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30, 2008

看新聞有感

4月28日,火炬手、在日朝鮮人聯合會體育聯合會副會長兼拳擊協會會長李鶴在(Ri Hak Jae,音譯)在凱旋門前進行傳遞。當日,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活動在朝鮮平壤舉行。這是北京奧運會聖火境外傳遞的第十八站。(新華社記者戚恒攝)

  「警方說,聖火傳遞當日,最貼近火炬手作保護的本港警察,會穿上火炬護衛手的藍色制服。警察公共關係科表示,火炬手的保安工作,會由香港全權負責,而按中國奧委會的要求,最貼近火炬手的數名香港警察,將會穿上內地火炬護衛手的藍白色制服,和內地火炬護衛手的分別,是內地護衛手會戴上棒球帽,港警則不會。」
  即是說,當內地護衛手脫下了棒球帽,便等同香港警察,立刻可以在香港執行法律;抑或是,香港警察戴上了棒球帽,便變成了內地護衛手,但他們根本就是護衛手啊,這樣究竟有甚麼分別?可能是未到五十年,一國兩制已完全完蛋。
  「攝影記者協會對奧運火炬周五在香港傳遞時,未獲安排在追蹤火炬手的採訪車上拍攝。聲明指出,當局漠視傳媒採訪權及大眾知情權,有妨礙新聞自由之嫌,希望政府安排最少一名本地攝記在車上拍攝,以提供照片給其他傳媒。」
  這個「攝影記者協會」是不是不知道,中國的新聞和照片,一向都是統一發放。另外,為甚麼要「安排最少一名本地攝記在車上拍攝,以提供照片給其他傳媒」?這樣做和政府統一發放又有甚麼分別?真是想極都唔明,這個甚麼協會是不是想搞抹黑?
  「將出任火炬手的前全國人大常委曾憲梓說,對獲選感到光榮和激動,又說,自己能跑就跑,不能跑就會坐輪椅。曾憲梓現身公布火炬手名單的會場,他說,作出的準備是能跑就跑,不能跑就坐輪椅。」
  這位前全國人大常委,大大話話都是前國家領導人,他的勇氣、也的毅力、他的精神確是可嘉,任何一個有份參與的火炬手都應該讓位給曾前人大,待他跑多幾棒,反正他不能跑也可以坐輪椅。
  「運輸署長黃志光說,聖火傳送當日會有臨時交通措施,尖沙嘴、港島交通無可避免會混亂。他呼籲駕駛人士避免進入聖火傳遞路線,又呼籲市民避免使用地面的交通工具。」
  一見這新聞,立刻精神一振,如此大日子,有三千警察保護聖火,有無數的愛國人士歡迎聖火,但正所謂眾地莫企,那天應該去哪裏避避禍呢?
  有時候,不得不羨慕一些國家,例如北韓。聖火在平壤傳遞期間,火炬手旁邊根本就不需要警察來保護,沿途只有六名火炬護衛手陪跑,負責的不是保護聖火,而是協助火炬手交接。道路兩旁,市民夾道歡迎,又唱歌、又跳舞,一片歡欣,一片和平盛世,這等和諧場面,連中國都學習不來。唯一有點可惜,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日不知跑到哪裏去,沒有見證北京奧運聖火的傳遞,真是可惜。

星期二, 4月 29, 2008

是要批准的!

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曾蔭權參觀神龍汽車有限公司

  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曾蔭權上個星期到了湖北省武漢市,出席第三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4月25日,曾蔭權帶領一行港商,到達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參觀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期間走到汽車生產線,瞭解汽車生產情況,並向工人問及所生產的汽車有沒有「冷氣」。
  不知道曾蔭權在出發前,有沒有瞭解過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是一間如何組成的公司。根據資料,神龍汽車並不是上市公司,是由東風汽車公司和法國PSA標緻先進集團共同出資,於1992年組建的汽車公司,以生產轎車為主,主要以法國品牌標誌(Peugeot)和先進(Citroën,或稱雪鐵龍)生產汽車。神龍汽車在2005年,銷量列全國第十位。
  二十一世紀現代汽車,除了必須配備ABS(防鎖死剎車系統)、氣袋等等之外,最新生產的汽車,更加安裝了GPS(全球定位系統)、側門氣袋裝置、酒量超標警報系統、車速警報系統等等,更新的可能還有防打瞌睡警報系統、防與前車距離過近警報系統等等,即是說,除了汽車的必須配置外,新的裝置主要是監控駕駛者的安全駕駛。
  可是曾蔭權卻問,由中國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所生產的汽車有沒有「冷氣」,這是他對中國先進生產技術的懷疑,還是對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的無知?問一條反智問題,可能是他不知道那一部是叫空調——空氣調節。

境內傳遞路線圖

境外傳遞路線圖

  報載「奧運聖火周一於希臘點燃,傳遞五大洲十九個城市後,五月二日抵中國首站香港,其後再經澳門,再到內地一百一十五個城市,包括香港、澳門及西藏,最終會在八月八日抵達北京。」
  香港是聖火傳遞的中國首站,這是香港傳媒一廂情願的看法,尤其是那些自稱愛國的人士,只要前往參觀「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官方網站」便知道,這個並不是事實。
  從「境外傳遞路線圖」上得知,澳門是境外傳遞最後一站;而境內傳遞第一站,則是以海南省三亞為起點,雖然地點上標有香港與澳門的名字,但卻沒有數字指明,即是說,香港是中國首站,中國從來都沒有說。
  謊言不會說一千遍就會變成事實,愛國也不是穿件紅色衣服就能夠表示,也不是將「愛國」兩個字掛於口邊、鑿在額頭上就能證明是愛國,愛國與否,是要由中國政府批准了才算。

星期一, 4月 28, 2008

一奏傾情(Once)

  一個簡單的愛情,也許不是愛情,是一個相遇的故事,十首悅耳的歌曲,構成一部略帶驚喜的小品電影。
  愛爾蘭有自己的音樂傳統,數下結他清脆的音符,憂鬱的小提琴作和弦,亦有大提琴配搭,間中有笛有簫,是民謠、是搖滾,亦是舞蹈的伴奏,是歡欣的國家,是不向命運低頭的民族。
  困在老家,是有很多抱負未能舒展,女朋友不在身旁,自有很多寂寞難耐的日子,心中激盪的怒火,化作一串串音符,填上豐富感情的字句,在黑夜中放聲高歌,企圖宣示自己的懷才不遇、為何偏偏會是我。
  一個來自捷克的異鄉人,知道對音樂的熱誠,知道音樂有力量,茫茫人海,她竟是自己的知音。看似是填補寂寞的空虛,實際上是推動向前的動力。有人說,兩人不能走在一起是遺憾,但又可知道,情人也許易得,但知音卻難求。
  她在海邊說了一句捷克話,但沒有翻譯字幕,不過可以想像,她是喜歡她的丈夫的。她和她的丈夫或許生活在兩個世界,但不代表她們不能有共同的目標,兜兜轉轉,她懂得人情世故,懂得世界艱難,懂得躲在背後,成就別人的將來。音樂本來就是這樣,主音只能有一個。
  一段電單車遊車河,一段山路懸崖上的對話,拍出浪漫氛圍、美麗景色;琴行內合奏,譜出邂逅之歌,生命不是完美,能夠找到心靈共通、音樂同好,才是人生幾何;維繫友情,靠的是彼此對前途的憧憬,有緣相遇,又何須知道對方的名字,互相扶持,希望能夠找到希望。

