國報紙來睇,起碼給人的印象自己也像個「愛黨愛國」的人,將來批鬥時也不用解釋。
  十九才子講得一點也沒有錯,日本人確是世界上優等民族,二十一世紀電子化時代,但印刷的報紙依然直排,連排版軟件與供電腦或智能電話打字都有直排原稿紙的版本,思想與制度可追隨西方,但使用漢字絕對傳統。
  特區香港的確還需要紙張媒體,每個讀者都知道,只有「辦報的人」不知道,既然他們自取滅亡,廣大讀者只不過送佢一程。

星期五, 8月 11, 2017

外灘


  每次到上海都會經過外灘,第一次到上海之時的確覺得這裏才是上海的精粹,沿黃浦江邊的殖民地時代的二流建築,十六鋪碼頭的熙來攘往,蘇州河邊的小舟帆影,那時應該是八十年代,雖仍帶點共產主義的味道,但仍有那一份滑頭與純樸。
  今天完全紙醉金迷,可絕不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那種韻味,而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除了覺得金錢萬能,更是萬惡,將三十年仍殘存在這三十年間徹底摧毁,剩下來就只有絕不是夢的所謂夢。
  黃浦江上十六鋪碼頭不見了,為治理污染,蘇州河也禁止通航,偶然見幾艘內河船經過,像點綴那曾經擁有,但又難回到昔日的時光。
  燈光也許依舊熣燦,天空可仍是一片矇矓,活在沒有明天的都市,夢與夢想也有明顯分別,今天連發夢的自由也給奪去,難怪夜色帶有怪異的色彩。

星期四, 8月 10, 2017

有咁嘅人

  前兩天地鐵接連發生故障,阻礙行車時間,單是等上車可以等十至十五分鐘都未必一定可以上車。運輸工具每天行駛,偶然發生故障難免,奈何特區香港的地鐵公司並不是以運輸為正業,每次發生故障延遲行車時間都有「正確」解釋,責任好像不屬於地鐵本身。
  地鐵故障乘客投訴本來沒有對錯,最奇怪特區香港竟然有一班讀過書識幾個字的人走出來替地鐵開脫責任,昨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篇與英國鐵路相比,港鐵水準已屬超班,可謂奇文共賞。
  不知是否讀多幾年書就會自命高人一等,作者所講的是甚麼邏輯?特區香港地鐵故障致交通受阻,與英國鐵路有甚麼關係?真係諗極都唔明。地鐵故障是一件事,英國鐵路不準時是另外一回事,兩者如何相比?如果真的如作者所言「說到底,香港市民實已身在福中;港鐵服務固然不是完美,惟較諸其他地方,水準還是相當超卓。就以先進發達的英國為例,當地鐵路服務之惡劣堪稱有口皆『罵』。」那麼的確是特區香港之福,但為甚麼要和英國比較呢?
  中國人也許就是這樣,每當發生天災人禍的事情時總喜歡和更差的人相比來安慰自己,例如特區香港發生了傳染病,死了三百人,這位作者就會說死了三百人已經不算差,某一年歐洲發生流行性感冒,整個歐洲就死了幾千人,所以特區香港已經非常幸福。
  咁即係點?
  是否特區香港地鐵故障,但服務仍比英國好,所以就應該體諒香港地鐵?萬一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麼特區香港無普選,已經比那些獨裁極權國家唔知好幾多,因為人家根本無得選;特區香港有高鐵都唔知幾好,好多地方都無呀……
  特區香港再沒有人睇報紙或直排的中文不是沒有原因的,有這些高智商的高級知識分子講中國式的邏輯,將來中文成垃圾也是必然的事了。

星期三, 8月 09, 2017

名物


  廣東有許多點心與糕點,同樣上海也有,款式與製作方法都有不同,不過似乎大部分都追不上時代的變遷,包括保存與包裝。
  日本最懂得將這些糕點包裝,設計一個美麗的包裝盒,能夠好好保護糕點在運送過程中免受損壞,就連這個包裝盒的外觀也令人一睇就知是何處的產品,不用多介紹,間中亦見盒底有詳細講解,令人印象深刻,每次經過同一個地方都會記得那裏所產的名物。
  上海的糕點款式亦多,酥皮講手工,製作顯心思,但是對於食物太豐富和講健康的今天,太甜與太油往往容易令太多人卻步,就算勇於嘗試也只能一個起兩個止。至於外賣的包裝,很多時都不敢恭維,那個包裝盒除了印刷上多了顏色之外,外型與物料依然幾十年如一日,盒外有時會滲出油漬,綁上一條彩色的尼龍繩,雖然的確符合環保角度,但賣相則欠奉。
  城隍廟外的一間餅店,除了有新式的麵包西餅,亦售傳統糕點,外表與顏色十分吸引,也許與糕點本身無關,而是自己無論年齡與心態都已改變,除了觀賞之外,再無嘗試的心情。

