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21, 2017

變色


  早幾年,上海想保留一些帶有民國時代的文化與建築,將一條多倫路改成「文化名人街」,初聞覺得新鮮,去過之後才知大概屬聊備一格,當地政府是否有心讓市民認識二三十年代時期的面貌值得存疑。
  這幾年每次去畢虹口區,離開時經過這裏三兩次,只覺大部分建築物外貌並不吸引,初時還有點規模,後來像日久失修變得破落,那幾個銅像幾對鞋印,對今天只顧拿著手機耷頭耷腦的年輕人來說,管他是魯迅茅盾郭沫若,他們更懂得政治風向,會說魯迅若不是「解放前」逝世,他就是第一個批鬥的對象。
  建築不吸引,舊居大部分重門深鎖或是門前放滿雜物,其他商店多售日常用品,只有一間「名著書店」像是賣舊書,正寫字線裝書看來不多,名著的意思大概是指今天罕有出版的書籍,因為也是路過,趕著去其他地方,所以沒有停留。
  至於三四層高的樓房保養更差,從外觀看似乎沒有人居住,窗前的露台似是裝飾,原本的模樣是否如此的確考起,因為通往露台沒有門,除非從窗口攀出去,否則唔知點出去。
  為何趕著離開多倫路,因為要去黃陂南路。黃陂南路以前屬法租界,為何印象深刻,因為初到上海展開紅色之旅,參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會址就在附近,乘地鐵的話就在黃陂南路落車然後步行。
  今天那裏當然變了另一個模樣,由追求的所謂紅色,全部變成金色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