導演的話
《一奏傾情》的誕生……
  拍這齣戲的念頭,源自2005年樂隊「The Frames」在都柏林舉行的一個演唱會。對音樂有點認識的我,一直想拍一齣以歌曲來講述一個很現代、很簡單的愛情故事,卻又不是四十年代那種傳統的「音樂劇」。
  我曾考慮過(但很快便放棄了)好些連自己都覺得大想頭的做法。後來,我想到以簡單的佈景和劇情,配上適合現代觀眾口味的樂曲。最後,我想到以都柏林一個街頭歌手為主角——一個什麼都沒有,也因此不怕失去任何東西的人;由他出發,寫成一個只有兩個主角的愛情故事。然後,我叫Glen Hansard(The Frames主音歌手)寫了幾首歌 - 劇情大綱就這樣形成了。之後的幾個月,Glen和我不斷交流意見 - 這裏加句對白、那裏又放一首歌 - 慢慢地,我們終於寫好了十首原創歌曲,還有六十頁的劇本。
  我的概念原創的電影,有一點像一本相簿,但以一個真實又現代的愛情故事為題的電影。一首三分鐘的歌,可能抵得上十頁的對話;主角不用對話,不靠傳統或誇張的情節,單用旋律便能溝通。當然,這並不代表這故事沒有起承轉合 - 它只是比一般電影隱晦一點,而歌曲本身就是鑰匙。
製作花絮
  兩個相似的靈魂,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偶遇。一個是沒信心演繹自己歌曲的街頭歌手,另一個是努力適應新環境的年輕母親。二人相知相遇,發掘到對方的音樂才華,更互相勉勵,讓對方幫自己達成夢想。《一奏傾情》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它既向傳統的音樂電影致敬,亦是編劇/導演約翰卡尼(John Carney)作為一位年輕樂手於都柏林掙扎求存的親身體驗。
  1990年代初,未踏足影壇的約翰卡尼乃都柏林樂隊「The Frames」的低音結他手。他欣賞歌曲的力量,也熟知音樂如何傳達比對話更豐富的意思。《一奏傾情》其實也是源於樂隊2005年的一場演唱會。「作為一個有音樂背景的導演,今次拍這齣戲,我希望不用如往常般要演員讀九十頁劇本,而是嘗試以更自然、隨意的手法,並起用大量樂曲。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
  在逐步製作《一奏傾情》時,他不停尋找「一些只需短短十頁紙便能表達的意念;一首兩三分鐘的歌,可以跟,譬如說,一位年輕女子一整天講的說話同樣有感染力。能夠不停地講呀講個不停……」但約翰卡尼並不希望把《一奏傾情》拍成一齣傳統的歌舞片——主角們跳完舞插幾句對白間場便了事。有好幾個月,他每天早上都會構思主角的身分。「每天早上我都會坐到室外吃早餐,喝咖啡和抽煙,」他回想道:「我邊聽著歌邊想:我怎樣把這些歌都拼湊起來,放進電影中呢?最後我想到用街頭歌手來做主角,因為我希望角色有音樂背景。不是只是站?唱歌,我要真正的作曲人和歌手。這樣,當他們說:『喂,我剛作了一支曲子給你,聽聽吧』時才不會顯得牽強,觀眾也會覺得他們唱歌是理所當然的。於是便有了這個會街頭歌手男主角了。要是戲裏的歌不屬主角生活的一部分,便不會動人了。」
  故事背景為約翰卡尼家鄉都柏林,男主角(Frames主音Glen Hansard)是一位善於用結他創作歌曲的街頭歌手,而女主角(捷克歌手馬克塔伊格洛娃飾)是一位熱愛彈琴作曲的捷克藉單親母親。原來,約翰卡尼雖是The Frames的前成員,戲內的所有歌亦由TheFrames主音Glen一手包辦,但約翰卡尼當初並沒打算找Glen或Marketa來當主角。「最初我屬意一位懂唱歌的愛爾蘭男演員,可惜效果不。而另一方面,我和格倫漢薩德合作無間,有時候我會給他一些劇本,他看了就去寫一些配合的歌;有時候我反過來,依著他的歌去想一些情節。慢慢地,我知道他就是男主角的最佳人選──因為只有他這個作曲人,才最懂怎樣演繹那些曲子。」
  Glen過往亦客串過電影,如在亞倫柏加(Alan Parker)改編Roddy Doyle小說的《追夢者The Commitments》中飾演結他手「Outspan」,但約翰卡尼認為Glen的優點不止於此:「Glen不錯是有點演技,但吸引人的是他天生那股魅力:他很隨遇而安,什麼都放輕鬆去做。重要的是,他不是一位演員,所以他根本不會刻意經營。跟專業演員合作的話,你會知道自己只不過是把他們的一格格菲林拼起來罷了;專業演員很少能像非演員那樣參與電影製作,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我喜歡跟非專業演員合作,因為他們自知大概不會再拍任何電影了,所以一定百分之百投入,把自己的所有都全盤奉獻出來。」
  女主角Marketa年僅17歲,雖然她對這部電影很有興趣,但演戲對她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一回事。「我早就聽Glen說起這一齣戲,他負責為電影作曲,」她回想道:「我看過約翰的好些電影,拍得好極了。而這齣戲的概念聽起來亦很不錯。然後有一晚,Glen打電話給我,問我可有興趣參演,我還以為他在開玩笑呢!但他是認真的,並說約翰想為我試鏡和面試。」
  「我覺得好不可思議,我以前從沒演過戲!但我還年輕,什麼都不怕去試。」她笑道:「我沒有太認真去想,只是想『好呀,他們大概叫我試完鏡,最後又說選了別人。』所以我沒有期望太大,不過說到底都是興奮的,Glen有份作曲,而我很喜歡他的歌。結果我去了面試,在約翰面前彈鋼琴、讀了點對白,就那麼多。」
  至此,約翰卡尼很滿意自己的班底,除了有Glen和Marketa參與演出,幕後的一班工作人員,也是他相熟和信任的好幫手:「他們全部都是我認識和信賴的人,」他說:「他們知道我不是在拍傳統那種電影。製作一開始,我就有種很好的感覺,我們彷彿又回到16歲時,一部攝錄機、一班朋友和一堆歌曲。我猜觀眾也會喜歡這種情懷,他們能看出我們並不刻意賣弄些什麼。這就是這部電影溫馨動人的原因。」
  戲內的景物,多為都柏林市大街小巷、店舖和主角簡陋的家居 - 男女主角都沒有自己的家,男主角在母親死後搬去與父親同住,女主角則與她那位不諳艾語的母親及兒子同住。二人同樣熱愛音樂,他倆的生活亦逐漸交疊起來。」
  劇情主要圍繞?男女主角發展,他倆志趣相投,交流音樂心得之際萌生愛意。雖然Glen和Marketa都不是專業演員,但他們的演出自然又有默契。「我喜歡用兩個本身就認識的演員。我以後也會吩咐演員在開鏡前先多多互相了解。正如拍《Bachelors Walk》也一樣,三個男主角拍到第三輯時已成了好友,演出變為自然互動 - 他們不再需要像第一輯那樣『排戲』。」Marketa的表現更叫人刮目相看,Glen形容:「她完全得心應手,一演就自動入戲。」
  《一奏傾情》整個拍攝過程只花了數星期:「這套戲很快拍畢,」堅持絕不會棄歌從影的Glen回想道,「拍《追夢者》時,我常常要一早起來拍足一整天,但今次更累。我們每天六時便得起來,然後拍足一整天,真的叫我筋疲力盡!夾band可輕鬆多了,睡到中午,乘車到機場,上飛機,到了另一個國家,五、六時開始試音,八時入座,九時開場。一切都慢慢來,工作晚上才開始。但今次可不一樣,每次回到家,身體累得好像不屬自己那樣,立即便一覺睡到第二朝。整個拍攝過程真的很緊湊。」