星期二, 8月 08, 2017

「共享」


  今天的共產中國每天都有新事物,以智能電話交易,開車時開啟GPS(共產中國系統)跟隨地圖指示行車,收取賬單都以智能電話內的通訊軟件等,連一些在外國才開始幾年的「共享」也在中國興起,包括單車。
  本來中國有單車王國之稱,可惜自從三十年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世界上富強起來,由發展中國家搖身一變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越了日本,終於吐氣揚眉,但不要忘記,中國約有十四至十五億人,日本只得一億三千萬左右。
  所謂共享並不新鮮,共產也包含共享的意思,但共享這個中文有點奇怪。公園每個人都可以去,不會稱為「共享園」,如果真的稱為共享園必定有另一個意思。公用已有公共使用的意思,為何今天叫「共享」,相信由英文翻譯過來。
  可惜一切無論本意出發點在外國都是好的,但一來到中國,也必定橘越淮而枳(見南橘北枳)變了質,最終都會無疾而終或充滿共產中國的特色。
  上海也有公用單車,只要利用智能電話的程式解鎖便可使用,至於要否收費,因為無想過使用——主要原因上海車多——沒有太留意,結果胡亂停用有之,不守交通規例有之,因為有些遊客將單車當成自己所有,去到邊停到邊,或是明明標示單車不可通過的橋樑與隧道,遊客都想冒死駛入,每次都要勞煩警察喝止。再加上中國人特別自私與沒有為他人設想的觀念和幾十年來對簡稱共產的認識,那會愛惜公共財產,結果幾乎可想而知。
  不過有些事情也不用太悲觀,求變之中未必每次都正確,很多時都會走冤枉路,無疑勇於嘗試正是他們所不懼,總好過特區香港已經荒廢了二十年,仍抱著當家作主卻跟隨主人的心態,再過三五七年連法治都失去林鄭上天堂之時,特區香港除了洗錢之外再無利用價值。

星期一, 8月 07, 2017

本能


  據說共產中國正研究能夠對話的機器,怎知出了事,前兩天BBC一則騰訊聊天機器人「反共」 研製公司保持沉默就刊出了這則新聞。
  從BBC這張截圖所見,聊天機械人回答:「你覺得這麼腐敗無能的政治能萬歲麼」
  本來沒有甚麼特別,想不通為其麼研製公司保持沉默,相信研製公司沒有教導這個聊天機械人這樣回答,純粹出於機械人或出於人類的本能與常識。
  正如世間萬物凡有生命的東西都懂得追求真善美,遇到醜惡與危險亦會避之則吉,由人類研製的機械人也遵從這種本能出發,只不過憑常識回答。
  萬一研製公司修改這一程式,代表違反本能與常識,那麼正是人類步向滅亡之路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咁地球有救了,也許是一件好事。
  (圖片來自BBC)

星期日, 8月 06, 2017

痕跡


  時間過得很快,除了更換牆上的月曆,翻開放在一旁的紙盒,偶然發覺已經遺忘了的物件,一時間都唔記得這口螺絲有何用途,或是那幾個數目字代表邊界距離還是甚麼,飲水看見破損的一角,想起了偶然獨享的三部曲,喜歡一個人對著電腦計數付款,和希望延續的日記。
  由最有生意頭腦的念頭開始,無非都係想在道路上留下走過的痕跡。有些地方未必會察覺位置的改變,書架上多了幾本書,CD早已封了塵,雖然仍有幾盒放在茶水間,可是連聽卡式錄音帶的閒情都沒有了,改為直接上網收聽。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些輕微的改變不知不覺伴著時光流走,但牆上留下來的斑駁,也許仍能找到付出的痕跡。

星期六, 8月 05, 2017

遊上海


  去上海,主要看就是舊的建築與殖民地時代留下來的遺跡,不過今天能見到已經不多,除了霞飛路附近的使館區,大部份弄堂多已改建,能夠留至今日,可惜多數保養不佳。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晾衫多數在騎樓,昔日上海也一樣,這樣方式在舊區仍可找到。聽聞法國不能晾衫在騎樓,意大利比較隨意,也許與天氣有關,向內未能曬太陽,騎樓晾衫快乾又通爽。
  至於那些新商業大廈,從外表睇也許會覺得奇怪,走近一看,總不明白為何缺少了光鮮,像塵封了三幾個月,無人打理,一些暗角邊緣位總有破損亦遲遲沒有修理,也許連保養都包含中國人差不多的性格在內。
  上海地鐵早已超負荷,列車勉強擠得上,但上下通路則水泄不通,少點耐性也不願經過。地鐵站的設計也和特區香港有著同樣的弊病,站名確是那個地點,不過仍有一段幾分鐘的步行距離,轉車站更遠,如果不熟悉,十分鐘都找不到應乘的方向。
  豫園仍是上海甚受歡迎的地方,我們只是想試小籠包,反正有時間,排隊大概二十分鐘,必定可以買到美味又馳名的南翔小籠包。優雅一點可上樓上雅座,現時好像有最低消費,如果有幾個人也許一試,我們兩個人又吃不多,買一籠回味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