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摩洛哥旅行是2006年四月尾至五月初的事,記憶中這封信是在摩洛哥一個小鎮寄出,怎麼會花了半年有多的時間才會寄到,這當中會不會有一個謎?
伊芙(Erfoud)是個位於摩洛哥南部的寧靜小鎮,是深入東部撒哈拉沙漠的門戶城市。如果要越過伊芙鎮,通常在此處轉乘小巴士,然後開始已有橫渡沙漠的感覺。
伊芙在摩洛哥南邊,到那裏是準備第二天入沙漠看日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旅程,由沿途翠綠的景色,開始進入一片黃沙地貌,陣陣熱風吹來,夾雜著沙塵的氣味,人煙漸漸稀少,一片荒涼,可這才是沙漠的邊緣地區。汽車慢慢進入一個小鎮,雖處沙漠,但仍可見到有小鎮的規模,還以為今個晚上會住在這裏,怎知旅遊車一穿過,又走上一片黃沙路,行了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又開始見到房屋,但只是建築於車路兩旁,其他地方極目四望,盡是荒漠。
旅館在一排房屋的盡頭,以為只是一間小旅館,進去後才知是一間偌大的酒店,內有游泳池,後邊還有一處可以欣賞落日的好地方。放下行李,第一件事便跑泳池邊,視察可否游泳。不要以為沙漠必然是非常炎熱,下午過後接近黃昏時,這裏會刮起陣陣涼風,如果沒有熾熱的陽光,站在林蔭處會感到有少許涼意。那種涼意並不是如我們認知的如秋天的涼快,而是相對於日間,太陽猛烈照射下,又處身大漠中的炎熱而言。立即游泳似乎不可能,因為又準備吃晚飯,於是跑去酒店的後方,正見落日斜陽,倒不如就坐在這裏等待落日來臨的美景。
坐在游泳池旁的一個小平台上,遠處盡頭是天連沙,一線弧形平地線將天地分為上下,近處一排像是蘆葦的亂草略添荒涼,曠遠迷茫,想起王維的《山居即事》詩:「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篳門稀。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其中一句「蒼茫對落暉」,不過意景完全不同。
沙漠的落日是蒼涼的,是寂靜的,是漫天一片紅,是天地同一色,是廣闊的,也是渺小的。
旅遊指南是如此介紹:
伊芙鎮到處種滿棕櫚樹,是摩洛哥全國盛產及出口棗子之主要來源地,伊芙鎮乃入撒哈拉沙漠之門,是最接近沙漠的小鎮。在沙漠,沒有任何酒店、商舖,只有滾滾黃沙。縱然住在帳篷亦抵受不了沒洗手間、營帳、黑夜劇變風沙寒夜等等,因此世界各地大部分遊客會住一晚於伊芙鎮內簡單小旅館,等待半夜進入沙漠。並可藉此靜夜晚上,觀看黑夜繁星閃閃,星光燦爛如人生精采,此情此景此漆黑之浪漫,人生幾何!待凌晨時份,乘摩洛哥當地為遊客特製進入沙漠之四驅車,之後騎著駱駝,向沙漠進發,開展刺激旅程。
(那封信要待到2006年11月才收到,不可不稱之為奇事。寄信時是投放在酒店外的郵箱,投入時郵箱已滿載郵件,要慢慢才能塞進,不知門外這個郵箱是否半年才開啟一次?是耶非耶也不要緊了,重要的是收信時那份喜悅是另一種收穫!
這段文字也是寫於2006年尾,本來想找來照片一併完成,可是一放下轉眼已是一年有多,重看時有點明日黃花,補充幾段,聊作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