  Marketa也有同感,並指對拍攝「感覺複雜」,因為「真的很累人,如果你剛好為私事有點情緒不佳,你依然得赴往片場,裝得若無其事。做演員就是要擅長偽裝,你要懂得怎樣令每個人都相信,你感受到你需要感受的東西 - 這一點真的很難,也很費神。有時候我們都感到很累;那跟玩音樂是兩碼子的事。」但與此同時,她亦從演戲獲得很大滿足感,「我很慶幸能成為詰部電影的一分子,拍攝過程很緊湊,但跟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工作、認識新朋友、拍畢後看一遍整套戲、像搞藝術那樣完成整件事,都使我十分滿足。看到完成品後,我更覺得大家的努力有很不錯的成果。」
  毋庸置疑,音樂是《一奏傾情》的一大元素。由Glen 和Marketa擔綱演出男女主角,不但能為角色增添層次,更令他們一起灌錄的歌曲更加動人。約翰卡尼形容Glen是「一個很好的作詞人,他的歌從不敷衍了事。他的歌大多關於圖片、影像、意念和一些特別時刻,很隱晦,但很美,聽眾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就像一首很美的詩一樣,今天可能沒多大意思,但當你親身經歷便有很大共鳴。他以歌曲繪出一幅畫來。有時候,我會依?他的歌來寫一幕戲,或是一句對白。」
  「偶爾我們會反過來,我會叫Glen寫一首歌,主題不限,但要依?我提供的情節來寫。Glen加入很多他早年寫好的歌曲,那些都不是為這部戲而寫的;但同時,這套亦非專為那些歌曲而寫的電影。這是影像和音樂一次美麗的交會,我很喜歡這構思。」
  另一點教約翰卡尼高興的,是今次能夠與Glen各展所長:「我離開了The Frames去拍戲,但其實Glen也一直很愛電影,我們以前常常一起談電影。他拍《追夢者》時才剛剛開始夾band。他一直很愛看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和法國電影,不但是正規電影迷,同時還很愛看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雖然二人取向不同,但他們依然能維持友誼,也不時商討合作機會。「音樂和電影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常常談到合作,要不由我來幫他樂隊拍搖滾錄像,」約翰卡尼回想道:「要不他幫我寫一首歌,然後用在我會拍的電影中……不過那些想法都是普普通通,亦更顯得今次的概念很值得我倆合作。」
  「Glen熱愛電影,但他不是一個導演。他對影像的觸覺很敏銳,樂隊的唱片都由他負責美術設計。我的情況也差不多,有時我會花一整天來寫一個劇本,然後休息一下,彈彈琴,沒什麼原因,我就是喜歡彈琴。我不是專業琴手,但那對我來說極之重要——我愛音樂。雖然年輕時夾過band,但我不適合幹那一行,真的。音樂是我的消遣。對Glen來說,電影是他的消遣。因此今次結合音樂和電影是件有趣的事,對我倆都是個美好的體驗,我們都很喜歡今次合作。」
  Glen很珍惜今次拍《一奏傾情》的機會,並認為這經驗難能可貴:「回頭看的話,這次經歷必定是美好的。整個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效果也很好。我可以很自豪地說自己有份參與,不單因為我們做到自己想做的東西,還因為那些歌能在電影裏長存。這是件很棒的事。」
  約翰卡尼表示,《一奏傾情》給予他很大滿足感。「有經驗是很重要的,你有經驗,人家才信任你。」他如此評價今次的製作:「現在適逢我事業的重要時刻,我已任職導演好一段時間了,前陣子專注於電視劇之上。今次改拍電影,可能有點生疏,事實上拍電影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拍《一奏傾情》不是為光大我的事業,我只是想趁機反樸歸真和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
演員履歷
Glen Hansard(男The Guy)
  1970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Glen,乃當地大熱搖滾樂隊「The Frames」的主腦人、主音兼結他手。他13歲那年輟學,於都柏林街頭演奏,慢慢證實了自己的實力,並大受歡迎。電影方面,他首個得到注目的角色,是亞倫柏加電影《追夢者》中結他手「Outspan Foster」一角。
  Glen最初與Island Records簽約,在1990年組成「The Frames」,樂隊一炮而紅,不斷灌錄唱片及舉行多場巡迴演唱;導演約翰卡尼在早年更曾擔任低音結他手。樂隊於2006年九月發行了第六隻唱片《The Cost》,好評如潮。其後樂隊進行歐洲巡迴演唱會,2007年年初開始進軍美國。
  2006年四月,Glen與捷克歌手及樂器演奏家Marketa合作,推出首張個人唱片《The Swell Season》。
馬克塔伊格洛娃Marketa Irglova(女The Girl)
  1988年生於捷克摩拉維亞Monravia的Marketa是一位唱作人,兼能演奏多種樂器。年僅19歲的她才華洋溢,已出版了一張唱片,並擔綱演出電影《一奏傾情》。
  居於布拉格的她自七歲起習鋼琴,九歲那年開始彈結他。Glen一次到布拉格旅遊與Marketa結緣,自此二人開始合奏,更一起灌錄了唱片《The Swell Season》。
導演/編劇簡介
約翰卡尼 John Carney
  1972年出生於都柏林,至今已出品及執導了兩齣得獎短片《Shining Star》及《Hotel》。他早年(1991至93年)曾為愛爾蘭樂隊The Frames的低音結他手,任職導演後他亦有為樂隊製作音樂錄影帶。
  其第一齣電影為低成本黑白電影《November Afternoon》,被《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選為「1997年度最佳電影」,亦曾於美國上映。隨後他為電視電影《Just in Time》編劇、執導及配樂,再獲報章選為「1998年度最佳電視電影」。
  其後他編導了《叛逆邊緣》 (On The Edge)(施利安梅菲Cillian Murphy主演),贏得2001年法國Dinard Film Festival銀希治閣獎,影評人稱讚電影「演出出色……叫人心動又心碎」、「約翰卡尼的鏡頭流麗俐落,配樂別出心裁」。
  完成電影後期製作後,他為RTE電視台編導了大熱劇集《Bachelors Walk》。此劇集乃愛爾蘭史上最高收視率的獨立製作劇集,並獲2002年《先驅晚報Evening Herald》封為「愛爾蘭電視史上最成功的劇集」。
  約翰卡尼現居於都柏林及倫敦。



