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兒童節,不過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慶祝,原因之一是這個兒童節是由中華民國於1931年所定立的,距今已七十多年,又不是假期,慶祝的人自然少;另一個原因是香港已回歸,一切跟從中華人民共各國,齊齊在六月一日國際兒童節才慶祝。可惜六月一日,也沒有多少香港人知道是兒童節。
今天也是清明節,在網上看到關於杜牧詩作《清明》,經加上標點符號,組成不同的句子,甚至是一篇短文,很是有趣,記錄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這首《清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並且成為中國詩歌史上被變體最多的一首古詩。有人通過對原詩文字的斷句、或者文字的省略、變化和標點符號的變化,將其改為短劇本、詞、散文小品、戲曲小品、三言詩、四言詩、五言絕句等。
(一)變為短劇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變為詞三首:
其一(據說是蘇束坡所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三(南鄉子):
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
(三)變為散文小品
其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其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變為戲曲小品:
時間:清明時節
布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幕啟)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五)三言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行,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六)四言詩:
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七)五言詩:(據說是紀曉嵐所改)
清明時節雨,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刪改的理由是:清明時節下雨,自然是「紛紛」,「行人」當然是在「路上」;「酒家何處有?」本屬問句,「借問」則多餘;「遙指杏花村」者,也可以讓讀者想象為「村姑」或其他,不必拘泥于「牧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