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11, 2018

聖伯多祿鎖鏈堂


  上一次來羅馬,最後一天來到聖伯多祿鎖鏈堂,這次再來,第一天就到這裏,因為想再次見見摩西。
  摩西,天主教稱為梅瑟,不過相信摩西比較多人認識。
  米開朗基羅創作的雕像名為「憤怒的摩西」,先從我們所見的角度嘗試瞭解。摩西右手腋下夾著石板,左腳向後微縮,右腳正在發力,而身體稍傾向右面,大概準備從椅中站起來,面帶憤怒,右手觸及長鬚顯示內心的忐忑與憂慮。
  至於頭上雙角,找到網上有一段解釋:

  摩西攜帶石版第二次上西奈山,耶和華神在雲中降臨,和摩西同在,要以色列人謹守祂的吩咐。摩西再次待在山上四十晝夜,當他拿著兩塊法版下山時,「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出埃及記34:29)。舊約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發光」譯成「滿有榮耀」,雖然並未忠於希伯來文原意,但至少可以讓人意會,看出摩西的臉在「發光」。不過,我們進一步看看希伯來文「發光」的原文qāran,這個動詞的名詞型態為qeren。在希伯來文字典中,qeren有以下三種解釋:
●山羊的角。
●力量的象徵。
●有角的祭壇、聖所及神的同在。

摩西的角:從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座像談起

  在公義漸失,已成一個更腐敗的年代,人們早忘卻是非戒律,憤怒的摩西在今天有著另一層意義。
  另一篇網上文章詳細解釋這尊雕像:摩西像

  朱利阿斯二世受命米開朗基羅製作自己的墳墓,雖是一偉大的計畫(包含四十尊石雕像),但卻困擾了米開朗基羅長達四十年,終究沒有完成,至今由米開朗基羅親手完成的僅留下摩西像、及未完成的奴隸像,其中四尊奴隸像收藏於學院畫廊,另兩尊則在羅浮宮,朱利阿斯二世墓除了摩西像是米開朗基羅完成,因疾病的關係,,大部份由他的助手,但近來1999年學者研究及維修工作發現第二層的朱利阿斯二世像也是米氏所作。
  摩西像(moses)是舊約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物,當他上何烈山取了十誡法版下山,看見山下百姓祭拜金牛犢,憤而將法版砸毀,米開朗基羅就是描寫這故事;依據1914年sigmund freud認為摩西的這種姿態是一種對內心性格的掙扎,正試著將一觸及發的怒氣克制下來。抓著鬍子的動作並非摩西很平常的動作,可以解釋成一種憤怒,也可說是陷入沉思中。當我們審視這件作品,學者發現似乎有些缺點,譬如下半部太過複雜,細節太多,又摩西下顎的鬍子太厚重,太突出,但是當我們從下往上仰視,這些缺點都消失了,為什麼?因為摩西像本來就是計畫放置陵墓的第二層,這是作者刻意為觀者所創造最美的角度。至於頭上長角,根據經上所述,摩西從山上下來,臉上泛光,是否就是米開朗基羅用頭上的角來做此敘述的詮釋。尚不得而知。


  從旅館走出來過了馬路,上樓梯穿過這個隧道便到教堂,當時休息時間未過,眾人大多坐在門前休息,我們心情未能平靜,一時開心未能坐好,從柱上滾了下來,幸好不高,坐好再影,慶幸很快又可以再見摩西,提醒自己不要忘記。

2 則留言:

基爾 提到...

下次要坐穩先影...XXD

MK110 提到...

當時大風,至於下次,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