電影主題曲 : FALLING SLOWLY
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All the more for that
Words fall through me
And always fool me
And I can't react
And games that never amount
To more than they're meant
Will play themselves out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int it home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you have a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Falling slowly, eyes that know me
And I can't go back
Moods that take me and erase me
And I'm painted black
You have suffered enough
And warred with yourself
It's time that you won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int it home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you had a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int it home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you had a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Falling slowly sing your melody
I'll sing along

Performed by: The Swell Season
Glen Hansard: Guitar, Vocals
Marketa Irglova: Piano, Vocals
Marja Tuhkanen: Violin, Viola
Bertrand Galen: Cello

Recorded at Sono Studio, Prague by Andrej Lazo Dec 05
Mixed at The Forest Studio, Kildare, Ireland by Rob Bochnik March 07
Words and Music: Glen Hansard / Marketa Irglova / Copyright Control / (ASCAP)

星期五, 4月 25, 2008

害怕

  下午工作了幾個小時,有點疲累,黃昏時繼續乘巴士往柴灣上班。一上車,找個窗口位閉目養神,因為從南區至東區,快則四十至五十分鐘到達,慢則需要一小時至一小時十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幸好第一程多數有座位。
  身心疲累時總希望清靜一點,奈何下一個站上了一名從穿著打扮看來似推銷員的男士坐在旁邊的座位,一坐好便開始打電話。約二十五分鐘的車程中,他一共打了四個電話,內容大致一樣,不是問對方今天如何,便是答對方今天做了多少生意,跟著又問一陣去哪裏,現時在那裏,其中一個多了一個話題,就是問幾時考試?臨收線時,四個都是同一句結語:今晚記得MSN、將相片加入facebook。
  二十多分鐘內,將同一段說話講了四次,香港人是不是真的不甘寂寞?談話不是為了關懷對方,純粹只是化解車程的無聊。電話可以用來談情說愛,如果二十五分鐘內,將「我愛你」、「喜歡你」、「掛住你」說四遍,大概可以想像如何魂牽夢縈。既然晚晚已經MSN、facebook,還要講多一次電話,可能朋友之間也有很多牽掛。
  電影《警察樂隊來訪時》中,樂隊流落的小鎮,全鎮就只得一個公共電話,而且是可以打得進來。鎮中其中一名男生,因女朋友住在另一個地方,晚晚就是靠這個公共電話來傳情,可是,你又不知對方何時打來,只能站在公共電話旁邊痴痴的等,遇到有人要用電話時,焦急心情不言而喻。
  和外間通訊只能靠一個電話,年輕人消遣的地方又是怎樣呢?竟然是滾軸溜冰場,播的歌曲還是Boney M的「Sunny」(1976年)——一首三十多年前的舊歌,但他們不知跳得多投入,直情當表演一樣。有時不禁懷疑,他們是生活在哪一個年代?
  生活上可能大家都遇上寂寞與無奈、前路與前途都茫茫、人生問題的困擾、人與人相處的溝通困難、夫妻放下成見、人和人之間包容與忍讓,但是我們是如何面對的呢?
  我們有最先進的通訊設備,Wi-Fi上網、3G手提電話、SMS、電腦網上滑行,MSN、facebook、mp3、「部落格」等等等等,可是我們依然害怕寂寞,害怕一小時的路程沒有一句說話、害怕一個人靜悄悄的吃一頓晚飯、害怕有一刻靜了下來而不知所措、害怕黎明前的黑暗、害怕黑夜來臨時的寂靜、竟然害怕寧靜之中還會有聲音!

星期三, 4月 23, 2008

警察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警察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一部平淡而平實的電影,看後有如喝了一杯白開水——看似淡如無味,卻是生活或生命上的必須品。
  發生在沙漠上的一樁小事,沒有多少人會知道,也沒有多少人會記得。生活本來就是很平凡,但我們總希望生命多姿多采,希望有激情轟烈的愛情、有動人心弦的樂章、有燦爛一剎的火花、有捨我其誰的豪情、有大是大非的判斷……可是,生命不是如自己所想像,生活自有斑斕、或是淡然的色彩。
  生命其實是繁繁瑣瑣、紛紛擾擾、煩煩惱惱、零零碎碎,心靈空虛,就要從愛出發、從關懷出發,希望能夠找到寄託。
  樂隊指揮知道生命的缺失,知道自己的堅持,縱然在外,仍知道尊嚴所在。銀包中的照片,是他的盼望仍在,雖然時光已經不再,但每當音樂響起時,喜悅自然流露在臉上,這就是生命的色彩。
  副指揮希望總有一天得著燦爛,但從別人身上看到了生活是平淡,生命的樂章並不一定激昂澎湃,並不一定高潮起伏,不起眼的事物,可以任由自己加上顏色,平凡樂章一樣可以感動人心。
  處處留情可以填補生命的空虛,至少年輕時是這樣想,但愛情的歡愉不能靠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年輕時以為生命流流長,偶然放縱只是企圖添色彩,可惜一切都是鏡花水月。這一切樂隊指揮看在眼裏,不過最後也對年輕樂手多了一份寬容。
  食店老闆娘有她的期望,知道昔日光輝的歲月,知道要把握現在,知道又是平平無奇的一天。對話中感受到音符的跳躍,溝通中找到了欣賞,人類共通的語言,就是愛與音樂。
  以色列電影,拍的是埃及來的樂隊。以色列和埃及今天仍處於敵對狀態,以色列依然佔有埃及及巴勒斯坦土地,不過電影中看見的是不卑不亢,有人類的尊嚴,有共同的願望,反而是說希伯來語的以色列人有點傻戇戇,連追女仔都不懂,要由埃及人來指導,證明在愛之中,是沒有種族之分。
  埃及樂隊來到以色列,沒有人來接機,不會提升至外交層面,相信一顆善良的心,困難的事情可以解決。敵對的環境不會是鴻溝,荒漠之中,大家都是被世界所遺忘。拋開面子,才能彼此認識,互不瞭解,大家面對的卻是同一的生活枷鎖,每當音樂響起時,暫且放下煩憂,為和平盡一分力。
  電影拍得幽默風趣,調子好像慢了一點,不過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只是日忙夜忙,忙到連昨天發生甚麼都忘記了。以上所說全是廢話,導演的話才是主旨。

警察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香港發行:Sundream Motion Pictures Ltd
製作:RUBY FILMS/史葛魯登
導演/編劇:Eran Kolirin
主演:Sasson Gabai、Ronit Elkabetz、Saleh Bakri、Khalifa Natour
上映日期:2008年4月10日

故事大綱
  一隊埃及警察樂隊獲邀出席以色列某文化中心的開幕典禮,豈料來到機場卻發現無人接機。隊長決定自行乘車,結果卻令整隊人流落沙漠!穿上全套制服的警察樂隊拖著行李樂器,在無酒店無支援的荒僻地帶慌失失四圍走。幸好小鎮的小食店老闆娘見義勇為,慷慨為樂隊周羅地方宿一宵。
  埃及與以色列局勢一向緊張,加上文化差異和言語不通,令客人跟主人難免緊張兼互相猜疑。然而,當眾人慢慢放下警戒之心,卻發現從未遇見的人間風景。上錯巴士落錯站,竟為眾人造就充滿驚喜與意外的一夜——熱情的老闆娘情牽鐵面柔情的隊長、年青風流的隊員跟本地人到滾軸溜冰場「夜蒲」的奇遇……原來放下歧見之時,便能體會全城有愛,最漂亮的樂章亦從心奏起。
導演的話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總會跟家人一起看埃及電影,這是以色列家庭很普遍的慣常活動。大約在八十年代初,每逢星期五下午時段,每家每戶均會收看全國唯一的電視頻道,聚精會神地看著Omar Sharif、Pathen Hamama、I'del Imam等演員演繹峰迴路轉、讓人透不過氣的劇情,又或是不真實的愛情故事,甚至是刻骨銘心的悲情戲。以色列作為一個既要長期處於與埃及戰鬥的狀態,有時又能做到彼此關係較為淡薄但卻和平的鄰國,實在有點奇怪。
  看完這些阿拉伯語電影後,有時候在片末會播出以色列廣播局管弦樂團的表演,這是一支阿拉伯古典管弦樂團,由來自伊拉克和埃及的阿拉伯猶太人組成。當你想到以色列廣播局管弦樂團,我們看埃及電影的習慣就不再那麼奇怪。
  不過隨著電視台私營化後,頻道多達557個,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有多少個頻道,而阿拉伯語電影也自始沒有再上映,以色列廣播局管弦樂團亦因此解散,取而代之的是MTV、BBC、RTL、《Israeli Idol》、流行曲和30秒廣告等各式各樣的資訊娛樂,這時還有誰會關心我們曾經擁有的半小時音樂世界?
  之後,以色列興建機場,大型商店如H&M、Pull and Bear、Levi's等引入國家,人們已忘記阿拉伯語的存在,機場四周的路牌已沒有那些別人看來覺得鬈曲又古怪的阿拉伯文,甚至連以色列人,有一半人口都已把自己的母語遺忘,他們甚至連自己的身分都已遺忘。
  很多電影都以感性的角度,提出世上為何沒有和平的問題,但很少人提出為何我們需要將和平放在第一位。現今社會人人都講求經濟利益,大家早已把「和平」拋諸腦後。將來我的兒子與鄰居的兒子都會相遇相知,但他們的和諧,將會在燈光閃爍的大型商場內的麥當勞標誌下共處。
  人類似乎已經迷途,真愛已化成一夜情,藝術要與商業掛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談的魔力,已用作牟利的工具。我不知道這樣的改變,究竟是好是壞。
有關導演
  ERAN KOLIRIN(導演、編劇)——生於1973年,Eran首次完成有關電影的工作是為電影《Zur-Hadassim》撰寫劇本, 該劇本贏得1999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Lipper Prize」大獎。
  2004年Eran自編自導電視電影《The Long Journey》,而《警察樂隊來訪時》是Eran首次執導的電影。Eran現正為第二部電影《Pathways in the desert》埋首創作劇本。
有關演員
  SASSON GABAI飾演TEWFIQ(樂隊隊長)——畢業於Tel Aviv大學戲劇學系的Sasson Gabai,是以色列著名及多產演員,曾擔演多部以色列及海外電影,另外亦有參與電視劇集及舞台劇演出包括:電影《Aviva My Love》、《第一滴血3》、《the Order》、《Made in Israel》、《Scar》、《Les Patriots》、《Tel Aviv Stories》、《Cherry Season》、《First Light》、《Not Without My Daughter》、《The Quarry》及《War Zone》等。Sasson亦曾獲以色列劇場大獎最佳男主角及以色列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
  RONIT ELKABETZ飾演DINA(餐廳老闆娘)——Ronit Elkabetz是以色列影壇一位重要演員,曾於以色列及法國參演無數以色列及國際電影、電視劇集及舞台劇演出,包括《Prendre Femme》、《Or(My Treasure)》、《Alila》、《Origine Contr?l?e》、《Late Marriage》、《Scar》、《Sh'Chur》、《Eddie King》及《The appointed》等,歷年來獲獎無數,包括:憑電影《Or(My Treasure)》獲得西班牙瓦倫西瓦國際電影節優秀演繹大獎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憑電影《Late Marriage》贏得美國傳媒影評人選擇大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最佳女主角、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最佳女主角及以色列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憑電影《Sh'Chur》贏得以色列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Ronit演而優則導,2005年她首次自導自演電影《Prendre Femme》,電影即成為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並贏得當年影評人及觀眾大獎,其精湛演技亦令她憑《Prendre Femme》在瑞典國際電影節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贏得最佳女主角殊榮。Ronit現正籌備她的第二齣執導電影《Shiv'ah》。
  SALEH BAKRI飾演HALED(風流年輕演員)——僑居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演員Saleh Bakri畢業於Beit Zvi演藝學校,活躍於以色列舞台劇場,包括:Habima、 Haifa Theatre、the Acco festival of Alternative Israeli Theatre等,《警察樂隊來訪時》是他首部參演電影。
  KHALIFA NATOUR飾演SIMON(隊長副手)——同樣僑居以色列,但身兼導演、編劇及演員工作的巴勒斯坦人Khalifa Natour畢業於Beit Zvi演藝學校,為舞台劇界活躍分子,經常在Habima、Beer Shiva Theatre、the Acco festival of Alternative Israeli Theatre、Al-Kasba Theatre in East-Jerusalem and Ramalla、El-Hakawati Theatre及the Lab Theatre作定期演出,Khalifa亦曾參與電視電影及巴勒斯坦電影,包括:《Three Diamonds》及《Rana's Wedding》。
資料來源: Sundream Motion Pictures Ltd.

星期一, 4月 21, 2008

傳統

中國勤工儉學留學生的合影。上排右起第三位是鄧小平。

  這兩天,全中國有反法國及反家樂福示威,地點包括北京、青島、上海、合肥、西安、武漢、深圳和昆明,反家樂福的原因,據說是有指控指法樂福股東捐助達賴喇嘛,而反法國的原因則是聖火在法國傳遞期間,法國保護聖火不力,又容許支持西藏人士示威云云。
  家樂福股東有否捐助達賴喇嘛等人很難求證,不過是真是假也沒有所謂,就算是真又怎樣呢,法國對流亡人士的同情與捐助,一向都是如此,不問政治取向,只要認同法國對追求革命的理想,他們就是有這個傳統。
  話說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於1963年,「對國王土地改革計劃中的縮減教會地產和解放婦女,以及給予美國軍事人員不受伊朗法庭審判的特權等公開提出指責,一度被監禁。1964年11月4日被放逐。後定居伊拉克什葉派聖城納傑夫。1978年10月6日移居巴黎郊區,宣傳推翻國王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主張。」及至1979年,伊朗巴列維國王被推翻,同年2月1日,霍梅尼返回伊朗,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並成為政治和宗教領袖。
  2005年6月,伊朗舉行總統選舉,結果由艾哈邁迪內賈德勝出。可是「在法國西北部一個體育館,有超過二千名流亡海外的伊朗反對派人士集會,他們批評伊朗的總統選舉是騙局,呼籲外國領袖不要承認選舉結果。」
  伊朗今天仍是伊斯蘭共和國,當年霍梅尼流亡法國,難道法國不知他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嗎;今天信奉伊斯蘭教的內賈德當了總統,卻依然有伊朗反對派人士流亡法國——這是法國的優良傳統,不問流亡者的政治取向,只要認同法國所追求的普世價值,如果有捐助,也只是出於對流亡者的同情而已。
  當年越南胡志明在法國是如此,就算是對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也是如此。「1920年9月上旬,鄧小平和其他378名學員乘船沿長江到達上海準備赴國外勤工儉學。9月11日,年輕的鄧小平和其他85名學員一起被安排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乘坐法國的安德烈·萊蓬號輪船從上海出發,駛往法國馬賽。」「……組織覺悟社,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被當時的段祺瑞政府查封,被捕。獲釋後,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乘船赴法國勤工儉學,分別在法國、英國、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在巴黎結識也是勤工儉學之四川人鄧小平,成為終生莫逆好友及革命夥伴。」
  在法國勤工儉學,受到法國大革命波瀾壯闊的影響,孕育了一批中國留學生對革命的浪漫情懷,激起了革命的雄心壯志,成功推翻國民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成為第一任國務院總理,鞠躬盡瘁;鄧小平三下三上,奠定開放改革路線,中國得以高速發展至今三十年。
  這些都已成過去。今天的中國,是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高、最快的國家。沒有中國製造,那有家樂福在全中國蓋起全球最大的家樂福?沒有中國生產,那有價廉物美的產品暢銷全球?
  不過法國有他們對理想的追求,有他們對優良傳統的堅持。
  中國也有很多優良傳統,不過在今天,失傳的不少,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但我們卻選擇了忘記。
  (後記:今天下午經過金鐘agnes b.店外,櫥窗掛著一法國地圖與一幅小法國國旗,紅白藍相映下,紅色的激情,藍色的浪漫,中間的白,帶點憂鬱,起著中和,是喜是悲、是起是落,沒有意見,就是一片白。)

星期五, 4月 18, 2008

戒嚴

  自從香港仔的電影院結束營業之後,父母近年已很少看電影,除了是港產電影沒有以前般好看之外,台灣電影幾乎沒有,內地出品又不及五六十年代多樣化,不是題材冷門,就是內容堆砌,沒有了歌舞片,也沒有反映少數民族樸實生活的故事,甚至連楊門女將、岳飛等歷史與民間故事的電影都沒有,因為內地近年推廣民族和諧,對抗契丹人或金人,等同破壞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這類電影不是沒有市場,而是連開拍的機會也沒有。
  昨天早上,父親從外回來,拿著一份報紙,一進門便翻開一全版廣告,對著母親說:「不如請你看電影,就這一部吧!」
  這頁廣告正是由劉德華主演的《三國之見龍卸甲》,好像已上映了兩個多星期了,到昨天可以還有全版廣告,可見這電影也必定很受歡迎。
  父親轉過來頭,問:「去哪問戲院看較方便?」「數碼港本來不錯,可是巴士班次較疏,等候時間又長,附近又沒有特別地方可以逛逛;中環的ifc離巴士總站很遠,不過附近有商場、百貨公司……」
  母親即時回應:「好呀,不如明天看五點半,順便去中環行永安、先施,很久沒有去過了。」
  昨晚下班回家,在巴士站候車時,見巴士站柱上貼滿交通特別安排的告示,說由4月18日早上十時至下午五時半,有交通改道;下午三時半至五時半,更有巴士暫停服務,受影響路線多達九十條。
  今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先告訴父母,今天下午不要外出去中環,因為可能會交通大擠塞。
  父親望望那張告示,好像一早已知道交通改道的消息,隨口便答:「早就知啦,以為有咩大件事,真係啋你都傻,下晝唔好瞓下晏覺,仲出去!仲話有兩個鐘頭無巴士開㖭呀。」
  母親一聽,從廚房叫出來:「乜日本仔打到嚟,要戒嚴咩,巴士都無得行,有無搞錯!一於無你咁好氣,一陣去打麻將。套戲留番星期日去數碼港先睇,早場長者十蚊咋!搭的士去都抵。」
  ……

星期四, 4月 17, 2008

預言

  網友Gaelgaelman寄來一則預言,內文如下:
  信不信由你,未來人10項預言,第1項已發生。
  一個在網上自稱係由2036年乘坐時光機返黎既未來人——John Titor——近年成為網上大熱,John Titor所係網上發表的預言經20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分別來自:中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印度、美國、新加坡、韓國、意大利、新西蘭、歐洲、馬來西亞、台灣、加拿大、拉美、歐洲、新西蘭、澳大利亞、澳洲……等等,他們經過重大的考察與嚴格的計算,將得以下10項將會發生的預言——第1項已發生:
1. 2004年印尼與鄰近地區將會發生9級地震,死傷人數過萬(已實現)
2.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但可能是最後一次
3. 2009年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勁的國家,人口高達二十億
4. 2009年台灣與中國爆發戰爭,最後中國勝利,而台灣即時被列入中國版圖永遠屬於中國
5. 2012年世界上出現第一部機械人
6. 2013年機械人數目每日新增2000個
7. 2019年全球最多機械人國家為中國,第二為日本,第三為美國
8. 2020年美國人大幅遷移到中國居住
9. 2022年英文被OUT,中文,阿拉伯文等將會成為世界主要語言
10. 2023年世界出現首個人造太陽
  以上十項,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預言,但對於這位John Titor而言,只能稱為歷史,因為他是來自2036年,以上十項全已發生,他只是將已發生的事情告訴我們,並不能稱之為預言。但無論怎樣,其餘9項究竟會不會實現呢?
  第二項: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但可能是最後一次。
  除非2036年是世界末日,否則「可能是最後一次」這句話,是說了等於沒有說。
  第三項:2009年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勁的國家,人口高達二十億。
  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勁的國家,這點絕不懷疑,問題是明年已是2009年,如今中國約有十三億人口,即使有一半人口適合懷孕,明年一起生育,也只能增加六億五千萬人口,到時總數約十九億五千萬人口,尚欠五千萬才到二十億。
  不過,相信這個預言一定能實現,因為中國已成全世界最強勁的國家,周邊國家自然也要爭先恐後加入這個大家庭,那時日本(人口約一億二千萬,2008年數字,下同)、韓國(南北韓人口約七千萬二百萬)、越南(人口約八千五百萬)、柬埔寨(人口約一千四百萬)、老撾(人口約五百多萬)、泰國(人口約六千五百萬)、菲律賓(人口約八千四百萬)、緬甸(人口約五千二百萬)、蒙古(人口約二百多萬)等等國家,不是成為中國的附庸國,就是併入中國版圖,到2009年,中國人口達二十億是絕對有可能的。不幸的是,印度不能包括在內,因為若連印度也加進中國版圖,人口將是三十億。
  第四項:2009年台灣與中國爆發戰爭,最後中國勝利,而台灣即時被列入中國版圖永遠屬於中國。
  台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早早已在版圖內,這項預言可不算數啊!
  第五項:2012年世界上出現第一部機械人。
  機械人是指具備人的樣貌、人的功能的機械人,還是只是作裝嵌用途的機械臂等等統稱為機械人的機械人?
  第六項:2013年機械人數目每日新增2000個。
  既然有了第一部,自然不停生產,數目又怎會是問題。這項預言一定能夠成真。
  第七項:2019年全球最多機械人國家為中國,第二為日本,第三為美國。
  日本不是已併入中國了嗎?2009年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強勁的國家,要十年時間機械人數目才達到世界第一?是不是太看扁了中國!
  第八項:2020年美國人大幅遷移到中國居住。
  這個就一定唔相信,2009年中國人口已是二十億,經過十年高速發展,人口又再翻一番,就算不到四十億,也有三十多億吧,亞洲已成為中國的簡稱,美國人想入籍中國,將美國併入中國版圖之內便可以了,何須遷移!
  第九項:2022年英文被OUT,中文,阿拉伯文等將會成為世界主要語言。
  2022年,中國早已成為全世界的超級大國,疆土除亞洲外,亦已伸延至南北美洲、歐洲、非洲、澳洲,甚至南極洲,人口可能超過八十億至一百億,英文不是被out,而是已經被消滅,全世界約死剩三數百人還懂得英文這種文字,不過中國很寬宏大量,將這三數百人養在大學裏,撰寫英美滅亡史。
  第十項:2023年世界出現首個人造太陽。
  2023年又出現冰河期嗎?還是嫌夏天唔夠熱?為何要造多個太陽呀!係咪諗野諗得多得滯,諗到黐咗呀!

星期三, 4月 16, 2008

運動與政治

  作為運動員,管他甚麼火炬傳遞,管他在哪個國家舉行,運動員目的就是參加比賽。但中國總喜歡背負歷史的包袱,圓百年奧運夢、中國有能力辦好奧運、「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等等,別人只當作是遊戲(Olympic Games),我們卻要實現強國美夢,怪不得阻滯特別多。
  現代奧運始於1896年。根據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從宙斯手中偷來火種,古代奧運就有燃點火盆儀式,以作紀念。而現代奧運,燃點火盆始於1920年,是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們,在開幕式上點燃了火盆,這一形式也被以後的奧運會承襲下來。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有火炬傳遞,當時背後有另一目的,就是為納粹主義德國作宣傳。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火炬傳遞有很多不同形式,包括:
  1948年在船上穿越英吉利海峽。
  1952年通過飛機傳遞到赫爾辛基。
  1956年騎馬穿越澳大利亞。
  1976年通過人造衛星從希臘雅典「傳遞」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2000年在大堡礁附近水下傳遞。
  火炬傳遞從來都不是重點,反而是開幕儀式中點燃聖火才是焦點所在。環球傳遞火炬,都是近兩屆的事,今屆路線之長,經過國家之多,更要在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自治區、每一個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繞圈傳遞,有開創歷史的意味,可惜今次獨欠台灣。
  外國以他們的優越感,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愛將運動與政治、人權混為一談是他們的事,中國可不要和他們一般見識。我們應該將兩者分開,運動還運動,政治還政治,盡自己的責任與能力主辦奧運會,至於人權、自由等問題嘛,我們確是搭不上話。
  後記:最近從網上得知,將奧運之聖火譯為「聖火」是不正確的,既然聖火是神聖的,又怎會由人類來燃點!所以這幾天的報章電台,很多都改稱為火炬傳遞,而不再是聖火傳遞。至於聖火,明教與拜火教就真是有聖火,明教的在哪裏不知道,至於拜火教,聖火可能在伊朗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內。曾看過一套BBC紀錄片,主持人談及拜火教,亦介紹過永不熄滅的聖火。

星期二, 4月 15, 2008

百年一遇

  今個星期五,又要起碼提早一小時出門上班,因為又會預計會交通嚴重阻塞,原因是今天下午聽新聞報道:
  奧運火炬傳遞周五測試,據警務處副處長任達榮表示,本周五會再實地測試奧運聖火在本港傳送,稍後會決定是否需要修改路線。任達榮說,周五的測試主要是了解聖火傳遞的時間能否配合,警方會擔任協調角色,派出警員隨同聖火傳遞的車隊,並派出水警,在水路傳送時護送聖火。屆時運輸署亦會派員協調交通安排。完成測試後,會檢討有無需要更改路線。他又說,暫時只有支聯會通知警方當日會有活動。
  這個特區政府真是有問題,而且可能是神經病。浪費這麼多人力、物力、時間與金錢,又要預演數次,到奧運火炬傳遞日又要勞師動眾,製造交通大混亂,那邊廂歌舞昇平,這邊廂怨聲載道,到頭來火炬傳遞成功,不會增加和諧,只有招來討厭。
  英國、法國和美國保護奧運火炬不力,是這等國家辦事無能的結果,和中國舉行奧運完全無關,為何中國還要派出「藍衣戰士」來保護火炬呢?即是說,如果奧運火炬在英國傳遞時被弄熄、被搶奪,責任應由英國來負責,火炬手只是傳遞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火種,代表的是奧林匹克精神,並不和主辦國有關。
  明白了此道理後,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作為特別行政區的香港,保護火炬傳遞的責任非常巨大,但香港又有誰會和火炬作對呢?問題是這個特區政府會不會做。
  首先,特區政府應該宣佈,火炬傳遞日全港放假一天,看清楚,是放假一天兼有工資,其次是凡有三粒星身份證的市民,每人派五百元用來糴米(因為米價已上漲)。這樣如果每人收了五百元,兼有假放,試問又有誰不歡迎奧運火炬在香港傳遞呢!就算是有人表示不歡迎,也沒有理由去反對。
  粗略估計,全港有七百萬人,每人五百大元,約是三億五千萬。看似很多,實際只是小數目,單是預演三次、正式一次,期間製造交通阻塞,連同市民損失的時間(等同金錢)一起計算,保守估計要浪費一億幾千萬,如今只要用多少少,皆大歡喜,保證奧運火炬順利傳遞,而且開創全民迎火炬,家家喜洋洋之先例,中國千年盛世從這裏傳播展開,不可不謂之百年一遇之機會。

星期三, 4月 09, 2008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工作時偶爾會聽到一首廣告歌,由小孩子唱出,簡單的曲調,悅耳動聽,隱約聽到「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的歌詞,初時不知道是甚麼廣告,直至某一天放假在家,打開電視,又傳來這首歌,賣的是中原地產在港創業三十年的廣告。
  廣告的目的就是先吸引注意,後才留意產品,找一首容易入耳又容易上口的歌曲來配合,已是成功了一大半。
  上網找這首歌的出處,原唱者是Christine Glass,只知是美國singer-songwriter,出過兩張唱片。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 Christine Glass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 wander off too far,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如果你流浪 走得太遠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 follow the wrong star,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如果你跟了一顆錯的星星而行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 ever find yourself, lost and all alone,
如果你發現自己迷失了 正感到孤單
get back on your feet and think of m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請你回過神來想想我 因為我的愛會把你帶回家
Boy,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男孩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the bright lights blind your eyes,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如果明亮的光線使你雙眼再也看不見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r troubles break your strid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如果你的煩惱阻礙你邁大步走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 ever find yourself, lost and all alone,
如果你發現自己迷失了 正感到孤單
get back on your feet and think of m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請你回過神來想想我 因為我的愛會把你帶回家
Boy,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男孩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 ever feel asham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如果你覺得羞愧 我的愛會把你帶回家
If its only you to blam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如果只有你應被責怪 我的愛會把你帶回家
If you ever find yourself, lost and all alone,
如果你發現自己迷失了 正感到孤單
get back on your feet and think of m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請你回過神來想想我 因為我的愛會把你帶回家
Boy,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男孩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If you ever find yourself, lost and all alone,
如果你發現自己迷失了 正感到孤單
get back on your feet and think of me,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請你回過神來想想我 因為我的愛會把你帶回家
Boy,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男孩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Boy, my love will get you home.
男孩 我的愛能把你帶回家

星期二, 4月 08, 2008

焦點

(法國)見聖火還是見警察?(法新社)

(英國)聖火在哪裏?(法新社)

  聖火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傳遞時受到示威者干擾,似乎中國正中了外國人設下的圈套。
  首先,英國和法國高調宣布,會派遣超過三千名警員,負責火炬手傳遞聖火時的秩序與安全。一件簡單的事,為何如此大陣仗,需要出動數千警員,並且部分警員穿著的都是防暴裝備,難道他們預先知道會出現干擾?
  從新聞報道中略為了解,外國的示威遊行根本是很平常的事,小則只是示威遊行,大則隨時會和警察打鬥追逐。不要說為不合理的事情而示威,單是足球比賽也隨時演變成暴亂,所以外國警察,從他們的防暴裝備來看,尤其是英國、法國的警察,對付遊行示威、暴亂對打只當作是日常會遇到的工作之一。
  三千名警察有多少?可能利物浦作客紐卡素,而紐卡素主場又輸掉的話,也可能派出數百名警察在街上駐守,而且隨時增援,防止紐卡素球迷中場及完場後搞事。但紐卡素警方會不會事先高調說明會派出多少名警察?他們一定不會說。
  但是由中國主辦奧運會,聖火又要環球傳遞,不好意思反對,又明知人權分子、藏族人、反共的死硬派等等會出來示威,甚至是阻撓聖火的傳遞,何不來一個順水推舟,派出數千名警員沿途護送,目的不在於安全與秩序,而是將焦點轉移。
  警察人數越多,防暴裝備越齊全,當發生搶聖火、噴聖火、阻火炬手前進等等的事情發生時,即是互相推撞、拉扯、追逐、打鬥、拘捕、營救等等的情況就越激烈,那時候,全球聚焦在哪裏?
  結果是聖火傳遞看不到,只見示威與混亂,成功將莊嚴聖火的傳遞轉移至抨擊中國的人權狀況。
  聽聞香港也派出數千警員、甚至是G4來護送聖火,還要預演多次,到時真祝他們好運。
  中國人永遠都愛面子,永遠不懂低調行事,也不會聲東擊西,不肯虛心接受,不願意作出改變,不受歡迎就是必然的事實。

星期日, 4月 06, 2008

「同一個夢想」

  昨天經過香港仔,見彩旗飄揚,上面寫著「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亦有奧運會標誌,相信是聖火傳遞的演練,所以沿岸掛滿關於奧運會的旗幟。
  作為炎黃子孫,作為這個地球的一分子,當然希望中國能夠辦好奧運,也希望中國一盡地主之誼,向全世界顯示中國也盡了義務,主辦全人類參與的盛事。可是「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卻應該怎樣說呢?
  希望世界和平,是全世界同一個夢想,但是太博大,而且並不容易做到,每年都說,卻每年都失望。單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夢想會是怎樣?
  在香港,希望每人一票選特首,每人一票選立法會議員,這些都是很卑微的夢想。奧運在今年舉行,可是一人一票選舉的夢想,十年後仍然未有。
  在台灣,民主選舉的夢想達到了,但別的夢想呢,中國又會否本著「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給台灣人民另一個夢想?
  在西藏,或是新疆等地方,中國是否能在「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之下,以和平的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不是以高壓、統治者的心態粉碎別人的夢想?
  同一個世界,確是擁有同一個夢想,就是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可是在中國,擁有權力的政府是「同一個世界」,人民可沒有「同一個夢想」的權利。

星期五, 4月 04, 2008

清明節

  今天是中國兒童節,不過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慶祝,原因之一是這個兒童節是由中華民國於1931年所定立的,距今已七十多年,又不是假期,慶祝的人自然少;另一個原因是香港已回歸,一切跟從中華人民共各國,齊齊在六月一日國際兒童節才慶祝。可惜六月一日,也沒有多少香港人知道是兒童節。
  今天也是清明節,在網上看到關於杜牧詩作《清明》,經加上標點符號,組成不同的句子,甚至是一篇短文,很是有趣,記錄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這首《清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並且成為中國詩歌史上被變體最多的一首古詩。有人通過對原詩文字的斷句、或者文字的省略、變化和標點符號的變化,將其改為短劇本、詞、散文小品、戲曲小品、三言詩、四言詩、五言絕句等。
(一)變為短劇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變為詞三首:
其一(據說是蘇束坡所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三(南鄉子):
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

(三)變為散文小品
其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變為戲曲小品:
時間:清明時節
布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幕啟)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五)三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六)四言詩:
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七)五言詩:(據說是紀曉嵐所改)
清明時節雨,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刪改的理由是:清明時節下雨,自然是「紛紛」,「行人」當然是在「路上」;「酒家何處有?」本屬問句,「借問」則多餘;「遙指杏花村」者,也可以讓讀者想象為「村姑」或其他,不必拘泥于「牧童」。

星期四, 4月 03, 2008

一封遲來的信

  今天是週刊付印日,要提早上班,出門時順道取信,其中一封信寫著自己的名字,筆跡有點熟悉,究竟是誰今天還會寫信,而且是寄給自己的?反過信封背面,寫上了寄出的地址——伊芙(摩洛哥),才知道這封信是自己寫給自己的。
  去摩洛哥旅行是2006年四月尾至五月初的事,記憶中這封信是在摩洛哥一個小鎮寄出,怎麼會花了半年有多的時間才會寄到,這當中會不會有一個謎?
  伊芙(Erfoud)是個位於摩洛哥南部的寧靜小鎮,是深入東部撒哈拉沙漠的門戶城市。如果要越過伊芙鎮,通常在此處轉乘小巴士,然後開始已有橫渡沙漠的感覺。
  伊芙在摩洛哥南邊,到那裏是準備第二天入沙漠看日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旅程,由沿途翠綠的景色,開始進入一片黃沙地貌,陣陣熱風吹來,夾雜著沙塵的氣味,人煙漸漸稀少,一片荒涼,可這才是沙漠的邊緣地區。汽車慢慢進入一個小鎮,雖處沙漠,但仍可見到有小鎮的規模,還以為今個晚上會住在這裏,怎知旅遊車一穿過,又走上一片黃沙路,行了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又開始見到房屋,但只是建築於車路兩旁,其他地方極目四望,盡是荒漠。
  旅館在一排房屋的盡頭,以為只是一間小旅館,進去後才知是一間偌大的酒店,內有游泳池,後邊還有一處可以欣賞落日的好地方。放下行李,第一件事便跑泳池邊,視察可否游泳。不要以為沙漠必然是非常炎熱,下午過後接近黃昏時,這裏會刮起陣陣涼風,如果沒有熾熱的陽光,站在林蔭處會感到有少許涼意。那種涼意並不是如我們認知的如秋天的涼快,而是相對於日間,太陽猛烈照射下,又處身大漠中的炎熱而言。立即游泳似乎不可能,因為又準備吃晚飯,於是跑去酒店的後方,正見落日斜陽,倒不如就坐在這裏等待落日來臨的美景。
  坐在游泳池旁的一個小平台上,遠處盡頭是天連沙,一線弧形平地線將天地分為上下,近處一排像是蘆葦的亂草略添荒涼,曠遠迷茫,想起王維的《山居即事》詩:「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篳門稀。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其中一句「蒼茫對落暉」,不過意景完全不同。
  沙漠的落日是蒼涼的,是寂靜的,是漫天一片紅,是天地同一色,是廣闊的,也是渺小的。
  旅遊指南是如此介紹:
  伊芙鎮到處種滿棕櫚樹,是摩洛哥全國盛產及出口棗子之主要來源地,伊芙鎮乃入撒哈拉沙漠之門,是最接近沙漠的小鎮。在沙漠,沒有任何酒店、商舖,只有滾滾黃沙。縱然住在帳篷亦抵受不了沒洗手間、營帳、黑夜劇變風沙寒夜等等,因此世界各地大部分遊客會住一晚於伊芙鎮內簡單小旅館,等待半夜進入沙漠。並可藉此靜夜晚上,觀看黑夜繁星閃閃,星光燦爛如人生精采,此情此景此漆黑之浪漫,人生幾何!待凌晨時份,乘摩洛哥當地為遊客特製進入沙漠之四驅車,之後騎著駱駝,向沙漠進發,開展刺激旅程。
  (那封信要待到2006年11月才收到,不可不稱之為奇事。寄信時是投放在酒店外的郵箱,投入時郵箱已滿載郵件,要慢慢才能塞進,不知門外這個郵箱是否半年才開啟一次?是耶非耶也不要緊了,重要的是收信時那份喜悅是另一種收穫!
  這段文字也是寫於2006年尾,本來想找來照片一併完成,可是一放下轉眼已是一年有多,重看時有點明日黃花,補充幾段,聊作印記。)

星期三, 4月 02, 2008

趕去糴米

  剛剛從新聞報道得知,五月奧運聖火在香港傳遞時,特首曾蔭權將是奧運聖火的火炬手,而且會是跑第一棒,並於四月十八日在中環、尖沙嘴和灣仔繁忙區域封路預演。
  預演?又話傳遞聖火時要出動警方的G4來保護,即是沿途可能會出現不能預知的場面,包括示威、暴動,甚至是人肉炸彈,這莫非特首唔怕死?可能反正特首都要G4來保護,那樣既可保護特首,又可保護聖火的傳遞,一舉兩得,又可省減人手,特區政府確是知慳識儉,怪不得有曾蔭權這麼好的一個特首。
  有預演即是給人知道傳遞路線,溫家寶總理又話會有人干擾聖火的傳遞,那等同會有危險。這樣也好,到時遠離該區,萬一當天有人肉炸彈,死人都死少幾個。
  溫家寶於日前又說到:「只要達賴喇嘛放棄獨立的主張,特別是施加他的影響,停止當前的西藏出現的這種暴力活動,承認西藏和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就可以繼續和他恢復對話。」
  由溫總理這一句話,就可猜測最近西藏的示威,是和達賴喇嘛毫無關係,因為達賴也想擁有溫家寶口中所說的影響力。另外,達賴從來沒有說西藏要獨立。
  如果「西藏和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事實,又何須理會別人承不承認!
  溫總理前兩天訪問老撾,出國不忘關心港澳市民,由於近日米價上漲,溫總理說會保證對港澳的大米供應。據資料顯示,泰國米才是香港的主要來源,佔九成進口量。供港一成都要總理保證,看來事有蹊蹺,還是趕快去糴米。

星期二, 4月 01, 2008

世界首台望遠鏡誕生

1609年8月21日 世界首台望遠鏡誕生
  對於天文發燒友來說,望遠鏡確是偉大的發明。不說不知,原來望遠鏡已發明了差不多四百年,發明者正是著名科學家伽俐略。
  最早發現望遠鏡秘密的人,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蘭商人,他在製造鏡片時,將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透鏡合在一起往外看,結果遠的東西就變近了。
  伽俐略對這發現很感興趣,他用數學進行計算,研究用甚麼樣的鏡片、怎樣組合在一起的效果比較好。最後他造了兩根可以來回調節的管子,能選擇合適的距離,經過反覆研製和試驗,終在1609年8月21日發明了世上首個能放大三十二倍的望遠鏡。
  伽俐略利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察,首先發現月球表面不平滑,並有火山口的裂痕。向伽俐略購買望遠鏡的訂單源源不絕,但他卻不為所動,將發明獻給了威尼斯公爵。
(摘自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